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太多的文化曾经辉煌过,而今只剩苟延残喘,真的不想看到霹雳也是这样

2020-03-28 20:21 作者:一文一字一昆仑  | 我要投稿

以下这段文章是道友“李秋水”的文章,因为太入我心,所以联系了他取得摘抄权,抄录而来。

冷静了,来谈谈对这件事的一些看法。


看着这几天转黑的,安利的,说自己只喜欢角色的,还有那些杂七杂八的,我只想说,你们的喜怒爱憎算个屁。


你们真的明白霹雳在布袋戏中的意义吗?说白了,整个台湾,所有布袋戏加起来的分量都比不过一个霹雳。而面向整个中国,所有的布袋戏的发展都没有跟上霹雳的步伐。

一种文化的传承,不止是传承,更重要的是创新,霹雳在这方面算是做到了极致。

东离对丹翡的二次元化处理,新异数花信风的裸体操偶,还有之前就听说的天生的3D打印技术,这所有的一切都是布袋戏的变革,这场变革持续三十年不曾停下。

素还真


霹雳于别家,不只是领头羊更是保护伞。没了霹雳,就意味着被他所庇护的家族要直面风雨。他们只有两条路,抱着霹雳留下的东西慢慢被时代抛弃,或是扛起霹雳的担子,代替霹雳走在前端,走着那三十年如一日的创新之路。


谁能做到?


我们有着最传统的木偶制作工艺,有着最古老的傀儡戏。布袋戏起源于我们福建的泉州,黄家祖上是从我们漳州搬过去的,曾经的他们也要向我们买偶。可你们知道传统代表着什么吗?霹雳三十年前的水平。
有人说,只要我们想,不用几年就能做的比霹雳更好。你们说的很对,可是小可爱们,想和做是两回事。布袋戏的传承在这些传统文化里需要耗费的精力太多了,也是不每个人都能沉得下心来,用自己一辈子的热情投入到一种文化里,无论环境多艰难都没有退缩。

何况这不是那些只要一两个人学成就能传承下去的文化。雕偶师、操偶师都是不可或缺的。太多的手艺人已经垂垂老矣,他们舞不动大偶,而年青一代的培养需要几年十几年。就算真的全力以赴四五年内做好了,可到时候谁还记得布袋戏呢?


更重要的是,中国的传统文化太多了,谁会去做一件前期投入非常大,后期极有可能血本无归的事呢?


我家乡的民间木偶戏


我生于漳州,在我们这儿几乎每条街道都有一个小小的土地庙,几十年前每当逢年过节,只要有条件的都会请傀儡戏在庙前那小小一块方寸之地表演着。

后来慢慢的,被一块白布、一个盒子所替代。

只有一座庙年年保存着那块方寸之地,那里本该拥有一个戏台,只不过正巧落座于马路边上,进门就是佛像,只能在马路对面搭上一个一米长的小戏台。
我家后面也有一个福社,我看过一次傀儡戏,是牵线木偶。只有一次是因为贵。看了霹雳之后,我总是时不时想起那句一晚上两百也太贵了,还是请电影吧。那个时候一晚上的傀儡戏两百,而电影只要四分之一。
中国传统文化是神坛,也是一个祭坛,只有走下来才能得到真正的传承。中国的传统文化非常多,很多影响力比布袋戏还大。


剪纸动画是剪纸和皮影戏与科技融合的产物,一部葫芦娃影响着一代人,直到现在还有各种衍生作品。
而今我们已经可以用电脑“剪”出更加精致完美的剪纸,传统剪纸技术失去了存在的理由和价值。皮影戏让人看得最津津有味的是它偶尔出现在电视电影中的时候。


民间木偶戏的偶


就像一个老者回忆着当年的风光发出一声怒吼,惊艳了世人……而后又沉寂下去。
太多的文化曾经辉煌过,而今只剩苟延残喘。


这是一场布袋戏生死存亡的大戏,我们在台下看着他们如何挣扎求生。有人把希望寄托在台上其他人的身上,却不知道这于你们来说只是爱好,于他们是存亡。


台湾于我跟其他人又有些不同,对我而言,我们有着一样的语言,一样的文化,就连我们所信仰的神明也是一样的。我一直觉得,两岸真正统一只是早晚的事,现在我只希望这一天来得再早一些。
至于那些说自己说的是台语的,不好意思,那是我们的闽南语,给老子跪下叫爸爸。

