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国考「常识判断-初中综合」难题解析

全文字数|9.5千
阅读时间|30分钟
图片来源|网络
1.文献、历史与朝代
2.哲学与历史的结合
3.用精简的方法做物理学基础题
4.地理学与生活常识
5.初中基础知识的重要性
6.审题时需注意细节描述
7.解析几何+地理节气+生物周期+民俗文化+古文诗词的超级综合题
8.「风」之不存,「季」将焉附?
9.不算太热门的欧洲地理常识
10.幼年就熟悉的常识却是最难的题
11.引入生活谣言的干扰项
「常识判断」共分为「初中综合」「法经军农」和「时政要闻」三部分,其中「初中综合」的题目和初中课程及课外常识有关,本文即为2018国考「常识判断-初中综合」正确率≤60%的难题解析。

一、文献、历史与朝代
【2018国考地市级卷15题/省级卷第10题】下列研究课题与其查阅的主要参考文献对应错误的是:
(A)商周时代的艺术成就——《中国青铜时代》
(B)南宋都城的城市建设——《从平城到洛阳》
(C)晚清的政治改良运动——《从甲午到戊戌》
(D)明末中西文化交流史——《利玛窦与中国》

下列研究课题与其查阅的主要参考文献对应错误的是:
(A)商周时代的艺术成就——《中国青铜时代》
(B)南宋都城的城市建设——《从平城到洛阳》
(C)晚清的政治改良运动——《从甲午到戊戌》
(D)明末中西文化交流史——《利玛窦与中国》
正确率54%,易错项D

这道题考察的是初中历史常识,难度不高,只需把前面的时代和后面的代表性人物、事物对应即可。
从题干中可以看出,虽然B选项的「平城」很多考生不知道在哪儿(实际在大同),但「洛阳」这个表述一定是错误的。洛阳是古代最繁华的城市之一,是包括东汉在内的多个朝代的首都。
洛阳位于河南境内,基本和西安(长安)处于一条纬度上;而南宋是北宋被金朝灭亡后建立的,它的国土已被打到了「秦岭——淮河」一线,国都在临安(南京)。此时的洛阳已经不是南宋的领土,更不是南宋的都城,因此可以排除。
事实上,B选项的「平城」和「洛阳」都是北魏国都,而且是魏孝文帝把都城由平城迁入洛阳,因此本选项表述的是「北魏都城的城市建设」。
ACD三个选项都是正确的。
A的商周对应「青铜时代」。青铜器是商周时代最广泛的金属制品,铁器在战国时代(东周后期)才开始广泛使用。
C「甲午战争」的失败标志着晚清时期洋务运动的彻底失败,开启了「救亡图存」变法的背景。一批有志之士认识到单纯学习西方的技术是不够的,开始尝试学习西方政治制度,其成果就是戊戌变法。
D「利玛窦」是明末著名传教士,是当时中西文化交流的代表性人物。
本题所有考点都是初中基本常识,只要考生对洛阳的位置和南宋建立的情况稍有了解,就能将其做对。之所以正确率不高,是因为是有的考生不太了解「利玛窦」而误选了D,但「洛阳是南宋首都」明显是更容易看出来的错误选项,因此无需在此纠结。
「常识判断」完全不需计算或琢磨语境,因此千万不要纠结某个细节。

二、哲学与历史的结合
【2018国考地市级卷17题/省级卷12题】美国社会学家帕森斯认为,在公元前的第一个千年之内,「哲学的突破」以截然不同的方式分别发生在希腊、以色列、印度和中国等地。
下列思想观点产生于这一时代的是:
(A)致虚守静,道法自然
(B)心外无物,心外无理
(C)人民为主,工商皆本
(D)师夷长技,中体西用

