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从87版《红楼梦》看古代传统文化和礼仪(3)

2023-08-18 14:33 作者:天鸿_  | 我要投稿

本帖的原作者为百度红楼梦吧的“阿凡达儿”

创作于2010.9.8——2011.1.11,原贴写的很乱,我按照时间顺序把它整理了一下

45、关于妻妾

  我国最初是没有妻妾之分的。大概是从周朝末年才有了妻妾之分。

  《公羊转·隐公元年》载:“立适(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就是说正妻的长子才是有继承权的。何休《解诂》:“适谓适夫人之子,尊与无敌。”也是说正妻的儿子地位高。

  正妻(正也可说嫡、适)与妾(媵、妾一个意思)的地位差别很大,这个自然不必说。

  看这里,探春理家,赵姨娘的兄弟赵国基死了,有人来要安葬费。探春按老规矩只给了二十两。(这里又牵涉到下人地位的问题,袭人是外头买来的下人,她的娘死了给了四十两,赵国基是“家生子”,就是说他是下人的儿子,所以身份更低。这也是大户待下人的规矩,对外面体面些,说出去好听,家里的就随便些)

  赵姨娘是探春的生母,这里探春却一口一个“姨娘”称呼,和别人对赵的称呼一样,不是因为探春硬心肠不认母,这是嫡庶制度,嫡妻的子女叫嫡出,妾的子女叫庶出,妾对自己的子女是没有教养权的,妾的子女也得认嫡夫人为母,探春就得认王夫人为母,所以即使赵姨娘的兄弟赵国基是她的亲舅舅,她也不能认,才说我的舅舅才升了九省检点。这个九省检点的舅舅就是王夫人的兄弟王子腾

  这里,莺儿敢对环儿说“连我都瞧不起”一是环儿的确耍赖,二是因为环儿是没地位讨人厌的赵姨娘之子,换做别的主子,是断然不敢的,这也体现了庶出的地位低。

  这里,赵姨娘在屋里训环儿不该去和宝姐姐莺儿玩,碰了灰还丢了面子,凤姐在外听到了,就说赵姨娘不该管教环儿,环儿该由王夫人管教,还说他(环儿)好不好与你什么相干,其实妾的地位真的是很低下的,要是有点姿色的妾,有丈夫宠着还好,要是不得宠了,连自己的儿女都不认自己,剩下孤单一个,很可怜的,一辈子就只是个丈夫的工具和生育机器,最后赵姨娘死时身边一个仆人也没有。

  这里,探春正要洗脸,一个婆子进来传事,这是很没规矩的,主子正忙着,不得空,你跑来说话?所以平儿训斥了她。就好比老板正在偷菜偷得正爽,你进来要汇报,老板怎么想?

46、古代戏子

  古代戏子的地位比妓女还低,甚至说“婊子无情,戏子无义”,这句话,永远给妓女和戏子上了无形的枷锁,使这两者成了被攻击的对象。

  在封建社会,统治者把人分为三教九流,三教指儒教、道教和佛教。而九流又分上九流、中九流和下九流,而戏子就是下九流的第七位,地位仅仅高于乞丐,但是还低于娼妓。当然到了现在,不再分什么三教九流,现在的演员啊艺人啊什么的还是挺有体面的。

  这句,油头粉面就是说的戏子,因为戏子要上油涂面抹粉,故“油头粉面”指代戏子。

  “梅香拜把子---都是奴才”,意思是不管老几,都是奴才辈的。

  梅香;婢女的代称。拜把子:结拜成兄弟姐妹

  婢女结成姐妹还是婢女。

  这个歇后语当时没懂...

