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五千年丨展览器物特辑

东方五千年,
用年轻的语言叙述文明起源的古老故事。
不知不觉间,展期已近结束,
本期特辑带来展览中的明星文物,
不知道大家参观时是否有被惊艳到呢?
大汶口文化
陶屋

细夹砂陶,整体呈方形,攒尖式屋顶,四周出檐,屋脊上翘,前后各有一洞,大为门,小为窗,两侧亦刻有长方形窗,结构完整。四壁及顶部的四个坡面上,都线刻有狗的图案,线条简单质朴而形象活泼生动,反映出五千多年前狗与人的亲近关系以及其在家居生活中的重要地位。
大汶口文化
彩绘八角星纹陶盆

泥质红陶,大口,卷唇,圜底。口沿先施白衣为地,再以红、黑、褐三彩绘三角和竖线纹。器腹先施红衣为地,绕腹一周用白彩绘出七个八角星纹并用黑彩勾勒轮廓,八角星的中部露出方形红地,星纹间以两道白色竖线分隔,腹下部绘一周白色弦纹。
八角星纹在史前湖南地区汤家岗文化白陶、环太湖地区马家浜至良渚文化纺轮、辽西地区红山文化角星器、海岱地区大汶口文化彩陶、巢湖地区凌家滩文化玉器以及青铜时代河南安阳殷墟、山东滕州前掌大等地出土的铜弓形器上多有分布。
对于八角星纹内涵解读的观点包括太阳崇拜、四鱼相聚族徽、“巫”字、“贞”字、表示方位、原始式盘、原始日晷、织机部件、花蒂、龟甲囊绳索捆绑、原型为龟、天圆地方、九宫等,一般认为其是表现光芒四射的太阳,且因来源于利用太阳进行辨方正位的活动而同时具有方位象征的意义。
大汶口文化
玉刀

玉质淡青色,近长方形,边角有不同程度的缺损。一侧长边为刃,沿刀背等距排列三个大孔,一侧短边处钻另一个圆孔,与其他三孔不在一个行列上。此件玉刀是焦家遗址内发现的最大玉刀,出土于高等级墓葬M152墓主的腹部,背部三个大孔均用三块圆形玉片加以封堵,在焦家遗址浓厚的宗教礼仪氛围中,或许具有某种特殊的含义。
大汶口文化
黑陶高柄杯

泥质黑陶,轮制而成,器表素面磨光。侈口,杯身束腰弧腹,下腹部饰凹弦纹。柄部也磨光,呈竹节状,中空,中部略粗,外壁饰多道弦纹组合圆形和三角形镂孔。圆盘状杯座,直径与杯口相当。高柄杯多出土于少数大、中型墓葬中,应是标记身份的礼器。此类高柄杯往后发展则演变为龙山时代的蛋壳黑陶高柄杯,并分化出高低不等的多种形式,器形精巧规整,色泽漆黑光亮,最薄处仅为0.2-0.3毫米,达到中国古代制陶技术的巅峰。
大汶口文化
菱格纹彩陶壶

泥质红陶,直口,长颈,圆腹,小平底。器表通体磨光,外壁及口沿内侧施红陶衣。口唇部位饰黑彩条,颈部正中饰多个黑彩圆圈纹。壶腹部以黑彩作底色,用白色绘制出多道横向纹饰带。上部为双道弦纹与尖三角形纹,中部与下部为两行十字菱形纹,中、下两行菱形纹横向穿插,纵向位置错落,排列井然有序。腹部近底处素面无纹。
彩陶的花纹图案于入窑烧制前绘画而成,多为黑彩,烧成后与陶胎融为一体,形式较稳定不易脱落。大汶口文化的彩陶受到中原地区仰韶文化的强烈影响,在早期已经成熟,中期达到巅峰,出现了大量实用性与艺术性结合的彩陶佳品。焦家遗址的彩陶常以简单的圆点、线条、彩带、菱格、三角、平行线等构成组合图案。
大汶口文化
白陶单耳杯

筒形单耳杯,敞口直壁,下腹部略内收,大平底,近底处有一周凹槽。器表素面磨光。手制加慢轮修整,腹侧有一只环形耳。
白陶是以高岭土等瓷土为原料,在1000℃以上的炉温中烧成的陶器,由于胎土中含有比例较高的氧化铝、镁等成分,烧成后陶器表里均呈白色,胎壁轻薄,质地坚硬。白陶出现于新石器时代中期,以大汶口文化白陶制作最为精致,商代白陶常用于仿制青铜礼器,至西周以后逐渐衰落。
大汶口文化
白陶鬶

泥质白陶,鸟喙形流口,斜向伸展于器身前部。顶部有环形提梁,上连颈部,下接器身。腹部略呈扁圆形球状,腰部有一周横向附加堆纹,表面压印成花边形的装饰。三个肥大的空袋足,呈鼎立形式均匀分布于腹部下方。
鬶是一种有把手、带三足和开放式流口的用于烧水或温酒的器具,产生于新石器时代,是大汶口文化和龙山文化的代表器形之一,其流口灵活伸展、昂首向上以模仿鸟首的形神,造型似正在引吭高歌并振翅欲飞的鸟儿,带有强烈的象征意义。
良渚文化
玉带盖柱形器

带盖柱形器,出土时位于葬具一端,盖面朝下,推测是葬具系挂的附件。器盖呈扁平圆饼形,一面平,另一面弧凸,平面钻有隧孔。柱形器呈圆筒形,器表三个弧形凸面。每个凸面用浅浮雕和阴线琢刻神兽纹。上端中间饰3组羽纹,下有椭圆形微凸眼眶,管钻双圈为眼,阔鼻,嘴扁宽,内露两组獠牙,中间2枚獠牙朝上,外侧2枚冲下。其余部位阴刻线纹和卷云纹,作为地纹。三组图案有细微差异。
撰稿:林袁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