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黄庭禅坐-情绪解脱的终极妙方

2023-08-29 17:16 作者:正经教主  | 我要投稿
  1. 黄庭禅坐30分钟 黄庭禅坐引导语

张德芬

 

现在我们要开始黄庭禅坐,不论您是采用的是单盘、或双盘,或是不要靠着背直接坐在椅子上,这些都可以依照你的喜好来做选择。

静坐的目的,是为了体验心的无相,以及性的自在。

而要验证自在的心性,莫过于观照与放松,

待会在静坐的过程中,我会给你适当的引导,

以便使您逐步的观照身心,体验心性自在的真义。

想要让静坐这门功课对您产生更好的功效,让定力与智慧都能得到更好的提升,那么在静坐的过程中,您最好尽量保持姿势不动,以便在较大的身心挑战中,不断磨炼与检验您观照心性自在的能力。

但若是您觉得痛苦已达忍无可忍,实在无法继续观照身心的实相时,便可以稍微挪动一下脚或是身体,让身心的浮躁缓和一下,然后再重新开始。

任何一次禅坐的开始,最好在全身上下放松几次,好让心性及身中的感受能够更加的自在。现在请依照我的引导,放松你的身心,来开始这一堂的禅坐…

先把心情放松下来…然后把头顶轻轻的往上顶一点点,好像要把脊椎拉直一般,但要注意脖子不要僵硬,要松巧…

然后把注意力放在头顶上,想象头皮整个松下来,像海棉一样的松开来,想象就可以达到,发挥你的想象力…

接着把注意力移到你的额头,把眉头舒开,不要皱眉,想象额头向四方松散开来…

把注意力移到整个脸部,把整个脸颊里面的力量都松掉,想象它越来越松,检验自己的表情,是否详和而自在…

讲到哪里松到哪里——注意力放到两边的太阳穴,想象两边的太阳穴也渐渐松开来…

现在放松你的后脑勺,只是运用你的想象力,慢慢的松开来,像海棉一样的松开…

脖子,检验是否松巧,不要僵硬,想象它像海棉一样,慢慢膨涨开来…

肩膀,不要往上举,想象两个肩膀一起垮下来,沉下来,自然的下沉,除了脊椎还挺立之外,不要负担一点点力量…

想象两只手,跟绳子一样,只是挂在肩上,完全自然的下垂,不要出力,检查有没有一点点的力量在其中抗衡,不要出力,只是松松的垂下来,从手臂一直放松到指尖,慢慢的放松下来,像绳子一样的挂着,…

胸膛,想象整个胸膛都松开,不论胸腔里面正有多少感受在发生,就让它发生,要喘就喘,没有关系,不急着调息,当我们定静到一个程度,气息自然会愈来愈细,你只是想象松开、松开,任它去自在,没有一点点抵抗的力量…

背部,除了脊椎打直之外,把其余的力量都松掉,

整个腹腔,检查有没有出力,把力量通通放下来,通通松开来…

臀部,仅仅只是静静的承受着身体的重量,其它什么力量都不要,想象它也松开来,检查臀部与大腿交接处的关节,有没有出力,把力量都卸掉

大腿、小腿、然后一直放松到脚掌…

现在让我们从头再放松一遍,讲到哪里松到哪里,但速度再快一点点…

注意力放在整个头部,松掉…肩膀、两只手(垂下来)、胸膛,腹腔,臀部,大腿,小腿,脚掌…最后想象全身一起松透下来…

为什么静坐前要做这样的放松呢,它的目的是要确定,我们对于内在的大小感受,有没有一点点控制的力量,有没有一点点的打压,或一点点的抵抗,有没有让所有的气机完全获得自在…

身心保持自在安舒,就这样静静的坐着,等待观照身体各部位不断发生的大小感受,甚至是不断升起的各种的念头。

在这次的禅坐过程中,我会引导大家,做一些简单的观察,观察在感受所带来的迷惘当下,要如何从中获得解脱,我们所用的方法,就是观照,也就是去感觉、觉知它的真相,

但当我们静坐到20分、30分之后,身中的气血将慢慢炙热、燃烧,那个时侯对初学者来说,往往已经只剩下忍耐,没有办法再做任何的观察,

而此刻刚入坐时,每个人身中的感受还算平静,这时侯来引导大家做一些简单的观察比较容易,日后,当观察能力渐趋成熟时,我们就可以在炙热燃烧的感受中,靠着观照的定力,而得到清真的宁静,