  芳官是说,我是戏子地位低,你一个讨人厌的姨娘好不到哪里去。

47、何婆子

  这一张,芳官的干娘何婆子打了芳官,宝玉要上去质问(揍人)?袭人拦住他。

  当然了,首先,好男不跟女斗(mm莫生气~),宝玉当然不能动手;

  再者,宝玉是主子,何婆子是下人,主子要惩罚下人,主子是不用动手的,主子吩咐别人就可以了,宝玉的下人袭人晴雯等都在旁边,连主子惩罚别人都是主子亲自动手,她们作为主子的下人就是主子的手脚,她们不能发挥作用就是失职了,所以帮主子惩罚别人是他们的职责所在,自然不能叫主子亲自动手了,惩罚婆子,她们出手,惩罚男的,小厮们出手;

  第三,何婆子好歹是个老仆人了,是个老臣,年轻的主子还是得尊重一点的,这体现的是一个国公府对待仆人的态度,一个老仆,犯了点小错,主子就要打要骂,这说出去别人就会认为贾府不体恤老仆,把仆人榨干了就虐待,这就有损贾府形象了。所以,袭人拦着,不让宝玉动手,袭人真是个有心的。

48、刺绣

  刺绣,这个把布撑开的圆环叫绣绷,是为了把布绷紧,方便走针下线。玩过十字绣的mm都知道。

  这是宝姐姐在绣牡丹,好鲜亮的活计!注意兰花指,优雅极了!

  在寿怡红群芳开夜宴那会宝姐姐抽的签就是牡丹,牡丹是我国传统名花,富丽堂皇,国色天香,自古就有富贵吉祥、繁荣昌盛的寓意,代表着中华民族泱泱大国之风范,宝姐姐端庄贤淑,与牡丹相得益彰。

  这个大的架子叫绣架,是在大幅布料上刺绣时撑布用的。

  这是我一个朋友十字绣工具,挺简陋。

  剪刀一把,拆线用的,是很老式的,我小时候外婆做针线就用的这种剪刀,现在一般都是用好看的拆线刀了。

  吸铁石,放针用的,免得针不见了。

  铅笔,画格子用的,其实正规的应该用类似水彩笔的水溶笔,铅笔的印记不容易掉,水溶笔的印记遇水就去掉了,不留任何痕迹。

  这里晴雯用剪刀拆线,比上面那把剪刀好看多了,应该是专门的刺绣用拆线刀。

49、簪子

  簪子不光有固定头发和装饰的作用,还可以剪烛花,拨烛芯,使烛光更明亮。

  这里,晴雯就在用簪子拨烛芯。

  拨好后擦了,又戴上了。

  可以吃东西时挑瓤用,这里吃的是什么?核桃?松瓤?板栗?

  这儿应该是板栗,看桌子上的板栗壳。

50、丫环的发型

  再来说丫环的发型,就说雪雁吧。礼书记述说古代女子十五岁时有了婆家,行及笄礼(俗称上头),挽发髻。而未上头的女孩子,一般是梳丫头,丫环,(后来丫头丫环成了小侍女的代称,丫头丫环也成了丫头们的专属发型)。那么什么是丫头,丫环呢,其实,这个环是个通假字,通“鬟”,百度百科的解释:鬟,妇女的梳成环形的发卷。这个鬟,在《历代帝王图》里有,看这张,就是最左边那个女孩的头发形状,就是在头两边的圆圈状发型。

  雪雁是个丫头,她的头发自然是标准的丫环(鬟),两边各一个圈圈~在古代的发型头饰上,老版的精细大家都能感受到,每个人,不同的身份,都是不能乱来的。

  某版的铜钱...不知是不了解古代妇女的发式头饰还是咋的...

  这张最明显,可爱的丫鬟,像个耳罩了,哈哈哈

51、醒酒石

  又看到一个极其细微的地方了,关于醒酒石,第24集,湘云醉卧之后,一个丫头(好像是彩云)给她端来一杯酸汤醒酒,之后递给她“醒酒石”!

  我震惊了~原著一句极其不显眼的话,老版也要表现出来,话说不拍这些大家绝对也不会发觉嘛!只能叹服老版的认真细致!

