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附建模之基底收敛性测试

上一篇文章我们详细阐述了吸附基底建模需要注意的相关问题,忘记了内容的童鞋点击传送门(吸附基底建模)回顾文章,本文我们来学习如何进行表面能收敛性,从而确定基底和真空层厚度。

一、表面能计算公式
二、建模及计算注意事项
三、Cu(111)面基底和真空层厚度的收敛性测试

什么是表面能
表面能是恒温、恒压、恒组成情况下,可逆地增加物系表面积须对物质所做的非体积功。

简单来说就是表面产生后,由于表面原子存在不饱和键(也叫作悬挂键),使得表面比体内具有更高的势能,称为表面能。
表面能可以作为测试slab模型在不同基底或真空层厚度时的稳定性判据,逐渐增加slab厚度或Thickness of Vacuum后,当表面能误差趋近于0.001 eV,即可视为模型合理。
表面能的不同计算公式
1、固定slab模型底层原子,仅弛豫上表面两到三层原子
公式来源DOI: 10.1039/C7NR03889E

在同一计算级别下得到如下信息
slab模型优化后的能量(左)
slab模型单点能(中)
bulk模型优化后的能量(右上)
表面能公式如下:

其中,A为表面面积(右下),n的取值需要使n*bulk模型的总原子数等于slab模型。
2、所有原子弛豫 or 固定slab模型非表面的原子,relax上、下表面的原子
公式来源DOI: 10.3390/nano10030484

在同一计算级别下得到如下信息
slab模型优化后的能量(左)
bulk模型优化后的能量(右上)
表面能公式如下:

其中,A为表面面积(右下),n的取值需要使n*bulk模型的总原子数等于slab模型。
本文采用此方式进行测试。

建模注意事项
①对于不同基底层数的收敛性测试,需要保证真空层方向的晶胞长度(注:不是真空层)一致,否则表面能会随着基底厚度的增加而增加,导致无法收敛;
②真空层测试仅需要保持基底层数不变即可。
计算注意事项
①slab模型结构优化过程中,要保证晶胞形状和体积不变(ISIF=2);
②采用单胞进行测试即可。

本例中对Cu (111)面不同基底和真空层厚度进行了收敛性测试。
DOI: 10.1103/PhysRevB.87.245402

下表中基底层数为Cu原子层的层数;
原子数代表slab模型总原子数;
优化能量为slab模型的总能量;
为了与文献保持一致,A表示一个表面的原子数;
Difference为当前结构与上一结构表面能差。


结合图表信息可以发现,当Cu (111)基底原子层层数为7时,表面能收敛至0.001 eV/atom。同理,真空层厚度选择6.3 Å即可(注:因为吸附建模时需要在基底上放吸附物,所以此处真空层厚度的选择需要加上吸附物的高度)。
相关疑问欢迎在评论区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