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观察|为什么市面上很少见到“元制”汉服?

2023-05-01 09:21 作者:汉服世代  | 我要投稿

唐制、宋制、明制……以“朝代+形制”的方式划分汉服类型,似乎已经成为许多汉服同袍无意识的习惯。


然而,这种企图根据我国古代历史发展阶段,来武断地划分华夏服饰体系变迁过程的分类方式,无疑存在着诸多不便之处。


历史的发展本就是动态变化的过程,“朝代+形制”只能看作是对特定历史时期服装流行样式的总结而已,并不能作为区分汉服类型的科学方法。


今天,阿罗想与大家探讨一个问题:


为什么很少见到“元制”汉服?


01

“元制”的说法可取吗?


首先,在清朝实行“削发易服”的政策之前,汉民服传统服饰体系是始终传承发展没有断代的。


虽然元代是蒙古族统治时期,但当时的统治者并未对占主流地位的汉民族文化进行强制改变,而汉民族的服饰体系也自然地传承了下来。


其次,经常被人提到的“唐制”、“宋制”、“明制”,是现代人为了与对应的文物相关联采用的便宜行事所致,同时也是因为这些朝代持续的时间长,而形成了典型的风格和款式。


宋  刘宗古《瑶台步月图》


如宋代尚简,所以素雅修身的长褙子颇为流行。


而明代中后期经历小冰河时期,气温低寒,使得“立领”的领型在男女衣着中盛行起来。


大红色妆花纱云肩袖襕飞鱼纹长衫 明 山东博物馆藏


而元代与时长三百年左右的唐、宋、明相比,可以说是一个短暂的朝代。


汉服体系在元朝统治时期并未发生较大的变化和创新,也未形成体现独特时代特征的审美趋势,也可以说这一时期是古代汉服体系的收缩期。


最后,汉民族服饰体系绝非是一个朝代一种服饰,就算在不同历史时期所流行的款式不同,也是长时间演变的结果。


以女性汉服为例,唐代流行短上衣搭配齐胸襦裙,或直接将下裙上提至腰间穿着,但这并不代表这样的穿法是唐代专属,亦不代表“齐胸襦裙”为唐代创制和专有。


宋  苏汉臣《妆靓仕女图》


如宋代苏汉臣《妆靓仕女图》中翩然起舞的女子就穿着窄袖短衫,下裙高提至腋下并搭配披帛。


因此,以“朝代+形制”人为地将自成体系的汉服脉络割裂开来,本就是一种极为片面和狭隘的做法。


“元制”汉服这种论断,也就不攻自破了。


02

元代汉服长什么样?


那么,以更为全面系统的四制(衣裳制、衣裤制、深衣制和通裁制)划分方式为基础,让我们从元代艺术作品中来看看元代汉服是什么样的吧!


总的来说,元代汉服主要沿袭宋代流行的汉服式样,衣裳制与通裁制为常服主流。


如元代刘贯道所绘的《消夏图》中,两名女子穿着几乎与宋朝流行的汉服穿搭别无二致。


元  刘贯道《消夏图》局部


从画面可见,两名女子均穿着窄袖上衣,外搭短衫,肩配披帛,下穿齐腰长裙,梳包髻。


这种上衣下裳的穿搭一直是古代汉族女性常见的日常穿着方式之一。


《东京梦华录》中曾记载媒人者“戴冠子,黄包髻”,正是图中将头发扎成髻后,用手绢或是布把头发包裹起来的方式。


包髻在宋朝十分流行,女子不仅可以把包裹在头上的绢、缯等束缚成各种各样好看的形状,还会用珠花等加以装饰。


洪洞广胜寺壁画局部


从洪洞广胜寺保存的元代壁画来看,元代汉服承袭前朝流行式样的特点就更加明显了。


壁画中的男子均穿着窄袖圆领袍,腰系环带,头戴展角幞头,与唐宋时期的男子日常穿着一脉相承。


洪洞广胜寺壁画局部


而壁画中的女子们,有穿窄袖交领衫搭配齐腰裙的,有披短衫系围裳的,有梳双垂髻穿圆领袍的……不禁再次令人产生一种“似曾相识”之感。


花卉纹绫地印金胸背方搭子半臂


上图为中国丝绸博物馆所藏元代时期的半臂短袄。


通过实物文物,我们可以更直观地看到其形制基本与唐宋时期流行的半臂无异。



其实,汉服体系是始终融合发展、一以贯之的,而非不同的式样相互取代。


无论是哪一种形制,都不应该武断地扣上“某朝代”的帽子,而忽略汉服本身作为服饰而存在的剪裁版型和基本结构等根本特征。


这无疑是典型的一叶障目、以偏概全的做法,更不利于汉服体系的整体把握和创新发展。


简而言之,把握过去,立足当下,着眼未来,才是现代汉服发展的应有之义!

文案:鸢久

编辑:鸢久

审阅:汉服世代

平中交右  宽褖合缨

古衣今裳  与时偕行

关注我们,了解更多现代汉服知识

转载、投稿及其他合作 或 建议与意见

请联系阿罗 Chinesehanfu

或邮箱xdhanfu@foxmail.com

如您对内容有疑问或更多看法欢迎留言

欢迎加入粉丝群参与讨论

QQ: 1095155611  微信请联系阿罗

观察|为什么市面上很少见到“元制”汉服?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