这次的静坐,我们有一个主轴,那就是:「把身体想象犹如太虚一般」。为什么要把身体想象成太虚,也就是宇宙呢?因为太虚里面不是空无一物的,它里面有河川星斗,有山河大地,有草木丛林,有风雨云雾…太虚的可贵并非无物,而是能包容万物。

因此我们在学习清静平和时,可以观想自己的身体像太虚一样,如此一来,我们就可以落实以下几个步骤:

第一是要你学习能否像太虚一般,毫无抵抗的,去包容着身内发生的任何大小感受;

第二是要你去检验,当你面对这些不断升起灭去的感受时,心中有没有一丝丝贪嗔罣碍的发生,

第三是去检验,当你的内心发生烦恼浮躁时,除了由于身体的感受,或是脑中的妄念所引起的浮躁之外,是不是在胸膛的正中央,也就是我们老祖宗所说的「黄庭」里面,都有着或大或小的波动在起伏着,在对这个烦恼的情绪能量推波助澜,

第四,也是最重要的目的,就是训练你观照黄庭中那个潮来潮往的波动,看出它本无意义的真相,进而解脱所有情绪的枷锁,重获自在清明的心灵。

因此静坐的目的,并不是叫你要把自己想象得如太虚一般,毫无知觉,或空无一物…这是初学者对于文字的误会所致,

黄庭禅坐甚至还要提醒你,观照你脑中不断发出的丝丝念头,也只是把它当成太虚间不断自在回荡的音波一般,对它们也都只是静静的观照着,静静的觉知着,觉知着它自在的发生,观照着自己在这当下,是否有任何的罣碍…

以上几点,便是您在每一次静坐时所要专注的主轴所在了。

在落实以上几点的观察时,您可以想象自己的身体就像个太虚一样,此时里面正有些轻轻淡淡的风,这些风正在太虚的各个部位慢慢的升起,慢慢的酝酿,太虚并不罣碍这些小小的风,也不会抵抗任何风。

你要学习的是,接受这些清清淡淡的风,接受这些快速旋转的风,热的风、冷的风……

以同样的心接受身中温度的感受,细麻的感受,酸痛的感受,起伏的感受,

如太虚般,对身体各部位的感受保持不分别、不好恶,不攀附任何贪嗔意义上去,这就是平等心的当下,也是平常心的当下。

在静坐中不断的做这样的观察比对,非常有助于您得到深入的自在。

心经中所谓的「观自在」,指的是观察身中各部位的感受自不自在,而不是你的自不自在。例如你的臀部坐着的地方有点紧、有点重,或是腰部有点酸、有点热…

它其实只是太虚间一阵阵各种不同型态的风而已

有些是紧紧的风,或者是麻麻的风,有些是酸酸的风,有些是起起伏伏的风,

效法太虚包容着它们的存在,学习太虚不干涉它们的自在…

你要注意的是,看着这些风,看着这些感受,看它存在得是否自在畅然…

它仅仅只是这样无意义的自在飘荡,自在生灭,

而你要注意的是,你是否在这当下对它起了贪嗔分别的知见,你是否对它的生灭起伏起了抵抗或牵制?

你可以专注在身中任何一个特定的小区域,做以上这样的观察…

任何感受都像太虚里的一阵风,观察那个区域的感受,气机是否畅然,是否自在,

观察身为太虚的我,是否完全让各部位的感受自由的存在,

是否真的任由身体的感受自在的去变化?或着还是存在着一丝丝的抵抗,一丝丝的害怕,

观察你是否因为它的存在,而升起焦躁不安的情绪。

现在我们再把身体从头到脚放松一遍:先把头顶轻轻的往上顶一点点,然后跟着我的指引,讲到哪里松到哪里,注意力放在整个头部,松掉…肩膀、两只手(垂下来)、胸膛,腹腔,臀部,大腿,小腿,脚掌…就这样静静的坐着,

我们静坐的目的究竟是什么呢?

是为了要追求充满轻妙感受的禅定喜悦?

还是为了要训练自己的脑中不起一个念头?

还是要让自己从总总不安的情绪罣碍中解脱出来呢?

古人说:“道”就在日常生活中,凡不能与日常生活并行的,并非真道之所在。

以上这三个目的当中,哪一个才是你在日常行住坐卧之中,依然随时随地都可以保持而没有冲突的呢?

只有第三个:「让自己从所有情绪的罣碍中解脱出来」这一种能力,才是往后你可以用在生活的每一刻而毫无冲突,并可以为你的生活带来莫大的利益的,这就是静坐这个法门的最大目的所在。

而藉由静坐观心,到底是在观察什么呢?

每当人们所谓情绪激动的时候,胸中一定会陪衬着一股气、一股能量同时跟着升起,对不对呢?

