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浅谈柳州工业

2023-08-15 21:36 作者:永磁-老鼠  | 我要投稿

一柳州工业的历史

柳州工业历史悠久,上世纪20年代,柳州民营工业开始建立,并逐渐发展。新中国成立后,新建柳州木材防腐厂、柳州锌品厂、柳州染织厂等一批企业,形成了柳州最早的工业群体,到“一五”(1953—1957年)计划末,柳州工业已发展至广西各市之首。1958年柳州开启“重化工业”进程,建设广西新兴工业城市,到上世纪70年代末,全市拥有机械、冶金、建材、化工、纺织、轻工、电力、电子等主要产业,形成了柳州工业发展的基本框架。 柳州的军工产业可以追溯至民国时期 ,解放前从事军工生产的厂家有:柳江机械厂、制弹厂、防毒面具厂等,产品有炮弹、手榴弹、子弹、防毒器材、飞机装配、军用机械装配及修理等。解放后除国营八八四厂、西江造船厂(国营四三四厂)、长虹机器制造公司几家军工企业外,还有柳州机械厂、工程机械厂等一批民用工厂生产过军品及军工动员产品。80年代中期,峻岭机器厂、龙江机器厂由军转民下放给柳州市,厂址也由原地迁柳,转入民品生产。 民国18年(1929年) 2月,柳江机械厂建成生产炸弹、手榴弹、迫击炮弹、兵器零件,承担军械设备修理和制造。 同年5月因粤桂战争,工厂停工,人员疏散离厂。20年,该厂恢复生产,并逐步转向以军工产品生产为主,兼顾修理装配民用机械。21年1-5月完成机枪装弹机27套、山野炮表尺8套、飞机发动机试验台1座、飞机身安装架1台。同年6月,仿制英式单翼初级教练机1架,该机升降拐弯均极灵敏,时速达95英里。并继续制造手榴弹、迫击炮弹。 民国23年6月, 国民政府第四集团军总司令部参议陈国梁(曾赴欧美考察航空事业的工程师)设计试制成功鸟形飞机(滑翔机) ,历时50天,该机重176磅(80公斤,比国外同类型机轻24-74磅)。军工生产分飞机修理与装配、发动机修理、炸弹制造。飞机装配主要是仿英国“亚维安”、“吉的”式新式双翼教练机。所制炸弹计有20磅、50磅及150磅数种。 民国26年(1937年)春,柳州机械厂试制成功一架最新式的轻便双翼单座战斗机。这种机适合于战斗的练习,油耗少,其特点是上部翼长而下部翼短小,利于俯视,着陆准确,它的装配除有应具备的仪器之外, 右旁还装置有机关枪1架,速度每小时约为170英里。26年4月29日试飞成功。同年,第四集团军在柳州蟠龙山兴建制弹厂,从法国进口设备,自动化程度居全国同类兵工厂之首,日产迫击炮弹500枚,子弹40000发。 解放后,柳州市机械行业的一些工厂承担了各种军事装备的研制生产任务。 从50年代初期到70年代,柳州机械厂先后试制军用和军民两用的内燃机及其配套产品。 主要有柳州机械厂生产的1101型汽油机及配套小型交直流发电机组, 051型油锯,海鸥-16型操舟机,海鸥-100型大马力操舟机,“172”、“272”汽油机及配套机组。 1963年,柳州工程机械厂试制53式82毫米迫击炮,1964年小批量生产。该产品由国家五机部投资523万元, 组建迫击炮生产厂房和生产线,1963年建成一个机械加工、装配全封闭式车间, 后来陆续建成热处理、 锻压、精密铸造、理化计量室等,购置部分机械加工设备、0.5吨电炉、500吨水压机等。1964年试制出53式82毫米迫击炮样品5台,经鉴定合格。 1970年,经国务院批准,柳州机械厂被定为军用机械固定生产厂家之一。1971年,柳州工程机械厂停止生产53式82毫米迫击炮, 转产67式82毫米迫击炮,当年4-7月完成800门零部件生产任务,组装200门成品,鉴定后,获得通过。1980年停止生产。 上世纪70年代初期,组成柳州市军工动员产品机构。从1970年开始,把7.62毫米半自动步枪零部件分到全市有机械加工能力的20多个企业加工。机电局系统大部分企业都参与加工零部件, 总装设在柳州机械厂,该厂有半自动步枪全封闭的总装车间,1980年停产。现有柳州长虹机器制造公司和西江造船厂两个专业军工生产厂家。 改革开放后柳州工业步入快速发展时期。上世纪80年代,柳州市委、市政府明确提出把汽车、冶金、机械培育为工业的支柱产业,积极推行经济目标承包责任制,鼓励企业自筹资金进行技术改造、产品创新,传统经济发展模式调整取得成效,到1990年全市工业总产值占到全广西的1/4。进入90年代,汽车和工程机械企业发展逐步上规模,家电、建材、电工电器、日化等行业也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1992年,柳州市工业总产值突破100亿元大关,达到109.12亿元,柳州成为全国五个少数民族自治区中第一个年工业总产值超过百亿元的城市。1991年,东风柳汽(原柳州汽车厂)汽车产量突破1万辆,到1994年突破3万辆。1993年,柳州诞生了广西第一家上市公司——柳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1997年,柳州成为全国优化资本结构试点城市,开展国有企业改制的探索。