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 笔记(一)

2023-01-09 01:14 作者:Yolo小怪怪  | 我要投稿

只是兴趣而已,不考试,所以笔记不是很详细,只是方便自己日后回忆内容。

详细课程可以搜索吴晓明老师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史》。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意义》


分为思想体系和哲学。

笛卡尔

康德 黑格尔

马克思

是哲学

其他人都是思想体系。


萨特说这个时代是无法超越马克思主义,不是回到马克思主义,就是回到其之前。

德里达 后现代主义的大师  《马克思的幽灵》  马克思主义在现代社会没有现实的存在,没有肉身的存在,而是作为幽灵的存在。

莎士比亚 《哈姆雷特》 哈姆雷特的父亲就是以幽灵的形式存在。

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个问题。

幽灵发出指令,告诉要前进的道路。


年轻就有未来。但一味的重复并不代表有未来。没有马克思就没有未来。


海德格尔  《存在与时间》 批评了马克思主义,批评了存在论。但是给予了极高的评价。

历史的本质性的那一度(历史的一个本质性维度)    就是社会现实

他认为胡塞尔(德国)和萨特(法国)的存在主义都没达到马克思的历史本质性的那一度。

胡塞尔是海德格尔的老师。


《事实与现实》 现实性在其展开过程中呈现必然性  (事实 现实)


卢卡奇 《历史与阶级意识》

科尔施

葛兰西

哈贝马斯

是属于马克思学派的


现在选出来的都不是马克思学派的



马克思主义者哲学当代意义的体现:马克思主义是对现代性有原则高度的批判

现代性:哲学上来讲,现代性是指现代世界(现代社会、现代文明)的本质根据(原则、纲领)。

使得现代世界成为现代世界的那种东西。

本质依据有两个基本支柱:资本现代形而上学

现代形而上学是指现代哲学以及现代哲学为基础的现代科学和技术。

资本:不流通就是货币,集中起来的货币投入生产和流通,超出本身价值的话货币转化为资本

资本的基本特征:增值、获利、产生超出本身价值以上的价值。


最初是W-W 物物交换

之后 W-G-W 物-货币-物

但商业资本的货币并不是这样的

是这样的 G-W-G’  G’=G+ΔG


海德格尔称之为进步强制

现代世界以资本做原则

不以资本做原则的是传统


获取剩余的两种方式:绝对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

绝对剩余价值:延长劳动时间获得的价值(传统方式)

相对剩余价值:缩短工资部分的必要劳动时间,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来缩短,通过科学的生产性利用提高劳动生产率(现代方式)


资本是物质的动因,是一种欲望,它要求不断的增值,不断的获利,它使现代世界表现为进步和不断发展。

现代形而上学使使资本的这种欲望得到实现和满足,因此现代的经济生活主要表现为科学的生产性的应用。


有原则的高度

批判在很早以前就有了,甚至在现代世界刚出现的时候就开始批判了

法国重农学派对现代世界进行批判。(英国的卡莱尔等等)

  1. 反对货币的集中甚至反对货币本身。货币是一切罪恶的根源。

  2. 反对城市化。一个国家的真正实力是健康的农村居民,而不是腐败的堕落的城市居民。


让.雅克.卢梭 伟大的法国启蒙思想家 《让人类不平等的起源》

使人文明起来,而使人类没落下去的东西,在诗人看来是金和银(货币),而在哲学家看来是铁和谷物(工业和商业)。

《爱弥儿》

他的批判叫做浪漫主义的批判,假定原始状态和自然状态是最好的状态,是一个黄金时代。


伏尔泰 法国哲学家

康德 德国古典哲学家 受卢梭的影响非常大

西斯蒙第 法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完成者 经济浪漫主义奠基人 《政治经济学研究》《政治经济学新原理》

普鲁东 经济哲学家  《什么是财产》(《什么是所有权》)

《什么是财产》---财产就是盗窃


《展望21世纪》

汤因比和池田大作的对话著作


汤因比评价现代社会是人类集体自杀之路;

GDP是人类受损害的尺度

池田大作冒天下之大不韪地认为应该让世界的工业和商业、科学和技术停滞发展50年,以便使人类能够专心致志地发展自己的道德和伦理,进行一场精神的回归。


对现代世界的浪漫主义批判是缺乏原则高度的批判。这种缺乏原则高度首先表现为开历史的倒车。其次表现在这种批判没有致力于真正的社会改造,而只是诉诸人类的良知、良心或者精神。

慈善事业就缺乏原则高度。因为它是以贫困和不公正不断地被再生产出来。


衡量对现代社会批判是否具有原则高度的依据:

  1. 这种批判是不是浪漫主义的批判,是否表现为开历史的倒车。

  2. 这种批判是否致力于真正的社会改造。



批判

  1. 澄清前提

  2. 划清界限

康德和费希特的哲学统称为批判哲学,黑格尔也同样是批判的

康德--《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判断力批判》

《纯粹理性批判》--先天综合判断如何成为可能?/人类知识如何成为可能?