不论一个人外在的挑战有多少,或身内的感受有多激烈,只要胸中的气血依然平静,你就可以若无其事的接受一切,但只要胸中的气血一激昂起来,你就可以因为一万个理由,而陷入无法自拔的情绪之中,想想看,这有没有道理呢?

由此可知,罣碍着我们的主角,让我们想要清静而不能清静的主角,指的并非是外在的挑战,

而是指胸中那股激荡不已的能量,也就是那股气,也就是「各种感受」。

我们再把身体从头到脚放松一遍,跟着我的指引,注意力放在整个头部,松掉…肩膀、两只手(垂下来)、胸膛,腹腔,臀部,大腿,小腿,脚掌…就这样静静的坐着,

所谓解脱心情上的罣碍,并不是要彻底的消灭或平抚胸膛中那些激荡不安的气血活动,

也不是要对身中所升起的感受,不断的咬牙忍耐。而是要把你对胸中气血活动的罣碍,对它的贪嗔、害怕与忍耐全部都放下来,

只有这样,才能在气血的感受或动或静时,能得到全方位的自在,

只有这样,才是釜底抽薪的解脱办法,而这种方法,与你的认知与习性恰好背道而驰,

因此,这项练习对你来说,相当的具有挑战性。

为了培养您对胸中心田的观察定力,不被胸中小小的气血晃动所迷惘,

我们可以先由肢体的末稍开始观察。

现在,试着观察你一只手掌中的感受,想象你的手掌像个小太虚一般,里面充满着各种的感受,各种的风,也许是麻麻的风,也许是热热的风,也许是凉凉的风,也许你可以感觉到手掌中的脉膊,感觉到那种跳动,手掌中到处充满着充沛的能量,好比太虚中到处充满着自在漂荡的风一样。

你很容易可以在这么热闹的能量活动中,静静的觉知着它,

它的真相只是一种畅然,只是一种自在的生灭起伏,其它毫无意义。

仔细的观照着它的真相,它既不代表烦燥,也没有焦虑,更没有任何好恶的意义夹杂其间,

它仅仅就是一种非常单纯而畅然的感受!对不对呢?

这就是所谓的「空」,所谓的「无物」,因为它没有任何贪嗔痴爱。

只要看出这个真相,你就已经在这个小小的局部里,验证了六祖所谓「本来无一物」的真境,

也在这个小小的局部里,验证了自性本来清静的安心之道,以这样的正见与定力,去观察全身所有的感受,都可以得到相同的答案,周身上下无处不安然,无处不解脱,

我们再把身体从头到脚放松一遍:注意力放在整个头部,松掉…肩膀、两只手(垂下来)、胸膛,腹腔,臀部,大腿,小腿,脚掌…就这样静静的坐着,与身中各种感受同处,

放下我们聪明的脑袋,启动你的感觉,静静的坐着,犹如太虚一般,等待各种「身中的风」与「心中的风」自在的吹起,也自在的灭去,用自在灵巧的心去观察它,觉知它…

在你身上其他各处的感受,都可以像刚才的方法一样的去检验和观察,例如现在把注意力移到你的两只腿上来,观察此刻你的脚上充满着什么样的感觉?

有人说我的脚掌好麻,那你就观察那个麻的畅然,检验你是否让它自由的存在?

有人说我的小腿好酸,那你就观察那个酸,检验你是否心甘情愿的让它存在,毫无畏惧与抵抗,试试看!

有人说我的膝盖很痛,痛就看着那个痛,看那个最痛的点有多深,有多热,有多紧,有多酸,只看它的真相,膝盖的酸只由膝盖去承受,你不要介入其间,就像在河岸边观水一般,静静地观照着它的发生。

就像这样来回不断的检验,对于身中每个局部的所有感受,是否真的犹如太虚包容各种风一样的,毫无抵抗,也没有分别与取舍,一切只是任其自在的发生,而不对它产生任何的攀附与罣碍。

