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梯平面布置图和楼梯剖面图






2.3.2楼梯集中标注的内容有五项,具体规定如下:
1.梯板类型代号与序号,如ATxx。
2.梯板厚度,注写为h=xxx。当为带平板的梯板且梯段板厚度和平板厚度不同时,可在梯段板厚度后面括号内以字母P打头注写平板厚度。
【例】h=130(P150),130表示梯段板厚度,150表示梯板平板段的厚度。
3.踏步段总高度和踏步级数,之间以“/”分隔。
4.梯板支座上部纵筋、下部纵筋,之间以“;”分隔。
5.梯板分布筋,以F打头注写分布钢筋具体值,该项也可在图中统一说明。
【例】平面图中梯板类型及配筋的完整标注示例如下(AT型):AT1,h=120梯板类型及编号,梯板板厚
1800/12踏步段总高度/踏步级数业100200;业126150上部纵筋;下部纵筋Fφ80250 梯板分布筋(可统一说明)
6.对于ATa型楼梯尚应注明梯板两侧边缘构件纵向钢筋及箍筋。
2.3.3楼梯外围标注的内容,包括楼梯间的平面尺寸、楼层结构标高、层间结构标高、楼梯的上下方向、梯板的平面几何尺寸、平台板配筋、梯梁及梯柱配筋等。
2.3.4各类型梯板的平面注写要求见“AT~GT、ATa、ATb、ATc、CTa、CTb型楼梯平面注写方式与适用条件"。
2.4剖面注写方式
2.4.1剖面注写方式需在楼梯平法施工图中绘制楼梯平面布置图和楼梯剖面图,注写方式分平面注写、剖面注写两部分。
2.4.2楼梯平面布置图注写内容,包括楼梯间的平面尺寸、楼层结构标高、层间结构标高、楼梯的上下方向、梯板的平面几何尺寸、梯板类型及编号、平台板配筋、梯梁及梯柱配筋等。
2.4.3楼梯剖面图注写内容,包括梯板集中标注、梯梁梯柱编号、梯板水平及竖向尺寸、楼层结构标高、层间结构标高等。
2.4.4梯板集中标注的内容有四项,具体规定如下:
1.梯板类型及编号,如ATx×。
2.梯板厚度,注写为h=xx×。当梯板由踏步段和平板构成,且踏步段梯板厚度和平板厚度不同时,可在梯板厚度后面括号内以字母P打头注写平板厚度。
3.梯板配筋。注明梯板上部纵筋和梯板下部纵筋,用分号“;”将上部与下部纵筋的配筋值分隔开来。
4.梯板分布筋,以F打头注写分布钢筋具体值,该项也可在图中统一说明。
【例】剖面图中梯板配筋完整的标注如下:
AT1,h=120梯板类型及编号,梯板板厚
10@200;业12@150 上部纵筋;下部纵筋
Fф8@250 梯板分布筋(可统一说明)
5.对于ATc型楼梯尚应注明梯板两侧边缘构件纵向钢筋及箍筋。
2.5列表注写方式
2.5.1列表注写方式,系用列表方式注写梯板截面尺寸和配筋具体数值的方式来表达楼梯施工图。
2.5.2列表注写方式的具体要求同剖面注写方式,仅将剖面注写方式中的第2.4.4条梯板配筋注写项改为列表注写项即可。梯板列表格式见表2.5.2。

注:对于ATc型楼梯尚应注明梯板两侧边缘构件纵向钢筋及箍筋。
2.6其他
2.6.1楼层平台梁板配筋可绘制在楼梯平面图中,也可在各层梁板配筋图中绘制;层间平台梁板配筋在楼梯平面图中绘制。
2.6.2楼层平台板可与该层的现浇楼板整体设计。
6.1.15.楼梯间应符合下列要求:
1宜采用现浇钢筋混凝土楼梯。
2对于框架结构,楼梯间的布置不应导致结构平面特别不规则;楼梯构件与主体结构整浇时,应计入楼梯构件对地震作用及其效应的影响,应进行楼梯构件的抗震承载力验算;宜采取构造措施,减少楼梯构件对主体结构刚度的影响。
3楼梯间两侧填充墙与柱之间应加强拉结。
6.1.16框架的填充墙应符合本规范第13章的规定。
6.1.17 高强混凝土结构抗震设计应符合本规范附录B的规定。
6.1.18 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抗震设计应符合本规范附录C的
规定。
6.1.15本条是新增的。发生强烈地震时,楼梯间是重要的紧急逃生竖向通道,楼梯间(包括楼梯板)的破坏会延误人员撤离及救援工作,从而造成严重伤亡。本次修订增加了楼梯间的抗震设计要求。对于框架结构,楼梯构件与主体结构整浇时,梯板起到斜支撑的作用,对结构刚度、承载力、规则性的影响比较大,应参与抗震计算;当采取措施,如梯板滑动支承于平台板,楼梯构件对结构刚度等的影响较小,是否参与整体抗震计算差别不大。对于楼梯间设置刚度足够大的抗震墙的结构,楼梯构件对结构刚度的影响较小,也可不参与整体抗震计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