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经验知识与先验知识 难度: 易

2023-08-05 13:00 作者:随随便便学康德  | 我要投稿

“先天”这个概念是与“经验”相对而言的。我们常常讲“先天地认定某物”,就是指我们没有经验就把它断言了,我们通常讲这就是先天的。我们首先看康德是怎么理解经验知识的。一般来说,康德认为,凡是真正的知识,都是经验知识。科学知识是经验的,数学知识是经验的形式,也属于经验知识的成分。比如牛顿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就是说数学知识属于自然哲学的原理,它是自然哲学里面的规律。所以康德在“导论”里面,一开始就提出:“一切知识都开始于经验”,离开了经验我们谈不上知识,这与大陆理性派的传统是背道而驰的。大陆理性派认为,有一些知识不是从经验开始的,比如说先天的知识。我们讲,从柏拉图开始,许多哲学家就主张,我们有一些知识是从先天来的,是人生而有之的。每个人从小就有一些这样的知识,只不过还没有发展起来,但那是他天生就带来的。一直到莱布尼茨的大陆理性派,都是这么认为的。莱布尼茨认为,虽然没有与生俱来的先天的观念,但我们确实有一些先天的理性的能力,它们在经验的刺激之下可以发挥出来,使我们看出来,它们其实是先天地属于我们的。这就是莱布尼茨的著名的“大理石纹路”的比喻。我们的心灵就像是一块大理石,上面有一些纹路,根据这些纹路,它们适合于画什么,经验丰富的画家就能描绘出一幅优美的风景画,但是它里面那些基本的素描底色还是先天带来的,只不过加上了经验的色彩。这就是说我们的知识有先天的因素在里面,即使没有经验的刺激,它们仍然存在,我们可以单独对它们形成一种不同于经验的知识。这是理性派的前提。但是到康德,他把这个前提推翻了。一切知识都开始于经验,没有从娘胎里带来的知识。凡是知识,都是从经验开始的。从婴儿的第一声啼哭,就带来了他的经验,在后来的成长中逐渐的积累知识。在这方面,康德吸收了经验派的基本原则。

我们说康德的认识论是经验派和理性派认识论的综合,它吸收了两方面的东西。其中从经验派吸收的,就是这一点,即“一切知识都开始于经验”。我们要注意“开始”这个词,因为康德紧跟着就说:“一切知识并非都来源于经验”。这就把我们搞糊涂了,有些人看到这里,就会产生疑问,康德是不是自相矛盾啊?其实矛盾是不存在的。所谓的“开始于经验”,就是说一切现实的知识,都是从经验开始的,从时间上来说,没有经验在先,一切知识都形成不了。“并非都来源于经验”是从逻辑上来说的,就是说我们一旦拥有经验知识,我们对这种经验知识进行分析,就会发现,在同一个经验知识里面,它包含有不同的成分,这些成分来自于不同的地方。比如说,先天的知识也包含在经验的知识里面,康德对理性派和经验派的调和就体现在这里。经验知识并不是像经验派所理解的那样,是纯经验的知识,而是在经验知识里面包含有一些先天的成分。而且这些先天成分,不是作为外来的因素夹杂在里面,而是作为整个经验知识的一个构架。没有这个先天的构架,经验知识是形成不起来的。但是这些构架的来源是先天的,而不是经验的、后天的。这些框架本身,很像莱布尼茨所讲的“大理石的纹路”,我们天生具有一些能力,但是如果没有经验的因素,这些能力就什么也不是。这即是说,一切知识都是从经验开始,但是一旦开始,我们就会发现,里面包含我们的先天能力,我们先天所固有的知识结构、形式。凭借这一套结构和形式,我们才接收到后天的经验材料,这样才构成了经验的知识。但是在构成经验知识前,那些结构和形式是不是就独立存在呢?康德认为不见得,没有经验的材料,那些先天的能力是空的,毫无意义。我们从里面不能得出任何知识,它只是一套空的框架,只有经验的材料被给予我们,这先天的框架才有用武之地,才进入到经验知识里面,成为经验知识的构架。这就与莱布尼茨的“大理石纹路”不同了。这是康德的基本观点,它吸收了经验论和唯理论两方面的基本原则。