柳州汽车厂改制成为东风柳州汽车有限公司,柳州微型汽车厂进行企业股份公司制尝试,1998年6月设立柳州五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与此同时,柳州企业加快科技创新、技术改造步伐,培育出“柳工”装载机、“两面针”牙膏、“金嗓子”喉宝等全国知名品牌。1998年,柳钢产钢量突破100万吨,成为国内重点钢企之一。2000年,全市完成工业总产值328.32亿元,占广西比重达到26.7%。柳州工业经济通过体制改革、深化调整为之后的展翅腾飞奠定了坚实基础,柳州人敢为人先、创新创业的精神得到了很好的诠释,同时为探索柳州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进入21世纪,面对经济全球化、一体化步伐的加快和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的新形势,柳州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提出“工业立柳,强市富民”的总体发展思路和“再造一个工业柳州”的战略目标,抓住国家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和西部大开发的有利机遇,积极转变观念,创新思路,实施大项目、大投入、大产出、大发展战略,以传统产业的改造提升为重点大力推进企业技术改造。同时,出台“四加一”文件,加快企业改组改制步伐,逐步建立“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现代企业制度。两面针、柳化、柳钢等公司相继上市。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通用汽车(中国)公司入驻五菱,2002年11月18日正式挂牌成立“中—中—外”三方合资的上汽通用五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东风柳州汽车有限公司划拨东风汽车有限公司旗下。一批中小企业也相继完成改制,积极寻找机会振兴发展。进入“十一五”(2006—2010年),柳州总体发展思路从“工业立柳,强市富民”向“工业强市,富民兴柳”深化。2006年,柳州市工业总产值在全区率先突破1000亿元大关。2008年,市委十届六中全会提出“扎实推进‘三个同步’,全面实施‘二次创业’,努力实现‘经济升级,城市转型’的中长期发展战略”。2009年,柳州工业在国际金融危机中,负重前行、逆势而上,率先在广西实现经济突围,全年工业总产值突破2000亿元大关。2010年柳州启动实施“创新调整、产业升级,三年四千元、工业再翻番”战略。提出加大技术改造和自主创新力度,加快工业产业结构调整,按照“滚动发展、创新发展、产业提升、招商引资”四个发展方向,着力推进柳州特色新型工业化,形成工业结构合理、产业集聚较高、品牌效应显著、工业载体完善、竞争力强的工业支持体系,实现柳州工业的科学发展、转型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建设工业名城。经过“十五”(2001—2005年)、“十一五”(2006—2010年)期的快速发展,柳州市工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形成了以汽车、冶金、机械为支柱产业,化工、制糖、建材、造纸、日化为传统优势产业,新材料、新能源汽车和节能环保、先进装备制造和电子信息、生物和制药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354”产业发展格局。 “十二五”(2011—2015年)以来,国际形势复杂多变,国内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柳州市启动“十大工业结构调整工程”,推进项目建设,加快工业结构调整,2011年工业总产值突破3000亿元。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主动适应新常态,2013年柳州制定实施“‘创新驱动,转型升级,工业再上新台阶’三年计划”,大力推进“五个计划”和“两个加快”(即“十大工业调整工程”重点项目实施计划、强优企业培育计划、中小企业上台阶培育计划、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计划、工业招商计划和加快工业园区发展、加快县域工业发展),努力打造面向中国与东盟区域合作先进制造业基地,工业总产值迈上4000亿元台阶。工业经济在攻坚克难中再攀新高,呈现出总量不断扩大、运行质量逐步提高、支柱产业做强做优、龙头企业做强做大的良好格局。 进入“十三五”以来,柳州工业综合实力稳步增强,工业总量始终居广西各市首位。2018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突破5000亿元大关,增长7.5%;。规模以上工业利税、利润分别增长14.6%和36.3%,高于全国、全区平均水平。全市拥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突破900家,有35家世界500强企业在柳州投资或合资合作。