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郃之死是否为司马懿“借刀杀人”的阴谋(下)

张郃与司马懿的矛盾
张郃与司马懿在诸葛亮四伐的过程中简直从头到尾都存在矛盾。
第一是支援的初期,张郃的想法是将部队一分为二,一支去陇右地区支援祁山,一支留在关中地区。为什么分兵史料中倒是没说,不过从地理位置上来看,可能是效仿诸葛亮一伐,用关中的兵力威胁汉中。不过司马懿拒绝了,认为那成了添油战术。这个提议没什么好说的,大体上是决策的不同。
第二是司马懿的消极态度,上面也说了,司马懿迟迟不敢与诸葛亮决战,解祁山之围,手下的将领的情绪非常不满,其中就有张郃。张郃倒是没有处说"公畏蜀如虎"这样的激烈的话语,但是张郃本身资历老、地位高,说出的话分量自然也不一样。大家都很不满,张郃又是那个领头的。在这里稍稍体现出一种信号,张郃已经影响到司马懿的权威,到底是主观还是客观并不重要了。
第三就是在追击的问题上,这也是张郃的死因。从张郃整个军事生涯来看,他是一个比较慎重的将军,与张辽这种猛将不同。诸葛亮既然撤军,已经达到了守卫陇右的目的。不过司马懿并不愿意放诸葛亮走,他强行令张郃去追击诸葛亮。"郃不得已,遂进",然后就在木门被射杀。因为张郃是司马懿硬派出去的,怎么说都没有用,那么这件事当然要算在司马懿头上;而司马氏最后篡夺了曹魏的政权,所以这件事也延展出很浓厚的阴谋论的色彩。
对司马懿强行追击诸葛亮的猜测
可能很多人对"阴谋论"这三个字嗤之以鼻,在汉末三国时期的历史上也存在很多阴谋论,不仅仅是现在的历史爱好者,还包括前辈学者。比如刘备、诸葛亮借刀杀关羽的阴谋论,其实是出自章太炎,现代人旧活新整而已。对于阴谋论的态度,如果是合理空间的阴谋论是应该的,也是可能存在的。
比如说司马懿强行逼死张郃是为了给自己篡权的道路扫清障碍,这个未免想得太深远了一些。当时还是曹叡执政时期,司马懿被任命为外镇,远离政治中心。司马懿后来篡权有三个条件,第一幼帝即位,大权旁落;第二司马懿得回到朝中,成为辅政大臣;第三司马懿要干掉其他辅政大臣,集中权力于己身。
而诸葛亮四伐的时间是曹魏太和五年(即公元231年),曹叡还没到三十岁,正值壮年。如果司马懿在这个时候就能够预见到自己篡权的道路,那未免太匪夷所思了一些。
那么司马懿能够借助职权让自己过得舒服一些呢?本人认为这个阴谋论还是没有问题的。我们可以看到司马懿是从中线空降到西线,在西线没有什么名望,基础也比较薄弱。而相对而言,张郃虽然官职和权力低于司马懿,但是在西线的声望却很高。
在"汉中之战"中,夏侯渊被干掉的时候,张郃就被推举成主将,直到曹操赶到;诸葛亮一伐的时候,正是张郃击败了街亭的马谡守军,打通进入陇右的道路,才彻底扭转了局势。尤其张郃频繁对司马懿的军事决策发表意见,带头反对司马懿的避战的态度,对比之下张郃的名望确实让司马懿很难受。
我们再看当事人的情况。司马懿在西线拒绝分兵、逼而不战,足以体现出他对诸葛亮的重视;张郃本身也是一个慎重的人,这个也强调过了;诸葛亮虽然撤军,但是治军严整,在二伐的时候就杀死了追击的曹魏将领王双,距离四伐也就过去两年半而已。从这三个人物的表现来看,司马懿一定要追击诸葛亮,还派遣张郃这个对自己构成威胁的人物,确实是不寻常的事情。张郃取胜,自己可以获取功劳;张郃被杀,自己解决掉一个麻烦,“借刀杀人”这有可能是司马懿内心的真实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