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是端午节
端午节(Dragon Boat Festival),又称端阳节、龙舟节、重五节、天中节等,是集拜神祭祖、祈福辟邪、欢庆娱乐及饮食为一体的民俗大节,与春节、清明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2008年被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2009年9月端午节成为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遗的节日。
端午节源于自然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祭龙演变而来,民间传说端午节尚有纪念伍子胥、孝女曹娥、介子推、廉吏陈临、越王勾践的说法,但最广为流传是纪念屈原,传说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屈原在五月初五跳汨罗江自尽,楚国人不舍贤臣屈原,为避免屈原肉身被江鱼分食,人们自发荡舟江河以驱散鱼群,或投米团入江中,以求得屈原肉身的保全。后来这个风俗流传下来,逐渐发展成为赛龙舟和吃粽子的端午习俗。
传统节日素来与传统文化相辅相成。历代诗词中描述了端午景象及缅怀古人的诗词主要有苏轼《浣溪沙·端午》、陆游《乙卯重五诗》、刘禹锡《竞渡曲》等。
每年的端午,正值夏日,阳光正好,让人心情舒畅。
中国人过端午节的习俗由来已久,两千多年前,为了纪念投江的屈原,家家包粽子,祭屈原,端午节从此深入人心。
今天,同样的端午节,在肇庆诗联诗人的笔下,却记录着各种风情,呈现出美好的寓意。
黄高贤
【渔家傲】
端午赛龙舟
五月龙舟锣鼓急。旌旗猎猎浪涛立。夺锦飞龙如箭击。齐心力。万人空巷欢情集。百里水乡传赛笛。千船竞渡三江激。豪气冲霄穿云碧。摇天日,太平盛世英雄色。
苏初佳
龙舟水即景
暴雨狂飙应节来,星湖水满漫平台。
健儿正合勤操桨,竞渡龙舟好夺魁。
廖子荣
【鹧鸪天】
端午又见赛龙舟
岩前花雨敛翠颦,恰逢端午续阳春。一声爆竹惊鸿雁,千棹龙舟耀锦麟。重开赛,更撩人。翻飞热浪倍精神。齐心夺得龙头彩,痛饮蛟宫酒数巡。
高华天
端午赛龙舟怀屈子
人潮湖上看风光,令发瞬间龙劈浪。
但见离船箭般急,更闻冲线鼓喧狂。
逐标倚杖齐心胜,协力夺冠团体强。
告慰临终屈原梦,吾侪竞渡复兴翔。
谢玉清
悼屈原
屈原水殿已长眠,悼念忠魂泪潸然。
敬酒江心怀楚士,离骚一曲颂千年。
钟仪
癸卯端阳感咏
三年疫散赛龙舟,金利千帆竞上游。
万众欢腾华夏美,恰逢盛世乐悠悠。
晏为民
蒲节有怀
独伫西江似汨罗,离骚一曲向天歌。
繁弦尽奏升平调,忧国之心问几何。
罗载英
【浣溪沙】
癸卯端午节