脚酸也是一种风,这阵风由脚这个小太虚来承受它的自在,

腿麻了也是一种风,这阵风由腿这个小太虚来承受它的自在,

腰酸背痛也是一种风,这阵大风也由腰与背这个小太虚来承受它的自在

呼吸急促,这也是一种风,这阵风由呼吸系统这个小太虚来承受它的自在,

脑中意念纷纷也是一种风,这阵风由脑部这个小太虚来承受它的自在,

心情烦燥,也是一种风;这阵风则由你的黄庭这个方寸太虚来承受它的自在,

太虚中并非空无一物,太虚中的各部位,总有一些或大或小的风不断的吹起灭去,

你要像太虚一般,只是静静的包容着它的存在,包容着它的畅然,甚至它的激昂与热闹。

把你对身中所有感受的抵抗与忍耐完全放开,让那些风完全自由的存在,

检查你对于身中各种感受,有没有发出一丝丝的扺抗,有没有一丝丝忍耐的心情,

这些全都要放掉,只是用自在的心灵,看着它自在的发生…

全身上下,都可以像刚才所示范的一样,逐一的观察,逐一的检验各局部的自在,

以下每当像这样有钟声响起的二十秒时间内,你可以试着放宽胸怀,心甘情愿,毫不忍耐。现在把胸膛放开,任其发生,毫不忍耐,勇敢的试试看…

还有十秒,硬是把胸膛松开,让我们来试试看!十、九、八,你的心犹如太虚一般,真的毫不忍耐,七、六、五,心甘情愿,毫不抵抗,四、三、二、一,检验它是否真的完全自在,

现在你把注意力带回到胸膛的正中央,也就是黄庭一窍中来观察,胸膛也只不过是身体的一部份,也只不过是身中的另一个小太虚而已,观察胸膛内的所有能量或气血的波动,就像刚才观照其他部位一样,只看它的原貌,不让它有机会攀附一丝丝的好恶分别。不知道你有没有发现,要让胸中的热浪兴起时,保持畅然与平等的真觉,还真是件极具排战性的难题呢!

虽然使你烦躁的原因,可能从四面八方袭击而来,它可能是外面的一个声音,或是想象中的一个画面,或是腰的一个酸,腿的一个麻,这就会使我们的平等心荡然无存了。但是,当平等心要失去的时侯,仔细的观察,必然在黄庭一窍中,会有一个小小的动荡发生。

而这小小的气血动荡之中,竟然攀附着无限的贪嗔痴爱的冲动在上面。

每一次静坐时,如果你在最烦躁的当下仔细的去觉察,这个我们身体中最大的机密,很快就会水落石出了。

然而,我们的心头,也只不过是另一个小太虚罢了,

仔细观察心头里的小小动荡,也只不过是太虚内的一阵小小的微风罢了,

拿出观照其他部位时的定力与智慧,去观察方寸中那个小小的动荡自不自在。

你不必急着把它消灭,也不必急着与它交战,不要像神秀一样,走在那条「时时勤拂拭」的死胡同里。

你只需要像观照其它部位一样,放宽胸怀,不忍耐,不改造,无畏无惧的观察它的自在。

用你自在轻巧的心灵去观察它,你就已经走在究竟解脱的道路上了。

钟声再次的响起,以下二十秒内,就是你要放宽胸怀,心甘情愿,毫不忍耐的时刻,

现在胸膛放开,任其发生,毫不忍耐,勇敢的试试看…

还有十秒,硬是把胸膛松开,让我们来试试看!十、九、八,你的心犹如太虚般,真的毫不忍耐,七、六、五,心甘情愿,毫不抵抗,四、三、二、一,检验它是否真的完全自在,

刚刚你是否浅尝了几秒钟的完全不抵抗呢?你的感受是否经历了几秒钟的完全自在呢?

只是看着它的畅然,不加以分别好恶,这就是无善无恶的本性所在,也就是不取不舍的正等正觉所在。在静坐中不断的尝试,相信每个人都可以在不久的将来,尝到与你的习性完全相反的解脱真味。

佛陀说「应作如是观」,意思就是:只是根据它本来的样貌去观察它,没有扺抗与害怕,

孟子说「勿忘勿助」,是不逃避,但也不助长,愈是抗拒,内在的痛苦就愈大,

抵抗并没有减轻痛苦,接受也不会让痛苦增加,

不信的话,您何不试试看呢?

不在身心的感受上攀附任何分别好恶的知见,只是无畏无惧的接受它畅然的起伏,

你立即可以在动荡燃烧的气血下,得到非常安然的心境,

六祖所谓「烦恼即是菩提」,并非等到感受消灭后才得到清净的,

而是烦恼激昂的当下,就照见气血畅然自在的本貌了,

金刚经说「离一切相」,对于各种分别好恶的声音与意义,我们不让它攀附在自己的心头气血上,就像观照手脚这些其他部位的发生一样,只是照见它的清真,这便是离一切相的当下了,

大学称它为「格物致知」,而您目前所观察的身受或心受,便是「物」,格正身物及心物的原貌,没有丝毫的扭曲,就是因格物而致知,因而诚意正心了。

观察黄庭一窍中的动荡中,有没有一点烦燥的攀附,看清它确实的样貌本无意义,只是如此的畅然,如同太虚包含着各种风一样,以着大无畏的心,不必处理,不必安慰,不必平抚,不必消灭,不必逃避、不必忍耐,不必如临大敌。