对康德来说,一切知识都具有判断的形式。譬如,“A是B”就是一个基本的判断形式。你只说“A”或只说“B”,都不是知识。只有形成了判断,即“这个就是那个”,才是知识。这个是经验派也能够承认的观点。那么,既然一切知识都开始于经验,所以,一切知识都是经验判断。但是在经验判断中,有一些成分是先天的,有一些成分是后天的,先天和后天结合起来,才形成了经验判断。那些后天的成分是什么呢?是“经验性的”判断。这里两个词有点微妙的不同。“经验”的德文词是Erfahrung,指“我经历过的东西”,是个名词;“经验性”是empirisch,它是从拉丁文来的,是个形容词。一般人都没有把它们加以区分,只是词性不同而已,但康德区分了它们的含义。“经验性的”知识也可以形成一种判断,但它完全是后天的,不包含先天的成分。而在经验判断之中有先天的东西,除开先天的东西以外都是后天的。后天的东西要形成判断,就完全是一种感觉判断或者说“知觉判断”,它只是“经验性的”。知觉判断严格说起来不是知识,而只是知识的材料,像休谟所讲的知觉、印象等等只是知识的材料,而没有形成真正的知识,所以康德把它们叫做知觉判断。譬如,“今天天气很热”是一个经验判断,但是“我觉得今天天气很热”就是一个知觉判断。我觉得天气很热,即我有天气很热的印象,这很可能只是我自己的一种感觉,而不是知识,因为每个人对天气是不是热的感觉是不一样的,南方人可能觉得习以为常,北方人却觉得很热。当然有客观标准,人体的舒适度应该是二十几度,我们可以用温度计来测量,由测量我们得出今天天气是热。你说:“我觉得天气很热”,另外一个人也许会回应说:“今天天气是很热”,他把“是”加进来,就形成一个判断,那就不是我觉得很热了,而是今天“是很热”,不信你看看温度计嘛,因为,人体一般适合于多少温度是有客观的标准的。但是“我觉得今天天气很热”只是休谟所讲的印象,还不能成为知识,它只是形成知识的材料。所以,经验判断和经验性判断是不太一样的,经验判断里面包含经验性的判断,即包含后天的成分,但是它同时也包含一些先天的东西。

下面我们来看看“先天(a priori)”这个概念。“a priori”也是个拉丁词,我们把它译成“先天的”,也有人把它译成“先验的”,韦卓民先生把它译作“验前的”。严格地说来,译成“验前的”比较好,但是没有流行开来。因为,一方面大家都不习惯这个新词,另一方面“先天的”也比较好理解,它和“先验的”关系拉得更近一些。中国人不太习惯逻辑思维,“验前的”带有较强的逻辑性。所以,我们就按约定俗成,译成大家都可以接受的“先天的”。但是大家要注意一点,“先天的”会产生歧义。从拉丁文的本来意义上讲,它具有逻辑意味,但是我们可能会从“天生的”、“与生俱来的”这样的意义上来理解,把这些意思带到“先天的”里面去。因为汉语的“天”就是自然,就是“自然天生带来的”。但是“先天的”指的是逻辑上在先,否则我们上面说经验里面有先天的东西,但是一切知识又开始于经验,就不好理解了。“开始”是从时间上说的,而“先天的”则是先于经验的,这“先”是从逻辑上说的,所以两者并不冲突。时间上在先的东西,并非逻辑上在先,要分析经验知识的结构,就会发现逻辑是使经验得以可能的前提条件,如果没有先天的东西,后天的经验是不可能发生的。

所以,我们是从逻辑上在先来理解“先天的”。所谓“先天的”,就是独立于经验或先于经验的。譬如说,讲先天的知识时,有些人会举出一些经验的、后天的例子来。康德举了这样一个例子,一个人在挖一所房子的墙角,另外一个人看到了就说,你别再挖了,再挖房子就倒了,那人就问:“你怎么知道这个房子就要倒了?”“你是不是先天的就知道?”从这个意义上也可以说,他先天地预见到这个房子要倒了。这种意义上的先天,是日常意义上的,而不是严格的、逻辑意义上的先天。因为这样一种先天归根结底还是一种后天,你为什么会知道这个房子会倒,你还是根据以往的或别人的经验得出的,或者根据牛顿物理学中的重力学说得出的,而这些有关物体一般规律的学说还是从经验中来的,个别的事物是服从普遍的规律的。

