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厌做家务的人
按照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的五大需求层次理论,人的安全需求从低到高分别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需求。
这其中,最基本的是生理需求,它涵盖了吃饭、穿衣、住宅、医疗、性、活动与休息等等。生理需求是所有需求中最重要的部分,只有满足了最低层次的需求,人们才能幸福健康的生活。
如果一个人连最基本的需求都无法获得保障与满足,其他需求则更无从谈起。
有趣的是,恰恰是这个最基本的需求给许多人带来了痛苦。
洗碗机,扫地机器人占据市场先驱
有没有人小时候的愿望跟笔者一样,就是长大后一定要赚很多很多钱,请人来家里打扫、整理,宁愿出去努力赚钱给别人,也不想自己做家事?
不要怀疑,不是你的问题,不只是家庭主妇、家庭煮夫,孩子们也是非常讨厌做家务的。能够葛优躺,谁想起来干活?
美国“当代家庭委员会”的研究报告指出,谁洗碗的问题,是所有家务矛盾中最亟待解决的。还有一项调查显示,25%的夫妻认为家务分配不公是导致他们离婚的主要原因。
对于普通大众来说,“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这种待遇是不存在的。因此,跟柴米油盐酱醋茶打交道成为人们每天的头等大事。
瘫着享受人生,才是真正的快乐。
这时,洗碗这项家务活就出现得那么不是时候,餐盘上都是油,所有经过咀嚼又吐出的残渍混在一起……如果这个工作总是只交给一位家庭成员来完成,那恐怕无论有多么“不伤手又杀菌”的强效工具,也无法洗净她/他内心的厌恶。
此外,日常的采购也是困惑人心的事项。对现代懒癌晚期的都市人,下班之后多走几步路都算是沉重的负担,何况还要去超市或菜市场买一堆东西提回家?
或许家务教育真的能培养出一些纯良的为人品质,但它估计没可能让小孩成长为热爱做家务的大人。不得不说一些电视广告,全家老小整整齐齐地做家务,其乐融融,还真让人毛骨悚然。
女人似乎也不得不做家务,全世界都这样。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多次公布了“各国男性负担家务劳动时间”,家务时长最多的的男性总是来自欧洲国家,亚洲男人普遍垫底。恰恰因为所有人都讨厌做家务,而家庭、社会中都稍微身处劣势的女性,不得不更多地去承担家务活,以换取自己的权威。
经合组织是在这样的普遍现象中,提出了“男性家务时长”这一命题,可即便是排名首位的国家,女性的无偿劳动时间也总要比男性多1小时。
为什么每几年就会有家务时长榜单出炉?
为什么饭后谁洗碗的问题会附带这么重的火药味?
为什么听着“劳动最光荣”、“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长大的我们,终究没能成为热爱做家务的人?
真相只有一个——讨厌做家务,是人之本性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