临近端阳闹热喧,菖蒲艾叶掛门前。驱瘟灭疫祷平安。生火围炉包粿粽,鼓吹喝彩赛龙船。千年习俗谱新篇。
冯杰康
端午节诗
湖光相映晚霞描,诗赞忠魂万古昭。
楚水汨罗真烈骨,河清海晏看今朝。
裴钜源
【浪淘沙】
端午纪事
龙影现江河,竞渡飞梭。翻花疾桨稳船舵,鼓紧锣铿真矫健,夺锦多多。拋粽一箩箩,悼祭悲歌。先贤“天问”怆吟哦,不惜舍身捐大义,史册扬波。
冯淑珍
汨罗祭
汨罗江畔九歌扬,青史千秋记楚殤。
岁岁龙舟香粽祭,铮铮铁骨永留芳。
徐选贤
端午祭屈原
艾粽雄黄味道香,龙舟竞技鼓铿锵。
汨罗屈子忠魂笑,一首离骚万古扬。
杜祥
端州端阳
涟涟雨发龙舟水,灿烂莲开宝月轩。
绿树婆娑黄嘴叫,端州肉粽祭忠魂。
梁亮庭
端阳
荷花竞艳夏梅黄,斗转时空逢正阳。
城市乡村齐闹节,菖蒲艾酒又登场。
敲锣打鼓龙舟劲,生火围炉粿粽香。
应对危机筹运稳,人间疫后庆和祥。
何坚扬
端午节
端午河边粽味香,屈原爱国热心肠。
翻江倒海龙舟赛,亮节高风万代扬。
冼艳萍
癸卯端阳
龙舟竞渡又端阳,艾叶菖蒲糯粽香。
国泰民安歌盛世,唐音宋韵谱新章。
陈英奇
端午节感怀
大众欢欣贺正阳,民间处处粽飘香。
龙舟水上齐争渡,屈子精神世颂扬。
罗文峰
端午百萱香
端午百萱香,驱虫消病秧。
馨囊随体挂,福到更安康。
陈达尚
端午吊屈原
龙舟竞渡寻,裹粽寄民心。
爱国追贤士,人文烁古今。
谢宝兰
端午竞渡
岁月感蹉跎,抛江祭汨罗。
龙舟今竞渡,疫后唱欢歌。
发力冲前去,齐心水激波。
锣声人鼓动,夺锦振山河。
陆葱
【采桑子】
龙舟竞渡
龙舟画彩西江闹,绿水翻波,破浪穿梭,振樾蝉声溢满河。端阳奋楫豪情壮,打鼓敲锣,银桨挥戈,激浪滔滔归汨罗。
陈淡群
癸卯端阳吊屈原
重五星湖锣鼓隆,赛龙夺锦赛真功。
冲波破浪翻江海,击楫中流扬楚风。
百姓敬贤怀大雅,三闾忧国报精忠。
九章天问离骚愤,屈子丹心万众崇。
杜钺
咏端午赛龙夺锦
端午满民风,龙舟赛事隆。
摇旗兼呐喊,击鼓带飞冲。
观众如潮闹,争标似箭攻。
江花红映日,江气可吞虹!
段先华
端午情
长江何浩淼,华夏几峥嵘。
屈子情千古,龙舟奋楫行!
朱展良
【永遇乐】
癸卯端午节随吟
荷笑蜓翔,荔甜芒涩,时雨消暑。艾草菖蒲,裹蒸粽子,节气逢端午。登高遥望,汨罗路远,还记《九章》诗句。湖河里、喧天锣鼓,龙舟箭发争渡。难忘三载,疫情猖獗,往事何堪重数。冷落居家,端阳寂过,自是心中苦。艰辛同克,烟消霾散,继续征程之路。今期盼、金瓯一统,节欢共舞!
余颖红
【山花子】
龙舟竞渡
鼓点如催号角传。兰舟待发众心煎。破浪翻波快如疾,箭离弦。急桨驭风飞鸟骇,腾龙挟雨乱云穿。热血男儿当折桂,啸长天。
江绍君
端午漫兴
榴花献瑞迎端午,蒲酒怀贤润笔毫。
投粽汨罗呼屈子,高山仰止颂离骚。
黄钜华
端阳节颂屈子《离骚》
一马平川突兀峰,雄奇秀丽万诗宗。
汩罗血泪哀家国,千古名篇屹青松。
罗旭坚
端午感怀
华夏千秋故事多,英雄辈出汇成河。
时逢端午思忠烈,要为屈原唱颂歌!