下列思想观点产生于这一时代的是:
(A)致虚守静,道法自然
(B)心外无物,心外无理
(C)人民为主,工商皆本
(D)师夷长技,中体西用
正确率50%,易错项B

本题是一道结合了哲学和历史的高难度题目,解题思路为先排除CD,如果了解王阳明生平的话直接排除B,如果不了解「心学」,可通过常识推断A的正确可能性远大于B。
快速读完4个选项,可确定这些思想都发生于中国。由题干可以看出,本题需要找出产生时间在「公元前1000-0年」,即「西周(约建立于公元前11世纪)至西汉(公元8年灭亡)」时期的思想。
首先可排除CD两项。
C「人民为主,工商皆本」讲述的是「市农工商」的地位,而有一句与此相对的非常著名的话,即「以农为本,重农抑商」。重农抑商的思想在商鞅变法时期(公元前350年左右)提出,在汉武帝时期(公元前150年左右)确立,一直贯穿中国古代整个封建社会。
通过两者对比,可以判定C选项的提出时间很可能远远晚于西汉,所以该选项大概率是错误的。事实上,C的观点是明末黄宗羲提出的。
D项「师夷长技(以自强、制夷)」和「中体西用」是初中历史最基本的考点,明显是清末洋务运动的措施,排除。
考生对A选项前半句「致虚守静」或许有些陌生,但后半句「道法自然」是显然是道家代表思想。这句话是老子在《道德经》中提出的,老子是春秋(东周)时期人物,符合「西周至西汉时期」这个阶段,正确。
本题的主要干扰项为B。「心外无物、心外无理」是王阳明「心学」的著名思想。由于王阳明的「心学」不是历史的重要考点,因此考生如果对其缺乏了解的话,就不易确定该思想提出的具体时间。
从字面意思可以看出,该思想强调的是「内心对外部世界的认识」。可以把它和孔孟荀老墨庄韩孙等人的思想去「匹配」,发现看出它不符合任何一位已知的西汉之前的哲学家的思想,大致推断该选项的描述是错误的,所以本题应选A。
一定要按照题目的要求去规划解题思路。本题不要纠结于B究竟是谁的观点,要优先寻找确定的答案。

三、用精简的方法做物理学基础题
【2018国考地市级卷18题/省级卷16题】假如地球重力加速度减为现在的一半,下列数值不会发生变化的是:
(A)鱼在相同水深下受到的压强
(B)船在水中的吃水深度
(C)人在体重计上的称量结果
(D)人可以举起的石块的最大质量

假如地球重力加速度减为现在的一半,下列数值不会发生变化的是:
(A)鱼在相同水深下受到的压强
(B)船在水中的吃水深度
(C)人在体重计上的称量结果
(D)人可以举起的石块的最大质量
正确率24%,易错项A

本题解题思路核心在于简化题干和4个选项。由于题目问的是「数值不会发生变化」而不是「变为一半」等更加精确的计算,因此重力加速度减为一半和减更多没有区别。
也就是说,为了更好理解这道题,可以把条件设置的更极端一点,设选项中的场景都发生在月球上(月球比地球质量小很多,重力加速度也小很多,仅为地球的六分之一),则4个选项可以快速简化:
A「鱼在相同水深下受到的压强」→设鱼在一盆水的底部,那么同样一盆水,在地球重6kg,在月球重1kg,盆底有一条鱼
即使记不清压强的公式,也可以推断出盆底的鱼受到的压强显然比之前小很多。
B「船在水中的吃水深度」→一个木块放在一盆水中,部分在水下
木块的吃水深度同时和水的密度和木块的密度有关。这盆水搬到月球之后,木块的重量和水的重量同比例变小,即月球上水的「密度」和木块的「密度」同比例变小,因此其吃水深度不会发生变化。
C「人在体重计上的称重结果」→人在月球上显然「变轻」了
本选项可直接排除。
D「人可以举起石块的最大质量」→同样质量石块,在月球上给人的感觉相对地球「变轻」了。
也就是说,人可以举起的石块最大质量会增大。
其实,简化条件后可以明显看出,本题的ACD三个选项都是单方面条件(水的重量、人的重量、石块的重量)会发生变化,只有B选项是两者的重量(即「密度」)同时变小,因此B选项正确。
本题24%的正确率和纯蒙(25%)差不多,难度极高,其涉及的物理原理倒不是多么深奥,主要难点在于题干设定的条件非常罕见,考生一时间难以找到突破口。一定要学会借助各种方法理解题干的表述。

四、地理学与生活常识
【2018国考地市级卷19题/省级卷15题】关于下列地区的说法错误的是:
(A)欧洲北海:既是著名产油区,又是著名渔场
(B)波斯湾地区:既是著名产油区,又是古文明发祥地
(C)湄公河流域:既是小麦主产区,又是佛教圣地
(D)五大湖区:既有世界上面积最大的淡水湖,又跨美加两国边境线

