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什么才是真正值得学习的知识?
书名:为未知而教,为未来而学
著者:【美】戴维·珀金斯
本书的使命是探索更好的方式去思考“什么知识值得学习”这个问题,而不是提供一个教条式的答案。我希望为大家提供一套工具,包括有助于在整个教育系统、国家层面来解答这个问题的一系列关键概念、 标准及最佳途径。
长期不用的知识渐渐会被大脑遗忘,它们逐渐会消失,无论知识本身具有多么重要的内在价值,只要它被大脑遗忘,就不可能再具有生活价值。也许,我们应当超越对“应当知道的好知识”的预设。只有当实际场合需要某种知识并且使之生动有效、容易获得时,我们才能说这类知识是好的、应当学习的。简言之,知识必须能够在某些场合实际运用,才值得学习。
我们的大脑只会保存那些在生活中有可能用到的知识,如个人生活、艺术、社交 活动中的知识。
从小学到高中,你学到的哪些知识在今天的生活中仍然有用?
回答这个问题,相当于探寻那些在我们的个人经验中已经对以往 的“投资”产生了“回报”的知识。在过去几年里,我曾经随意地向数十个人提过这个问题。值得高兴的是,他们常常会给出一些令人兴奋的,甚至具有启迪意义的答案。下面是我最中意的几个例子。
1.
有人提到了“法国大革命”,这可以算是最让我意外的答案了,因为我的学生们在学习法国大革命的历史时,几乎没有什么可圈可点的表现。但这个人却评论道:“通过 了解法国大革命,我理解了各种世界争端的普遍规律,例如,缺少自由、贫穷、赋税过重、经济疲软、宗教与世俗 政权斗争或社会不公等因素是如何成为战争导火索的。”显然,对于这位学习者而言,法国大革命不仅仅只是一堆繁杂的事实,更提供了一种看待事物的透镜,由此,他能够理解发生在世界各地的争端和冲突。所以,对他来说,这样的学习肯定是具有生活价值的。
2.
有人提到了“法国大革命”,这可以算是最让我意外的答案了,因为我的学生们在学习法国大革命的历史时,几乎没有什么可圈可点的表现。但这个人却评论道:“通过了解法国大革命,我理解了各种世界争端的普遍规律,例如,缺少自由、贫穷、赋税过重、经济疲软、宗教与世俗 政权斗争或社会不公等因素是如何成为战争导火索 的。”显然,对于这位学习者而言,法国大革命不仅仅只是一堆繁杂的事实,更提供了一种看待事物的透镜,由此,他能够理解发生在世界各地的争端和冲突。所以,对他来说,这样的学习肯定是具有生活价值的。
3.
有人说道:“认识能源问题和气候变化问题……不仅在我们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很有用,如选择何种交通工具或者选择购买哪种商品;而且,在政策制定、社会交往和生活哲学方面也非常有用。”我们所生活的时代有着令 人担忧的生态问题,但是,究竟有多少人真正把地球的困境放在心上,这还需要打个问号。而这个人很显然做到了这一点,教育对他思考问题的方式产生了影响。
4.
有人这样说:“在我迄今为止的人生中,音乐和表演 艺术已经成了我生命的重要组成部分,上课、表演、比 赛,都与之密切相关。这些经验和学习是我在传统教育之外的一个出口,让我学会了自律,获得了一些分析技能, 形成了专注力和表达能力。不仅如此,参加舞蹈活动和音 乐活动也让我有机会与他人交流互动,并且拥有了合作能 力、有效倾听的能力以及领导力。这些能力在任何组织中 都是必需的,无论是合唱队、舞蹈团还是非营利性艺术组 织。我充分利用了自己所学到的东西,将其运用于商业机 构、学校以及我涉足的所有机构中。”
当然,这些例子凸显了特定个人的经验。或许,其他学生虽然有类似的受教育经历,但却没有做到像例子中的这些人一样。然而,重要的是,学习法国大革命、关注生态问题或者从事艺术活动本身就带有了一 种可能性,即能够提供长久保存的、对个人生活有用的知识。 另外,仔细分析这些例子就会发现其中的一个关键要素:这些学习者在总结学习经验的重要价值时,都超越了显而易见的层面,进而拓展到世界的其他方面,或者上升到他们的个人信念和个人行为的层面。

决定教什么知识,这往往会在不同层面上受到社会各界的影响:各类教育部门、学校领导、教材出版商、教材编撰者、学科领域的专家组、家长权益会、特殊利益小组、据实际背景不同而拥有不同自主权的教师,甚至学生自己。

