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世界博物馆日 | 有一个地方,处处传奇

2022-05-19 22:02 作者: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 我要投稿

岁月在千万年间精雕细刻,留下生命的痕迹。5月18日,在国际博物馆日来临之际,党委宣传部、校博物馆在疫情形势严峻复杂的当下联合推出特别“影片展映”,邀你云游博物馆,鼓励更多地大人了解博物馆事业、参与和关注相关活动。今年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是“博物馆的力量”(The Power of Museums),让我们共同走进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博物馆,听自然的啼鸣,看生命的瑰丽。

01|电光火石

    闪电岩又称闪电熔岩,是由于闪电击中地表,瞬间高温使矿物熔融后凝结而成的天然玻璃质岩石,不属于沉积、岩浆、变质作用形成的三大岩类,是罕见的大自然产物。    

    闪电岩多为管状或分叉的中空树枝状,管壁外表面粗糙且形态复杂,管壁内表面光亮,颜色与外表面不同。管壁内部含大量大小不一的气孔,气孔间可完全贯通、局部堵塞或完全封闭。闪电熔岩多为闪电击中富含水的沙滩形成,因此成分通常为SiO2,含有少量其他元素。因是瞬间熔融、凝结,结构为纯净的玻璃质,而管壁内部多孔主要是沙滩空隙水遭受瞬间高温汽化形成的。

02|山水花

    “石上晶花”整体上呈现出中国传统山水画的意韵,仿佛北宋范宽“溪山行旅图”后的又一作品。它形成于两期的碳酸钙沉积、结晶。“石”为岩溶溶洞的洞壁,是溶洞的一部分。晶花是在溶洞形成后,在洞壁表面的细小沟槽等处,由毛细作用聚集的富矿物质水缓慢蒸发形成的成簇、针状碳酸钙结晶。

03|天外来物

    铁陨石标本是我馆唯一的地外来客,成分为铁镍质,与地球的地核类似,重94.25Kg。1956年9月,北京地质学院53级赴广西地质局四八七队毕业实习的普查专业任显、文世宣、朱鸿和石油系刘朝林同学在野外地质调查时发现的。他们克服极为困难的运输条件,将标本运回了学校。

    陨石是未燃尽的宇宙固体物质,它们脱离原有运行轨道,被地球引力捕捉,最终穿越地球大气层、散落到地球表面。大多数陨石来自于火星和木星间的小行星带,小部分来自月球和火星。

    全世界已收集到4万多块陨石样品,依据成分的不同,陨石大体可分为石陨石、石铁陨石,铁陨石。石陨石的平均密度在3-3.5之间,主要成分是硅酸盐。铁陨石密度为 7.5-8.0,主要由铁、镍组成。石铁陨石成分介于两者之间,密度在5.5-6.0间。

    陨石对研究太阳系的早期演化有着重要的科学价值。

04|壁上游龙

    黄果树安顺龙属于海龙类,繁盛于距今2.2亿年前的海洋,那时最早的恐龙在陆地上刚刚出现。

    黄果树安顺龙的体长可达3米以上。头小、吻尖长、脖子和尾巴都很长。四肢较小,仍然保留了陆生四足类的原始特征,几乎没有什么适应水生生活的改变。因此它们活动的范围可能局限于浅海近岸区域,无法远到深海。海龙类在水中靠身体的侧向摆动前进。它的嘴里长着尖尖的牙齿,以鱼类为食。她繁衍后代时可能需要上岸产卵,但也不完全排除卵胎生,即直接产下小龙的可能。

    馆藏的黄果树安顺龙标本保存极为完整,身体呈“S”形扭动,姿态优美,是天然的“壁上游龙”。

    欧洲和北美的海龙类有7属8种,但是化石大多保存不完整。我国黔西南、滇东地区的中-上三叠统产极为丰富的海龙类化石。

05|侏罗纪世界

    马门溪龙是我国最著名的蜥脚类恐龙,因化石首次年发现于四川宜宾的马鸣溪(1952)而得名。目前共发现6个种,出土的地点分布于四川、甘肃、新疆等地。

    在所有蜥脚类恐龙中,马门溪龙的颈椎最多,17-19节,因而脖子也最长。颈部有颈肋支持,颈肋也较长。相对于庞大的身躯而言,马门溪龙的头显得十分小巧,口中长有勺形牙。

    中加马门溪龙是马门溪龙属中个体较大的种,在已发现的化石中,脖子最长可达15米,最长的颈肋可达4.1米。

    此中加马门溪龙标本颈长约12米,颈肋最长1.8米,体长推测为24-25米,由本馆2005年采得。

06|与恐龙同行

    鹦鹉嘴龙是角龙类最早的代表,生活在距今1亿2千万年前,有9个种,是种数多、分布范围较广的恐龙。

    鹦鹉嘴龙体型小巧,身长不足2米,两足行走,以植物为食。它有一个与鹦鹉相似的喙。扁平的小牙生在颊部,牙齿上端呈锯齿形。前后肢均有4个趾头,前肢略短于后肢。个别保存精美的化石显示其身体覆盖羽毛状物。