太虚对于各种风,不论大风小风,都不必时时勤拂拭。你要效法太虚,只是把那个最燃烧的点的附近想象松开,然后看着那个紧,那个热,那个麻,并且接受它的起伏,看它来得多急,看它要停留多久,看它要去得多快,只是如实的观照着它。

如果真的能由内心做到这样的心甘情愿,在那个当下,你就照见了本性的清真,并且得到了心灵的解脱。

想象胸膛像个太虚,让里面的大风小风永远自在,盯着它的真相看,盯着它的物理波动看,

你将发现原来情绪可以不随着气血而起伏,原来气血真的可以只是让它单独自由的存在,原来气血真的本无意义,此刻你就在当下,证得了心中「本来无一物」的真境。

钟声再次的响起,以下二十秒内,便是你要放宽胸怀,心甘情愿,毫不忍耐的时刻,

现在胸膛放开,任其发生,毫不忍耐,勇敢的试试看…

还有十秒,硬是把胸膛松开,让我们来试试看!十、九、八,你的心犹如太虚般,真的毫不忍耐,七、六、五,心甘情愿,毫不抵抗,四、三、二、一,检验它是否真的完全自在,

如同太虚,无畏无惧,身心保持自在安舒,静静的坐着,等待检验身体各部位不断升起的各种的感受,学习太虚只是默默的接受各种风自在的飘荡,没有一丝一毫的抵抗…

观照实相定力的强弱,是取决于你对于身中感受的升起,能否保持毫无扺抗,不贪不嗔的心,

清楚的觉知它,同时检验你对各部位的感受,尤其是对黄庭一窍中的感受,是否无贪无嗔。

这个过程里面,保持你的身体尽量不动,你将会愈来愈烦燥,而此刻黄庭的情绪波动也就愈来愈丰富、愈来愈清楚,这样有利于你的观察与练习。

因此,若是还未确定黄庭位置与真相的人,建议你要多吃点苦,尽量保持身体不动,

最好先看清黄庭对你的影响,再起身,不要一无所知便结束禅坐。

但当你的浮躁情绪大量浮现时,你便会感觉到非常的难耐,这点你得有心理准备。

所谓尽量不动,指的是连手指也不要动,脚指也不要动,身心保持松坦,但是不要动,

我们再把身体从头到脚放松一遍,注意力放在整个头部,松下来…肩膀、两只手(垂下来)、胸膛,腹腔,臀部,大腿,小腿,脚掌…就这样静静的坐着,放松的目的,不是为了把感受消除,而是要把身体对于感受的牵制通通拿开,让感受单独自由的存在

静坐到此刻,你的感受正不断的在累积之中,很多感受在不断的燃烧,

不必刻意一直调息,该喘就尽情的喘,一切以自然为主,也不必为了那些止不住的飘荡念头,而感到烦恼。

假如你已经开始妄想,那么就去觉知你正处于妄想纷纷的情况之下,假如你感到昏沉,不要为你的昏沉而感到懊恼,何不大方的去觉知那个昏沉,看清那个昏沉,用你自在的心灵,在躯壳里面觉知着一切的感受,当然包含这个昏沉。

也不需要为了不同的心情,而感到困扰。当下来了什么心情,就观照什么心情,

就只是检验你在这个心情之下,观照实相的定力。心情一发生,就直捣黄龙,往黄庭里面直接观察,看看是什么东西在兴风作浪,看看在未攀附之前的清真究竟还在不在?

定静的能力,不在于你此时身中是否充满令你感到畅快或清凉的感受,而是在于此刻即使在胸中气血非常混乱的当下,还能像太虚一般,保有自在无事的心境,

钟声再次的响起,以下二十秒内,便是你要尝试放宽胸怀,毫不忍耐的时刻,

现在胸膛放开,任其发生,毫不忍耐,勇敢的试试看…

还有十秒,十、九、八,你的心犹如太虚般,真的毫不忍耐,七、六、五,心甘情愿,毫不抵抗,四、三、二、一,检验它是否真的完全自在,

静坐到这里,如果你还可以继续坐着的话,以下的时间就仅仅只是如太虚包容万物般,去包容身中所有的感受而静静的坐着,如果你要结束此次的静坐,在起身前请先缓缓的活动你的肢体,直到身中气血感觉回复正常了,再慢慢起身,起身后在房间里来回走上百步,让肢体关节面各方面都活络起来,然后才回复一般的作息。

2. 黄庭禅简介

 

