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籍里的中国——高考考点、金句、争鸣、启示
导言
《典籍里的中国》是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于牛年新春重点打造的大型原创文化节目。节目聚焦中华优秀文化典籍中的经典名篇,展现其中蕴含的中国智慧、中国精神和中国价值,讲述感人至深的传承故事。节目综合运用环幕投屏、实时跟踪等新科技手段,创新设计出“历史空间”“现实空间”,并以跨越时空对话的形式营造了“故事讲述场”,生动演绎中华典籍精华的源远流长。本节目是树立文化自信的典范,对于高考语文极具指导性。
《典籍里的中国》成春节又一文化盛宴,第一集《尚书》把我圈粉了
来源:一介书童 2021-02-13大爱《典籍里的中国》,继央视春晚获得好评之后,昨晚,又一档大型文化类电视栏目开播了!第一集解读经典《尚书》完美亮相,亮点频闪,成功地把我圈粉了!
我说说这档节目到底有多好吧!1、主持人和嘉宾预热典读会,太吸引人了!嘉宾都是重量级的人物,有中央民族大学教授蒙曼、《尚书》学会的钱会长等。几个人侃侃而谈,提纲挈领,就把尚书的重要性提了出来。《尚书》对于华夏民族历朝历代的政治制度和文化构建具有不可替代的指导意义,其中提到的“民为邦本,本固邦宁”说明了这是一本对全民和国家都有好处的书。
《尚书》是源头,就连后来孟子所说的民为贵君为轻,以及荀子所讲的“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也都是由尚书中的这句话演变而来的。所以说,尚书重要,因为它是“政书之祖,史书之源”!
搜索阅而优语文关注2、多舞台话剧场面演绎古代故事,太震撼了!演播室之外,表演环节创作班子令人震撼、中国话剧院院长田沁鑫亲自挂帅担任艺术总监,倪大红亲自出演保护《尚书》一辈子的伏生,演绎了一个精彩的伏生救《书》图。伏生,秦朝博士,秦始皇焚书坑儒,伏生从图书馆里偷偷地把尚书运了出来,因为那时候是竹简记录,现在的一本书那时候得写一车竹简,所以老人历经千辛万苦,甚至牺牲了孩子和老婆,才把《尚书》运回老家。
没想到,家乡也是战乱不断,为避战乱,伏生就把尚书藏到了家中墙里,20年后,拿出来的时候,发现已经损毁大半,只剩下一小部分共28章内容还算完整。故事虽简单如此,但是用话剧表现出来就难了,可是央视和请来的艺术家门做到了。大禹治水定九州、周武王在牧野的故事,伏生传书、伏生童年学《书》等几个历史场景,分别在搭建的多个舞台上演绎,梦幻的灯光,场景的无缝切换,演员阵容的强大,精彩的表演,都令人赞不绝口。
3、撒贝宁和伏生上演穿越,太奇思妙想了!撒贝宁和伏生先后穿越2000多年的时空进入对方的生活空间并与对方进行对话,这个编剧编得太厉害了,把现代人的疑问提出来,让伏生解答。节目的最后,再请伏生穿越到现在的图书馆,让伏生知道现在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想要看尚书唾手可得,因为人人都有手机,搜啥有啥,这样也可以告慰为保护《尚书》倾其一生的付出和希望了!当然,书中对孔子修尚书,他的后人孔安国致力于推广尚书,也有所提及。
总之,《尚书》作为四书五经之一,是华夏文明的瑰宝,传承下来九死一生太不容易了,弘扬书中所讲述的内容和道理,就是《典籍里的中国》第一集的目的,而且央视做得非常完美,真正把这本上古文献解释得通俗易懂,老少咸宜,让普通人也理解了这些古老的东方思想和古老智慧,相信这些知识一定会滋养更多人的心灵,并点亮他们的未来!
《典籍里的中国》开篇读《尚书》,倪大红版伏生彰显先贤风骨神韵
来源:北晚新视觉网 2021-02-13
2月12日农历牛年大年初一,由田沁鑫担任艺术总监的《典籍里的中国》在央视综合频道(CCTV-1)首播,央视频、央视网等新媒体平台同步播出。首期节目《尚书》中,饰演“护书人”伏生的倪大红,以及“读书人”钱宗武、蒙曼、王启发、撒贝宁、王嘉宁带领观众们一起识读《尚书》,开启一场兼具艺术熏陶和精神洗礼的文化之旅。《典籍里的中国》聚焦中华经典由中国国家话剧院与央视综合频道、央视创造传媒联手推出的《典籍里的中国》,由中国国家话剧院院长田沁鑫担任艺术总监,在《故事里的中国》成功创新经验之上继续升级,将原有融合表达方式升级为“戏剧+影视+文化访谈”的呈现模式,通过沉浸式戏剧和古今对话的方式,为大家讲述典籍故事,对话华夏先贤。《典籍里的中国》聚焦中华优秀文化典籍中《尚书》《论语》《孙子兵法》《楚辞》《史记》等流传千古、享誉中外的经典名篇,展现其中蕴含的中国智慧、中国精神和中国价值,讲述感人至深的传承故事。《尚书》剧本修改53个版本
《典籍里的中国》选择《尚书》作为节目的“开篇”,是因为《尚书》流传了两千多年,素有“政书之祖,史书之源”的美誉,它构建了古老文明的知识体系,也因此成为最早被译介到西方的典籍之一。尽管这是一部被形容为“佶屈聱牙”的作品,但古今中外都无法忽视其珍贵的价值,热衷于翻译《尚书》的英国汉学家彭马田就曾说过:“除非你读《尚书》,否则我不认为你能理解今天的中国。”把古籍变成观众可感知且可共情的作品,挑战性极大,需要对典籍进行通俗化、生动化、艺术化的“电视转码”。主创团队前后用了将近一年的时间酝酿、打磨,其间得到了中国历史研究院、中国国家图书馆以及各大单位机构、专家学者的鼎力支持,并由中国历史研究院严格把关,确保学术严谨性和表达准确性。第一期节目《尚书》共咨询了65位相关专家,查询了68本相关书籍和上千篇论文,整理了几百万字的资料,剧本前后修改了53个版本,将专业精神体现在了每一个细节。“护书人”“当代读书人”对谈
