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思想辞典 C文化

文化(culture)
从意识形态这个意义上来说,文化并不是马克思主义所固有的概念。这一概念的许多用法,无论是用于为“为艺术而艺术”进行辩护,还是用于反对人类学中的唯物主义的研究方法,往往引起大多数马克思主义者的异常反感(见“参考书目”⑭)。然而,20世纪对美学以及一般的文化问题所作的最重要的探讨,却都是马克思主义者提出来的。而且,整个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事业也有一个重要的文化方面,而文化和意识形态的问题对西方马克思主义则十分重要,以致使某些作家认为存在着一种独特的“文化主义”的马克思主义。 我们业已指出文化一词的极端的两种用法。就第一种用法来说,它主要是指艺术和文学及其彼此关系的审美领域。另一种是人类学的用法,它指一个社会的“整个生活方式”,而且常常被看作是以意图、价值等为基础的唯心主义方法。在这两种极端的用法之间的某个地方,我们会随时发现它们的许多含义完全是在德国唯心主义思想范围之内发展起来的。按照德国的唯心主义思想,文化被认为是客观意向或客观精神领域及其在人类制度中的体现。这里,“文化”保留了它原来的关于修养、发展、开化(Bildung)的含义,有时与文明同义,有时又区别于文明,被看作是某种更深刻的、但几乎总是被赋予积极评价的现象。 很少有马克思主义的作家同意上述任何一种用法,是毫不奇怪的,因为他们提出应把人的实践的不同方面进行区分——把艺术生产领域或观念、价值领域同其本身的内在逻辑分开。但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和非马克思主义的用法,文化的概念也可以表明企图破除上述的区分,并依据马克思主义思想对观念与人的实践条件等方面的相互关系进行唯物主义的解释。正是这种广义上的文化,在马克思关于“最蹩脚的建筑师”(他至少是在设计他的建筑物)与“最灵巧的蜜蜂”之间的著名比较中起了重要的作用(参看《资本论》第1卷,第202页)。 换句话说,文化的概念处于意识的存在物即意识概念的核心,其中意识既同现存的事态联系在一起,又同可使现存事态发生变化的条件联系在一起。从一种粗糙的马克思主义的形式来看,这将导致二元论的文化观。文化既被看作是对经济基础的反映,又被看作是阶级斗争的宣传工具,显得自相矛盾。这可以用其他的例子来说明:一方面是认识(在这里认识似乎只是一个独立存在的现实的反映)和现实主义的艺术的“反映论”,另一方面是强调党派的正面作用的精神生产的工具观,这两方面令人费解地共存一起。 在俄国革命的情况下,这种工具观成为列宁的文化革命观以及成为他和托洛茨基反对旨在创造一种新的无产阶级文化的无产阶级文化运动的最突出的主题,是毫不奇怪的。后者当然是有党派性的,但列宁和托洛茨基认为它在许多方面是不恰当的,是会起反作用的。在他们看来,社会主义文化的形成是一项长期的事业。它的基础必须靠发展文化和教育以及造就新的社会主义知识分子来建立,这样能够吸收和体现资产阶级文化中有价值的东西(正如它吸收象泰罗制这样较先进的工作制一样)。本世纪50年代,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和其它社会主义国家就提出了文化革命的概念。然而,在中国,60年代的文化大革命却以列宁曾经反对过的激进主义的态度去攻击资产阶级文化。 列宁的文化革命概念,尽管在艺术问题上有其保守性,但看来却为广泛的文化概念定了调子;这在社会主义国家的当前讨论中仍占有重要地位。在苏联,文化的概念常常同“生活方式”的概念联在一起,从某种意义上说,它接近于作为开化(Bildung)的早期文化含义。(比如,德意志民主共和国的宪法不仅把艺术,而且把“体育、运动和旅游”也包括在“社会主义文化要素”之内)。 