第一篇——黄庭禅创办人

 

张庆祥讲师1962年生于台湾新店中岭山上,自幼慕道,于古圣真谛渴仰不已。时好游于宗派之间叩求人生解脱真理,但未得楔入。

29岁拜入先师马祖门下习道,于修性了命绝学惊叹不已。然于何者是吾人本心本性未能即刻领悟。

30岁为求诸佛安心妙谛,遂潜心研读三教群经,将主要经典逐条归类比对,寻找三教群圣千手共指的安心妙义。

32岁始明三教八万四千法门,实乃共指同一解脱心法,无二无别。遂依群经共指之路,驻足『观心、觉性』经年,但依然未得楔悟。

34岁微悟心源,『黄庭』真相若隐若现。正于蒙昧难破之时,因闻先师一句『心即是气』如雷贯耳,顿开茅塞!于『黄庭』中照见心意未动之真,方寸清澈似秋潭之浸月,烦恼罣碍犹九霄之云烟,直入三教密传解脱心法之胜境。恍觉大梦初醒,手舞足蹈不能自已。而后再观三教圣人遗经章句,无不触类旁通左右逢源,字句贯串犹如出自一人之手,了然印心如见肝肺然!

因有感于当今宗教家守戒劝善者多,而觉悟心源性海者少。遂依三教先圣「直指人心」之真谛,怒螳臂以挡车辙,创办「黄庭禅」研修课程,并潜心于性理心法之教学,三教经典之翻译讲述以悟群生。

至今译有大学、中庸、心经、清静经等书;著有「心即是气」、「发而中节」、「真修搜证」、「净相系列」、「修行原理」、「失落的内心」、「找回失落的自己」等书,及录制「论语」、「忠经」、「五常」、「六祖坛经」、「金刚经」、「心经」、「道德经」、「庄子」、「黄庭禅坐」、「饮食与健康」有声光盘发行于世。

39岁本着“为往圣继绝学”的理念,奉先师之命,带领志工们胼手胝足开山建设中岭山禅院,创办黄庭静禅研修课程。并于2004年依法立案为『中华黄庭禅学会』,宣讲源自本心清静的解脱之道。广渡有缘于烦恼罣碍之中,接引学子于无尽性理之上。

 

第二篇——认识黄庭

 

一、何谓「黄庭」? 

    「黄庭」是人身的感应中枢,它是人身之中气机感应最为敏锐多变的一个位置。当人们的六根与外缘接触的时候,黄庭中都会升起一些微微的气机起伏与变化。例如我们眼睛看到亮光,心情也必为之开朗,这个开朗的感觉,就是在黄庭的气机起伏中所上演的。

    黄庭是身中一股敏锐之气的感应点,也因为它的起伏多变,因而有时反而变成扰乱人心安宁的根源!例如我们觉得感动、生气、忧伤…等情绪时,实际上都是由黄庭一窍的气机起伏所引发出来的。有史以来,人们误以黄庭方寸内的变化为「烦恼」已经是非常久远的事了,仅是黄庭内的些微变化,但它却主宰着人们的情绪、想法、行为、及人生自在与烦恼的源头。

    黄庭的其它名称非常的多,一般人俗称它为「心头」,修行家称它为「灵台」,佛陀称它为「烦恼根本」,老子则称它为「黄庭」。为什么老子称它为黄庭呢?「黄」是五色之中,以此比喻心境上的天然无染、不堕分别取舍的意思。「庭」是元神所居之所。人身一股五元未判真气的感应中枢,该处是元神所居之家庭,故称为「庭」。 

二、「黄庭」在人体的什么部位? 

    黄庭的位置就在胸口正中深度约两三寸的地方,然而它并非一个有形的器官,而是气机起伏的感应位置。它是人身精气神的感应中心,也是天地人的交感中心,更是人们情绪的战场!人们错以这里为心!这里一有起伏,人们便觉得不能自已了!

    但知道这位置在哪儿,或理解其重要性,对我们并没有什么帮助!因为了解黄庭对你的束缚,是要由实地在自身中观察,才能证得的。而如何从黄庭的束缚中解脱出来,则是另一个更深的练习题了!

 

 

第三篇——黄庭禅与你

 

一、禅修返本原义 

   『禅』与『烦恼』是相反意思,禅这个字是「无障碍」及「自在解脱」的意味。然而这解脱要从哪儿开始,才能建立起坚强的基础呢?