    标本产于辽宁朝阳,可见5个完整保存的鹦鹉嘴龙幼年个体。目前类似的幼年鹦鹉嘴龙群体化石最多可见38个个体,反映了幼年期的鹦鹉嘴龙是成群活动的,应该有成年鹦鹉嘴龙呵护。它们的死亡可能与火山喷发导致的泥石流有关,死亡前或许仍在巢中。

07|基因计划

    恐龙中的甲龙类身披甲胄,背部、脖子和尾巴上都有骨质的甲板,不同形状的不太锋利的钉状物和板状物,围绕着脖子、肩膀直到尾巴。它们的头骨宽阔、坚固,肋骨与臀部骨骼愈合在一起,以固定巨大的后肢和棒槌状的尾巴,尾端有尾锤。

    展示的布氏克氏甲龙三副骨架,发现于距今约1亿1千万年前的辽西,是一种中等大小的甲龙,体长约3米。它的下颌骨较低,外侧无骨甲覆盖;牙齿小,齿冠上有垂直向棱嵴和边缘小齿,齿环发育不全。颈部有愈合的颈甲板,形成颈环。躯干上的膜质骨甲形态多样,两侧有排列对称的甲板。

08|寒武纪年

    奇虾类是寒武纪早期巨型食肉动物最重要的代表。帚刺奇虾虫身体扁平,呈流线形,头的背前方具有一对带柄的巨眼;前附肢固着在口器两侧的前边缘,躯干两侧具有11对桨状叶。未发现内肢的存在,可能已完全退化;桨状叶具脉络状构造,尾扇由3对互相重叠的片状构造所组成,并有一对细长的尾叉由尾扇背中部向后伸出;口器呈圆环形,由32个外唇板所组成,可能不具内齿。

09|岁月失语

    该片麻岩标本是目前地球上最古老的岩石,属一种中深变质岩。岩石形成年龄为40亿年前,产于加拿大阿卡斯塔(Acasta)地区,也可称为阿卡斯塔片麻岩。由旅加校友张建平2005年捐给博物馆。

    阿卡斯塔片麻岩是在太古宙初,由冥古宙的基性地壳部分熔融、水化形成的。

10|蔚蓝大陆

    “”鱼属于鲤形目、鲤亚目、鲤科,与鲫鱼、鲤鱼、青鱼、鲢鱼等是一类,共同的特征是:体覆圆鳞,头裸露,上下颌无齿。咽部的咽骨发育,咽骨上有1-3列牙齿。对应咽骨位置,头骨下部形成角状的咽磨,咽磨与带齿咽骨共同咀嚼食物。

    “鱼特有的特征是:口下位或前位腹部圆。臀鳍段,有5-6根鳍条。背鳍最多有8个软鳍条,前端有硬棘。

11|以家人之名

    恐龙和现生爬行动物及鸟类一样在蛋巢中产蛋。由于恐龙的种类不同,恐龙蛋的差异很大,有的大如哈密瓜,有的单手可以把握。常见的恐龙蛋有圆形、椭圆形、长形。

    恐龙的蛋巢有的是圆形,蛋呈放射状斜叠着分布;有的蛋巢没有明确边界,蛋的排列较随意、散乱;也有的蛋巢像队列一样,蛋行、竖排列。

    许多恐龙是很负责的父母,会精心护卫它们的蛋,待小恐龙出壳后,一些母恐龙还有育婴行为。

    展示的标本是1亿年前的近圆形的恐龙蛋和6千6百万年前的长形恐龙蛋。

12|史前星球

    古虫动物的身体通常分为前体和后体两部分,前体由背腹闭合的双壳围成,背腹边缘有时可见边缘区有时可见分节;后体分为7个体节。前体两侧有侧沟,每侧各发育5个侧囊。前体和后体被一狭窄的区域相连。目前未发现附肢。

    古虫属的前体侧视呈伸长的亚四方形;表面光滑居多,有时具不明显环纹、分节。前体背部末端可见三角形鳍状突起,腹部末端有时亦具突起。肛门位于后体末端。

    矩形古虫种的前体侧视长方形,前端开口处近乎垂直于侧沟,前边缘较平直。前体的边缘区连续,且在开口端平行于前边缘。前体腹侧后端光滑或具一个小的突起。

    古虫动物的分类位置迄今尚未定论,一种观点认为其是后口动物的一个原始分支(以舒德干为代表),另一种观点认为古虫动物是一种特殊的节肢动物(以陈钧远为代表)。

节物风光不相待,鹏飞鲲化须臾改

自然以它的方式刻载星移斗转

地质工作者们走遍万水千山

将沧海桑田搬进博物馆中

快来和我们一起,聆听它们的故事




主办 / 党委宣传部(新闻中心)

资料来源 / 校博物馆

文字 / 厉大亮 才谨豪

摄影 / 徐小蕾

图片设计 / 陈俐蓉 吴佳怡

视频 / 吴奕达 解伟豪

美编 / 程颖

责编 / 吕松卓 韩如意 熊若怡


世界博物馆日 | 有一个地方,处处传奇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