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关前后,清朝,日本与朝鲜三方是什么关系?
萨尔浒之战明军大败,皇太极继任汗位之后于1636年改国号为“清”,并在次年亲征朝鲜,满清成为朝鲜新的宗主国。确立与朝鲜的宗藩关系之后,清朝没有忘记朝鲜海峡对岸的日本,一方面命令朝鲜提供“倭情咨文”,另一方面要求朝鲜促成清日会谈。

“倭情咨文”事实上就是有关日本的一切情报,而清日会谈则是要朝鲜想尽办法引导日本使者入朝。这样的要求令朝鲜深感为难,“倭情咨文”可以提供,但日本使者不是你说请,人家就能来的,最终经过繁琐的外交解释之后,清朝不再坚持。在这一过程当中,清朝对日本采取了十分审慎克制的态度,要知道元朝和明朝建立之时,忽必烈与朱元璋均是直接派遣使者要求日本称臣纳贡,结果导致使臣被斩首,中日关系陷入僵局。

公元1644年清军入关,满清在华北与李自成部逐鹿中原,仍然不忘严令后方“倭情可虑,严饬边备”,此时已是顺治朝多尔衮时代了。甚至第二年,日本船民漂流至东北,清朝盛情款待之后通过朝鲜送回日本之时,仍然希望借此建立清日关系,但德川幕府表现出的不屑却惊诧四座。在答谢书中,日本公然称呼清朝为“鞑靼国”,吓得朝鲜手足无措,但日本依旧我行我素。

然而清朝再次表现出克制,这对一个刚统一华夏,文治武功处于上升期的国家来说是很不容易的。此后德川幕府下达“锁国令”,清朝则颁布了“海禁令”。在长达二百多年的时间里,清朝和日本彼此知晓对方的存在,又在具体细节上注意着分寸和谨慎,直到近代的剧变袭来,东亚的格局才又一次得到洗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