  所谓醒酒石,即喝醉酒后,衔在嘴里可以醒酒解渴的石头。据《清一统志》介绍,醒酒石就是云南大理所产的点苍石,也就是大理石。大理石有白、杂二种,白色大理石又叫寒水石、方解石,呈块状结晶,白色或黄白色,略略透明,质地坚硬,性寒。寒水石有“清热降火,除烦止渴,主治壮热烦渴,口干舌燥”等功效,故而也能够醒酒。

52、宝玉过生日

  宝玉的生日,这里又是体现细节的地方,老版的认真细致,一丝不苟,严谨的态度,再一次完美的体现。我们看看寿礼就知道了。

  这一张,左边是寿糕,右边是寿面。

  送寿礼常送面,叫“长寿面”,寿宴之中,通常要吃“长寿面”。据说这种风俗来源于汉代东方朔的一句话:古代的彭祖为什么能够活到八百岁?就是因为他的脸面长的缘故。所以,现在地不分南北东西,人不分贫富贵贱,过生日的人都吃面。

  寿糕,以面粉、糖和食用色素蒸制而成。其形如寿桃,或饰以云卷、吉语等祝寿图案。看得出,这里的寿糕都是祥云形状。

  寿桃也是寿礼中常见的物品,据说起源于西王母送汉武帝“仙桃”的故事,但仙桃并非一年四季都有,于是人工制作寿桃应运而生,通常都是蒸制的面桃。

  书中说到过,四月二十六芒种,大观园中众女儿送花神,黛玉在那一天葬的花,晚上大家就给宝玉做寿去了,因此可以看出宝玉是四月底的生日,那时正是桃子成熟之时,所以,这里的桃子是真的桃子,还有叶子在上面。

  寿幛,用整幅或大幅布帛题以吉语贺辞,祝贺寿辰。一般大小如中堂,多金色或红色。这上面好像是小篆..

   上面提到了中堂,不知中堂为何物的,其实大家可能都见过,有的人家里可能就挂的有,下面就是中堂。

  这就是典型的书画中堂,上面也是,大家是不是都见过啊,哈哈,我记得小时候很多人家里有。

  捧寿枝,一种寿器,当中一个篆体“寿”字,两边各一个花形图案,寿字四周或绣或画或映五只凤凰,象征“五福(福与凤谐音)捧寿。” 

53、斗花草

  这里有个游戏,也是端午节俗之一,叫斗花草。

  南北朝时称“踏百草”,唐代称“斗草”或“斗百草”。

  斗花草有文斗和武斗两种。武斗就是用草茎或叶茎对拉,这个有人小时候可能玩过,就是一人一根草,缠着对扯,看谁的先断谁就输;文斗就是下面这张上的斗法了,好像对对子,这个说“我有观音柳”,那一个说“我有罗汉松”,那一个又说“我有君子竹”,这一个又说“我有美人蕉”,这个又说“我有星星翠”,那个又说“我有月月红”;这个又说“我有牡丹亭上的牡丹花”,那个又说“我有琵琶记里的枇杷果”。这种文斗不光要字数相对,还要公正对韵,和对对联对诗一样,是一种文雅的游戏。

  我们平时生活中一个微小的不注意的地方,其实都是从传统文化中传承来的,都能找到出处的,老版给我们很好的呈现了传统,包括这样细微的地方,其实在看老版之前,我也是对传统文化、国学什么的不感兴趣,看了老版之后,由于很多细节不明白,很好奇,就激起了探究的兴趣,一探不要紧,太广阔深厚了,5000年的文化积淀啊。我们对待传统要去粗取精,而不是厌弃,很多传统是很符合中国人的心性兴趣的,传统文化、礼仪、习俗有不好的地方,我们去除掉,但很多可以化繁就简,古为今用,传统里面的繁缛的内容我们可以简化,但美好的形式,特别是一些很优雅,很修身养性的东西,我们就要自豪而且自信的保留和传承。

