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073上海-唐诗研究#唐诗研究考纲真题答案#唐诗研究真题#唐诗研究真题答案#绝密资料#

唐诗研究复习提纲及考试答案
【考试内容:考纲一部分、参考书目一部分、阅卷老师把控通过率】

一、唐诗的繁荣
唐诗繁荣的盛况:
答 1、古调新声,各体该备;
2、风格多样,流派纷呈
3、朝野上下,人工篇什。
唐诗繁荣的原因:
答 其一,社会渊源:
1、唐代社会阶级变化,劳动者身份提高,自我意识觉醒;
2、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级形成;3、行政、司法、赋税、兵役、科举制度调整;
4、以寒士为主体的唐代文人漫游科举从政拓宽的唐代诗人的视野。
其二,思想渊源:
任侠与儒释道并列为唐代四大思潮,儒家修齐治平的思想注重文艺的社会功能,
遍及下层民众的佛教和上层社会的道教偏重于艺术形象及意境的追求。侠源自春秋战国时代没固定职业在社会上游荡,受雇于某个集团用暴力替雇主完成使用的人,称为游侠,渐渐上升为仗义疏财、扶危济困的社会品德。唐代一统王朝,北方游牧民议族尚武之风给游侠活动增添了血液,唐代商品经济的发展又为游侠活动提供了基础,唐代礼教松驰强调个人自由,侠风之盛为六朝门阀政治和宋明专制所不可比拟,以李白为代表,唐诗呈现大开
大合,高蹈飞扬的局面。
其三,文学渊源:唐诗继承了诗经、离骚的写实精神和浪漫气息。唐诗由宪章汉魏,取材六朝打开大门,中期以文为诗,博极其趣,后期诗词合流,骈律互参,走入尽头。思考:唐诗繁荣的根本原因还是社会渊源,正是唐代社会阶级关系的变革和由此带来唐人生活方式的变化,为诗歌创作繁荣提供的历史的需求与可能。
二、唐诗的分期
答1、四唐分期说的形成过程:
南宋严羽《沧浪诗话》以时为体,提出五期论,将唐诗分为唐初、盛唐、大历、元和、晚唐;
元朝杨士弘《唐音》音律正变,“三期论”;
明代高棅《唐诗品汇》“声律、兴象、文词、理致”说,提出四期论:早、盛、中、晚。
2、后人对四唐分期说的意见:
明清诗论家对四唐分期说的攻击:
高棅四期说最大破绽在于:李杜分列问题,元白诗坛的归属问题。四期说的理论基础“正变”观念是我国古化文论的重要传统,正即本源,变即流别,由此带来认识误差:唐诗发展至杜甫已出现变的倾向,但为了维护杜诗的权威,只能归在盛唐;元和诗坛时而划入中唐,时而入晚唐。明七子是较之高棅更为正统的格调论者。近现代学者对四唐分期说的修正:
胡适
《白话文学史》
提出以安史之乱将唐诗划为前后两段。闻一多,陆侃如也同此说。苏雪林《唐诗概论》按文艺思潮变迁将唐诗分五期:其一,唐初宫廷诗。其二,四杰至盛唐的浪漫诗潮。其三,杜甫至元和年间的写实思潮;其四,李贺李商隐的唯美思潮;其五,唐末诗坛。中国社科院文学所《唐诗选前言》提出八期说。
3、对唐诗分期说的再思考:分期是为了更好地揭示唐诗演进中的逻辑性,将唐诗分为三段:唐前期——唐初至安史之乱前(618-755),唐诗的成长期;唐中期——安史之乱爆发至穆宗长庆年间(755-824)唐诗的转变期;唐后期——敬宗宝历到唐末(825-907)唐诗的衰蜕期。即初盛唐、中唐、晚唐。
三、唐诗的流变