关于下列地区的说法错误的是:
(A)欧洲北海:既是著名产油区,又是著名渔场
(B)波斯湾地区:既是著名产油区,又是古文明发祥地
(C)湄公河流域:既是小麦主产区,又是佛教圣地
(D)五大湖区:既有世界上面积最大的淡水湖,又跨美加两国边境线
正确率35%,易错项A

本题做题思路为先排除BD,然后根据「小麦产区」的特点排除C。
BD的叙述显然正确。波斯湾盛产石油,有古巴比伦文明;五大湖中的苏必利尔湖是世界最大的淡水湖,同时五大湖也是美加两国的分界线。这些都是初中地理(历史)基本考点,较容易确定。
本题的易错项为A。北海地区的北海油田非常出名,但「北海渔场」恐怕知道的人就不多了。但是,从北海的位置(周围有英法德丹等渔业大国)可以推断,那一带大概会有渔场,所以本选项可以先放一下。
C关于湄公河流域「小麦主产区」的表述显然错误。众所周知(尤其是从《泰囧》等电影上可以了解到),泰国整体信奉佛教,该流域可能是「佛教圣地」(事实上确实如此),但一定不是「小麦主产区」。
湄公河流域基本都在热带,且降水量较多,而小麦一般生长在降水较少的温带地区(我国长江以南地区基本不怎么种小麦),而且从未有过东南亚地区盛产小麦的报道,因此C选项很可能是错误的。如果不能确定知识点的话,根据推理可得C符合要求的可能性最大。
切记,解题时要关注「湄公河流域是小麦主产区」这样比较明显的错误,不要纠结于「北海有没有渔场」这样未知的事物。
从本题可以看出,很多考生的初中地理掌握的不是很好。

五、初中基础知识的重要性
【2018国考地市级卷第20题/省级卷18题】下列与果树有关的说法正确的是:
(A)富含氮的肥料可促进果树开花结果
(B)杏树是耐旱能力比较弱的树种
(C)冬季不需要对果树进行病虫防治
(D)嫁接是一种常用的果树繁殖方式

下列与果树有关的说法正确的是:
(A)富含氮的肥料可促进果树开花结果
(B)杏树是耐旱能力比较弱的树种
(C)冬季不需要对果树进行病虫防治
(D)嫁接是一种常用的果树繁殖方式
正确率58%,易错项A
逐个分析选项:
A「富含氮的肥料可促进果树开花结果」为本题易错项,「促进开花结果」是磷肥而不是氮肥的功效,排除。该选项是初中生物基本考点。
B「杏树是耐旱能力比较弱的树种」的表述显然错误,众所周知杏树大多数在北方种植(想想自己平时吃的杏是在哪儿收获的就知道啦),显然不是「耐寒能力较弱」的树种,排除。
C「冬季不需要对果树进行病虫防治」中,「不需要防治病虫害」的说法一般是错误的,通过平时的生活经验可知,园林部门在冬季会公路两边的大树来刷石灰乳,从而杀灭害虫。既然城市绿化树种需要在冬季防治病虫害,果树当然更加需要!
事实上,有些害虫和虫卵可以在冬季隐藏在树干中过冬,因此采取相关防治病虫害的措施是必要的。
D「嫁接是一种常用的果树繁殖方式」同样为初中生物基本考点,嫁接就是人工繁殖方式之一。
本题的BC选项可以用生活常识去判断,但AD都是初中生物的基本考点,如果没有掌握这两个知识点,本题就很可能做错。学好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知识是非常重要的。

六、审题时需注意细节描述
【2018国考地省级卷第9题】下面是对我国一份近代历史文献的描述:是一份改革内政和建设国家的新方案;是发展资本主义的近代化纲领;因脱离当时社会现实而未能实施。
这份文献可能是:
(A)《海国图志》
(B)《资政新篇》
(C)《天朝田亩制度》
(D)《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这份文献可能是:
(A)《海国图志》
(B)《资政新篇》
(C)《天朝田亩制度》
(D)《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正确率57%,易错项C