  这张左下角两个小孩就是在武斗,别跟我说你没玩过啊,哈哈哈哈

54、开面

  关于开面,亦称开脸、绞面、绞脸、择脸、升眉等。婚姻礼仪。是用绞合的双线绞去新娘脸上汗毛,剪齐额发和鬓角,修眉毛扮妆的仪式。女子一生只开一次面,作为嫁人的标志。

  原著里贾琏说过香菱:“可惜叫那薛大傻子买了去,开了脸,做了房里人。”(大概这样说的)看老版,为了表现一个已婚女子的眉毛,据说凤姐的眉毛是全剃了(因为邓婕眉毛过粗),再画上的,这样才能体现是原著里“两弯柳叶吊梢眉”,一个演员为了角色能做如此牺牲,老版的剧组如此苛刻认真,叹服~!

  而这张的尤二姐,眉毛就浓密得多,鬓角汗毛也有,这是没有开过脸的的样子,这才对嘛。其实老版的红楼是很好的传统文化和民俗的教材,可惜我对民俗文化懂的不多,要不然,请一个大师来讲讲个7天7夜也说不完~

55、忌三房

  病人忌进三房,产房,灵房,新房(刚成亲的人),免得把晦气带进去了。

  这里是尤二姐(贾琏的妾)死了,老太太、太太不让凤姐进灵房

病人不进产房,免得把晦气带给孕妇或母亲婴儿
病人不进灵房,是免得沾染了灵房的晦气,加重病情
病人不进新房,是怕把晦气带给了新人。

  宝玉得知秦可卿病死,马上急着要去看望,贾母劝阻他:

“才咽气的人,那里不干净。”

  从医学上讲,这是因为病人死后,身上的病原微生物可能沾到家具等物品上或散发到空气中,健康的人一旦接触,就有可能被传染,因此贾母才阻止宝玉,不让他马上去看望秦可卿。

  二来在停灵的地方,旧时多认为那里晦气,小孩子心智未成熟,眼明心亮,可能会看到一些鬼怪妖魔什么的,从而受到惊吓,所以贾母不让去。

56、中秋专题

  民间有俗语说“男不拜月,女不祭灶”,就是说男子不拜月神,女子不拜灶王爷(传说中的司饮食之神),这里,中秋拜月,女眷拜,男子不拜。

  中秋拜月,要用菊毯,以合时令。

  拜月神,一般可以拜嫦娥,拜太阴星主(太阴星即月亮),也可拜唐明皇。这张就是唐明皇,画上反映的是唐明皇游月宫(中为唐明皇,另两人为申天师、何鸿都道人)。

  唐明皇非常喜欢赏月,据说有一年的八月十五日,唐明皇邀请申天师和鸿都道人一起赏月,就在三人望着月亮把酒言欢之际,他突然心血来潮,想要到月亮上游历一番,申天师马上做起法术,带着唐明皇、鸿都道人到月亮上。

  在那里,唐明皇看到一座写着“广寒宫”的巍峨宫殿前,有一群婀娜多姿的仙女(嫦娥),随着音乐翩翩起舞,令他们看得如痴如醉,回到人间后,唐明皇便凭着记忆,把在月宫听到的音乐,谱成一首优美动听的曲子,然后配上模仿月宫仙女舞姿的舞蹈,就成为历史上有名的“霓裳羽衣舞曲”。

唐明皇游月宫

  拜月,要设上大香案,摆上各种供品,在有月亮的方向安放月神,向月亮祭拜。

  供月的食品中,月饼是绝对不能少的。祭月的各种时令果品中,有板栗、葡萄、西瓜、石榴等,西瓜还要切成莲花状(切成莲花状,只是为了配合中秋的节日气氛,增加喜庆吉祥,无特殊含义),或雕成牛形,取“犀牛望月”之意。

  拜月要用斗香。清《金陵岁时记》“中秋斗香”条中写道:“中秋祀月陈列果实,如菱藕栗柿之属,扎香如宝塔形,名曰‘斗香’。“这里,扎成宝塔一样的香就是斗香,一斗香往往可燃烧一夜。

  月饼摆成塔状,叫做”竖中秋“,和天上明月争辉,以此庆贺中秋。

  祭拜月神,要燃红烛和月光纸,月光纸:绘有月神和月宫的纸,旧俗为中秋节祭月之用。这里月光纸因为已经打过,看不出来画面内容了。

  纸钱在烧之前是要经过”打钱“这一环节的,就是是用木槌和铁制的钱模,把钱的形状打在纸上,因为人们认为打过的纸钱才能在阴司流通,才能烧,大家是不是见过打纸钱?