唐诗的准备阶段(618—712):
答 绮而不靡的贞观诗——唐五古之始;
提倡风骨的初唐四杰和陈子昂。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他们是一群地位不高而才名颇盛的年轻诗人,热切抒写自己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与悲欢离合的人生感慨,推动诗歌由宫廷走向市井,从台阁移至江山塞漠,领导唐代寒士诗歌的第一个潮流,杨士弘的〈唐音〉把他们定为唐诗的“始音”,承认他们开启了一代诗风。此后诗坛出现复古的陈子昂,和以沈佺期、宋之问为代表的两种对立倾向,分别发展了四杰的骨气与声律部分。
文章四友:李峤、崔融、苏味道、杜审言,武后时期的新一代宫廷诗人,因出身寒微,在应制颂圣方面表现自己真切情思。总结了齐梁以来对诗歌声律的种种探索,实现了五七言律诗格律形式的基本定型化。
注重声律的珠英学士派——盛唐之音的基础。公元七〇〇年,武后诏学士四十七人修《三教珠英》。此后,这些人便被称为“珠英学士”。包括沈佺期、宋之问,文章四友李峤、崔融、苏味道、杜审言。
言近旨远的梵志体——通俗诗之源。
梵志:唐代著名白话诗僧,写过许多劝世诗。其诗风别具一格,称梵志体。
唐诗的兴盛阶段(713-765):
答 诗歌体裁形式的发展
律诗规范确定,七言地位渐高;
乐府面貌改变,歌行发达成熟;
绝句创体创格,蔚为诗国新声。
诗歌题材风格的发展
答(1)、从王孟的山水田园诗和高岑的边塞诗看盛唐之音的本质:
王孟山水田园诗继承了陶渊明写田园和谢灵运写山水的传统而出以变化,
以田园的情趣写山水,以山水的眼光赏田园,较多表现诗人的隐逸思想和闲适情怀,多用五古五律。
高岑的边塞诗接受了北朝诗人边塞题材而加以扩大,把军旅生活、边地风俗、塞上风光收入笔底,结合建功立业的怀抱,气象开阔,情调悲壮。常用七绝或七言歌行。
两者在兼济天下和独善其身明显分流,印记着唐代诗人自身二重性的矛盾投影,
在抒情写影中保留着清新明朗的基调,共同构成盛唐之音,矛盾而统一。
(2)、李白浪漫主义风格及其歌行绝句的魅力:
李白站在盛唐高峰之巅,以宏放的气魄、奇绝的才调、叛逆的性格,唱出时代的最强音,唐代寒士追求功业,关心世务,爱好自由的精神在他身上得到三位一体的发扬。广泛吸收了诗骚汉魏左陆鲍谢及乐府民歌的精华熔于一炉,形成天马行空,飘逸不群的艺术风格,成为后人难以追摹的典范。把古典诗歌言志抒怀的功能和写景抒情的的技巧,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其歌行体绝句成就最高,在保持乐府民歌朴挚风格的基础上,融入楚辞的意境和六朝文人清新俊逸的气调,纵横多变。
(3)、杜甫的现实主义诗史及其对叙事古体诗、抒情律诗的贡献。杜甫大力发扬了诗歌感事写意的功能,直情时事。正是安史之乱期间所写的那些编年式
史诗,奠定了我国古代以时事入诗的诗史精神。
杜甫善于通过个别人物的命运来反映重大历史事件,交织诗人自身的遭遇和感慨,诗与史实并茂,杜甫是第一个将普通人民形象广泛引进诗歌作品的诗人。加强了文学写照社会的深广度,也照示出时代的典型人物,历史主题和审美趣味的更新。如《三吏三别》
