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抑郁症患者是学生:父母有这种特征,最容易养出抑郁的孩子
抑郁孩子需要的,不是我们质问他“为什么”,也不是我们劝他“坚强点”,而是真正的接纳、理解和陪伴。
父母眼里只有成绩,看不见孩子的内心,所谓的付出和期待,都会变成伤害。
﹏﹏
◐
《2022年国民抑郁症蓝皮书》里,有一组数据触目惊心:
18岁以下的抑郁症患者占总人数的30%;50%的抑郁症患者为在校学生。
青少年抑郁症患病率已达15~20%,接近于成人。
77%和69%的学生患者在人际关系和家庭关系中易出现抑郁。
63%的学生患者在家庭中感受到严苛/控制、忽视/缺乏关爱和冲突/家暴。
想必每一位家长看到这组数据,心绪都无法平息,都在问:
“为什么?明明现在的孩子生活在蜜罐里,为什么还会抑郁?
我们掏心掏肺为了他们,他们为什么还要抑郁?”
69%的学生患者在家庭关系中易出现抑郁!
我们作为家长,就算再不愿意面对,有个事实却始终无法逃避:孩子病了,根源在家庭。
究竟什么样的家庭会养出抑郁的孩子呢?

说起来真的很悲哀,当孩子们出现的状态不那么好时,父母的回应大多很扎心:
“我看你就是为自己的懒找借口。”
“你根本就不珍惜父母给你创造的一切,再也不管你了!”
“别这么脆弱,多大的事情就让你受不了了...”
只有“抑郁症”三个字真实写在诊断书上,他们才愿意相信孩子是真的病了。
而这些反馈,恰恰撕开了孩子得病的真相:视孩子成绩如命的家长,越容易养出抑郁的孩子。
父母就看不到孩子本来的样子,听不到孩子真实的需求,只以成绩论英雄。
孩子成绩好时,他就是“小天使”;孩子成绩不好了,他就是“烦人精”。
当家长把爱转化为对成绩的期待,孩子感受到的可能就是:爸爸妈妈不爱我,爱成绩。
一项网络调查显示, “影响儿童幸福感”的主要因素:父母期望值过高和周围压力大。
有时候,我们毫不掩饰对“优秀孩子“的渴望,但可曾想过:我们对孩子的期望,有可能会成为他最沉重的压力?
父母过高的期望,并不能成为孩子的前行动力,还有可能适得其反,成为孩子的“心理重负”。
很多时候,孩子的焦虑和抑郁,问题就在家长身上。
我们往往从自己出发,关注我们能给孩子什么,而不注重孩子想要什么。

亲爱的父母们,每一个孩子都不一样,请不要因为社会的偏见和我们自己的意图去改造孩子。
Ta明明是苹果,你认为西瓜个头更大,口感更好,更解渴,于是非要把Ta培养成西瓜;
Ta可能只是一株雏菊,可是你喜欢牡丹,艳压群芳,硬是希望Ta变成你喜欢的牡丹;
Ta也许是一条鱼,可你希望他成为一只鹰……
你是否真的思索过:
你到底要孩子为你眼中的成功而努力,还是让孩子呈现他本来的素质和天分,是一只鹰就让Ta飞上天空,是一朵玫瑰就让Ta尽情绽放,成为最好的自己。
客观来说,为人父母并没有任何可以掌控生命的特权。
恰恰相反,正是为人父母,我们才需要时时刻刻地“克制”。
克制把自己的思想、要求强行灌输给孩子;
克制把情绪当作无形的暴力倾泄给孩子。
我们与孩子,不仅血脉相通,同时灵魂相连。
相比于有车有房,无条件的爱与接纳,才是我们给TA们这一生最重要的礼物。
每个生命都有他独特的纹理和属于他的旅程。
没有哪一个生命比另一个生命更值得称赞。
你的孩子就是你的唯一,他也是这个世界上唯一的他,不比任何人少什么。
作为父母,我们需要完完全全接纳孩子拥有的一切,让孩子成为最好的自己,不管他在什么季节开放,我们都欣然欣赏。
版权声明:部分内容、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作分享之用,如果分享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者所标来源非第一原创,请联系小编,我们会及时审核及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