关于太平天国的「事件类」考点主要有五个,分别是金田起义、攻占(定都)天京、北伐西征、天京事变、天京陷落;「文件类」考点(包括双边条约、施政纲领、政权口号等)只有两个,恰巧都在本题内,即B《资政新篇》和C《天朝田亩制度》。
很巧的是,本题的易错项也是C——一般来说,「文件类」考点的正确率要比「事件类」低一些,再结合57%的正确率,说明很多考生并没有真正了解这些「文件」的具体内容和意义。
B选项《资政新篇》在太平天国运动后期(1859年)由洪仁玕提出,提出了系统建设中国的资本主义社会的方法,但由于脱离了太平天国现实而不能实施,符合题目要求;其他三个选项则或多或少不符合题干要求。
A《海国图志》由魏源所写。即使考生不能记清楚它讲述的什么内容,从「海国」描述的范围,「图」讲述的内容,以及「志」的题材都可以看出,这是通过地图介绍「四海」(即世界范围内)各国的基本情况,和「建国」、「发展资本主义」都无关,比较容易排除。
C《天朝田亩制度》是太平天国的制度。该选项为易错项,原因可能是很多考生都注意到了「建设国家」,注意到了「脱离实际未能实现」,但没注意到「资本主义」。该制度强调「平均分配土地」,和「资本主义」毫无关系。而且顾名思义,从「田亩」二字就可以看出这个制度主要放在「土地」上面。
该制度和《权利法案》《拿破仑法典》《美国独立宣言》等其他资本主义国家的著名法案、文告有着显著区别,可以通过对比来学习。
D《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也较易排除。众所周知,《临时约法》在民国初期虽遭遇各种波折,但也断断续续地实施了下去,至少在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时期是实施着的;知道1917年,孙中山还为《临时约法》打了一场「护法战争」,因此「脱离当时的社会现实未能实施」描述错误。
本题ACD都是考生非常熟知的事物,B的知名度相对低一些,出题者就借此设置了正确的答案B和易错项C,从而使很多考生落入了陷阱。
要学会综合记忆,将初中所学的知识汇总串联起来。

七、解析几何+地理节气+生物周期+民俗文化+古文诗词的超级综合题
【2018国考省级卷13题】下列诗句所描述情景出现的时间与图中标示的时间段,对应正确的是:

(A)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④①之间
(B)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②③之间
(C)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①②之间
(D)半盏屠苏犹未举,灯前小草写桃符——③④之间

对应正确的是:
(A)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④①之间
(B)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②③之间
(C)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①②之间
(D)半盏屠苏犹未举,灯前小草写桃符——③④之间
正确率46%,易错项C
这道题非常有趣,集合了解析几何、地理节气、生物周期、民俗文化、古文诗词等多学科的知识点,看上去很复杂。

本题解题关键是考生能否找到诗句中描述季节的关键词。从本题的易错项C可以看出,相当多的考生对「小雨润如酥」和「草色遥看近却无」所对应的季节的没有理解,也没有掌握「屠苏」、「桃符」所代表的民俗文化的含义。
本题解题方法如下:
第一步:从平面坐标图可以看出,从①到④分别为北回归线、赤道、南回归线、赤道;对应的时间分别为夏至、秋分、冬至、春分。
第二步:分析4个选项中诗句对应的季节。ABCD分别对应中秋节、盛夏、初春、春节。
第三步:核对诗句与序号表示的时间段是否一致。
A「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中,从「秋」字可以看出本诗描述的一定是秋季,即②左右的时间,不可能在④和①(春分到夏至)之间,排除。
当然本选项可以进一步分析,从「月明」(十五的月亮最明亮)和「人尽望」(众人都在望月赏月)可以推测这是中秋节,不过前面的信息已经足够将其排除了。
B「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中,从「荷花盛开」可以看出本诗描述的一定是夏季,即①左右的时间,不可能再②到③(秋分到冬至)之间,错误。
如果考生熟悉这句诗,通过前面两句「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可知本诗描述的是(农历)六月的西湖,即盛夏时节的景色。即使考生记不起前两句,从常识也可以推断,秋分到冬至(深秋、初冬)不可能有荷花大量开放,从而排除B选项。
C「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为易错项。本句诗看似找不到特别显著的描述季节的词语,但可以逐步推断。
诗中「小雨」的「润」和「草色远靑近无」说明此时有小雨,而且青草还较少,因此描述的是春天的情况。选项中①到②(夏季到秋分)之间这段时间往往和「大雨」、「茂盛的草」、「秋风扫落叶」、「枯草」有关,所以可确定C错误。
D选项「半盏屠苏犹未举,灯前小草写桃符」涉及古代民俗,如果考生知道这是古代春节的习俗的话即可选出。除此之外,王安石有一首非常著名的描述新年的诗也提到了「屠苏」与「桃符」: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这首诗可以说是妇孺皆知。从「爆竹」能确定D选项描述的是春节的习俗,位于冬至和春分(即③和④)之间,正确。
本题的解题关键是联想到王安石的这首诗,毕竟现代人不喝屠苏酒也不贴桃符(改贴春联),不太容易直接认出这是古代新年的习俗。根据诗句中描述的特点,可以确定其对应的季节。