杜甫全面开辟了律诗的境界,时事政论,身世怀抱,风土人情,文物古迹,一概熔铸于精严的格律中。如果说沈、宋是律诗体的确立者,那杜甫就是名副其实的奠基人。其抒情律诗的特点:一是将叙事与议论的成分引入诗中,抒情写景紧密交织在一起。二是正反相形艺术手法相互映衬。三是布局上注重屈曲盘旋。四语言锤炼见功夫。五在诗歌音律、体制上有新的创造。如《登楼》。
唐诗的转折阶段(766-835)
大历之风尚浮
(1)、“本子昂之古雅而益之以气骨”的箧中集派:元结在安史之乱期间收录故交沈千运、孟云卿等七人的诗作命名为《箧中集》,用以鼓吹他崇尚的雅正宗旨。箧中集派诗人大多活动于开元天宝年间,继承陈子昂复古倾向,诗中没有盛唐诗那种慷慨豪雄情调,而以悲愤写人生疾苦,他们是最先感受到衰败景象到来的一群人,冷眼旁观,走向写实。元结把他们的诗作编在一个集子里,自己的诗作却大大跨越了这个范围。元结主张诗应有规讽寄托,有益政教,故选录其中以警时人。
(2)、“本曲江之清淡而益之以风神”的大历十才子:唐代宗大历年间十位诗人所代表的一个诗歌流派,李益、卢伦、吉中孚、韩翃、钱起、司空曙、苗发、崔峒、耿闱、夏侯审十人。大多是失意的中下层士大夫,撤长五七言近体,善写自然景物及乡情旅思,以王维为宗,偏长诗歌形式技巧,格律规整,字句精工。
贞元之风尚荡
(1)、盛唐诗风的继承者刘长卿、韦应物等;
刘长卿,字文房,因官至随州刺史,也称刘随州,身历玄、肃、代、德宗四朝,
其七律被称为中唐之首。
韦应物是山水田园诗派诗人,后人每以王孟韦柳并称。其山水诗清新自然而饶有生意,《西塞山》景象壮阔,则显示韦诗雄豪的一面。其田园诗实质渐为反映民间疾苦的政治诗,代表作有《观田家》。此外,他还有一些感情慷慨悲愤之作。部分诗篇思想消极,孤寂低沉。韦诗各体俱长,以五古成就最高,风格冲淡闲远,语言简洁朴素,亦有秾丽秀逸的一面。其五古以学陶渊明为主,但在山水写景等方面,受谢灵运、谢朓的影响。
(2)、中唐诗变的先行者皎然,顾况;
皎然:谢灵运十世孙,湖州人。中国茶文化始祖,被称为诗僧,茶僧,著作《诗式》。
顾况:为人熟知的是他和白居易之间的一段轶闻:乐天初举,名未振,以歌诗投
顾况,况戏之曰:“长安物贵,居大不易。”及读至原上草云:“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曰:“有句如此,居亦何难?老夫前言戏之耳!”
元和之风尚怪
(1)、元白的化俗为奇
元稹《连昌宫词》感怀史事,白居易《长恨歌》、《琵琶行》敷设故事,这类叙事长诗围绕主人公悲欢离合的情事,加以集中的剪裁和委婉的铺叙,真正做到写情入微,绘事如见,在艺术上取得很高成就。其坦易作风出自批评时政的需要。
(2)、韩孟的由险得奇
韩愈、孟郊的奇险习气导因于对现实人生的不满,诗歌不拘常格,雕琢文字,屡险如夷。
唐诗的创新阶段(836-907)
(1)、幽艳晚香的特色:1、重视技巧,忽视功利的唯美倾向;2、咏史感怀,悼古伤今的悲剧色彩;3、工丽巧切、妙逼盛唐的七言绝句。
(2)、主要流派:
苦吟派:李洞、方干、姚合
雅正派:朱庆余、章孝标、项斯、斯空图
写实派:皮日休、聂夷中、杜荀鹤
创新派:杜牧、李商隐、温庭筠
思考题:
(1)、声律风骨始备的盛唐之音是如何形成的?