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全面加快,汽车产业向中高端车型产能扩张, 2018年全市汽车产量236万辆,汽车整车产销量位居全国前列。机械产业深入实施“二次创业”,加快技术创新和智能化生产,完成产值446.9 亿元、增长19.7%,海外工程机械销量增长超过40%。钢铁行业开发冷轧汽车用钢,推动产品向高附加值、高品质、高科技转型,品种钢比重达62%,位居全国前列;柳钢全年铁、钢产量分别突破1200万吨和1300万吨大关,主要生产经营指标创建厂60年以来的最好水平。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新能源汽车、先进装备制造等产业正加快成为先导性产业,广西汽车集团新能源整车基地启动建设,智能电网产业园、智能轨道交通产业园、工业机器人产业园开工建设,PC轨道梁预制场、装配式建筑PC 生产基地和钢构生产基地竣工投产。工业创新能力不断增强,拥有国家级技术创新示范企业5家,自治区以上级技术创新示范企业13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4家,自治区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88家,技术创新示范引领作用进一步增强。柳州成为广西首个“全国质量强市示范城市”, 上汽通用五菱被认定为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获中国标准创新贡献奖,柳工、东风柳汽被认定为国家级质量标杆,科技型中小企业数量居全区第一。两化融合发展指数达60.52,进入两化融合集成提升与创新突破阶段的企业75家,比例达41.66%,位居全区第一。创建了2 家国家级、8 家自治区级企业工业设计中心。产业集聚能力显著增强,柳东新区成为广西首个千亿元产业新城。粤桂黔高铁经济带合作试验区广西园加快建设。北部生态新区围绕“生态、智能”定位,大力推进广西智能制造城建设,引进南方电网、北京洛可可等企业,培育发展智能电网、工业设计等新兴产业。全市园区经济总量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超过60%。 柳州工业的发展是和汽车产业紧密地捆在一起的。一部汽车产业发展的历史,就是柳州工业发展历史的缩影。 2009年,柳州汽车产量突破100万辆,成为国内第三个、西部第一个汽车年产突破100万辆的城市,成为中国第一个市区人均生产一辆汽车的城市。2017年,柳州生产汽车253万辆,产量将近全国总产量的1/10,位居全国第三。“柳州年产的253万辆汽车,全是中国自主名牌。 85年前自力更生试制出“木炭车”的柳州人不会想到、59年前生产出广西首辆柳江牌汽车的柳州人也不会想到:柳州生产的现代汽车今天几乎跑遍世界的每一条公路。 广西汽车集团前身柳州动力机械厂,1958年在柳州郊区河西村破土奠基。最初生产船用发动机,后自主研发生产拖拉机。1966年柳州动力机械厂改名为柳州拖拉机厂,开创了拖拉机时代。柳拖以年产5000辆的生产能力,1978年跻身“全国八大拖拉机厂之一”。 随着时代的发展,市场需求发生变化。改革开放之后,农村土地“包产到户”,计划经济时代紧俏的拖拉机滞销,企业顿时陷入低迷。勇于开拓创新的柳拖人,曾经靠生产缝纫机维系生存,此后又将目光瞄准了当时市场的稀缺品——微型汽车。 1981年,围着一辆外国微型货车,柳拖人从它身上拆下2500余种、5500余件零件,一件件手工测量、绘图。1982年1月20日,用机床车、用锤子一点点敲打出第一辆万家牌微型货车,开启了柳微车制造的历史。 迈入新世纪,为突破发展瓶颈,广西决策层不惜将广西汽车集团75%的股权无偿转让给上海汽车集团,促成与上汽集团、美国通用汽车(中国)公司的“中中外”联合。正是这个被广西人称为“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大胆决策,成就了后来的“五菱传奇”:2015年,上汽通用五菱成为国内首家年产销突破200万辆的车企。有人测算,把累计销售的五菱汽车首尾相接,可绕地球赤道两圈。上汽通用五菱已从曾经的“西部小厂”成长为行业翘楚,领跑中国汽车产业发展。 如果没有上汽通用五菱高达200万辆的贡献,上汽集团就不可能在国内傲视群雄,美国通用的业绩表,也会失色不少。为此,上汽通用五菱总经理沈阳获得了代表制造业最高荣誉的“吴贤铭奖”。该奖于1999年设立,每年颁发给一位企业领袖,沈阳第一个获此殊荣。 “一山不容二虎”,在国内,很多城市都是某一车企独霸当地,很少有多个车企选择一个地方共同发展的。但柳州是一个例外。 1981年,柳汽加入东风集团,2003年又进入东风与日产合资成立东风有限公司;1994年,柳州特种汽车厂并入一汽集团;2001年,五菱加入上汽大家庭,次年又与通用联姻;2008年,柳州运力也正式加入中国重汽集团。 至此,柳州拥有了国内东风、一汽、上汽、重汽四大汽车集团的生产基地,四大汽车集团在中国西南这座并不显眼的城市和睦共处、共同发展。 二、柳州的工业发展与环境保护