01. 做业余的专家而不是严谨的学院派
琳达·达林—哈蒙德(Linda DarlingHammond)在《扁平化世界与教育》(The Flat World and Education)一书中很有说服力地论证了这一点。她将焦点放在美国本土,结合对世界各地课程内容的概述,发现:教育领域极度缺乏对智力进行公平的经济和政治支持。这个问题涉及方方面面,但该书集中讨论了两点:教什么和怎么教。对于“怎么教”的问题,该书研究表明,高质量的教学对学业成就影响巨大——甚至比民族教育和家长教育合起来的影响还要大。
以地理学习为例。我们都曾经学过所谓的“描述性地理”,包括了 解:各州的首府、主要河流等。当然,掌握大量可以信手拈来的地理信息是很好的,这也是一项可以积累起来而且方便使用的学业成就。但是,让我们将“描述性地理知识”与“因果推理性地理知识”相对比—— 即,河流、海港、海洋、山脉、森林、湖泊和其他大型地貌的位置如何在过去及将来成为塑造历史的主要力量。
贾雷德·戴蒙德(Jared Diamond)在其获得普利策奖的著作《枪 炮、病菌与钢铁:人类社会的命运》(Guns, Germs, and Steel:The Fates of Human Societies)中所阐述的观点就呈现了最广泛的因果推理性地理知识。他系统地指出,除了某些因素,欧亚文明能够在当今世界 占据主导地位的原因主要是由于欧亚大陆横贯东西。可见,因果推理性地理知识提供了一套透镜,借此,我们可以理解全球范围内广泛的历史现象和当前各种局势。这类观点比大量的客观事实更具有生活价值。对学生而言,这类经验更有意义,他们在学的时候也会更有积极性。当然,如果不掌握大量的描述性地理知识,就无法真正学习因果推理性地理知识,因为你需要掌握具体的例子才能够理解更宏观的概念。
我们总是希望通过受教育来获取大量信息,但是,究竟需要获取多少信息?
比如,关于胆固醇,你需要掌握多少信息呢? 不久前,我和妻子、长子、长媳进行了一场关于胆固醇的谈话。当然,我们都很健康,身体都没什么大问题。这只是饭后散步时的闲谈罢了,到现在,我早已忘了当时是如何说到这个话题的。说着说着,我们的闲谈居然演变成了某种“元对话”——我们不仅仅谈论胆固醇本身,甚至讨论起“关于胆固醇,我们知道的很少”的问题。我们谈到了胆固醇究竟是什么,它如何积聚,它背后有什么化学原理,等等。但是,即便我们努力试着将自己知道的点滴信息积累起来,希望汇聚成一个信息的“小池塘”,所得到的也只是一个浅浅的“水坑”而已。 尽管收获不大,我们仍然发现,这个信息的“小水坑”补充了一些实用的观点和一些应当记住的事实。例如,我们知道了胆固醇指标可以被追踪测量;如果某人的胆固醇指标亮了红灯,可以通过药物和饮食来控制。对此,我们已掌握了一幅粗略的草图,借助它,我们能够闯过饱和脂肪的“马尾藻海”陷阱。
人们所掌握的许多知识似乎与我们关于胆固醇的知识形式十分相似。关于某个主题,人们总是知道一星半点儿的零碎信息:能够用来作为谈资、提出问题、阅读报刊文章、作出选择和判断是足够的了。这就是大部分消息灵通的人们可能会关心的知识水平,例如,粗略地了解有毒植物毒葛、英国的大本钟、尼安德特人(Neanderthal man)、路由器、罗伯特·弗罗斯特(RobertFrost)、枫糖蜜或消防栓等。
如果要给这类知识一个正式的标签,我们可以称之为“了解性知识”(acquaintance knowledge)。“了解”,意味着只是在满足日常生活运用的水平上熟悉这些信息,而不用特别深入地理解。这很重要,我 们不可能深入地理解万事万物。谁耗得起这个时间呢?所以,只有许多“了解性知识”偶尔(或者更频繁地)出现,例如,关于地理的描述性知识。当这类了解性知识出现时,我们已经准备好有效地应对它们了,就像我们在遇到泛泛之交时能够顺利地应付短暂的交流一样。打个比方,我们与泛泛之交的情谊自然比不上挚友,但却又不同于陌生人。

过于强求专业知识,忽略与生活相关的“软知识”

这种教育结构其实是偏迟钝、机械的,很难支持今天的学生在当下的世界中获得成就和价值。

网状结构弱化了学科之间的明显分界,强化了每种学科之间的联系,帮助孩子们训练全局性思考模式。
简单一点的例子,用英语教授数学、科学等学科,将数学的算法运用到体育或音乐课上,学科和学科之前有互动,老师和学生之间有互动,和实际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也有互动。

最终的结论十分明显:教育的传统层级结构是一种迟钝的、不恰当的结构,很难体现当代世界在丰富的信息和交流方面提供的便利,也难以支持今天的学习者在这样的世界中获得远大前程。相反,灵活的网状结构却能够以更具有拓展性和生成性的方式来接纳各种机会。