    达摩祖师论辑:「见本性为禅,若不见本性,即非禅也。假使说得千经万论,若不见本性,只是凡夫,非是佛法。」简单的说,禅境解脱乃是从照见『自性的本来清静』中建立起来的。若没有照见自性本来清静的真知真见,纵然日日焚香操琴,亦无禅境解脱可言。所以『禅修』是内求之事,这并非外在事貌功业可以取代的。

    是否能照见清静本性取决于明心,明心又取决于能否照见所有烦恼真相,烦恼真相又取决于对黄庭一窍中的真知。教导众生照破黄庭一窍中的烦恼真相,恢复自性中本来的清静,这是历代圣贤解脱烦恼的唯一正路,也是「黄庭禅」这个绝学之所以存在的价值。

 

二、现代禅修绝学----「黄庭禅」 

    禅修的方式虽有很多,但仔细体会其功效却大多短暂。而内观情绪的感应中枢——「黄庭」一窍内本自清静的真相,实乃历代先贤用以解脱烦恼罣碍最为直接而根本的办法。这一方寸内的精气微微一动,人们便感觉情绪有很大的变动,也就是说人们误以这一方寸内的小小起伏为所有烦恼罣碍的源头!但这个事实自古以来却很少有人能直探其真相!

    这古老而神秘的一窍,在「黄庭禅」创办人张庆祥先生,将古圣先贤内观黄庭真相而得证解脱自在的心法,化为具体可行的禅修步骤后,这悠关性命根蒂的绝学,将重新成为人人都可以接触与深入的学问。

 

三、解脱情绪捆绑的五大步骤:

1.认识心情(正处于什么情绪的当下)。

2.感觉心情的位置(黄庭、心头、心轮)。

3.看清心情的组合(酸痛麻痒松紧冷热)。

4.看清心头气机的无相(听之以气)。

5.任心头能量得其自在(观自在,而非观不在)。

四、黄庭禅的五大特色: 

1.        虽然「道心」跨越位置的限制,但那充满情绪罣碍的「人心」却是有位置的。

2.        黄庭禅不走消弭、平抚、转移、想象、导引、激励等时时勤拂拭或人为造作的路线,

  只是去「感受内心本来具足的那份纯净」,便立即获得安宁。

3.        黄庭禅让你在同一秒中同时拥有人的情感,并且享受觉者的安宁。

4.        黄庭禅让你在同一秒中同时拥有脑袋的思维,也享有觉者的无念。

5.        这学问必需由反复的练习而得,而非由思维或聆听而得。

 

 

第四篇——黄庭禅修心得


张德芬——情绪解脱的终极妙方


我当初追求灵性成长的道路,大半的原因是由于情绪的困扰。研究、寻觅了多年之后,我发现了一般人对治情绪的方式可分为两大类:

1. 否认、回避、自圆其说(这类人通常比较不会走上自省、内观的道路,因为理智太强了,可以说服自己)

2. 发泄、转移、清除(这类人通常就会走入宗教、灵修的道路,因为他们承认自己情绪的存在,但也逐渐知道以上这些方法都还不是真正的解脱之道)

以上这些方法,正是禅宗五祖大弟子神秀说的“时时勤拂拭”,认真的去打扫自己的心房,一有尘垢就立刻清理。这样做没有什么不好,但是,你会很忙碌,而且一段时间以后,你会把抹布一丢,说,“怎么搞的,灰尘永远扫不完吗?我都上了那么多的课,学了那么多的东西,读了那么多的书,也很认真清扫了,为什么好像永远无法从负面情绪中解脱?”

这是我自己一路走过来的情形。后来,我读到了《当下的力量》,就惊为天书,认为它提供的方法就是究竟根本的方法了。因为,我自己的体验也是,灵修成长、烦恼解脱的终极大法就是内观:往内观照自己的起心动念,这我在以前的博文中都说过好多次了。

《当下的力量》的作者提到了一个重要的观念——臣服。每当有不如意的事情发生时,如果我们学会了臣服,情绪上就不至于起太多的波澜。(光这个功夫,就足够我们练习好久了)但是后来,我发现,不是每件事情都能够让你臣服的,有些事情对我们的冲击如此大,或是与我们过去的伤口有直接的关系,这时候臣服就不可能了。于是作者说,“如果不能臣服于事件,就臣服于你针对这个事件而起的负面情绪。”我认为这个很有道理,参加克里斯多夫老师工作坊的时候,也印证了这个方法,我也认为,接纳当下的情绪,就是我们从情绪当中解脱的究竟根本的方法。

但是,在实际生活上,大家也知道,情绪来临的时候,我们真的对它无能为力。要观察它,怎么观察呢?要接纳它,怎么接纳呢?我们当然也用了一些方法,比如说,把呼吸带到身体不舒服的地方,用呼吸去抚平那个不舒服的感受,或是呼求光和爱来帮助我们接纳它,可是,这些方法其实境界也还是在“时时勤拂拭”,不是吗?所以,这些方法再好,总还是让我们有隔靴搔痒的感受,觉得没有直捣黄龙!