人们一般把西方马克思主义看作是从卢卡奇和葛兰西开始的,而这当然也就成了极其重视文化问题的传统的起点,实际上,把这两个人看作是这一领域的后来作品的一对极其相似的先驱并不过分。卢卡奇所受的是德国新康德主义的教育,他的1920年的关于“新旧文化”的文章就是对源于这一总的传统,特别是源于西美尔传统的文化概念所作的马克思主义的新表述。他还把文化跟文明相对起来,认为文化是“有价值的作品和才干的总汇,这些作品和才干对直接维持人的生活而言并不是不可或缺的。比如,一所房子的内在美和外在美……跟房子的耐久性能和防护性能就是相对的东西”。这个意义上的文化已被资本主义的市场生产所破坏了,而且由于“文化社会学的前提是作为目的本身的人”;因此,其特征当前还无法预见的新文化,只有随着社会主义的到来才可能出现。卢卡奇后来的作品主要致力于美学。而且,《历史和阶级意识》所涉及的无产阶级世界观也完全不同于资产阶级欧洲的物化的思维方式。 卢卡奇的早期著作,是戈尔德曼关于文学和思想史的社会学著作的基础,卢卡奇也是对法兰克福学派的批判理论有过重大影响的人之一。法兰克福学派与此有关的主要代表人物有阿多尔诺、霍克海默和马尔库塞。阿多尔诺与本杰明有重要交往。本杰明既与社会研究所有联系,又与布莱希特有联系。阿多尔诺在美学上的造诣是最深的,但他在广义的文化概念上与霍克海默和马尔库塞持有同样的观点,这种广义的文化观在很多方面可能受惠于弗洛伊德在《幻想的未来》(1927年)和《文明及其不满者》(1930年)中所使用的概念。马尔库塞在其《文化的肯定概念》的文章中所阐述的思想颇具代表性。 他说:“存在一种……反映精神在社会历史进程中意义的一般文化概念。它指特定环境中的社会生活的总体,因为观念再生产的领域(狭义上的文化,即“精神世界”)和物质再生产的领域(“文明”)构成了历史上既可区别又可理解的统一体”(“参考书目”⑬,第94页)。这个意义上的文化虽不能看作是独立的,也不能“依据本身”去理解,但它也不是对独立的现存基础的纯反映。在美学方面“批判的任务不应全都探讨文化现象必然依附的特殊利益集团,而应洞察体现于这些现象中并通过这些现象实现自身强大利益的总的社会趋势。文化批判应成为社会的观相术”(同上,第30页)。 从商品拜物教和(特别是阿多尔诺的)物化的角度来分析,文化表现为两种主要形式。第一就是马尔库塞所说的“肯定的文化”。资产阶级社会中的肯定的文化,在马克思看来就是宗教,它是“被压迫生灵的叹息,是无情世界的感情,正象它是没有精神的状态的精神一样。宗教是人民的鸦片”(《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第453页)。 正如马尔库塞所指出的:“肯定的文化是指资产阶级时代的文化,它在其发展过程中使精神世界与文明分离成为一种独立的价值领域,且被认为高于文明。它的主要特征是维护必须无条件肯定的普遍需要的、永远美好和更有价值的世界。这一世界虽本质上不同于为生存而斗争的日常实际世界,但由于每个人本身都‘来自其中’,因而是可切实感到的,对实际状态无需作任何改造”(“参考书目”⑬,第95页)。 因此,文化,特别是艺术,具有一种不明确的调和的作用。它一方面支持在现代社会中受到阻挠的对自由和幸福的向往(即幸福的许诺),一方面又把这些向往投入幻想的领域,从而通过“抚慰反抗的愿望”来肯定现状(同上,第121页)。文化的概念,正如阿多尔诺后来所认为的,与行政有着密切的联系。 但如果说传统的资产阶级文化至少还支持一种超验存在的话,那末在阿多尔诺和霍克海默的《启蒙辩证法》(1947年)中所分析的“文化工业”中就不存在这种传统了。在这里,商品原则被推到了极端,不仅表现在“艺术”的生产中,甚至渗透进人的存在的领域;人的存在至多不过是露出洁白的牙齿而无人的气味和感情的某种东西(见“参考书目”②,第167页)。马尔库塞则把这种“‘文化商品化’的过程看作是‘高级文化’堕落成了‘物质文化’;在这一过程中,前者失去了自己的批判潜力。