02 学习即理解
全局性理解对生活的三个贡献
我们最好还是不要太过理想主义。实际上,全局性理解只有在生活中的一些特定时刻才有所贡献。比如,每天清晨,我们按照自己的习惯起床、穿衣,在这个过程中,全局性理解就没有发挥作用。 当我们设定好数字录像机(DVR)录下自己喜欢的节目、煮一杯咖啡、 按照食谱烤蛋糕、乘车上下班、在固定的时间赶公交车、在拥堵混乱的交通中穿行的时候,全局性理解也不会有任何发展。人生的道路上,我们往往只会在自己熟悉的路口转弯。而我们的生活似乎更有赖于所谓的“配方知识”(recipe knowledge)。
“配方知识”十分神奇,只要从配方说明中获悉应该做什么,我们就能采取行动。而且,“配方”往往也很灵活,绝不仅限于其中死板的文字提示。让我们依据字面意义来举个“配方知识”的例子:按熟悉的配方来烤蛋糕。就算你对烹饪一无所知,但是,只要运用相关的知识,就能够轻易地作出调整——多放些糖,味道更甜;多烤一会儿,口感更酥脆。“配方知识”不仅是日常行为不可或缺的必备品,而且在特定的时刻,很少使用的“配方知识”也能发挥关键作用(例如,心肺复苏术)。“配方知识”不一定会带来深刻的概念理解,但它们却包含了丰富、细致的行为模式,指导人们在恰当的时机以适宜的方式做正 确的事情。学习这类知识是有价值的,而且,我们肯定不能保证每一 个人都已经掌握了所有他们可能需要的“配方知识”,所以,学习这类知识也是有必要的。
如果在大部分情况下“配方知识”为我们提供了生活所需的90% 的解决方案,那么,全局性理解的作用体现在哪里呢?我们可以说,全局性理解提供了剩下10%的解决方案。当新的情况发生,而熟悉的“配方知识”已经不起作用的时候,全局性理解就能帮助我们思考并采取行动。也许,它只提供了8%、5%或2%的办法,但这几个百分点却至关重要,它可以支持我们深刻地理解问题、采取行动、进行道德判断,在芜杂的公私事宜中找到自己的出路,并且在需要作出重大的人生抉择或承诺时发挥关键作用。
仔细探究全局性理解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贡献,至少可以发现3 类相互转化的作用:定向(orientation)、慎思(deliberation)、深入学习(further learning)。
·定向:全局性理解帮助我们确定并保持方向。
·慎思:全局性理解帮助我们审慎地思考不同的情况。
·深入学习:全局性理解为深入学习奠定基础。
想象一种教育,其中的大部分课程都能带来全局性理解;想象一种学习,它能够给这样的理解带来生命力,使其长存,并且支持终生学习;想象一个世界,大部分人在接受基础教育之 后,对基本的政治活动、个人健康护理、经济行为、生态责任、人际社会交往,以及其他许多概念充满了浓厚的兴趣并以此为发展方向。如果走在大街上的芸芸众生都能够灵活而敏捷地处理问题,那么,我们的社会该多么不一样。
全局性理解在人们的生活中有什么好处呢?
全局性理解可以帮助人们:
·在直接体验周围世界或者通过媒体接触世界时 确定并保持自己的方向;
·审慎地思考当下的状况,从而作出决定、建构 理解;
·在目前已知的平台上追寻更深入学习。


