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从高考作文到申论大作文(5)减少「高考味」,增加「申论味」

2023-11-06 07:02 作者:最后的遥远  | 我要投稿

如果你觉得自己的申论大作文写得还不错,但得分却不怎么理想,那最大的可能就是文章残留的「高考味」太浓了。

减少「高考味」,增加「申论味」是申论大作文提分的必备之路。如果以前没有意识到,那现在就要主动进行训练,强化该项能力。

一些在高考作文中常用的套路,在申论中并不适用;反过来说,一些对于申论大作文极为重要的知识点,高考作文基本不会涉及。因此,各位小伙伴如果想要给自己的申论大作文「提分」,就要了解两者的区别。最重要的有以下几点:

一、抒情尤其是煽情,在申论大作文中要谨慎使用

对于高考作文来说,抒情甚至煽情都是常见的要素。18岁的少年少女正处于最蓬勃生长的年龄,有着特别充足的表达欲望,使用这种手法很正常。 但对于大学毕业生来说,国家想通过考试来筛选出冷静克制、遵守规范、毅力坚强的人,体现在申论大作文中,就是要克制抒情,尤其不要煽情。 以「融和·融活」这个题目为例,想要煽情是很容易找到多种角度的。 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跨越时空的超级「大融和」,「家国一体」的价值观维系了整个中华文明,凝聚在和谐社会的每一个人身上,从「融为一体,和谐相处」的角度够不够抒情? 长江、黄河都是地球上排得上名号的大河,两者滋养了中华大地,哺育了中华儿女,创造了如此灿烂又包容的文明,从「水乳相融,充满活力」的角度够不够煽情? 如果「融和·融活」是高考作文题目,从上述角度破题展开,是很容易拿高分的;但在申论大作文中不成立。

申论大作文可理解成一篇「框架要求比较严格,观点清晰且充分展开,论述过程充分明确,考生思维有一定深度的议论文,要通过『出成绩/找问题』 体现出『宏观政策/基层治理』 」。

因此,「抒情」的内容最多在申论大作文的结尾或分论点中稍微体现下就可以了,而「煽情」的手法不推荐使用,万一煽过头,很容易被阅卷人判定为「太像高考作文水平」而打出低分。

二、申论大作文也需要文笔,但和高考作文的「文笔」不太一样

各位小伙伴可能发现了,无论是西瓜还是其他公考培训机构,都不会强调申论作文「文笔」的重要性,其原因也是「避免『高考味』太浓」。 其实,申论大作文当然需要文笔,但这里强调的「文笔」和高考不太一样。 高考作文的「文笔」更强调文字本身,例如语句是否优美、词汇量是否丰富、修辞手法应用是否得当等;而申论大作文则更看重「论述的力度、逻辑的严谨性」。 以2023甲卷全国高考作文「人们因技术发展得以更好地掌控时间,但也有人因此成了时间的仆人」的一篇参考范文为例分析:

【2023高考作文-全国甲卷-参考范文】

人·技术·时间

有时候,你是否会感叹外面天高地阔,而自己却寸步难行?有时候,你是否会悲戚他人凌云高飞,而自己却处处受缚?

明明自己是深深植于大地的树,却羡慕鸟兽能自行奔走。当梦想与现实判若鸿沟,是痛苦抱怨,抑或卑微瑟缩?皆不可取,只需转换思维,你便可迎向属于你的万里长空(下略。文章来源:某培训机构)。

这篇参考范文的水平很高——高考阅卷人看完题目和前两段之后,就能推测出考生的水平不错,心里倾向于给一个高分了。 这里重点分析下本文和申论要求的不同。

【题目】人·技术·时间

非常典型的高考作文起题目方法。「人·技术·时间」将重点定在「人」上,涵盖了「技术」「时间」两个中心,用分隔号连接,精炼又具有美感。 但是,这种起题目方式,在申论大作文中「自拟题目」时万万要不得。 如果是命题作文,出题人很喜欢在指定题目上玩类似的花活,比如「以水为师」「融合·融活」「『治』慧」等,但是出题者指定题目≠考生自己能这么起题目。 出题者「指定题目」的原因是把题目弄得尽量有哲理、尽量模糊,让考生审题难度加大,写起来不那么轻松。而考生自拟题目时,需要尽量让阅卷人一眼看出重点,而不是意义不明,故弄玄虚。 以「申论大作文」的标准给这篇「高考作文」题目,可以取一个类似「以人为本,让科技更好服务时间」的主题。 如果一定要取哲理性的题目也不是不可以,这需要对自己的文字功底有极强的自信,比如刘慈欣在《三体2:黑暗森林》中的名言「给文明以岁月,而不是给岁月以文明」,可以化用为「给科技以时间,而不是给时间以科技」。 起这种题目要从开头直接解释,展开,中间的论证要大起大合(否则压不住这么霸气的题目),也说不定能写出满分申论大作文,但这种方式不适合所有人,只能说谨慎使用。

【开头】有时候,你是否会感叹外面天高地阔,而自己却寸步难行?有时候,你是否会悲戚他人凌云高飞,而自己却处处受缚?