由于经验主义彻底的发展,现成的人类知识体系的大厦几乎要彻底崩溃了。

人类知识的前提和条件是什么?

人类的知识是否存在限度?如果有限度的话限度在哪里?

【我为人类的知识划定界限,以便为信仰留出地盘。---康德】

人类知识的三种存在形式:感性、知性、理性

康德发现人类的理性也存在于知性范畴里,他认为理性的对象是人类的知识达不到的。

自由的思想就是不接受未经审查其前提的思想,无论它看起来多么理所当然。---黑格尔】

自由的思想一定是批判的,一定是澄清了前提划清了界限的思想。


今天的教条主义比过去严重。

现在的小孩只是伦理实体中的一员,并不能说是公民。

中国的现实就是个人不是纯粹的个人,是伦理实体中的一员。


批判对“形式的公平”的应用。

形式的公平就是无条件的公平。

请一个人来切蛋糕,并要求他拿最后一块蛋糕,那么他就会尽可能的平均分这块蛋糕。


澄清前提:利己主义个人和原子个人。

划定界限:不适用于伦理实体范围。

原子个人(纯粹的个人):具有独立人格或人格性的个人。不适用于伦理实体范围。

是历史的产物不是自然的产物。


原子个人指的是伦理的、半伦理的,宗法的、半宗法的,裙带的、半裙带的,血缘的、半血缘的关系通通解体下形成的个人。

在中国的不同的地方分蛋糕的情况也不一样


原子个人牵涉到对中国所有问题的理解。


马克思对政治经济学的批判

政治经济学批判就是澄清现代经济生活的前提条件,并且把握现代经济生活的。


拥有原理,体系,观点三方面,可以成书

等量的抽象劳动,譬如一只野兔换三条鱼(古典经济学)


《德国古典哲学与马克思哲学思想的开端》--《德国的唯心主义》

  1. 康德

既与的(given),在前面的康德纯粹的理性批判中写到,既与的人类知识的前提和条件是什么?

知识的三个阶段:感性、知性、理性

从存在论上讨论分为:自在之物自我意识

简单的比拟来讲:一大堆感性杂多,有知性的范畴,知性的范畴加到感性杂多上去,做成了知性的知识,这一做成,需要综合和联合

这种活动就叫做自我意识,叫做统觉(摄觉)

统觉(摄觉)是构成知识的前提和条件。

做成这样的知识,第一要有自在之物,第二要有自我意识。

康德的这种叫做我思(logito),和笛卡尔的我思是有区别的。

笛卡尔的我思是有一个实体之我在思,康德哲学中的实体是一个知性范畴,我=思(纯思),纯是先验的

自我意识是知识的先验前提和条件,它本身不能做知识的对象,自我意识和自在之物一样都是不可知的。

心理活动是经验的,自我意识是先验的。

知识是被做成的,自我意识是纯粹的活动,自发的能动性。

纯粹的活动是指先验的。

康德哲学的特征:1.二元论2.不可知论3.主观主义

纯粹的自发性和能动性来自自我意识。

“我”是一个先验的前提和条件。


维特根斯坦《逻辑哲学论》---唯我论所指的东西是完全正确的,只是它不能说出来,而只能表明出来。

唯我论说出来的东西是错的,但是意味出来的东西是对的。

(我不在世界之中,我是世界的界限(对象))

维特根斯坦的“我”在存在论的形式上跟康德的自我意识是类似的。

(不是我围绕着事物旋转,是事物是围绕着我来旋转的。)


二、费希特哲学

是康德哲学的完成

如何从一个唯一(基本的)的出发点来构造整个世界。

“我”不能是一个简单的事实,而是一个基本命题。

命题:有一个主词,一个谓词,主词连着谓词,谓词能把内容带出来。

因此只有从基本前提出发,才能概括整个世界。

费希特的三个基本命题:1.我是我(我等于我)2.我设定一个非我,与我对立 3.我和非我的统一(我设定一个可分割的自我和一个可分割的非我而实现自我和非我的统一)

1.我是我:纯粹的自为存在,第一个我是主词,第二个我是宾词(谓词)

意味着差别的内在发生。

我是纯粹的自为的存在

2.我设定非我(生产性的)

我是真正创造性的原则

费希特把非我看成是自我的无限的阻力。

黑格尔认为这个无限是坏的无限,这个自我是永远无法达到永远无法消化掉非我的。

黑格尔认为费希特的非我是从外面偷来安到哲学里来的。

二元论性质的麻烦

费希特要求的是推理,可非我从何而来?