欧剑英
端午诲儿
每逢端午祭屈原,谆诲吾儿效圣贤。
尽孝尚忠千古义,人生正道莫行偏。
谢春香
端午节
新丝角粽又端阳,艾叶菖蒲共酒香。
竞渡龙图腾祭祀,满江壮志意情长。
马海成
端午情怀
微风拂粽香三里,薄酒蕴芳敬万家。
院里屁孩谁浴洗,门前艾草忆韶华。
苏锋
端午传奇
千古离骚故事多,岸边垂柳泪成河。
忠魂爱国长嗟叹,从此龙舟泛碧波。
郑国宗
贺端午节
一手抽青篾,双眸睐蜜糖。
端阳时未至,碱水粽先尝。
陈好
端午随笔
龙舟竞渡已铺开,黄粽飘香扑鼻来。
明月江河千古在,青青艾草辟邪哀。
曾若崖
六月荔枝红
一时晴朗一时朦,暴雨难消暑气烘。
遍地龙舟争渡日,岭南正好荔枝红。
卢文思
端午龙舟赛景观
滔滔急浪涌潮头,号子声声震九洲。
五月龙船如火箭,江中白迹碧波留。
注:“白迹”指龙船划痕。
赵国华
赛龙舟
喧天锣鼓赛龙舟,撸袖齐心争上游。
勇士豪情同奋发,中华特色壮千秋。
梁仕杰
端午龙舟
龙舟竞渡赛精神,处处端阳江岸人。
华夏子孙齐聚集,复兴崛起在于民。
姚福初
【南乡子】
龙舟赛
日丽大江流,风卷旌旗浪拍舟。一响令枪天地动,加油!百桨翻飞争上游。
龙虎赛方遒,浩气如虹冲斗牛。锣鼓声中谁夺锦?凝眸,似箭飞舟逐浪鸥。
吴逸荣
端午寄怀
艾挂门庭满屋香,每逢端午动心肠。
离骚处处邦风正,天问时时国祚彰。
水上龙舟传血脉,太空北斗佑家乡。
做人做事仁风顺,爱我中华铸锦章。
谈金清
粽子飘香十里烟,情牵汨水恨千年。
龙舟江上风骚客,午夜吟诗一醉眠。
梁炯荣
癸卯端阳
躬逢今日又端阳,喜看龙舟赛往常。
续向江中抛角粽,悼追屈子诉衷肠。
梁汉祥
端午悼屈原
粽香投落汩罗河,往事千年付逝波。
屈子直臣功利少,楚王昏帝罪名多。
开篇楚辞成吟祖,又撰诗经当戟戈。
渺渺国魂恒古在,龙舟逐浪向天歌。
龙庆军
赛龙舟
龙舟竞渡赛江中,鼓乐声声震上空。
健将高呼齐奋进,冲关夺冠展雄风。
梁绍球
【鹧鸪天】
端午节悼屈原
又到端阳节气新,荔枝粽子醉乡邻。南山凤鸟相思苦,西水龙舟竞渡频。
怀先哲,忆灵均,辞章浩浩耀乾坤。丹心一片酬家国,艾酒三杯祭楚魂。
李伙凡
【唐多令】
赛龙舟
两岸彩旗稠。呼声满鹤洲。又一年、等赛龙舟。战鼓忽鸣船似箭,翻飞桨、乱人眸。
水手气冲牛。你追我不休。梦同心、壮志方酬。呐喊忽高声动地,遥看处、立鳌头。
陆启
端午节悼屈原
千古离骚唱汨罗,灵均归去后人歌。
一年一度龙船节,端午粽香竞渡河。
冯燮涛
端午包粽
平时几嫂少邻家,偶得谈天惯犯花。
微信留言端午近,众声包粽节前些。
多番炊事裹蒸上,一阵串门胃口加。
浪里龙舟旗鼓舞,烟波何必酒诗茶。
龙泽庭
纪念屈原
一粽投河千古事,百舟竞赛万人参。
屈原纪念年年做,端午期间岁岁谈。
杨玉英
包粽迎端午
端午朝阳露曙光,门前垒灶火焰扬。
丈夫洗叶溪边濯,妻子端盆屋里忙。
巧手包扎形结实,陶缸熬煮味浓香。
天将傍晚粽身熟,馈送亲邻溢瑞祥。
澹月
端午节怀屈原
端阳怀屈子,禹甸颂菁英。
风骨清而凛,胸襟洁且诚。
九歌扬九域,天问载天声。
汨水留痕处,悠悠赤子情。
罗宗志
端午节观龙舟赛有感
一泓碧水映云间,两岸青山荡笑颜。
锣鼓声声征战急,龙舟飒飒竞风帆。
汨罗江里英魂在,泰岳峰前绮梦还。
万众齐心兴国运,中华崛起震雄关。
陈有文
端午随笔
潇潇烟雨惹人愁,江浪滔滔无尽头。
祭粽焚香怀屈子,摇旗击鼓赛龙舟。
忠魂自古身多厄,家国如今风满楼。
乱世战云天欲坠,弘扬正气护神州。
藏龙
端午感吟
屈子冤沉天怅恨,楚风云起雨滂沱。
千年艾酒酬骚梦,几处龙舟慰汨罗。
皓魄忠臣虽远逝,良心雅士复高歌。
欣逢社稷田园茂,喜看民生福利多。
彭海祥
端午诉情
端午家家裹粽香,缅怀屈子惹愁伤。
龙舟竞渡催人奋,艾草馨芬励志刚。
门挂菖蒲驱冠疫,酒倾玉盏醉雄黄。
