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4.4随笔
一直以来担心的事情始终存在着,发生着。关于个人的,关于社会的;关于现在的,关于将来的;关于我们能讨论的,关于我们敏感于讨论的。现实中大量的事务冲淡了这些看起来没那么紧迫的事情,但坠落的那一天仍会到来。我想无论是为了自己考虑还是为了他人考虑,适当回头看看走过的路,防范重蹈覆辙,是很有必要的。
我个人的想法是,过多地对外界提及自己的私人生活,是一种渴望关注的表现,也是对自己生活、自身价值认可度不足的表现,因此我很少或尽量克制自己对网络上的陌生人展现自己在写作和游戏之外的事情,接下来所要说的,也纯粹只和写作有关。当然,以上只是我的个人观点,并且不带有价值评判,我不认为“渴望关注”是不好的,也不认为“认可度不足”是不好的,希望不要误解。
我在网络平台上发表文章的时间远比在b站上发表专栏的时间要长,从初中到现在也有七年了,并没有什么神乎其神的质变或进步,也称不上有多少“经验”,但确实积累了足够的“经历”,这些“经历”直到现在也帮助着我。我初高中写的主要是短篇故事和时评类的议论文,发布在个人微信公众号上。在初中的时候,我踌躇满志,特别希望把这个公众号做好,也渴望得到阅读量、点赞或回复之类的,但现实是不尽如人意的——几乎没什么人看,主要活跃的用户是亲友与师长。那时候母亲很自豪地把我写的文章转到她的朋友圈,帮我拉关注者,我明白她的心意,但她越是这么做,我就越是对自己充满怀疑,这种怀疑直到现在都不曾挥去——这些人的表扬,到底是因为我真的写得好,还是因为照顾(作为他们朋友/同事/上司的)我母亲的面子?带着这种淡淡的自我怀疑和自卑,以及年少时自命不凡,自认为自己的文章了得而没什么人能理解的那点自负和清高,我度过了初中的大半时光,直到即将进入初三的暑假。契机是什么,我已经忘了,只是那时我突然强烈地意识到人需要为自己的言行负责,而无论是我自诩针砭时弊的短篇故事或议论文,其实都存在误导他人的风险(尽管读者太少,产生不了什么影响)。从那时到我高一为止,我决定不再写任何掺杂个人主观意见和情感的文章或短篇故事,转而一心一意地翻译《史记》,我也在那时锻炼了识别繁体字和阅读竖行排版书籍的能力,同时学到了很多古代文化常识。我进入的高中是一所非常宽容的学校,这里的“宽容”,是指在我生长的城市里,只有它这所高中能包容我那时特异独行的想法和作风,而我认为它也帮我培养了一些很重要的品质,可能这些品质在现代社会看来并不那么“有用”,但却在人类历史中有永恒的“意义”。扯远了,在读高中的时候,我又重新开始了短篇故事和议论文的写作,因为语文老师的鼓励,也因为我的心境在那时发生了转变——既然不能让自己作品的想法被很多人知道和理解,那就抱着一种和人交流、交朋友的态度去写作吧?这个想法在我看完EVA系列作品后变得愈加坚定了,因为我们人使用语言,无论是说话、演讲还是写作,归根到底都是为了沟通交流,为了跨越心灵的墙壁,为了让存在差异的个体也能尽量体会到感同身受的感觉,为了人不再是孤立的个体,而是互有联系的群体。矫情地将这称作“觉悟”的话,我就是带着这份觉悟坚持着在高中的最后一年写作,尽管是疫情和高考的叠加状态,我却依然忍不住在晚自习的空闲时间或课间把自己的许多想法写成片段或完整的文章,有时候只是自己看,有时候给同学看,有时候给老师看。这么做的结果就是,我发现老师同学中的大多数人都很和善,也发现了他们此前没被我发现的一面,我也能和很多人进行有深度、有效的沟通,这算是为当时略感压抑的生活带去了一丝喘息吧。
虽然在高中取得了思想层面的进步,我也无法忽视一个严重的问题,那就是“逃避”。直到高考前一个月,我才回过神,也就是说在那之前,我一直在逃避着什么——是什么呢?就是不愿面对“我要高考”这个现实,转而投入写作的避难所。那时候,我停不下看动画,也停不下写同人文,越看越空虚,越空虚越写,越写越逃避。这看似只是个青春期的问题,但所有人,处于人生任何时期的人都会出现这种情况,只不过逃离的对象不同,方式也不同罢了。这里也需要说明,能从“写作”这个行为本身感到充分欢愉的人,在某种层面上,和那些从游戏中获取快感的人没有区别。当进行写作的时候,作者本人就已经把自己从现实世界中摘出来了,或摘出了一部分,这对于创作幻想类作品而言尤甚(想想《桃花源记》)。读者可以通过读小说来回避或缓解对现实问题的焦虑,在构建故事中位同“上帝”的作者只会更爽,当然,那些为了谋生而赶稿的作者不在此列。
“逃避”的问题至今存在着,我刚入大学的时候,对陌生城市、陌生环境、陌生人、陌生课程等等陌生的事物警觉到了极点,每天绷着弦。所以在因台风停课的那天,我想用“逃避”来缓解这种情绪,于是就把我在暑假末尾写了几万字的同人文放到了NGA上,并且幸运地收获了一些热心读者的支持,这也是目前这篇连载的开端。这是我第一次,不再和熟人交流自己写的文章,把自己的作品完全暴露在纯度100%的陌生人面前,因此在紧张忐忑后收到的鼓励和好评,就令我十分开心——这些读者,可以确定是因为我的文章本身而表扬我和鼓励我,而不是因为那些麻烦的人情关系。收到了情绪上的正反馈,我也就更有动力更新,虽然和NGA的版务发生了不愉快的恶劣事件,但也没影响我去b站继续写下去的热情。这时候,这个长篇连载更类似于一种寄托了——这是由我开启的故事,我要有始有终;以及,也有为数不多的读者在期待着这篇连载的走向。当然与此同时,我对待写作的态度又将迎来一次转折。
