谁才是笑傲江湖最强门派?方证大师的烦心事儿【笑傲江湖】10

美国主要是杜鲁门主义与马歇尔计划是“一个胡桃的两半”,
一,经济方面。
1,美国通过国家财政开支,用纳税人的钱去援助西欧,再由西欧向美国购买物资,这样做对美国的商品输出大有好处。美国统治当局似乎找到了一种途径,把“遏制”共产主义的计谋与制造商,出口商的热情融为一体,通过刺激欧洲的生产力和接受大量的欧洲进口货物,美国向欧洲的交叉出口在随后的几十年也不断增加
2,美国在战争期间几乎开动了全国的产能,庞大的工业机器开转,在战后几年军事需求和基础工业品需求迅速降低的情况下,这种不好停下的工业运转,很可能由于产能大规模过剩,导致宏观经济危机。
比如
44年过后的5,6年,钢产量从4789万吨扩展到8132万吨。
原煤从4亿吨到6.39亿吨。
工业产值在停战时,依然保持118%的总增。
而战时经济中,西欧作为最大的输入市场,战后已经成了稀巴烂。
而应对这种情况,美国做了两招:
(1)固定资本的大更新和对工业企业部门的改组,开始释放战时经济被压抑的“消费品”市场,战时工业体系转向民用。。
(2)通过援欧计划,培养和复兴欧洲的消费品市场,借由战后重建对欧洲就业的刺激,拉动欧洲庞大人口对于基本消费品的需求力。。
3,资本输出收益。
美国输欧的资金,其中赠款90%,贷款10%,其中88亿流入货品采购,27亿进入原料市场,16亿进入工业机械。。大规模的资金输入,使得欧洲快速恢复战前水平,并且盘活了美国找不到出口的战争期间积累的大量资本,贷款虽然少量,但是快速的欧洲经济增长依然带来了利好。赠款虽然不直接产生收益,但是其扶持起来的欧洲商品市场,使得美国出口贸易找到了倾销地,并且为下一波美资投入做了铺垫。
4,加剧了西欧重建过程中对美国的经济向心力。
通过有计划的美国资金和物资的输入,重建西欧经济,结构性地将“美国”植入到欧洲经济中,使其和美国联动运转。这样的话,欧洲经济战后初期的运转实际上基于两个动力:
1,国家干预(如后来推行的法国推行莫内计划,英国和北欧国家大力发展福利事业)来进行宏观经济和民生产业主导。
2,美国的“输血”和西欧某种程度和某种形式的跨国协调、跨国干预。欧洲经合组织分配美援,必须以各国的资源、生产指标、进出口贸易、国际收支及外汇储备等为依据,进行某种程度的跨国调节。
这种调节秩序,实际上形成了以美国为主导核心,各国依据美方统筹各自进行国家主导或半主导的经济重建。。这实际上就大大增加了欧洲经济对美国经济从源头上的向心倾向,这个好处至今受益。。
二,政治方面。
1,杜鲁门说过,“如果没有马歇尔计划,西欧是很难避免共产主义的专制统治”。故而,马歇尔计划伴随着美国的政治捆绑,对战后兴起的欧洲左翼联盟起到了明显的遏制作用。
补充一些东西:
马歇尔计划主要通过两点完成这条:
其一,美国动员美国工会组织支持马歇尔计划,并利用美国工会官僚瓦解苏联人支持的西欧工会组织和工人运动,组织支持马歇尔计划、与资本家合作的工会组织,从而缓和劳资矛盾,促进劳资合作
。其二,在劳资合作的基础上,着眼于提高劳动生产率,优化企业管理,在马歇尔计划范围内采取了许多具体措施。
也就是说,要保证欧洲深层次的经济结构不会被左翼推翻。。
这样的话:工会领袖不仅参与该计划的决策和实施,而且动员欧洲工会支持马歇尔计划,成功地击败了苏联在西欧支持的工会运动
比如:1948年3月早些时候,美国劳工领袖和西欧非共产党人控制的工会领导人集聚伦敦。会议批准了马歇尔计划,呼吁工人进行合作,并产生了欧洲复兴计划—工会咨询委员会,作为马歇尔计划执行中劳工方面的正式代言人
2,马歇尔计划使西欧成为听从美国旨意的恢复了元气的伙伴,因为接受马歇尔计划是有条件的,马歇尔计划的受援国必须与美国签订双边协定,废除关税壁垒,放宽外汇限制,建立由美国控制的对等基金,接受美国对使用美援的监督,保障美国投资和开发的权利,削减同社会主义国家的贸易等等
3,最初的马歇尔计划实际上包括了东欧,在政治上受到了东欧的欢迎,而由于地缘考量,苏联严正干涉了这件事情。而伴随着东西欧的经济发展差距扩大,一定程度上对苏联主导的东方阵营添加了一些裂痕。'
(补充一个例子,@张宇嘉 :实际上一开始马歇尔计划是向欧洲大多数国家都开放的。比如捷克斯洛伐克本也想得到美国的援助。但是斯大林认为美国的资本注入和其在东欧各国建立苏维埃政权的目标有根本矛盾,于是紧急召回了捷克洛伐克以等国的首脑在波兰Szklarska Poreba开会,要求其抵制马歇尔计划。一年之后捷克斯洛伐克发生政变,正式倒向苏联。于是后者的野心也正式显现了出来。至此马歇尔计划从全面向欧洲各国开放变成主要针对西欧国家。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斯大林自己选择了强化马歇尔计划的地缘政治意义。另外实际上前南斯拉夫也受到了马歇尔计划的援助。)
三,地缘政治方面。。
1,虽然战后早期,美苏关系表面上还是融洽,但是世界两极化格局再慢慢形成,双方小动作不断,美国右翼思维开始萌动,希望通过一系列外交输出来对苏联的小动作做出一些反制。故而,马歇尔计划虽然是经济方面对于盟国的整合,实际上也为政治,军事的整合起到了铺垫,而美国在欧洲的战略空间,借由欧洲盟国的向心,开始存在,成了前沿阵地。
2,战后初期,西欧在军事上根本没有防卫能力,昔日强大的西欧,如今威风不再。而不远处的庞然大物苏联,对于欧洲各国来说,是个不确定因素,军事空巢形成了一定的恐苏情绪。而地缘上,美国处于孤立的北美大陆,若要将全球军事存在铺开,光靠海外军事基地是不够的,最好有一块大陆上的落脚点,一定程度上,美国必须争取西欧入美国的军事体系。。。那么,马歇尔计划,其实一定程度上成了美国抛给西欧的“橄榄枝”,西欧在没有更好选择的情况下,不仅接受了经济援助,还接受了后续的政治联盟,军事联盟的整合。。实际上,从地缘上来说,用相对小的代价,极大扩展了美国的战略空间,而且,只要苏联威胁存在,这个军事联盟都是稳固且被美国主导的。
补充说明一下:马歇尔计划时期,只能算美国抛出的一个橄榄枝,此时美国还不算已经有“主导意识”,这和美国对苏决策还没有完全达成一致,且两级格局初现,但是还停留在小动作等等有关,和国内的孤立主义也有关,但战后孤立主义虽然也很有市场,但是还不能定义为“重”,因为整个20世纪到现在美国孤立主义一直保持明显存在,但不能说存在就是“重”,而战后的孤立主义立场已经是“有限制的孤立主义”(鼓励美国接受海外义务,但不主张直接干涉,把美国自身投入进去),且孤立主义一直是被动的反对方,只要孤立主义没有占据内政上风,就不能判定为“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