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瘾——在放纵中寻找平衡》(1)
《成瘾——在放纵中寻找平衡》
(Dopamine Nation—FINDING BALANCE THE AGE of INDULGENCE)
作者:【美】安娜·伦布克
译者:赵倩
“一念成佛,一念成魔。”过去一个世纪脑科学最重要发现之一,就是发现了大脑处理快乐痛苦的脑区和机制竟然殊途同归,而每个人则一直试图让其保持平衡。须知低级的欲望只要放纵就能实现,高级的欲望需要自控才能达成。而所谓自控,就是用无私的人性去对抗自私的基因。 ——尹烨
·1、广义的“成瘾”是指,尽管对自己或/和他人有害,但仍然持续且强迫自己消费某种东西或做出某种行为(如赌博、游戏、性爱)。
·2、人类都是群居生物。当我们在网上看到其他人以某种方式行事时,这些行为似乎就有了“正常性”,因为其他人都在这样做。作为权威人士和总统都喜欢使用的社交媒体消息发布平台,“推特”的名称十分恰当。
我们就像一群鸟,当其中一人刚刚举起翅膀准备起飞的时候,其他人就已经升空了。
·3、我怕失败。我怕暴露自己的无知。我不敢寻求帮助。
·4、追求快乐已成为现代人的座右铭,它将“美好生活”的其他定义排除在外、甚至对他人的善举也被视为获得个人快乐的策略。利他主义不再仅仅是一种善行,他已经成为我们获取个人“幸福”的手段。
·5、信仰宗教的人,生来就渴望得到救赎;学习心理学的人,生来就是为了获得快乐。
·6、保护孩子免受逆境之苦,是否让他们对逆境产生了极度的恐惧?使用虚假的赞扬,规避现实世界的影响,以此来提升孩子的自尊,是否会让他们免得狭隘、自负,对自己的性格缺陷一无所知?满足孩子的所有欲望,这个时代是否在鼓励一个新的享乐主义?
·7、无聊不仅仅是乏味,它可能还会令人恐惧。它迫使我们直面有关意义和目的的大问题。但无聊也是一个发现和创造的机会。它为新思想的诞生提供了必要的空间,没有它,我们就要无休止地对周围的刺激做出反应,从而无法产生真切的体会。
·8、问题是:为什么在一个空前富裕、自由、技术先进和医疗发达的时代,我们却比以往更加不快乐,更加痛苦?
我们之所以如此痛苦,可能是因为我们一直在努力规避痛苦。
·9、一旦得到了期待中的奖励,大脑分泌的多巴胺水平就会大大超过使人保持精神亢奋的基线水平。但是,如果未能获得预期奖励,多巴胺水平就会远远低于基线水平。也就是说,当我们获得预期奖励时,多巴胺水平的提升幅度或更高;当我们没有获得预期奖励时,多巴胺水平的下跌幅度也会更大。
·10、反复体验快乐会提高我们的神经设定点,让我们成为无止境的奋斗者,永远不满足于已经拥有的,总是寻求更多。
·11、当我们能够做出这样一种内在的立法,(自然)人感到有崇拜其人格中的道德人的要求。
约束自己也是获得自己的方法之一。
·12、我们所谓愉快,真是件怪东西!愉快总是莫名其妙地和痛苦连在一起。看上来,愉快和痛苦好像是一对冤家,谁也不会同时和这两个一起相逢的。可是谁要是追求这一个脑袋下面连生的两个身体……这个来了,那个紧跟着也到。
·13、但追求痛苦比追求快乐更加困难。它违背了我们与生俱来的趋乐避苦的本能,增加了认知负担:我们必须记住,疼痛过后就能获得快乐,但我们对这类事情非常健忘。
追求痛苦也是一种反文化的行为,与现代生活中多方面所传达的令人快乐的信号背道而驰。佛陀教导我们在痛苦和快乐之间寻找中庸之道,但即使是中庸之道也掺杂了“方便的暴政”(tyranny of convenience)
因此,我们必须追求痛苦,在生活中拥抱痛苦。
·14、激进诚实——无论事情大小,都要说实话,特别是当实话会暴露我们的弱点并带来相应后果的时候——不仅对戒瘾至关重要,对于所有希望在这个奖赏饱和的生态系统中维持平衡生活的人来说同样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