看到道友这篇文章的时候,我哭得不能自己,但我细思自己哭的原因,却又找不到,是为因为霹雳,还是因为痛惜,或者是看到这篇文时,想到正被逼进存亡之秋的霹雳,我想起了曾经见证过的那些正在消忙的民间艺术的悲凉吧。

现代民间木偶戏的偶和服装


其实我只是一个挣扎在生存水平线上的凡人,不懂得文化的真正价值,不懂艺术的珍贵奇妙,只是看到那些美好的艺术和文化,有着本能的向往和喜欢。

一直以来,我以为霹雳于我只是一种爱好和喜欢,曾经我以为我喜欢看霹雳是因为在那里能看到我理想中的武侠世界,有我理想中的“天下”这个概念被生动的演绎出来的惊叹感动,有把传统文化赋于生命灵魂的奇妙惊艳。

但霹雳离开后,在这几日时不时心痛悲喷无奈的心境中,我惊觉,我真正喜欢霹雳的原因是因为我在霹雳里看到了一种文化传承和成长的生命力,这才是霹雳最吸引我的地方。

小的时候家乡有雷剧(和京剧一样,只是用雷州话演),每年都有几个特定的节日,村里会家家户户共点钱,请来雷剧帮子在村里的舞台演出。

其实我看不懂,只是看着那些精美的服装和妆容,看着台上唱得热闹,台下的爷爷奶奶们跟着剧情或笑或哭的样子,有一种别样的安心感,是人间烟火的味道,是一种仪式感的庄严。

但不知何时雷剧没有了,我己经十来年没有在家乡看到雷剧的演出了,问了村里的老人家,老人家说现在找不到演雷剧的戏帮子了,秉告了祖宗,说可以改成现代的演出,就改了。

所谓现代演出就是一群大妈跳广场舞,或是唱唱歌,热闹还是热闹,人间烟火的味道也足,但再也找不到当初的那种仪式感的庄严。

一个木偶戏戏帮的全部家当,老旧的木箱透着岁月的风霜


我家在湛江,属闽南地区,讲的就是闽南语系中的雷州话,也有木偶戏,在特定的节日,在宗祠门口搭个小小的舞台,请木偶戏帮子来演戏,小时候我怕木偶,总不敢看,奶奶说,不看就不看吧,那是演给祖宗们看的。

最近几年木偶戏依然在演,木偶戏帮主还是那个帮主,但不再是记忆里那个配音洪亮,随着剧情脸上表情或悲或喜,或狂或巅的汉子了,帮主年事己高,雪染华发,中气不足,配不了音了,只能在旁边拉拉二胡,一边拉一边打嗑睡,操偶师还是当年的操偶师,但操偶也颤颤抖抖的,没有了活力。

他们都老了。

我曾问他,你年龄大了,精神也不好了,为什么不在家安养晚年呢?

他说,我们不演了,就没人演了!

我说你为什么不收徒弟呢?

他说,现在做这一行没有市场,赚不了钱,没有年轻人愿意学了,将来我不演了,我们这一带的木偶戏就绝了。

做了一辈子木偶戏的帮主

老人家语气挺平静的,但那一瞬间,我忽然觉得无限悲凉,为老人家颤颤抖抖的坚持,为那被时代淘汰掉的民间文化。

那时的悲凉,只是我生活里一波不经意的水波,对于木偶戏帮主而言,是一种引以为傲的手艺失传的叹息,却是一个地区一种文化不动声色的消亡,浊世滔滔,这点消亡,甚至没有惊起过一声叹息。

现在看到霹雳的离开,看到他以这样的方式离开,于我而言不只是失去爱好的无奈,而是看到一件珍贵的,价值无限的艺术品被狠狠的摔在了地上的心疼,更心痛的是懂得它的价值的人很少,更多的人是幸灾乐祸的走过来踢一下那七零八落的碎片,或是走地来踩一脚以表达自己的立场。

但文明和文化在ZZ中又何其无辜呢,文化也好,艺术也好,都是人类文明的提纯和升华,都是应该被好好珍藏着,呵护着,让其流传下去,让我们的后代们也能见证这种璀璨和瑰丽,从这曾经的文化中窥见历史的脉络,而不是被时代和时局贼踏催毁后再来求复兴和腕惜的一个遗憾。

文中除了素还真那张照片,其他照片都是我去年拍的,存在了我的微博帐号上。

太多的文化曾经辉煌过,而今只剩苟延残喘,真的不想看到霹雳也是这样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