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医学寄生虫(恶魔版)蠕虫总论、线虫概论;蛔虫、鞭虫和蛲虫

2023-01-01 23:04 作者:BUL-BOUS  | 我要投稿

掌握

1、蛔虫、鞭虫和蛲虫的形态、生活史、致病机理、临床表现、诊断方法、流行因素及治疗药物。

  蛔虫(似蚓蛔线虫)

1)形态

成虫:长圆柱形。口孔周围有呈“品”字形的唇瓣,内缘具细齿。雌虫长20~35cm>雄虫长15~31cm,尾端向腹面弯曲,有一对交合刺。

受精蛔虫卵:宽椭圆形,棕黄色,45~75μm×35~ 50μm,较厚,有蛋白质膜,卵细胞。

未受精蛔虫卵:长椭圆形,棕黄色,88~94μm×39~44μm,较薄,折光颗粒。

2)生活史:简单,无需中间宿主。

体外第一次蜕皮发育为感染期卵

在肺泡内进行第二、三次蜕皮。

在小肠内进行第四次蜕皮发育为成虫。

寄生部位:成虫寄生于人的小肠(空肠>回肠)

感染阶段:感染期虫卵

感染方式:经口

体内移行:小肠黏膜—小静脉/淋巴——右心——肺泡—支气管—气管—咽—小肠

3)致病机理

幼虫致病

机械性损伤;代谢物引起的超敏反应。

临床表现

肺部症状:咳嗽、咳痰、咯血、哮喘等

全身症状:发热和荨麻疹等

异位寄生:侵入脑、淋巴结、眼、肝、脾和肾等

成虫致病

①引起营养不良

②损伤肠黏膜

③超敏反应:I型超敏反应

④并发症:肠梗阻、肠穿孔、腹膜炎、胆道蛔虫症、蛔虫性胰腺炎和阑尾炎

4)诊断方法:检获病原体即可确诊。

粪便检查虫卵——生理盐水直接涂片法

痰液检查幼虫

发现成虫:虫体鉴定;试验性驱虫

5)流行因素

①传染源:便中排出受精蛔虫卵的患者及带虫者

②传播途径:产卵量大(十几万);虫卵抵抗力强;生活史简单;粪便处理不当

③易感人群:个人卫生习惯不良

6)治疗药物:阿苯达唑(丙硫咪唑)、甲苯咪唑

  鞭虫(毛首鞭形虫)

成虫寄生盲肠

1)形态mm

成虫:前细后粗似马鞭。雌虫尾端钝圆;雄虫尾端向腹面呈环状卷曲,有1根交合刺。

虫卵:纺锤形、黄褐色、50~54μm×22~ 23μm、较厚,两端透明盖塞和卵细胞。

2)生活史:简单,无中间宿主。

生活史要点

寄生部位:成虫寄生于人的盲肠

感染阶段:感染期虫卵

感染方式:经口

体内移行:小肠—盲肠

3)致病机理

机械性损伤;分泌物的化学性刺激

4)临床表现

轻度感染无明显症状

重症:腹痛、腹泻、呕吐、消瘦、便血、直肠脱垂、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头晕、荨麻疹、急性阑尾炎、慢性疟疾。

5)诊断方法:自粪便中检出两端带有透明盖塞的纺锤形虫卵为确诊依据。

粪便生理盐水直接涂片法、沉淀集卵法、饱和盐水浮聚法、加藤法

6)流行因素

①传染源:便中排出鞭虫卵的患者及带虫者

②传播途径:鞭虫抵抗力较蛔虫卵低

③易感人群:个人卫生习惯不良

7)治疗药物:阿苯达唑

  蛲虫(蠕形住肠线虫)成虫寄生于回盲部和结肠

1)形态mm

成虫:细小,乳白色。俗称线头虫。头翼,唇瓣。雌虫虫体尾端直而尖细,达体长的1/3;雄虫后端向腹面卷曲,有一交合刺。

虫卵无色透明,较厚、有蛋白质膜、蝌蚪期胚。

2)生活史:简单,无中间宿主。虫卵排出6h即具有感染性。

寄生部位:成虫寄生于人的盲肠、结肠及回肠下段(回盲部)

感染阶段:感染期虫卵

感染方式:经口

体内移行:盲肠、结肠的雌雄虫交配—雌虫移行至肛门—肛周产卵—适宜环境6h蜕皮一次为感染期虫卵—经口—十二指肠孵出幼虫—结肠发育为成虫

3)致病机理

机械性损伤;化学性刺激

4)临床表现

局部瘙痒与继发性炎症;烦躁失眠夜惊

异位寄生:阑尾;泌尿生殖道;腹腔与盆腔;肠壁

5)诊断方法:检获虫卵或虫体即可确诊

检查虫卵:透明胶纸法和棉签拭子法

注意事项:清晨便前或清洗会阴和肛周前检查

发现成虫

6)流行因素

①传染源:患者和带虫者

②传播途径:“肛门-手-口”,接触感染,吸入感染,逆行感染

③易感者:普遍易感

7)治疗药物:阿苯达唑,甲苯咪唑局部外用软膏

了解

1、蠕虫概念:蠕虫指一类借助肌肉伸缩作蠕形运动的多细胞无脊椎动物。

2、医学蠕虫分类

3、线虫的形态及生活史的特点

1)形态:

2)生活史简单,分为虫卵、幼虫、成虫三个阶段。蜕皮是幼虫发育过程中最显著的特征。

4、蛔虫、鞭虫和蛲虫的分布(世界性分布)和防治原则(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

1)蛔虫 全国蛔虫平均感染率为12.72%。

2)鞭虫 全国鞭虫平均感染率为4.63%

3)蛲虫 全国蛲虫平均感染率为10.28%

有儿童集体机构聚集性和家庭聚集性的特点。


医学寄生虫(恶魔版)蠕虫总论、线虫概论;蛔虫、鞭虫和蛲虫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