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乐器如何判断老师的水平

刘陆伟“释乐系列音乐学习类文章”之——
学乐器如何判断老师的水平
文:刘陆伟(音乐制作人、唱作人、录音混音师、吉他手、释魂乐队主创)
很多人之所以学乐器不愿意找老师,除了不愿意花钱,还有就是不知道如何分辨一个老师的水平。
有些人找老师很随便,以为只要是出来招生的人就肯定都是合格的教师,或者觉得“只要是比我会得多一点的人,就可以教我”。路过一个家附近的琴行或者培训机构,默认里面的老师就肯定是合格的,“再不济教我这样的零基础肯定没问题对吧”。但实际上并不是一个人会的比零基础多他就可以做好入门教学。
大家都上过公立学校,肯定也有体会,家长都希望能让子女能进入所谓的好学校,但进更好的学校的目的最主要不还是为了能遇到更好的老师嘛(当然还有好的学习氛围、好的硬件设备和管理等等,这些不是本章节的重点,先不展开讨论)。但我们肯定也都有这样的生活经验常识:即使是进了同样一所名校,即使是同一门课程,用着同样的教材,但是不同的老师的教学水平依然会大相径庭,好老师和差老师的差别是相当大的,你被分到这个班,碰到的是这个老师,很可能你对这门课的兴趣、学习效果等等就比你遇到的是另一个老师有非常不同的结果。
这还是纯知识类的学科,也就是我前面讲的不牵扯到什么肌肉记忆的、纯知识的学科,而学乐器演奏是牵扯到肌肉记忆的,目的是要积累正确的肌肉记忆,所以对老师的要求其实更高。
不管你找什么样的学校,什么样的机构,其实最终都得看具体教你的那个老师水平如何。但是人们懒得去具体了解一个老师的水平,觉得这事太麻烦,所以人们用“文凭”、“证书”、“名气”等东西来简化认知成本。当然,这些东西都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但是不要迷信,最终还是要看具体那个人的实际情况。我知道,寻找好的老师,去了解老师的教学水平,这需要花点时间,但这是绝对必要的,但凡你对自己学乐器这事稍微在乎一点,就不应该不重视这块。
很多人可能会问:“不是说弹得好的人不一定教得好吗?”,没错,但是能够教得好的人,他首先得能弹得好,虽然用不着非得是职业演奏家或者大师级别,但是他最起码得有良好的基本功。大众往往只是看弹得多快、多炫,这些属于表面的东西,也很片面。“快”当然也很重要,但那只是一个标准,乐器还有很多其他的演奏技巧,如吉他上的推弦揉弦等,更重要的是完成的质量,细腻程度,比如是否干净,节奏感和小节感是否到位,对于力度和音色的控制,对于作品的感情起伏的处理,还有音色等等。很多人是“一快遮百丑”,整一些速弹或者花哨的小片段来唬人,但是其他方面存在很多问题。
演奏方面的东西只是比较显性的层面。为什么有句老话讲:“弹得好不一定教得好”,意思是,演奏水平只是一方面。能做好老师的,还需要看他其他的方面,比如他的理论水平,知识的正确度和储备量,教学水平,教学经验。
因为有些人虽然自己弹得好但他不一定很清楚自己为什么能弹得好,他对此未必有一个深刻的自知自觉自省。而且,每个人的生理特征、理解能力、学习能力都是有差别的,即使是做同一个姿势动作,不同人的反应也会不一样,我通过这些年的教学经验就非常深刻地了解到这一点:面对同一条练习,不同的学生他遇到的困难之处是不一样的,而且很多时候即使是表面呈现出来的相似的问题,其实它们产生的内在原因机理也是不一样的,因此相应的解决方案当然也是不一样的,不能一概而论。所以真正教学水平高的老师,不光得知道自己为什么能弹得好,更要能知道每个学生为什么弹不好,能够从每个学生的角度去了解他之所以练这个练习时感到困难的真正的原因,然后还能够对症下药,能给出正确的解决方案。
教学是一门技术活,也是一门艺术,能成为好的老师的,一定是要能对教学的方式方法不断去钻研、反思、总结经验。能够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因材施教。
遗憾的是,目前关于乐器教学水平资质的各类“证书”、“文凭”、“认证”,大多数并不能反映出教师的真正教学水平,学生在找老师的时候只能是运用自己的智慧去综合判断了,通过看他的行业履历、视频、作品等来综合了解。这的确需要一点智慧,一点耐心,但绝对必要也绝对值得。如果可以试上几节课当然再好不过了,结合我上面讲的那些去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