文化,象性活动一样,虽变得比较易于理解,但却是以一种堕落的形式体现出来的”(见“参考书目”⑫,第3章)。甚至对这一状况所作的最激进的批判,也是作为另一种商品重新出现的。马尔库塞的《单向度的人》就获得了相当的商业性的成功。任何想提出一种真正替代文化的企图(马尔库塞对这种前景的看法比阿多尔诺和霍克海默要乐观),看来只不过像是(落水的人)抓住稻草那样靠不住。 批判理论第二代的主要人物哈贝马斯,对文化问题的关注则要少得多,但他在分析现代文明的合法性问题时却逐渐转向这一主题,并正在提出一种关于文化现代性的概念。在这一概念中,合理化的社会进程将日益被排除在那些受这些进程支配的人的常识性的判断力之外。这种探讨也许可对早期批判思想家们所确认的进程提供一种较全面、较有力的分析。 卢卡奇对德国的文化批判传统作了马克思主义的重新表述。如果存在一条来自卢卡奇的明显的影响路线的话,那末从扩散的角度来说,葛兰西对社会(在那里资产阶级更多的是利用领导权而不是靠武力进行统治)中社会主义政治的文化方面的强调,对于像雷蒙德·威廉斯和阿尔都塞这样形形色色的当代马克思主义者则具有重大的意义。强调文化,在英国是最为明显的,这在威廉斯、历史学家爱德华·汤普森和由理查德·霍加特所创办的伯明翰当代文化研究中心的成员们的著作中都是极其明显的。然而,甚至那些依据法国结构主义来批判这一研究方法的人,也持有同样的看法,虽然在涉及上层建筑现象时有所不同(见“参考书目”⑥和③)。比埃尔·布尔丢和他的法国同事的重要著作也是如此,该著作使用象征性的和文化的资本概念来追溯在教育制度、政治和狭义上的“文化消费”中的阶级关系的再生产(见“参考书目”⑤和④)。帝国主义也被认为是一种文化的、经济的和军事的现象。因此,发达国家对电视、书籍、杂志和通讯社的有效垄断只是这一进程的一个方面,在这一进程中,第三世界既受西方生产领域中的“商业文化”的影响,又受其消费文化的影响,而消费文化则导致资金配置的失当(见“参考书目”⑮)。 西方马克思主义究竟在多大程度上片面地专注于上层建筑这一点,不管它是从文化、意识形态的角度,还是从较散乱的含义和表现的概念角度来看待上层建筑的,都有待于进一步探讨。然而,显然它已越来越意识到(部分由于女权运动)生产与再生产的相互关系了,而且看来马克思主义者很可能不是依据“名正言顺的文化”(culture with a capital K)而是依据复杂的机制来看待现存生产方式范围之内的文化的生产和再生产。 (WO)
参考书目 ① 西奥多·阿多尔诺:《多棱镜》(1955),1967年英文版。 ② 阿多尔诺和霍克海默合著:《启蒙辩证法》(1947),1972年英文版。 ③ 米歇尔·巴雷特等编:《意识形态与文化生产》,1979年英文版。 ④ 比埃尔·布尔丢:《差异》,1979年法文版。 ⑤ 比埃尔·布尔丢和让·克劳德·帕塞隆合著:《教育、社会和文化的再生产》(1970),1977年英文版。 ⑥ 特里·伊格尔顿:《批判与意识形态》,1976年英文版。 ⑦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幻想的未来》,1927年英文版。 ⑧ 同上作者:《文明及其不满者》,1930年英文版。 ⑨ 卢西安·戈尔德曼:《现代社会的文化创造》(1971),1976年英文版。 ⑩ 乔治·卢卡奇:《旧文化与新文化》(1920),1970年英文版。 ⑪ 同上作者:《历史和阶级意识》(1923),1971年英文版。 ⑫ 赫伯特·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1964),1968年英文版。 ⑬ 同上作者:《否定——批判理论文集》,1968年英文版。 ⑭ 马歇尔·塞林斯:《文化与实践的理性》,1976年英文版。 ⑮ 哈伯特·希勒:《交往与文化统治》,1976年英文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