八、「风」之不存,「季」将焉附?
【2018国考省级卷14题】下列哪一现象与季风气候不存在因果关系?
(A)塔里木河在夏季进入汛期
(B)华北地区在初春频发寒潮
(C)我国东北的工业区一般建在城市的东北或西南
(D)夏季长江入海口附近海域的盐度比其他季节低

下列哪一现象与季风气候不存在因果关系?
(A)塔里木河在夏季进入汛期
(B)华北地区在初春频发寒潮
(C)我国东北的工业区一般建在城市的东北或西南
(D)夏季长江入海口附近海域的盐度比其他季节低
正确率30%,易错项C

本题考查了「季风气候」这个初中地理知识点。由于4个选项考察程度都很深,该题正确率不高。
其实,本题如果把4个选项换种表达方式,就很容易理解了:
(A)横断山脉从山脚到山顶的植被逐渐稀疏
(B)冬季的西伯利亚寒流往往造成全国大范围降温
(C)《黄土高坡》中唱到「不管是西北风还是东南风,都是我的歌」
(D)我国主要河流的汛期基本在6~9月份
如果本题4个选项这么叙述的话,相信「30%」这个数字就会变成错误率而不是正确率,而这道题的4个选项就可以看作上述4句话的「难度加大版」,解题关键是「选项和季风气候是否存在因果关系」。
由于4个选项都发生在我国,所以可以简单通过判定4个选项是否跟「中国季风气候」有因果关系即可,无需考虑印度的热带季风气候等其他情况。
根据初中地理基本考点,中国的季风气候包括温带季风气候和亚热带季风气候,具有两个最显著的特点:
(1)夏季东南风,冬季西北风
(2)雨热同期
接下来逐个分析选项:
A「塔里木河在夏季进入汛期」显然与季风气候无关。塔里木河在新疆,本身就不属于季风气候,而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本题描述的「夏季进入汛期」和塔里木和附近冰川在夏季的消融有关。
即使考生不知道塔里木河夏汛的原因,通过常识也能推测这绝对和夏季东南季风带来的降水无关——新疆的降水量非常小,且远离海洋,即使有「风」引起降水也不足以造成汛期。也就是说,塔里木河的夏讯与「风」无关,和「季」更没有关系,就像「横断山脉」山顶和山脚植被的不同与季风无关那样。
B「华北地区在初春频发寒潮」和季风气候有关。
初春即大约是春节至春分之前,此时华北地区刚刚入春,西北季风仍然和冬天一样占主导地位,因此会带来寒潮。
需要注意的是,西北季风全年都影响不到海南,初春影响不到华南,春分后基本影响不到华中,立夏后就退出华北地区了(也有例外情况,例如「六月飞雪」)。本选项考察「初春」而不是「冬季」就是来测试考生是否了解季风气候的本质。
C「我国东北的工业区一般建在城市的东北或西南」是易错项。该描述乍一看不涉及「风」,但实际和季风气候有关,主要考虑的是季风所带来的工业区的污染。
正如上文所述,我国的季风简单来说就是「夏东南,东西北」,既然以东南、西北风为主,所以工业区建在城市的东北或西南处,可以使冬季和夏季的季风都不会将污染源直接吹到城市,从而减小污染。这道题除了考察东南、西北风外还考察了工业区的污染和选址,比直接描述要难一些。
D「夏季长江入海口附近海域的盐度比其他季节低」描述和季风有关。夏季季风带来的大量降雨使长江流量增加,因此长江注入入海口的量变大。
由于河流为淡水,海水为咸水,因此本选项涉及的夏季变化可以简单概括为「淡水的比例增加」,从而使盐度降低。如果直接考「河流汛期时间」的话,难度就会降低不少。
各位小伙伴们可以对比一下原题的4个选项和「换种说法」给出的4个选项,体会下同样考点的不同难度。
涉及到初中基础知识的常识题,正确率往往不高,这正是复习的突破口。