完全合乎逻辑的叫绝对者(上帝)

从这个设定下可以很好的进行推理

我-非我(从绝对者当中可以推理出自我和非我)

主体-客体(从主客一体中推理出主体和客体)


康德和费希特主要的哲学思想集中在自我和自我意识方面。


三、谢林

绝对者(上帝)实体(斯宾诺莎的实体)

绝对的观点

——同一哲学

自我和非我,主体和客体都是同一的,都同一于实体,同一于绝对者。

认为自我和非我,主体和客体只不过是属于实体不同的领域,是不同的表现形式。

我—非我

主体—客体

绝对者不同的表现形式其实是同一的。

绝对者(实体)叫做大全,叫做1和一切

谢林哲学分为两大类,一个叫自然哲学,一个叫先验哲学。

自然哲学是由客体彻底引导到主体,先验哲学反过来,由主体彻底引导到客体。

谢林认为要用理智的直观来把握绝对者。

黑格尔却认为是用思辨的思维。黑格尔认为谢林的这种直观的方式只是佯言皈依了上帝,但却是把自己的任意和武断强加给了上帝。


四、黑格尔

《精神现象学》—不仅把真实的东西或真理理解和表述为实体,而且同样理解和表述为实体。

黑格尔把实体同时理解为主体。

《哲学史讲演录》—斯宾诺莎是近代哲学的重点,要么是斯宾诺莎主义,要么根本不是哲学。

【斯宾诺莎—-荷兰唯物主义哲学家】

但他认为斯宾诺莎的实体有一个毛病—这个实体是死寂的,是不动的。

认为斯宾诺莎的实体是无限的基质,不是无限的机能。没有实体是可以被产生出来,是无限幽暗的。

把实体同时理解为主体,实体不但拥有基质也拥有机能。


马克思指出,黑格尔哲学有三个因素:第一,斯宾诺莎的“实体”,亦即形而上学化了脱离人的自然;第二,费希特的“自我意识”,亦即形而上学化了脱离自然的人;第三,黑格尔本人的“绝对精神”,亦形而上学化了的上述两者之必然的统一


黑格尔哲学的解体和青年黑格尔派


黑格尔哲学对斯宾诺莎高度的评价,吸收和发挥了康德和费希特的自我意识。

把创造性的东西放在了实体当中,实体和自我意识结合起来,自我意识变成了实体本身的机能,而不是个别的抽象的自我意识。


黑格尔和谢林的区别

一致:绝对唯心主义和同一哲学。

区别:绝对者或实体的反思形式,在谢林看来是理智直观、艺术的天才;而在黑格尔看来是思辨思维,其中介过程是辩证法。


绝对者(实体)被叫做自在自为的。

包含存在的规定,不包含存在的规定的就不是绝对者,是相对的东西。

绝对者是一和一切,前面后面上面下面左面右面都不存在东西。


伽达默尔认为19世纪始于黑格尔逝世。

黑格尔去世之后,分为了两个派系。

1.老年黑格尔派,2.青年黑格尔派

区别在于,老年黑格尔派在政治和经济上都是非常保守的,但是在总结、归纳黑格尔哲学方面做了非常高的贡献。

青年黑格尔派在哲学的发挥方面更加有才能,更加有兴趣,在政治和宗教上表现的比较激进。


叔本华—意志哲学的主要代表

黑格尔强调理性,思辨的思维,思辨的理性

谢林强调直观和启示

叔本华强调意志


分为宗教和政治

恩格斯认为在当时政治是一个荆棘丛生的领域


《法哲学原理》——凡是合乎理性的东西都是现实的;凡是现实的东西都是合乎理性的;

恩格斯认为这种理念是非常保守的,是为一切存在的东西做辩护的。

但亨利希.海涅在这个理念里面看到了革命。

《论德国宗教和哲学的历史》是海涅写出来给法国人介绍德国的哲学的。


但恩格斯看来,凡是现存的决非无条件的也是现实的。

现实性在其展开过程中表明为必然性。

凡是现存的,都是应当灭亡的。


施特劳斯是青年黑格尔派的主要代表之一

对圣经故事的历史的批判。

他通过对圣经神话故事的批判,来发现历史的真实性的内核。

他基本的思想是,施特劳斯认为《圣经》的神话故事包含有历史的真实性,因为《圣经》神话是早期基督教团的集体的无意识的创作。

在黑格尔哲学中代表着实体或者类的原则。


鲍威尔 青年黑格尔的主要代表之一

他的原则是自我意识。

【只是当鲍威尔“以思辨哲学家的傲慢态度”抨击施特劳斯并受到猛烈还击的时候,福音书批判才扩展为哲学上实体和自我意识的争论。】

鲍威尔反对施特劳斯的“《圣经》神话是早期基督教团集体无意识的创作”的观点,而认为《圣经》神话是个人有意识的杜撰。


费尔巴哈 《论基督教的本质》


马克思最初属于青年黑格尔运动早期的重要团体—博士俱乐部团体。

此团体真正的领袖是鲍威尔

在俱乐部中有三位领袖—科本,马克思,鲍威尔

通过古希腊的自然哲学对基督教德意志世界的批判。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 笔记(一)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