千年续唱离骚韵,万众同歌赋九章。
杨柳
看龙舟赛演练感寄
龙舟鼓响奋争先,击浆清波荡漪涟。
两岸声哗人影乱,一河风起浪涛癫。
耳边屈子忠魂啸,国际迷云浊雾颠。
搏弈中华凭睿智,危机百破定坤乾。
袁巧雄
忆屈原
天中初五潮升涨,凝视江边听楚辞。
锣鼓劈浪船似箭,龙舟夺锦化空悲。
龙门客栈
江河五月动悲情
百里晴川草色明,江河五月动悲情。
千年屈子离骚恨,尽入龙舟赛鼓声。
莫静煌
【鹧鸪天】
祭端阳
糯米新蒸粽叶香,龙舟击渡水飞扬。九州康泰民安定,四海升平国富强。
思屈子,祭端阳。大夫屈楚不能忘。中华多有男儿志,共绘江山胜汉唐。
谢丽卿
时节又端阳
艾叶挂门墙,家家粽子香。
龙舟争竞渡,时节又端阳。
吕健雄
午时茶
准备龙母诞婶忙,过初五取袋担筐;
午拈百草煲成汁,痛饮吟吟盼月光。
梁湘
赛龙舟
岸边绿柳莺歌悦,江上龙舟战鼓擂。
一桨劈开波万顷,夺魁泪目笑金杯。
黄金桥
端午感怀
汨罗江水赛龙舟,浪溅飞花思绪愁;
爱国忠臣冤屈逝,功昭日月驻千秋。
吴盛桓
赛龙舟
星湖水浪跃湖边,竞渡龙舟击鼓连。
岸上游人齐呐喊,友谊赛上乐翻天。
陈汝潘
端午节顾见
似火榴花扑鼻香,家家蒸粽纪端阳。
龙舟劈浪千艘竞,誓夺鳌头意气扬。
伍虹霖
赛龙舟
万里云开日照城,龙舟击浪破天惊。
千钧竞发争先后,勇夺鳌头威武名!
谭月光
节后歌
重五多传说,离骚负盛名。
争舟寻屈子,投粽诱魚精。
家国需忠胆,民心向杰英。
大端过节在,薪火继长生。
李钦泉
【鹧鸪天】
咏端阳
解愠薰风夏日长,今逢佳节又端阳。艾旗招福群黎乐,蒲剑诛邪众孽惶。
抛角黍,荐澄觞。屈公快惬飨歆尝。滋兰九畹香流远,爱国精神代代扬。
黎炎轩
端阳安康
父亲节后到端阳,艾叶菖蒲驱疫方。
裹粽煮蒸情屈子,龙舟竞渡祷安康。
麦友安
端午节怀屈原
五月端阳念屈原,清河汩汩溯诗源。
骚人壮举传千代,国泰人安迈始元。
卢洁
端午节
昔时屈子跳罗河,忧国思民壮丽歌。
一部离骚开雅境,承前启后韵诗多。
彭炳棠
赛龙舟(古风)
五月初五时雨晴,龙舟排排始布阵。
双桨待拨竞技艺,号角齐响锣鼓震。
江中早闻唱和声,两岸巳被彩旗引。
坡上人呼标将近,破浪争先定会赢。
盘肇华
悼屈原有感
苦谏愿违蒙受冤,楚歌四面现眸前。
忠魂即使入虾肚,天问离骚万古传。
钟伟
端午节
一年一度又端阳,到处皆闻角黍香。
锣鼓喧天龙夺锦,升平盛世尽呈祥。
刘炳辉
癸卯端午吟
一枕薰风懒读诗,心情不似日常时。
千年流水滔滔去,凭吊屈原同泛卮。
冼华荣
龙舟赛
又逢五月扒龙舟,两岸欢呼响不休。
选手齐心拼力气,喧天锣鼓劲加油。
蒋曹斌
我的端午
一早,许许多多的贺信
以东方的真纯
以西方的洒脱
雪片般地闪落到微信
躺在屏上,朝我眨眼
向我传染着湿湿的泪腺
掌声响起处
玫瑰花香四溢
我寂寞难耐,伶仃孤苦
身边的孩子没来问候
远处的后生多有祝福
明天,去租一只木筏
做一名渔夫,愿能遇见
那位行吟泽畔的三闾大夫
我们以离骚和橘颂编纲结绳
在汨罗江上撒网
捞出来一条银白的江鲟
为了女儿,逮一头
黎黑的江豚收为爱婿
从此不再披头散发
从此也不需无休无止地
问天问地,哪怕一声半句
始作俑者,岂能无后
一鲟一豚伴我剩下的春秋
第二勐人
岐江夜龙舟
咚咚咚
嗨嗨嗨
岐江夜声盖涛响
健儿劈浪练舟来
击水数十桨动作齐一
使力满座人同奋慷慨
别说暗夜色
明心桨生知所在
五月艾
龙舟水
一种悼念寄无尽
一种自信传万代
今夜敢与斯桨事
明天勇献我大爱
民族国家立心头巍峨
趁养成日常能耐
范翠丽
端午粽香,芬芳整个夏天
不经意间
时光的脚步
落在那一片一片
翠绿的艾叶上
一片片艾叶
在母亲的手里
变成粽子美丽的衣裳
一缕缕清香
从美丽的衣裳溢出
又香又糯的粽子
将母爱变得具体
品尝着母亲做的粽子