清《燕京岁时记·月饼》:“纸小者三寸,大者丈,致工者金碧缤纷。家设月光位于月所出方,向月供而拜,则焚月光纸,撤所供,散家之人必遍。”

  人们仰望天空如玉如盘的朗朗明月,自然会期盼家人团聚。远在他乡的游子,也借此寄托自己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所以,中秋又称“团圆节”。

  所以这里老太太叫尤氏回家和家人团圆。

  还是五服的问题(前面说过),尤氏的公公贾敬过世,儿女就要服斩衰三年,现在,指过去了两年多,孝服未满,在节日里就不能尽兴,要时常哀思逝者,所以,尤氏说不回去,陪老太太就好。

57、男女忌讳之话

  这里,香菱说薛蟠要娶了,是喜事,宝玉却面露忧虑,说我为你担心,为什么这么说呢?香菱是薛蟠的妾,薛蟠要娶正妻了,那么正妻讨厌和排挤妾是很正常的(从后来看的确这样),而香菱和宝玉一起呆在园子里几年了,宝玉最怜香惜玉了,怕香菱以后受欺负,所以这么说。

  但这在过去是忌讳的,首先这是别人的家事不说,清官难断家务事,你跑来瞎凑合什么,而来香菱是有夫之妇了,你说“我为你担心”是什么意思?就算在情侣间,如宝玉黛玉之间,连“我为的是我的心”这样的情话都是在吵架之后真情流露时才说,这句“我为你担心”比“我为的是我的心”还要露骨些,人家小媳妇听了,肯定骂流氓了,好在香菱有涵养,又因为宝玉是个爷,才之说了句“看来你是个亲近不得的人”。

58、省亲

  省亲,又叫回门,就是新娘嫁到夫家后3天(或7天、一个月)要回娘家一趟。

  此为婚事的最后一项仪式,有女儿不忘父母养育之恩,女婿感谢岳父母及新婚夫妇恩爱和美等意义,一般,女家设宴款待,女婿入席上座,由女族尊长陪饮。新婚夫妇或当日返回,或留住数日,若留住时,则不同宿一室。

  迎春若不是有这次省亲,在孙家受虐待的事可能就没人知道,到死都是个屈死鬼,苦命的人啊...

59、宝玉结婚

1、撒帐

  关于撒帐,这是传统婚俗之一。

  撒帐婚仪起源于汉朝。《事物原始》说:“李夫人初至,帝迎入帐中共坐,欢饮之后,预戒宫人遥撒五色同心花果,帝与夫人以衣裾盛之,云得果多,得子多也。”将五色果撒向帐中,帐中的汉武帝与夫人以衣裾接往怀中,其意义在于感应五色果的生殖力量,以早生贵子。撒帐,则是以帐中婚床或帐中新婚夫妇为对象的,中心活动是将抛撒物撒向婚床,以使得新婚夫妇感应抛撒物的生殖力量而生子。

  撒东西可以有这些:

(1)枣与栗,枣与早、栗子与立子读音相谐,枣与栗合起来含“早立子”的意思。
(2)桂圆,桂圆中的“桂”与“贵”谐音,圆又可理解为“圆满”之意。
(3)莲子,“连生贵子”之义。
(4)荔枝,与“利子”谐音。
(5)五色果,花生、黄豆、稻谷、松子、瓜子,各种果子混合在一起,五颜六色,既好看,又有祝子之意。

