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农科学子如何参与智慧农业?第二篇

2023-07-15 10:16 作者:朝正不朝歪  | 我要投稿

上文农科学子如何参与智慧农业?透露出一丝悲观情绪。答案不是等来的,同样的事情换个角度就可以柳暗花明。

农作物种子资源界有一句俗语“育种不是科学,育种是艺术”。艺术的特征就是没有非常系统的方法,非常强调人在其中的因素。传统方法是育种家带着学生或助手在田间地头用眼睛看,用尺子量,为了找到比较好的性状。后续还要通过多种手段把存在于不同个体的性状整合。工作量大,随机性大,时间长,效益小。

现在有了生物信息学,组学技术等的加持,育种的效益得到很大帮助。归根结底是技术+场景的结合带来变革。

再看上面的公式:技术+场景,是旧技术用在新领域。公式反过来变成:场景+技术,是旧领域拥抱新技术。前者有“一招鲜吃遍天”旧思想的固定型思维模式倾向,虽然轻松但是抗风险能力弱。后者是强调学习吸纳本土化的成长型思维,具有抗不确定性。

思维模式转变了,思想就开阔了。数字农业,技术在更新,算法在更新,不管是场景和技术都要不断学习。

前不久颜宁将出任深圳医学科学院创始院长的消息,引发关注(链接:颜宁获发聘书,出任新职)。颜宁为结构生物学家,主要研究方向为生物大分子三维结构。网络上有人拿出AI、冷冻电镜技术否定其研究。她在微博中回击说:真正的研究者都乐于拥抱技术进步……期待AI越来越强大。

颜宁发表于2022年11月11日的微博部分内容

科学家身上体现出的大格局可以给我借鉴学习。传统农科的学生应该去学习新技术,而不是逃避技术,否定技术,那样只能是彷徨与焦虑中被时代抛弃。育种不是艺术,是科学。

有人说:你最后还是成为了程序员,面临35岁危机;数学不好劝你别干。我想用唯物辩证法中否定之否定反驳,还要去实践中寻找答案。

原发布时间:2023-01-26 11:00

记录原发布时间理由可看开篇语:


农科学子如何参与智慧农业?第二篇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