答殷潘的《河岳英灵集叙》以“声律风骨始备”作为唐诗进入全盛阶段的主要标记。
唐人的乐观情绪与建安文学中的英雄性格及屈原以来的理想精神相结合,构成了唐诗的风骨。扬弃了汉魏风骨中感概悲凉的成分,而着重展开其豪壮明朗的一面,推陈出新,形成自己特有的素质。初唐四杰代表唐诗由宫廷向寒士转变的征兆,陈子昂更进一步扫荡六朝颓风,并提出“兴寄”说。
唐诗的声律来源于齐梁新体诗(理论纲领即沈约的四声八病说)而有所发展,将四声作了平仄二元化的处理,超越各种消极的病犯禁例,利用平仄相间的原理,构造出一套明白易懂,切实可行的声律定式。唐人特别重视诗歌作品的音响效果,力求将外在的声韵节奏与内在的情感运动结合一致,文意兼美,声情并茂。声律的讲究是唐诗区别于唐以后诗歌的重要标志。在辞章方面,唐诗炼词炼句,灵动多变,取得浓缩凝炼的效果。既有“截取横断面”的表现方法,又有大开大合的气度。
唐诗注重兴象与韵味,将唐诗诸要素连接在一起,呈现唐诗整体风貌,即气象。
并产生了李白这样的天才诗人。
(2)、李杜诗风有何不同,试举例说明。
答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传统的李杜并称表明他们的诗歌成就有如双峰并峙,
辉映千古。比较李杜,并非强分优劣,而是认识他们风格的异同,历史地位的差别,在诗史上的不同作用。
李白年长杜甫十一岁,彼此间又有交游酬唱,应该属于同一时代。但这十一岁之差,在安史之乱这样急剧变化的历史关系,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李白主要活动在安史之乱前,诗风在此前定型。杜甫生逢乱世,代表性诗篇多作于变乱期间。李白被视作盛唐之音的天才歌手,杜甫则被视为变乱时代的伟大诗史。李白的重要作用在于继往,杜甫的巨大作用则在于“开来”。李杜的区分不仅是唐诗两个阶段的标志,甚至是整个中国古典诗歌前后两大历史时期的分界。当然杜甫诗中也有昂扬奋发的时代精神,言志述怀人诗歌传统,抒情浓郁的艺术风味。李白后期诗作也预示了时代的遽变和诗风的转折,正中有变,变中有正,这就是李杜的辨证法。
李白:天才的浪漫主义诗人
杜甫:批判的写实主义诗人
3、明朝胡震亨《唐音统签》“唐至开元而海内称盛„„前有青莲少陵,后有昌黎香山。这段话代表了一种什么观点?观点正确吗?为什么?
答此语大致阐述了时代变迁对诗歌创作的影响。
4、宏道云:文章之气一代薄一代,文章之妙一代胜一代。联系唐诗发展的历史谈谈你的看法。
四、唐诗的研究
1、唐五代唐诗研究概况:
答唐朝主要是选诗、品藻、述事:殷潘的《河岳英灵集》标举风骨声律兼备的宗旨,体现盛唐气象。元结的《箧中集》揭示雅正主张,代表沈千运、孟云卿古淡趣尚。高仲武《中兴间气集》鼓吹理致清新,以大历十才子为楷模。晚唐《唐诗类选》为最早一部综合性选本。
2、宋金元唐诗研究概况:
答宋代是唐诗研究的飞跃时期。整佚理旧,制作诗话,南渡以后又着眼于对江西诗派的反拨,自张戒发难后,公开批评宋诗流弊,转趋唐人。永嘉四灵复吹唐音。严羽《沧浪诗话》述及有关唐诗的根本问题:师法盛唐。元朝辛文房《唐才子传》叙写了唐朝278位诗人的传略,附带述及的另有120人。并结合诗歌创作的品评和诗歌流变的论棕,内容丰富,可以看作整个唐代诗歌史的雏形。杨士弘的〈唐音〉收录取179位诗人1341首诗,标以始音、正音、遗响的名目和初盛中晚的分期,实际上是把严羽的观点用于选诗,成为唐诗选学上第一个以盛唐为宗的选本。
3、明代唐诗研究概况:
答明代,高棅《唐诗品汇》九十卷录六百多家诗近六千首,分体编次,在品第之中反映出唐诗的历史分期和源流正变。
4、清代唐诗研究概况:
答清代,沈德潜倡格调论,宗唐;翁方纲宗宋;袁枚《随园诗话》主性灵,其好友赵翼《瓯北诗话》发扬完整。
彭定求编定《全唐诗》录2200位诗人49800首诗付梓,有唐一代诗大致备录。
咸丰年间始刊的一部通俗选本《唐诗三百首》蘅塘退士孙洙编,经过不断翻刻与注评,成为家弦户诵的唐诗读物。
思考题:
(1)为什么说宋代是唐诗研究的飞跃时期?