  婚礼主持须是全福人,所谓全福人,指上有父母健在,有丈夫,下是儿女双全的妇人。按民间婚俗礼仪,在婚礼上须有全福人照料诸多事项,以求新婚夫妇未来吉祥如意。

  老版用的是标准的撒帐歌,这个歌原著里是没有的,难为老版剧组了。找来原汁原味的撒帐歌。

  婚礼上撒帐要童子来撒,也是早生贵子之意。

  明朝《清平山堂话本》中的《快嘴李翠莲记》载有一首“撒帐歌”:

撒帐东,帘幕深围烛影红,佳气郁葱长不散,画堂日日是春风。
撒帐西,锦带流苏四角垂,揭开便见(女亘)娥面,输却仙郎捉带枝。
撒帐南,好合情怀乐且耽,凉月好风庭户爽,双双乡带佩宜男。
撒帐北,津津一点眉间色,芙蓉帐暖度春宵,月娥苦邀蟾宫客。
撒帐上,交颈鸳鸯成两两,从今好梦叶维熊,行见珠(虫宾)来入掌。
撒帐中,一双月里玉芙蓉,恍若今宵遇神女,戏云簇拥下巫峰。
撒帐下,见说黄金光照社,今宵吉梦便相随,来岁生男定声价。
撒帐前,沉沉非雾亦非烟,香里金虬相隐快,文箫金遇彩鸾仙。
撒帐后,夫妇和谐长保守,从来夫唱妇相随,莫作河东狮子吼。

  撒帐歌是配合仪式唱的,每一段歌配合着一个方向的抛撒仪式。撒帐歌具有规定抛撒程序的作用,唱完所有的歌,便完成了抛撒仪式。完整定型的撒帐仪式,应是歌与动作的有机组合。由于有了歌的配合,撒帐的祝福意义也更加明朗化了。从上引撒帐歌来看,撒帐尽管包含了多种祝福意义,但主题仍是祝子。

2、撒谷豆

  婚俗还有一个撒谷豆,这和撒帐不一样,撒帐主要是祝子,而撒谷豆是辟邪的。

  因为谷豆为牛羊的饲料,鸡也要觅食,抛撒这些饲料,可以免除三煞(即青羊、乌鸡、青牛三神)等邪魔的危害。谷豆为辟邪吉祥物。

  其实现在的婚礼撒彩纸就是撒谷豆演化来的,不过撒彩纸好看多了,但这是有渊源的。

3、其他摆件

【红双喜】

  红双喜,由两个“喜”字组成,代表喜事加倍,不同一般的高兴和喜庆,也表示给新人带来好运气和幸福生活。

  筷子一双、碗两个(用红绳捆好),称子孙筷及子孙碗,寓意早生贵子。

  婚姻神:合和二仙。在我国传统的婚礼喜庆仪式上,常常挂有和合二仙的画轴。画上两位活泼可爱的孩童,一位手持荷花,另一位手捧圆盒,盒中飞出蝙蝠,背景为云纹。

  意为“和(荷)谐合(盒)好”;云纹形若如意,绵绵不断,意为如意长久,蝙蝠”寓“遍福”,象征幸福,如意或幸福延绵无边。

  龙凤红烛。左边画的是龙,右边画的是凤。

  下面还有一柄玉如意。

  木雕床屏画,雕刻多是“八仙过海”、“麒麟送子”、“和合二仙”、“金龙彩凤”、“喜上眉梢”等喜庆吉祥的题材,这个是八仙过海。

  红漆箱,是专门装小件红妆物品的,是婚嫁专用的礼仪用具,雕刻喜庆吉祥动植物和人物故事,这张,镏金包边上面有花形图案。

  彩绘鸳鸯盒,装针线用的一种精致小盒子,既美观又实用。

  红白喜事,就连门口的石狮子,骑的马牲畜什么的都是要一样挂上彩的 

本篇完结...

 


从87版《红楼梦》看古代传统文化和礼仪(3)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