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同意打长春,林彪心思缜密地提出3个设想,最后全部失算
1948年,东北野战军拿下四平,国民党部队放弃东北全面部署,将主力部队收缩到沈阳、长春、锦州这三个东北的重点城市之中,意图长期固守,拖垮我军在东北战场的进攻节奏。
当时东北野战军经过长期发展,人数已经达到了60万人,还有30万的地方武装,实力相当强大,是我军实力最强悍的一支野战军,是当时我军唯一可以在实力上赶超国民党军的野战军。所以林彪和众将领商议之后,向党中央发电,申请率先攻打长春,再逐一围歼东北其余国民党部队。毛主席本着尊重和信任的原则同意了林彪的决定,但他还是认为部队应该立即南下北宁线,这才是最佳的选择。
林彪并不是那种莽撞冲动的将领,他计划攻打长春,自然做了多方面的考量和计划,对于长春之战,他共有三种设想。
1.我军主力部队进攻长春时,卫立煌会趁着我军毫无应对之力的时机,带兵全部撤离补充锦州,将部队合并,壮大锦州的军事防守。这一点也是毛主席最担心的,但林彪认为,虽然部队无法阻止卫立煌前往锦州,却可以毫无后顾之忧的攻打长春,也是一种破阵之法。
2.长春郑洞国死守等待援军,卫立煌带着部队北上增援,锦州的范汉杰则会趁此机会从东面向我军南线部队进攻。林彪认为发生这种情况对我军是最有利的,如果卫立煌北上,东野就带着主力部队南下, 在广阔的平原与敌军对战,平原战是林彪最擅长的作战模式。至于锦州敌军对南线的攻击,只要请在华北的聂荣臻在冀东地区展开进攻,肯定能拖住锦州范汉杰的脚步。
3.郑洞国死守长春,卫立煌和范汉杰带着部队从东西相对行进,消灭我军南线部队之后,合并北上,与东野主力在长春进行决战。这种情况对我军是最危险的,但也不是没有一战之力,毕竟我军当时的兵力充足。然而胜率不敢保证,谁也不知道未来东北战场的发展,如果我军此战失败,或将失去东北战场的主要控制权。
在这三个设想中,林彪几乎罗列出了一个优秀统帅的所有部署的可能性,然而他没想到的是,这三个设想一个都没猜中。卫立煌完全不按套路出牌,国民党内部的矛盾比他想象的还要可怕。林彪按照计划包围长春之后,卫立煌却死守沈阳,并未增援也并未撤兵,成了一个死守不冒头的“缩头乌龟”。
除此之外,长春的守敌也没有林彪想象的那般羸弱。进攻长春的共有两个纵队和七个独立师,由萧劲光担任总指挥,兵力有10多万人。而长春守军也差不多10万人,而且我军也在士气上占了优势。
本来林彪计划在15天之内拿下长春,没想到竟然在大房身机场陷入苦战,虽然最后也拿下来机场,但给攻城部队造成了较大损失,林彪这才意识到,长春并不是一个好啃的骨头,即使没有其他两个部队的增援,也不是好消灭的。
作为一名优秀的指挥官,林彪很懂及时止损的道理,于是他立刻改变了作战计划,将强攻长春改为长期围困,采用围点打援的方式,消耗长春兵力粮草和敌军士气。同时,他开始化主动为被动,带领部队训练,韬光养晦。
沈阳的卫立煌和锦州的范汉杰因为不了解情况也不敢轻易出兵,这段时间,东北战场竟然一片祥和。
直到半年之后,全国战局发生巨大变化,辽沈战役拉开帷幕,林彪才再次出兵,带着“全面升级”的东野部队为全国解放做出了巨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