柳州的工业发展也曾有惨痛的教训。上个世纪80—90…年代的柳州,烟囱林立,浓烟滚滚,大气遭到严重污染,酸雨频率居高不下,曾达到81.8%至98.4,有“十雨九酸”之说。酸雨,曾是柳州人噩梦般的记忆,当时市区许多石山都因酸雨变成光秃秃的“白头山”。 要柳州还是要柳钢?新世纪初,面对环境污染压力,包括首钢在内的许多大钢厂纷纷外迁,柳州也面临要生态环境还是要工业经济的艰难抉择。 “要柳州,也要柳钢!”柳州市委、市政府作出决定:既要大力发展工业,又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 柳钢作为华南和西南地区最大、最先进的钢铁联合企业,近年来先后投入70多亿元治理废水、废气、废渣,“工业三废”变废为宝、循环利用、辅助增长。 “我们所有的生产工序均配套了废水循环处理系统,每年综合处理利用废水约6000万吨,工业水循环利用率达到98%以上,基本实现工业废水‘零排放’,柳钢吨钢环保成本就达140元。”柳钢董事长潘世庆说,柳钢年产钢从100万吨发展到1250万吨,而污染排放量不增反降。 通过燃料结构调整,提高气化率降低用煤率;调整工业布局,大批工业企业“退城进园”,改变工业区在居民区、商业区混杂的情况,同时按环保标准污水集中处理;严把“进口关”,对工业项目实行环保“一票否决”。 如今,柳州从昔日“酸雨之都”实现向“宜居花城”华丽转身。前来柳州的人无不感叹:柳州不像是一座工业城市。 作为南方城市,柳州雨量丰沛,树木茂盛生长,然而一年四季满眼绿色也容易产生视觉疲劳。2012年,柳州提出打造“花园城市”,改造提升城市园林景观。柳州市园林局局长李运生说,经过长时间的努力,柳州初显“全市绿树成荫、常年景观丰富、四季花开不断”的生态花园城市效果。 每年三四月份的柳州街头,27万株洋紫荆竞相绽放,街道仿佛淹没在了粉色的海洋里,蔚为壮观。市民纷纷来到街头拍摄,在微信“朋友圈”,肆意“炫耀”生活在这座城市的幸福感。 而今通过治理后的百里柳江碧波荡漾,已成为我国南方重要的水上运动基地,还引来水上摩托世界锦标赛、F1摩托艇世界锦标赛、内河帆船赛等国际赛事竞相落户。宜居城市的品牌,随着体育赛事的举办声名远播。 

东风柳州汽车有限公司生产的“东风”牌

1993年柳州市成建制引进了青海省数控机床研究所,在引进后不到两年的时间内,柳州数控机床研究所便自主研制出了高质量、高水平的数控机床,结束了广西不能研发生产数控机床的历史。图为柳州数控机床研究所研制的XH716型立式加工中心

柳州纺织机械股份有限公司(原国营柳州纺织机械厂)生产的针织大圆机

柳州数控机床研究所研制的数控机床

为保护环境,柳州锌品厂和柳州发电有限责任公司分别于2007年6月15日和2018年3月30日关停

柳州生产的汽车模型

柳州驾鹤日用品市场复原场景

柳州生产的56式系列枪械(从上到下依次为56式7.62mm半自动步枪与56/56-1式冲锋枪)

浅谈柳州工业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