答:1、宋代作了大量辑佚理旧的工作,唐诗抄本经印刷术普及,便于保存;
2、整理唐人别集的同时,编纂了几种重要的诗文总集如《文苑英华》、《唐文萃》;
3、宋人的诗话制作,北宋长于纪事,南宋长于品评,上升到理论概括阶段;
4、南宋对唐人别集的辑补、校勘、编年、笺注工作有更大进展。
(2)谈谈你对“唐宋之争”的看法。
答 一、站在尊唐的立场上,宋诗也有似唐诗者。选者或在宋诗尚处弱势地位时,借唐诗之尸,以还宋诗之魂,如元方回之编《瀛奎律髓》;或当唐宋诗之争激烈之时,通过编选宋诗而行贬抑宋诗、巩固唐诗地位之实。总之,在不同的条件下,这是一种双方都可利用的策略。宋诗固然与唐诗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如此而选宋诗,则其真面目自然难以尽显。
二、宋诗既有对唐诗的继承,更有对唐诗的发展,强调宋诗与唐诗之异,如清吴
之振等所选之《宋诗钞》。这在宋诗的认识史上具有突破性的意义,唯其如此,宋诗方有可能取得与唐诗分庭抗礼之资格。
三、在充分肯定宋诗价值的同时,以唐诗矫宋诗之失,并进而将唐宋诗视作一个整体的审美范畴,力图兼融唐宋,自立一家,如晚清之宋诗派。如此,才算对宋诗的利弊与真精神有了一个比较完整、辩证的认识。
四、当然,实际的情况要比这复杂得多,有时往往几种情况交织在一起,一种思潮被击败之后,又会卷土重来。
但从总体上看,宋诗的地位经过数百年的斗争,最终得到了确立。至钱钟书先生《谈艺录》“唐诗、宋诗,非仅朝代之别,乃体态性分之殊。天下有两种人,斯分两种诗。唐诗多以丰神情韵擅长,宋诗多以筋骨思理见胜”[2]之论出,唐宋诗之争始随之暂时告一段落。
必读书:《唐诗学引论》,陈伯海著【考的比较多】
参考书:《唐诗百话》,施蛰存著【很贵很厚的书,考到的有限,本人购买过】;
《唐诗风貌》,余恕诚著【价格合适、考到的也很多,推荐学习】

个人心得:
这门科目我已经过了,我没有去报班也没有买某德的资料、我买了《唐诗百话》、《唐诗风貌》两本参考书,说实话我更推荐《唐诗风貌》真的考的比较多一些呢。选修科目的话,真题、考纲、教材等等相关的资料是比较难找的,能不能合格也要看阅卷老师的判断。听说本科目阅卷老师是本校的老师,比较严格,能考过这门的小可爱可以放心了,自己真的有学到东西噢。
说实话,备考的时候我也是多次吐槽,怎么信息这么少,到底能不能考过呢?我很沮丧,但是考前最后一刻我都没有放弃。我去bilibili上搜课程代码09073 把能找到的上海地区、安徽地区、江苏地区的唐诗研究的教学视频都2倍数看完了,我还把戴建业老师的高能诗词课免费部分全部看了一遍并做了笔记,就这样磕磕碰碰的考过了,其实我考前背的很多都没有在试卷上考到,拿到试卷的时候我是有点懵的,而且我考前看到不想见的人很不开心,我就给自己五分钟舒缓心情【已经努力了,尽力去做就是了,紧张和懊恼只会发挥的不好】然后平静心情,尽可能的有逻辑的有亮点的把所有题目都写的满满的,说实话,考过的时候真的非常开心,非常有成就感,因为真的认真看了很多和唐诗有关的课件,我真的尽力了,分不高,但是我想把我的经验整理好,让学妹学弟们少走点弯路,能更轻松的考过这门科目,我相信,只要越来越多的人愿意分享学习资料,后面的孩子们就可以更好更有效率的备考,我们一起照亮这条路吧!
这份资料来之不易,据我观察下来,多年的考纲没有变化,这份题目的答案也是我找了很多渠道才整理出来的,都是大题比较多,大家可以收藏来学习、背诵。本文不作商业用途,只是希望能帮到和我一样准备自学考试的考友们,希望喜欢的集美们、小哥哥们一键三连吖,有学习方案、资料、心得等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吖!希望大家逢考必过!早日毕业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