在去年年底的时候,我参加了赛马娘Channel组织的圣诞征文活动。透过那次活动略显离谱的结果(最终第一名的作品在当初人气投票时都没有入围,靠“复活”的机会挽回),结合此前一直近乎单机写文的状态,我明白了一个事实——在现在充斥着图像、视频和碎片化信息传播的时代,传统的文字阅读已经越来越难以发挥它原有的效果。最普遍的是专栏与视频相比,可以说是天壤之别的流量差距,其次是习惯了短平快模式的受众也很难静下心来阅读一篇篇或长或短的作品。这里,我没有抱怨他们或瞧不起他们的意思,只是陈述一个事实,因为我本人在那场活动的投票中,也并没有把每一篇文章都看一遍,也会因为冗长的开头而看到一半划走。那么,在这种背景之下,越是对作品怀有深刻感情的作者,就越会因为现实与预计不符的结果而感到无奈、不甘甚至愤懑。因此那次活动结束后,我已经在评论区发现了一些不愉快的声音,而很遗憾地是,活动组织方并没有重视这些作者和读者的感受,也没有反省自己在策划活动时需要注意的事项,导致最近的春季征文爆发了一个不大不小的事件。在这个事件中,我没有站谁是对的,谁是错的,只在赛马娘Channel宣布结束事态的动态下留言,提了一点建议。事情发展到这种地步,我们都有责任,这句话不是和稀泥,而是我经过仔细思考后得出的。首先同人征文活动的出发点是好的,但须知一个作品的成就是作者和读者相互选择的结果,所以作者希望得到的反馈和读者实际给出的反馈一旦出现了鸿沟,其中一方的心态肯定会受到影响,不理智的言行也自然会流露出来。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能说其中任何一方就是全责的吗?其次,我希望各位也审视一下赛马娘二创圈的环境,无论是作者还是读者,都回想一下,从数据上看最受好评的是怪文书多,还是正经的剧情同人多?我们一方面希望看到走心的、精雕细琢的、拥有充沛情感的同人文,另一方面却选择了有点过激的、博人眼球的、甚至脱离角色设定的怪文书,这不是很矛盾的行为吗?也许你说“难道同人作者就得靠读者捧着哄着才能写文吗?”,那这里也有一句反问回敬“难道你又想马儿不吃草,又想马儿跑得快吗?”,市场的选择不难理解,如果看到自己辛辛苦苦雕琢出来的同人文人气惨淡,那长此以往下去,再旺盛的热情也会熄灭。当然,我在这里说这些话,并不是向怪文书开炮的意思,也不是指责写怪文书和看怪文书的人,我当初进行同人创作也是因为看了一篇质量上乘的马娘怪文书。我提到二创的情况,只是希望大家能共同创造一个宽容和平的二创环境。这次在评论区看到(可能是路人的)评论,在批评的同时还嘲讽了一波怪文书,甚至给所有参赛作品打上扭曲怪文书的标签,这多少也能说明马娘二创圈的对外形象吧(苦笑)。我在本文中提到的这个问题,去年在Cygames发出二创公告后,NGA上就有人据此展开过大讨论了,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去看。
最后,是我称不上“经验之谈”的叨扰,从我个人写作的经历而得出的一些建议,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人。如果把写作当作用以谋生的职业,那就按照行业和市场的要求去干。但我想大多数在这里写作的同人作者,只是把写作当成业余爱好,那我的建议是写之前问问自己的内心,为什么要写?如果只是为了得到外界关注,为了满足被认可的心态,那很有可能会越写越气,因为一旦现实与自己所希望的不符,就会感到被他者拒绝的痛苦,被他者的A.T.力场所中伤。把写作先当成一件娱乐自己的事情,会淡化,甚至消去很多负面情感。这时候假如有读者留下了鼓励和支持,快乐就会加倍,因为独乐乐不如众乐乐;假如无人问津,那也不会有巨大的落差而产生太多负面情绪。我们使用语言和人交流,不就是为了超越心灵的墙壁,尽量了解对方的感受和想法,甚至产生共鸣吗?既然这样的话,作者和作者的交流对象(读者)又为什么要对立起来呢,读者觉得作者写不好,或者作者觉得读者没眼光,那就遗憾地说一声抱歉和再见好了,为什么一方要带着情绪地指责另一方呢,好像这样就能迫使对方和自己站到一块去。我们不要忘记做这些事的初衷是什么,是为了同好的交流,而不是吵架或对抗;用美丽的双唇说善良的话,用美丽的眼睛发现人事物的优点。持有这样的想法和心态,我想在面对很多不尽如人意的事情时,会变得冷静和平和,并且这不是刻意压抑才能做到的,而是真的不会生气,不会愤恨。我所说的这些,是基于我们无力对现状做出有效改变的这个前提下,可以通过自我调节能做到的事情——毕竟做人还是开心最要紧,把智慧用到自己身上,让自己不难过才是重要的。
有感于近期发生的事情,才临时写下这篇,权作留档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