听着母亲讲屈原的故事
原来,爱
不仅仅是家的爱
还有国的爱
品尝一口粽子
芬芳整个夏

端午节的由来:
源于纪念屈原
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遭馋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等不朽诗篇,独具风貌,影响深远(因而,端午节也称诗人节)。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
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人们见后纷纷仿效。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棕子。
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源于纪念伍子胥
端午节的第二个传说,在江浙一带流传很广,是纪念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前476年)的伍子胥。伍子胥名员,楚国人,父兄均为楚王所杀,后来子胥弃暗投明,奔向吴国,助吴伐楚,五战而入楚都郢城。当时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尸三百,以报杀父兄之仇。吴王阖庐死后,其子夫差继位,吴军士气高昂,百战百胜,越国大败,越王勾践请和,夫差许之。子胥建议,应彻底消灭越国,夫差不听,吴国大宰,受越国贿赂,谗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赐子胥宝剑,子胥以此死。子胥本为忠良,视死如归,在死前对邻舍人说:“我死后,将我眼睛挖出悬挂在吴京之东门上,以看越国军队入城灭吴”,便自刎而死,夫差闻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尸体装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伍子胥之日。
源于纪念孝女曹娥
端午节的第三个传说,是为纪念东汉(公元23--220年)孝女曹娥救父投江。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号哭。过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就此传为神话,继而相传至县府知事,令度尚为之立碑,让他的弟子邯郸淳作诔辞颂扬。
孝女曹娥之墓,在今浙江绍兴,后传曹娥碑为晋王义所书。后人为纪念曹娥的孝节,在曹娥投江之处兴建曹娥庙,她所居住的村镇改名为曹娥镇,曹娥殉父之处定名为曹娥江。
源于古越民族图腾祭
近代大量出土文物和考古研究证实:长江中下游广大地区,在新石器时代,有一种几何印纹陶为特征的文化遗存。该遗存的族属,据专家推断是一个崇拜龙的图腾的部族----史称百越族。出土陶器上的纹饰和历史传说示明,他们有断发纹身的习俗,生活于水乡,自比是龙的子孙。其生产工具,大量的还是石器,也有铲、凿等小件的青铜器。作为生活用品的坛坛罐罐中,烧煮食物的印纹陶鼎是他们所特有的,是他们族群的标志之一。直到秦汉时代尚有百越人,端午节就是他们创立用于祭祖的节日。在数千年的历史发展中,大部分百越人已经融合到汉族中去了,其余部分则演变为南方许多少数民族,因此,端午节成了全中华民族的节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