首期节目《尚书》中,由倪大红扮演的“护书人”伏生成为讲述书中故事、解读书中思想要义的串联人物。《尚书》记载了几千年前的中国,相传孔子编《书》,伏生护《书》传《书》,晁错奉命学《书》。其中伏生生逢乱世,以命护《书》,历经大起大落,终将其传于天下。倪大红以身入戏、以心入情,生动再现了先贤风骨神韵。撒贝宁则以“当代读书人”的身份与伏生对谈,陪伴他“穿越”到两千多年后的今天,看今人如何读《尚书》、学《尚书》、传《尚书》。这也是曾经在北大剧社演了不少戏的撒贝宁时隔二十多年后再次出演戏剧,“在舞台上和倪大红老师对上戏的那一刻,仿佛真的是穿越千年。伏生对于《尚书》的崇敬之情,让我的眼泪一下子就夺眶而出了。”在节目开辟的另一空间内,主持人王嘉宁和国际《尚书》学会会长钱宗武、中央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蒙曼、中国历史研究院古代史研究所研究员王启发三位专家学者进行深入浅出的解读,让广大受众,尤其是年轻受众看得懂、听得进。(原标题:倪大红撒贝宁古今对话,《典籍里的中国》开篇读《尚书》)
中国日记|典籍里的中国:从经典中感悟中国精神
来源: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2021-02-13
历经磨难的《尚书》如何被一代代中国人保存至今?《诗经》三百篇怎样承包了我们今天大部分的口头禅?为什么有人从《道德经》里看到了兵书的影子?……惟殷先人,有册有典。浩瀚中华留下典籍万千,你或许在图书馆偶遇过它们,或许在课堂上与它们的碎片有过交集,但可曾了解过它们的身世流转,看到它们的熠熠光华?2月12日,大型文化节目《典籍里的中国》在央视综合频道开播。节目以影视化的方式,讲述典籍在五千年历史长河中源起、流转的故事,实现“护书人”与“读书人”跨越千年时空的“古今对话”。第一期和观众见面的,是被称作“政书之祖,史书之源”的《尚书》。节目组之所以选择以《尚书》开篇,是因为它流传了两千多年,构建了古老文明的知识体系,也是最早被译介到西方的典籍之一。热衷于翻译《尚书》的英国汉学家彭马田就曾说过:“除非你读《尚书》,否则我不认为你能理解今天的中国”。很多人都说《尚书》佶屈聱牙,这部典籍究竟讲了什么?据国际《尚书》学会会长钱宗武介绍,《尚书》记载着尧舜禹、夏商周的重要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智慧。按照时间顺序一共分为四部分:《虞书》、《夏书》、《商书》和《周书》,共五十八篇。“古代君王做什么事,必定有史官记载。一个史官专门记录君王讲的话,另一个专门记君王的行动,这些材料编纂起来,就编了《尚书》。”
古今对话是《典籍里的中国》一大亮点。“古代护书人”伏生是讲述书中故事、解读书中思想要义的串联人物。镜头一转,主持人撒贝宁以“当代读书人”的身份与伏生对谈,陪伴他“穿越”到两千多年后的今天,看今人如何读《尚书》、学《尚书》、传《尚书》。看节目时,不少网友感动落泪:“华夏为何是一体?自古就是一体。这句话太戳泪点了。”“古今对话很有戏剧冲突,能感受到深厚的文化底蕴。”“华夏文明的历史传承要靠我们年轻人,从今天起多读书,让这些故事代代相传。”……而最让观众动容的,是节目中伏生向晁错讲述自己和家人护书、用生命诠释“薪火相传”的片段。公元前215年,秦始皇下令禁止民间私藏经书,儒学博士伏生冒死将《书》(后称《尚书》)从咸阳运回山东老家,匿藏于壁中。途中,他的儿子为护《书》死于兵劫,妻子为护《书》病故。他们为何能有如此决绝的力量?因为《书》中思想和智慧的鼓舞,让华夏文明在微小个体上展现出了惊人的生命力。今人为何要读典?知先贤治政之本,知朝代兴废之由,知个人修身之要。这是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真理,也是人类文明薪火相传的原因。在中央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蒙曼看来, “‘中国’这个词,在文献中最早出现在《尚书》里。” 蒙曼说,禹划九州是中国,尧舜禹、汤文武、孔夫子、伏生也是中国;“民为邦本,本固邦宁”是中国,“敦睦九族,协和万邦”也是中国……
把古籍变成观众可感知且可共情的作品,不仅靠舞台硬件的升级,更依赖于背后详实的史料支撑。据悉,仅《尚书》一期节目就咨询了65位相关专家,查询了68本相关书籍和上千篇论文,整理了几百万字的资料,剧本前后修改了53个版本,将专业精神体现在了每一个细节。据了解,《典籍里的中国》共有11期,介绍11部典籍,包括文学、科学、哲学、医学等领域。在《尚书》开篇之后,将有《论语》《孙子兵法》《楚辞》《史记》等典籍陆续与观众见面。(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沈东方 文字 王婵 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