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高考普通批录取投档线公布有感
今天看到了北京公布了本科普通批录取投档线的信息,但是下面评论就让人觉得挺不适的
一个高赞评论:“消除误解,北京孩子五百分上清北的可以歇着了” ,这句话严格来说没什么问题,至少对清北的绝对分数没有那么低这件事进行了勘误,虽然在讨论高考时拿绝对分数来说真的很蠢
另一个高赞评论:“北京孩子更不易,要和全国精英的孩子一起高考,一起抢学位。”这样的话在我看来有些近乎于无耻了

如果要谈论高考的公平性,首先明确一下你是不是认为“公平'很难'实现所以就没必要讨论现在的不公平”以及“现在的不公平的公平程度其实已经很不错了”,如果认同就没必要往下看了。
其次我们要明确该如何讨论高考?试卷难度、师资力量、学生素质、分数计算方式、录取分数什么的都没有意义,唯一的不公的关键点在于不同地方令人诧异的招生计划。
所以说回顾一下过去,2001年山东考生属于是稳准狠了,直接以公平受教育权来起诉。因为当时在与北京同一张试卷的情况下,太容易控制变量,和北京的考一样的分,此时再说什么师资差异、再进行海淀鸡娃叙事、讲什么3岁学编程的高素质都没有意义,就看这同卷的两地同分的考生有什么前途命运就好。此时影响他们前途唯一的点不是家庭条件这些,而是他们出生的地方,因为不同地方招生计划不同,北京几万考生却可以分享奇高的招生人数,山东那么多考生却只能不停的卷。
有人说那还不是怪其他地方生的太多了...这句话的前提就是默认了各省招生计划的整体水平相对固定,至于怎么定的在我看来还是个谜。行,就算是招生人数固定,要山东这种地方的考生感觉到招录合理,那得山东考生人数得比北京人数还少才能达到,但山东不管地理面积还是体量都在那,所以这样的想法不觉得可笑吗?
从考生视角来看,他们不需要考虑这么复杂的事,在2001年时,影响他们上升的唯一影响因素,是投胎到了山东而不是北京,那这就是事实不公。其实一直以来都是,只是以前同一张卷子时候太明显了
所以次年北京开始自主出卷倒不是因为想题目做起来简单一点,因为高考终归是一个地方的排位赛,真正目的是使用和其他地方不同的卷子后大家就没办法控制变量了,控制不了变量你也就没办法一眼比较招生计划上的剪刀差了,没办法比较你当然就不会感觉到不公了
没法比较时,事情就变得模糊了,模糊就说明解释空间就大了,有的人甚至开始讲故事了塑造集体印象。当开始讲海淀家庭内卷、几岁就开始学编程的故事的时候,说不定外省的还心疼人家卷,对不起,人家跟你不是一起跑线
还有人还喜欢这么讲故事:“我们才不屑于用你们外地人口中的高考红利,我们都是冲着清北、常青藤去的。”那问题来了,那么多211院校在京的招生名额是没人去了吗?很显然不是,顶尖的学生哪都有,但偏要拿这个讲故事就有点不厚道了。对于橄榄球中间的人才是大部分普通人,而他们的上升难度才是最关键的,而他们也正是享受到了北京高考红利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