康德对真正意义上的“先天”做了两个规定:第一,它具有普遍性,放之四海而皆准。预测到某个经验事件会怎么发生,这可能并不具有普遍性。你在一种情况下做出了正确的预测,而在另外的情况下则可能是错误的。譬如,一座房子,在地球上可能会倒,但是在太空中则不会倒,它是有一定的时间、地点、条件的,而不具有普遍性。而康德讲的先天的普遍性,是绝对的普遍性,不以经验为转移,是在任何地方都如此的普遍性,譬如“一切事情发生都是有原因的”就是一条先天普遍的原理。第二,它具有必然性,它不可能是别的样子,先天的知识不可能有它的反面。1加1只能等于2,而不可能等于3。数学中的先天知识,都具有这个特点。它们没有偶然性,不是今天等于2,明天就等于3了。普遍性和必然性这两个规定是“先天”的两个必要的本质属性。

由此,经验的知识和先天的知识具有了这样的区别:经验知识总是后天的,虽然它里面的先天成分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但是从它的内容上来看,它们都是后天的,像感觉、知觉、印象等等,这些东西都是偶然的。我拿着先天知识的框架,塞进一些什么样的知识内容,这个是偶然的。但是,先天的知识框架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是必然的。这一点,我们后面还要作仔细的辨析。

由此,在《纯粹理性批判》中,康德的任务首先就是对这些先天知识的“来源”做出考察。我们上面讲了一切知识都是开始于经验,但并非都来源于经验。那么作为经验知识里面的要素的先天知识是从何而来的?其次,是对先天知识的“范围”加以研究。我们刚才讲过,先天知识具有普遍性,放之四海而皆准;但是放之四海而皆准也有自身的范围,比如说放在自在之物身上就不准,所谓的“四海”是指的现象界,即对于凡是能够呈现出来的万物来说,它都是适用的。这就是它的范围,康德要对这个范围加以研究。康德讲我们要悬置知识,为信仰留下地盘。在信仰的领域里面,知识就暂时沉默吧,就不要多说了。我们今天也讲,科学知识不能解决信仰的问题,信仰是另外一个问题,如果一切问题都能够用科学来解决的话,便没有信仰了。从康德时代,人们就已经意识到这一点,即科学知识有自身的范围,而不是随便在什么地方都可以解决问题的。信仰、宗教、审美这些问题,不是单纯的科学就能够解决的,所以,要对先天知识的范围加以研究。最后,还要对先天知识的“种类”加以研究。我们上面讲,康德把知识分为三个层次:感性、知性和理性,它们都依赖于各自里面不同的先天知识,即先天的感性、先天的知性、先天的理性。而所有这些知识,都被康德称作“先验(transzendental)的知识”。

先天的知识和先验的知识,在某种意义上是可以打通的。但是,先天的知识不仅仅是先验的知识,比如说形式逻辑是先天的知识,却不是先验的知识。我们后面将会讲到“先验的逻辑”,它才是先验的知识,形式逻辑只是为先验逻辑做准备的。先验知识和先天知识的区别在于:先验知识是对先天知识本身加以研究的,或者我们可以把它叫做“先天知识的先天知识”。我们要对先天知识的来源、范围和种类加以研究,这一番研究所获得的就是先验的知识,它也是先天的。所以我们讲,凡是先验的知识,都是先天的知识;但并非所有先天的知识,都是先验的知识。譬如,形式逻辑之所以是先天的而不是先验的,就是因为它没有对自身的来源和范围加以研究,形式逻辑没有自觉性,而仅仅是一套摆在那里的、用来思维的工具,它没有专属于自己的使用范围,只要应用概念,就必须要有形式逻辑。只有那种对先天的知识反过来再加以研究的知识才是先验的知识。这是先天和先验的一方面的区别,其他方面的区别,我放在后面讲。

到这里,“经验知识”和“先天知识”的区分就讲完了。下面要讲一下“先天综合判断”中的“综合”是什么意思了。


经验知识与先验知识 难度: 易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