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走进松涛:骨劲苍松林如徐,清水无波没洪涛
李松涛(1950.3——),一级作家。空军大校。生于昌图,长于抚顺,工作于沈阳,现为沈阳军区空军政治部文艺创作室负责人。辽宁省作家协会副主席。
1969年发表处女作《赞歌》,1976年发表组诗《深山创业》,1978年出版诗集《第一缕炊烟》,1988年发表长诗《无倦沧桑》,2002年出版跨文体长诗《黄之河》。至今出版抒情诗集、叙事诗集、长诗集、诗选集19部,散文集、小说集、报告文学集6部。

【记一次探访李松涛老先生的历程】
提到人生总是会让人感慨万千,这也的确是一个很吸引文人的词汇。我觉得,人生如登山,总是在艰难地攀登一座又一座山峰。有的人,目光一直注视着山顶的目标,披荆斩棘,勇往直前;有的人,喜欢游览身边美景,享受登山的每一处风光,每一个过往;有的人,随便走到哪都能暂歇脚步,与路人品茶,吟诗作乐,颇有四海为家的韵味;有的人,看着脚下,一路艰难困苦却不知去向何方,直到有一天拨开云雾,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可是,殊不知,构建这大山的每一株草,每一块石头,每一只蚂蚁,每一条溪流,都有着自己的风采。他们在自己的生命轨迹上运行,寻找各自生命的意义。他们渺小,没有任何富丽堂皇和波澜壮阔,却实实在在地堆积和奠定了所有人奔波前进的道路。他们堆成了大山,他们庞大的力量令人敬畏,却往往被所有人忽视。
然而,在众登山者中,有一个人看到了他们,敬畏着他们,让自己也成为他们中的一员,并向路人歌颂着他们的存在。这个人,就是李松涛老先生。有曰,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他注意着路上的每一株草,每一块石头,每一只蚂蚁,每一条溪流,记下了他们自己的乐章,发掘渺小的基层者,最为波澜壮阔的存在,像一盏明灯,开拓众人的视野,发掘最本真的存在。
红尘夯土是其诗的色彩,人性冷暖是其诗的光芒,自强不息是其诗的奋吼,苍茫大地是其诗的田园,在诗中看到了托起整个世界的土地,不再整天仰望天空。这是每个生命的存在,是每个渺小的伟大,而这种伟大却埋没在滚滚洪流,让人难以辨析。然而我们却能在他的诗中听到,听到每个平凡众生的大千世界。走近李松涛老先生,领略芸芸众生的内心,生出一份慈悲,再不俯视大地,是每个灵魂该有的净化和洗涤。
经常会觉得,很多厉害人物,那些散发着精神光辉的人,都有军人背景。当时我并不理解这是深刻到什么程度的思维,而现在,来到警校后,在体会到那种严肃的氛围后,越发的可以理解了,尽管我只是个小小的预备警察,尽管那时候的军人可不像现在的军人,他们经历过文革,经历过抗美援朝,打过越仗,是见过血的;天天走在生命的最底层和极限,是纵观历史变迁的一群人。而不是像现在一样,和犯罪分子玩着过家家,大灾大难前哭爹喊娘的个别人。一个真正的名人,一定是一种精神的符号,而不是整天在荧屏上活跃的每两年更新换代的小明星,不是小打小闹的尝试,而是可以跃然纸上又藏匿在时间洪流中的人,像鲁迅先生,又像闻一多先生,亦或是钱钟书先生,经久不衰,撑起一个时代的变迁。
其实我原本是不太在意现代诗人的,因为总觉得他们虽然有着诗人的热忱,却并无诗人的骨气,或多或少都带着一点消极避世的思维,显得自己的作品有些空洞乏味,甚至是无病呻吟。但是当我看到《黄之河》的时候却是眼前一亮,首先便被地支编排成的目录夺去了眼球。从黄河山源,军人踏着虎步向前,到目送着黄河进入入海口,中间又夹杂着很多耳熟能详的伟人和传统节日,看似毫不相连,仔细斟酌却是被这中华民族的源头,“水”连结起来了。
那一句:“你坑儒——活葬了数百文人,后来,却原地挖出了数千武夫。兵马俑奇异的长阵,悄然埋下,轰然出土。”及一去不返的壮士,让我忍不住想要吼上一句“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那一句:“红烛泪尽,孟姜女娇羞渐凉”又是惟妙惟肖;起初我是笑了的,感叹这蒲松龄一样的气息,让人不惜重金买骂,笑过之后确是醒悟到骨子里啊!
就是这样的“接地气”,就是这样的残忍,就是这样的真实,就是这样的骨劲苍松林如徐,清水无波没洪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