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尔文的懒惰法则:为什么你应该像他一样,每天只工作四小时?
你一定听过达尔文,他是19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家之一,他的进化论颠覆了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他的《物种起源》被誉为“生物学的圣经”。
你可能以为,达尔文是一个勤奋刻苦的天才,他每天都埋头在实验室里,不眠不休地研究和写作。
但事实上,达尔文是一个懒惰的人,他每天只工作四个小时,剩下的时间都用来散步、午睡、阅读和写信。他甚至在自己家附近修了一条专门用来散步的小路,叫做沙行道。
达尔文不是个例。历史上许多著名的科学家、作家、艺术家都有类似的习惯。牛顿、爱因斯坦、毕加索、海明威等等,他们都不是长时间工作的拥护者,而是懂得在工作和休息之间找到平衡的人。
那么,这些人为什么能在短时间内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呢?难道他们真的是天才吗?还是说,他们有什么我们不知道的秘诀呢?
答案其实很简单:他们知道如何利用自己的大脑。
我们的大脑并不是一个恒定的机器,它有不同的状态和功能。当我们专注于某个任务时,我们的大脑处于有意识的状态,这时候我们可以进行逻辑思维、分析判断、解决问题等等。但当我们放松或者睡觉时,我们的大脑处于无意识的状态,这时候我们可以进行创造思维、联想记忆、情感调节等等。
这两种状态都是非常重要的,它们相互补充,共同构成了我们的智力和创造力。如果我们只使用其中一种状态,就会导致大脑的疲劳和低效。
比如,如果我们长时间地专注于某个任务,我们就会感到压力、焦虑、无聊、困惑等等,这些情绪会干扰我们的思维和判断,让我们陷入死胡同。
而如果我们长时间地放松或者睡觉,我们就会感到懒惰、迟钝、无趣、空虚等等,这些情绪会削弱我们的动力和信心,让我们失去目标。
所以,我们需要在两种状态之间切换,让大脑得到充分的休息和激活。这样,我们才能保持高效和创新。而这正是达尔文等人所做到的。
他们并不是一味地追求工作时间的长度,而是注重工作质量的高度。他们在工作时集中精力,不受干扰;在休息时放松身心,不操心事务。
他们通过散步、午睡、阅读等方式来刺激自己的无意识思维,从而产生新颖和有价值的想法。他们通过写信、交流、分享等方式来验证和完善自己的有意识思维,从而形成清晰和有说服力的论点。
这样一来,他们就能在短时间内完成高质量的工作,并且保持持久的热情和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