九、不算太热门的欧洲地理常识
【2018国考省级卷17题】9月底,小李开启了欧洲之旅。他先参加了一场盛大的啤酒节,随后参观了海德公园并瞻仰了马克思墓,最后参观了欧盟总部。
小李依次游历了哪几座城市?
(A)慕尼黑、伦敦、布鲁塞尔
(B)米兰、柏林、阿姆斯特丹
(C)柏林、伦敦、日内瓦
(D)巴黎、汉堡、布鲁塞尔

小李依次游历了哪几座城市?
(A)慕尼黑、伦敦、布鲁塞尔
(B)米兰、柏林、阿姆斯特丹
(C)柏林、伦敦、日内瓦
(D)巴黎、汉堡、布鲁塞尔
正确率60%,易错项C

慕尼黑啤酒节、伦敦海德公园、欧盟总部布鲁塞尔三者都是欧洲的地理常识。
通过本题59%的正确率和易错项C可以看出,考生大部分知道「海德公园/马克思墓在伦敦」,也知道「德国有啤酒节」(但部分考生不知道是不是在慕尼黑),但不知道欧盟总部在布鲁塞尔。实际上,日内瓦也很出名,因为联合国欧洲总部、世界卫生组织、国际劳工组织、联合国难民署都设在此处,而且《日内瓦公约》也是最早最全面最知名的和战争有关的公约,但,它不是欧盟总部所在地。
本题没有完全涉及初中地理欧洲部分的最热门考点,其考察点属于「考生应当了解,但不是人人都知道」的知识。
伦敦海德公园算是一个标志性建筑,但「啤酒节」和「欧盟总部」的知名度就不够高,和埃菲尔铁塔、卢浮宫、罗马大斗兽场、大本钟、比萨斜塔、泰姬陵、阿尔卑斯山、英国脱欧、俄乌克里米亚之争、西班牙加泰罗尼亚独立等著名地标建筑和热门事件相比还是无法相提并论的。
本题如果做对就战胜了4成多的考生,因此大家可以在平时多关注一下地理知识,寓学于乐,性价比还是非常高的。这道题的选项没有任何推理技巧,因为它的考点太基础了。

十、幼年就熟悉的常识却是最难的题
【2018国考省级卷19题】关于北斗七星,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北斗七星的相对位置始终不变
(B)北斗七星是七颗亮度相等的恒星
(C)北斗七星中的开阳星与其辅星构成双星
(D)古代「斗牛」中的「斗」指北斗七星

关于北斗七星,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北斗七星的相对位置始终不变
(B)北斗七星是七颗亮度相等的恒星
(C)北斗七星中的开阳星与其辅星构成双星
(D)古代「斗牛」中的「斗」指北斗七星
正确率37%,易错项A