这是一个非常漂亮的「高考高分」作文开头,也是极其不推荐在申论大作文中使用的开头,各位小伙伴一定要牢记。 从修辞手法和词汇量的角度分析,这个开头非常优美:

①「伪」疑问句:

开头的两句话看似都用了疑问句的方式,看上去都没有作出明确的回答,但实际上已经回答了,文字的视觉冲击力很强。

②双层排比+对比:

两个「有时候」构成了排比,而每个疑问句中一正一反的两个短句的对比,也某种程度上形成了「排比」的效果(例如「感叹外面天高地阔,却寸步难行」),结构非常漂亮。

③富有感染力:

「感叹外面天高地阔,而自己却寸步难行」「悲戚他人凌云高飞,而自己却处处受缚」的语句感情充沛,感觉似乎说在了心坎上,能够让阅卷人眼前一亮。 上述三个优点,在「申论大作文」中有着不同的说法。

①问句的使用(包括疑问、设问与反问)

申论大作文中不推荐使用疑问句和反问句,因为这两种句子的风格更适合抒情类文章,而申论大作文一定要写成议论文,最多是带一点抒情性质的议论文,和「疑问句」「反问句」的性质不搭。 如果一定要用「疑问句」或「反问句」提升一点抒情性质,只推荐放在分论点中,而且全文最多用上一句就可以了。

千万不要用在开头或结尾。

「设问句」可以使用,因为「设问关键问题→解答→展开」是常见的论证思路。需要注意的是,「设问句」宁缺毋滥,只要出现必然是全文核心中的核心,一定要倾注最大的心血去打磨。 对于阅卷人来说,你只要敢用设问句,阅卷人就敢认真看(大概多花5秒钟左右),如果设问句用得不好或者展开的不好,那阅卷人会认为考生不尊重「设问」这一句式,把重视理应十分重要的「设问+展开」环节做的不好,可能就想直接给低分了。

②排比+对比的修辞手法

申论大作文非常推荐用「排比」句式,因为「排比」很整齐、有气势,而且在论述的过程中会显得很有条理。 申论大作文的3个(或4个)分论点一定要写成「排比」的方式,每个分论点中也可以加入排比句。开头和结尾如果有条件的话,也可以使用排比。 相对而言,「对比」的使用就比较谨慎了。 如果是不涉及抒情,只涉及改变的话,用「对比」问题不大。比如「XX街道办通过某政策提升了社区居民的参与热情,把某种不好的事物变好」这个例子,「政策实行前后社区的变化」这一对比就没问题。 但是,如果「对比」是为了抒情乃至煽情,那使用时就要小心了,不要把「议论文」变成「抒情文」。 例如「感叹外面天高地阔,而自己却寸步难行」这句话,用在申论大作文中就非常不合适。如果想表达「科技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你的时间自由」这一观点,就有话直说,把科技的负面影响和时间不自由的原因说清楚,再分析原因、提出对策即可,而不是简单通过对比来抒情。

③文章的感染力

申论几乎完全不需要「感染力」,能够准确提出论点、充分展开论述、干净利落收尾就可以了。 非常喜欢「感染力」的话,可以在结尾升华时稍微秀一下,其他地方千万不要往这方面想,不然会很吃亏。

【第二段】明明自己是深深植于大地的树,却羡慕鸟兽能自行奔走。当梦想与现实判若鸿沟,是痛苦抱怨,抑或卑微瑟缩?皆不可取,只需转换思维,你便可迎向属于你的万里长空。

不难看出这一段同样是词汇量丰富+修辞手法多样(拟物、排比、对比、设问等)+感染力强劲,在高考作文中非常实用,但在申论大作文中不要盲目套用。 综合看来,本文还有一个问题,就是不够「开门见山」。高考作文明明是要求考生去写「技术和时间的关系」,而本文前两段却忙着秀文采、抒胸臆,却始终没有「扣题」,这在申论中是大忌。 在高考中,考生前两段各种展示文笔,然后第三段再慢悠悠扯回主题是能勉强接受的,只要最终文章没跑题,阅卷人看在文笔不错的份上会给出不低的得分;但在申论大作文中,谁要是敢前两段都不点题,那就可以提前恭喜这位考生了——不用纠结自己能否上岸,直接准备下一次考试就可以。

总结:

一篇好的高考作文,里面有些技巧可以用在申论大作文中,但有更多内容会和申论考试属性「水土不服」,盲目套用很可能会导致惨败。 本文根据一篇「高考范文」的前两段进行了详细分析,指出在申论大作文中,「

抒情类」语句尽量不要使用,「问句」和「对比」的使用要十分谨慎,「排比」依然十分重要。另外,申论大作文必须要「开门见山」

,第一段就要写清楚本文的中心思想,万万不可「先秀两段文笔,再慢悠悠扯回主题」。

从高考作文到申论大作文(5)减少「高考味」,增加「申论味」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