直到我学到了黄庭禅,我才知道还有一个究竟根本的方法,可以帮助我们解脱。前面说的方法,如果当下可以解决你的问题,还是可以运用。但是我在黄庭禅中学到的,真的是六祖所说的“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的境界。

黄庭禅的讲师——张庆祥,也是有感于自己修行多年,情绪的问题还是无法克服,在遍读我们老祖宗的经典古书之后,终于发现了各教各派所说的“修心”是什么意思,而且找出了实际可操作的方法来与大家分享。(大功德啊,老师!)

张讲师发现,每当我们有负面情绪的时候,虽然每个人的身体感受会有不同(有些人头痛、有些人肩膀痛、背痛、这里紧,那里紧的),但是在我们胸口正中的那一寸见方之处(也就是中医的膻中穴、我们常说的心轮),总是有很多的气血起伏,他对照古籍,最后发现老祖宗称之为“黄庭”(详细解说要看网站上的说明,可以免费下载老师的著作)就是动荡我们人心的根本所在。

在他教导的禅修课中,我们不是静静地坐着,而是由讲师带着我们用各种动态的方法去体验自己的黄庭。我过去多年的努力没有白费,在课堂中,我立刻发觉,我当下的起心动念,如果勾起了我负面的情绪,就会有能量在胸口的正中央(两乳之间)有所动荡,而且感觉很不好受。

最有趣的是,讲师让我们看见,你以为你是生老公的气,你以为是别人的行为或是外境让你生气,其实,我们真正对抗的,是胸中黄庭里那一股被激荡起来的气机,仔细研究,它不过就是一点气血的翻腾,能量的变化而已,但是每当我们熟悉的这种不舒服感觉升起时,我们就要骂人、掉泪或是逃避。

讲师更指出,如果你去研究这心头方寸间微微气血的起伏变化,你会发现它的物理性:热、冷、涨、缩、紧、痒、酸、麻等。学过量子物理学的人,也可以印证,这些能量的变化不过是粒子(组成物质的最小元素)来来去去的波动造成的,本身不具有任何意义,这就是心经上说的“色不异空,空不异色”的意思。

大家如果头还没晕的话就听我继续讲下去。好玩的是,我们从小对自己胸中的气血起伏,产生了一定的攀缘和依附,也就是说,对它有爱恨批判。比方说,生气的时候,你觉得胸口很热很闷,呼吸急促,所以,你真正抗拒、不接纳的,不是造成你气血起伏的外境或是人,而是你自己身上的感受。证据在哪里?因为,当你跑完几公里以后,你身上的感受,跟上述生气的感受可以说是一样的,呼吸急促、热血沸腾,但是,你不但不以为忤,反而觉得很爽——运动过后的亢奋。如果今天我们要上前线为国奋战,也会有同样的身体感受出现,我们却把它诠释为“爱国的勇气”,不是吗?

所以,我们烦恼的起源,就在于对自己胸口中央方寸之间的那个气血的起伏,有了贪嗔分别的心。讲师苦口婆心的教导,还有课程中设计的各种活动,都是在让我们去体察究竟自己负面情绪的本质是什么,如果看清了它的空性(来来去去,不受我们的控制,而且不具任何实质的意义),那就可以在它升起的时候,与它和谐共处。而讲师教导的黄庭禅坐,就是观照自己的最佳方法。我在老师的指导下,从原来半个钟头都坐不住的情况,一下子可以做一个多小时且面不改色。我以后会和大家无私地分享这些绝活,请耐心等待。

走笔至此,读者应该知道为什么我认为它是我一直在寻找的最后一片拼图了吧?讲师指出:最终的目的,不是在消弭你的情绪(勤拂拭),而是可以在各种情绪的起伏震荡中,悠游自在的看着它。所以你也许当下是勃然大怒地在骂人,但是心中却是坦然舒畅的,因为你不害怕内在的热血沸腾以及胸口激荡的能量,而且你认为在此刻的状态中,发怒是最好的解决方法(很多老板知道这点吧!呵呵),所以你从容地选择发怒,而不是被心中气血激荡的不能自已而不得已发怒的。在这里,你有了选择,你成为自己情绪的主人,而不再是它的奴隶了。这就是从情绪中解脱了——不是没有情绪,而是与它和平共处,这也是“无为“的精义所在。

 

黄庭禅坐-情绪解脱的终极妙方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