本题的正确率非常低,只有37%,它所考察的知识是大家从幼年时代就人人皆知的「北斗七星」,但它的理论难度是最高的,因为本题同时出现了CD两个考生平时难以接触到的知识点。
本题做法为:排除AB,然后根据自己掌握的知识去分辨CD。如果实在都不会,就只能从中蒙一个,因为CD无法用推理解出。
天文学的知识往往比较深奥,例如:
猎户座腰带最亮的星叫什么名字?天空中最小的星座是什么?双中子星合并产生引力波的原理是什么?太阳风会对地球磁场有什么影响?
大家看到这几个问题是不是一脸懵逼?从公务员考试的角度看,它们都很难;但对于天文爱好者来说,它们几乎没有难度——那么问题来了:不是所有人都是天文爱好者。由于天文知识的特殊性,如果考生不了解某些特定知识的话,有时连推理都无法使用。
逐个分析选项:
A「北斗七星的相对位置始终不变」是本题易错项,实际也是最容易排除的选项。
有的小伙伴们可能觉得从小时候到现在二十多岁的时间内,北斗七星的相对位置似乎未发生变化,因此感觉它们的相对位置一直都不会变,但这种直觉显然是错误的。
众所周知,天体永远处在运动状态中,即使短时间内变化不显著,在较长时间过去后其相对位置一定会发生变化。北斗七星的样子也不一直是现在的「勺子」形:10万年前北斗七星是「铲子」形,10万年后是「推车」形,大家有兴趣可以搜索一下相关知识。
B「北斗七星是七颗亮度相等的恒星」明显错误,一眼排除。宇宙中不可能存在亮度完全相等的恒星,「相等」前不加「近似」二字的话,这个表述就一定是错误的。
因此,B选项根本不需要考虑北斗七星的具体情况即可排除。
C选项正确,但它的正确是建立在考生对北斗七星有所了解的情况的。
简单来说,考生如果了解北斗七星的情况,就一定能做对;考生如果不了解北斗七星的情况,就一定不能做对,或者只能蒙对。
「开阳星」不是「指北星」,但是它却是北斗七星中最出名的星,其主要原因是它是一个双星系统,其伴星是古时候军队测试士兵的视力的标杆,只有视力很好的人(1.5以上)才能看到这颗辅星。而这个知识是只知道「北斗七星指北,指到北极星」的考生是不可能了解的,也完全不可能做对的(蒙对除外)。
D「古代『斗牛』中的『斗』是指北斗七星」同样也是了解后才能做出的考点。了解古代天文的人可知道,「斗牛」是指「斗宿」和「牛宿」,它们都在二十八宿中。其中「斗宿」指的是「南斗六星」,和「北斗七星」遥相对应,但两者不是一回事。
本题的核心就是考生对幼年时期就熟悉的「北斗七星」这个知识点是否有进一步了解。此类的考点设置很精妙,说明公考越来越重视考生对知识的实际掌握程度了。
各位小伙伴平时有兴趣可以自己出题练练手,以同样妇孺皆知的《咏柳》为例,它也能出一道常识题:
关于贺知章的《咏柳》,以下哪项表述是错误的?
(A)「碧玉妆成一树高」中的「树」指的是垂柳树。
(B)「万条垂下绿丝绦」中的「绦」是麻布编的带子。
(C)「不知细叶谁裁出」中的「叶」表面有蜡质,味苦。
(D)「二月春风似剪刀」中的「风」为东南季风。
这道题应选B,不知大家能否做对呢?

十一、引入生活谣言的干扰项
【2018国考省级卷20题】下列关于蛋白质的说法错误的是:
(A)蛋白质是鸟类羽毛的构成成分
(B)蛋白质缺乏会导致儿童发育迟缓
(C)蛋白质摄入过量会在人体内转化为脂肪
(D)植物蛋白比动物蛋白更易被人类消化吸收

下列关于蛋白质的说法错误的是:
(A)蛋白质是鸟类羽毛的构成成分
(B)蛋白质缺乏会导致儿童发育迟缓
(C)蛋白质摄入过量会在人体内转化为脂肪
(D)植物蛋白比动物蛋白更易被人类消化吸收
正确率34%,易错项C

本题的属于对初中生物中「蛋白质」这个考点的深入考察。从34%的正确率来看,很多小伙伴在初中生物课上学到的知识,恐怕都还了回去……
A「蛋白质是鸟类羽毛的构成成分」是「蛋白质」的基本考点,表述正确。
即使考生不知道羽毛是由「角蛋白」所组成,至少知道「皮毛」这个概念。皮毛皮毛,皮肤和毛发是一体的。皮肤上有那么多蛋白质,作为和皮肤同出一源的毛发(也包括鸟类的羽毛)自然也富含蛋白质了。
B「蛋白质缺乏会导致儿童发育迟缓」正确。这个观点不言自明,三大营养物质脂肪糖类蛋白质都必不可少——可能脂肪少点问题还不大,但糖类和蛋白质真的是缺谁都不行,更何况是儿童发育的关键时期。
C「蛋白质摄入过量会在人类内转化为脂肪」是本题的易错项。「三大能量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是初中生物基础知识点,不过该知识点距离普通人的生活经验较远,不像「蛋白质缺乏,儿童长不高」那么明显,如果考生没有掌握它,那么本题做错一点都不冤。
D「植物蛋白比动物蛋白更易被人类消化吸收」是近年来某些养生机构所宣传的口号,实际上这种说法是完全错误的。
比起植物,动物的结构与人类更类似,因此动物蛋白的种类和结构也和人类更加类似,即动物蛋白比植物蛋白更容易被人类消化吸收。
本题的CD两项设置的水平很高。C深入考察了初中生物的知识点,D则将社会上流传的错误「养生」谣言引入选项中,从而让很多考生误认为D表述正确而选择了C。
各位小伙伴在做题时不要先入为主,一定要仔细想想选项的表述是否符合实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