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女儿去旅行(一):郑州
这是疫情解封后的第一个暑假。
我们家小苗子是2015年出生的。那之前,每年暑假我们都会规划一次全家游,一周左右的时间,差不多就是高三老师假期的一半时长了。小汐虽然还小,到哪儿都不怎么看得明白,毕竟也能达成“小有游历”成就。小苗子出生之后,旅行计划自然中断了;等到她三四岁能跟着出门跑了,偏遇着疫情来袭,所以新的旅行规划就迁延至今。
昨天,新高三终于放假了,而开学时间是八月初。今天中午把苗子从舞蹈班接回来,一家人立刻启程,开始了这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当我坐在驶向高铁站的网约车上,谋划着写篇流水帐式的游记,并且把游记的名字叫做《带着女儿去旅行》时,就拿定了主意:这场旅行,以我的喜好为主。
为什么呢?比如说,读书谁都会,可是总有同学喜欢听我讲;那么旅行就是读一本叫做《江山》的书,难道你不觉得跟我一起读会比较有趣?至少小汐对此没有疑义。对了,介绍一下:彭汐,字月锡,小名昔昔;喜欢大黄蜂,继而喜欢一切黄颜色的东西;喜欢神探夏洛克,到哪儿都戴着那顶古怪的双檐帽——不用怀疑,她大范围地继承了老醉的审美,并且“心甘情愿”地用着跟老醉一样的水墨屏手机。
我们的首个目的地是武汉大学。别的同事有带小孩去北大清华的,我觉得吧,咱们反正考不上,去看了也没意思。选择去武大,更多的是因为夕惕同学在那儿,不至于浮光掠影,浅尝辄止。做为没有带过尖子班的普通教书匠,夕惕同学的武大已经是老醉徒儿中的天花板了——嗯,说的是本科阶段。小汐从没见过珞珈山,可是山上的小狐狸,已经被夕惕姐姐念叨成了传说。
行前准备:身份证、手机、充电宝、湿巾、换洗衣物……背着鼓鼓的行囊踏上高铁的站台,旅行的感觉就有了三四分了。小汐尤其兴奋,虽然并没有作业,不需要像以前一样坐下来就摊开试卷刷题,但是她开始背诗了——是的,游学的范儿必须要做足,读书人表达兴奋的方法就是背诗:“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行人刁斗风沙暗,公主琵琶……”
在郑州转车。有一下午的时间,所以去逛了逛德化街。小汐问德化街是什么,我说郑州的德化街大概就是上海的南京路、北京的王府井、南京的夫子庙、成都的太古里……咦,话说咱们汉字真丰富,其实都是商业街,居然叫出这么多花样,还有什么宽窄“巷子”、什么解放“碑”、什么大唐不夜“城”。用词繁而不复,下笔俚而不俗,中国市井文化的文学味道确实很足。
说真的,郑州的消费并不算高。小汐要了份烤冷面,说扶沟都要卖26块这里却只卖19块。可能因为不是周末,街上人不多。我说小汐你看,逛街的都是女孩子,就没有大汉背包旅行的。小汐说你看有男生。我说那不是陪女朋友的嘛!小汐说你看那两个一起走的都是男生。我说……不说这个了,总之美女是第一生产力,也是第一消费力,比如我挣的钱自然是要花给我的小公主的。小汐表示赞同。
德化新街在地下有两层,我们坐电梯上到地面,立刻感觉到了冷清。二七商圈果然萧条已久,说了好久的亚细亚王者归来,也迟迟不见真章。酝儿看了半天说,二七塔在哪儿呢?我笑她:在郑州还能迷路?大学在这儿待了四年,是除了扶沟之外最熟悉的城市了!来,我告诉你怎么走——按高德地图走。

路边有家蜜雪冰城,酝儿随口跟小汐说起当年,说那时候它还只是偏居郑州的一家小店,创业者还是你爸爸的校友呢。小汐正打算表示惊讶,我赶紧打断说,刘慈欣还跟你妈是校友呢——虽然后来想到我在大刘曾经上过课的教室蹭过课就很开心,但是攀这个关系真的很无趣。毕业这么多年,无数次路过郑州,从未再进母校。回忆,只应该成为回忆。
要离开郑州了。没有陌生感的城市,无法让人惊艳。所谓旅行,全靠对未知世界的好奇撑起的一口仙气活着。背包越来越沉了。一边赶地铁,一边订好了武汉大学附近的酒店,然后给夕惕同学打了电话;她没接到,后来发了微信解释说正带哪儿哪儿的中学生研学。那时候我们刚在高铁候车厅坐下,苗子抱怨说,人家都有手机在看在玩,我呢?我不慌不忙拿出我的水墨平板:来,咱画画!
夕惕同学说武汉正在下雨。好吧,上车!江城见!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