03-04章 暂无笔记需要记录

05 最有生活价值的学习主题
学科A to Z,最有生活价值的学习主题有哪些
从A开始,接着到B,再到C。你可以止步于此, 也可以按自己的想法继续前进,只要列出你熟悉的、 凭直觉认为能够带来全局性理解和开放性问题的任意 学科主题——对于学习者可能的生活而言,在见解、 行为、伦理道德、机会4个方面具有合理的全局性和开放性。你会发现,这种列举方式轻而易举:各个学科的海洋中,物产相当丰富!
下面是我的尝试。当然,这些建议都是我的个人喜好,就像你列出的主题也有你的喜好一样,没关系的,我们并不试图建构一个“标准列表”,而是只要探寻各类主题之丰富。让我们开始欢乐时光吧!
A可以代表字母表(Alphabet)及其意义,或者更进一步,代表书写的价值。书写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发明,它在欧洲、亚洲和美洲的文明历程中占据了主要的位置(相关学科:阅读和书写)。这里所包含的深刻“见解”是:书写在人类历史上发挥着重要的传承功能。那么,涉及 的“行为”呢?我们可以找到一个不太明显的方面:我们通常将书写作为 一种交流工具来教学。能不能由书写而思考其他问题呢?答案是:形形色色的书写,包括概念图、列表、辩论表等各种图表都可以作为探究、 决策、解决问题和学习的有效工具。然而,教育几乎从不曾直接触及这些方面,而且,不是每一位学习者都能自动养成与书写有关的各项有效技能的。
A也可以代表审美(Aesthetics),但不是渊博的哲学意义上的美学,而是最基本的审美体验,并且通过欣赏各类作品来培养自己的开放性见解以及敏感性——从鲍勃·迪伦(Bob Dylan)的民谣到瓦格纳(Wilhelm Richard Wagner)的歌剧,从安迪·沃尔霍(Andy Warhol)的波普艺术到约翰内斯·维米尔(Johannes Vermeer)的古典写实画作(相关学科:艺术、文学)。也许仍有人觉得审美欣赏是华而不实的追求,没有生活价值,但请想一下,人们倾注了生命中多少时光 来直接或间接地参与到各式各样的艺术活动中。可见,这又是“超越现实的实用性”的体现了。
B可以代表基础物理原理(Basic Machines of Physics):经典的杠杆原理、滑轮系统、斜面、螺杆等;它们如何体现了最基本的物理现 象;在我们的生活中发挥着哪些生活价值;我们如何才能随时随地根据需要来调整这些原理,从而解决实际问题(相关学科:物理)。
C可以指凯撒大帝(Caesar)、俄国沙皇(Czar)、征服者 (Conqueror)、强权主导(Coercive Leadership),还可以指魅力型领导(Charismatic Leadership)或“灾难型领导”(Catastrophic Leadership) (相关学科:历史、社会研究)。这类知识对行为的影响表现为:追随、支持谁,原因是什么;其在伦理道德方面的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
姑且用D来代表达尔文主义(Darwinian)的进化观,即:在自然选择的过程中,低级的生命形式逐渐进化为复杂的高级生命形式,比如人类(相关学科:生物)。这种思维方式已经远远超出了单纯地理解“有机体发展”的范围,而且变异、选择、遗传的总体模式也正是千百年来人类语言发展、风尚传播以及政治和实践革新普遍化的重要机制。进化论者理查德·道金斯(Richard Dawkins)在《自私的基因》(The Selfish Gene)一书中创造了一个术语来描绘在人类社会中传播和进化的思想, 不是基因(genes),而是“模因”(memes)。当前出现的“人群搜索(众包)”(crowdsourcing),例如,发动各方力量搜寻有效的药物等,都与所谓“工程版”的达尔文主义范式有关。
至于E,富有时代特色的选择就是能源(Energy)了,它既是一个科学概念,也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我们可以从科学的角度来探讨由能源产生的能量问题,也可以从社会角度讨论迫在眉睫的能源问题,以及寻找可再生的新能源(相关学科:物理、化学)。
用F来代表金融体系(Financial System)怎么样?这是人类文明的大厦中最根本的要素。它包括了金融系统的动态、经济问题、破产、财政责任以及如何避免卷入经济纠纷等内容(相关学科:经济、历史)。
G指政府(Government)以及各类体制——民主、独裁、共产主义、社会主义或任意一种“主义”,它并不是枯燥乏味的术语,而是具有可操作性,包括真正地参与其中,甚至有所创造(相关学科:历史、社 会研究)。
G也可以指细菌致病理论(Germ Theory of Disease),它能够在个人健康护理方面为我们提供深刻的见解和应用途径(相关学科: 生物、健康)。
又或者,G可以指地心引力(Gravity),这是物体在下落过程中持续加速的关键原因,也是“为什么落得远的物体着地时的冲力更大”“为什么要用更多的力才能把物体扔得更远”以及“为什么上了轨道的卫星能够始终待在轨道中”的原因(相关学科:物理)。
G还可以指体操(Gymnastics)或体育馆(Gymnasium)——我们的身体可以做什么以及身体具有哪些潜能(相关学科:体育、健康)。
至于H,让我们从丁尼生的《尤利西斯》往前追溯两个半世纪,将崇敬之情献给希腊诗人荷马(Homer),而非美国的卡通人物(即动画片《辛普森一家》中的霍默·辛普森[Homer Simpson],虽然他也算是一 种文化标志),赞颂荷马谱写的两部伟大史诗及其所揭示的人类共性和诗歌内涵26(相关学科:文学、历史)。 但如果荷马并不是你所处的文化或惯常思维状态的源头,那么,你可以选择另一种能用“H”来代表的知识,哪怕是辛普森也行。或者,考 虑一下更崇高的主题:人权(Human Right),这个概念大约在5个世纪前才出现并被人们认可,随着联合国的建立和《世界人权宣言》的发布而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同时,人权概念不断地得到完善,并且引发了各种各样的讨论,它是关乎人类和当今世界之奥义的哲学和法律基础(相关学科:社会研究、历史)。
字母“I”,不如选择易燃性(Inflammable),它是与火有关的基础化学知识,推动了早期的文明发展,它是生锈的根本原理,是人体内产生能量的基本化学机制。我们很难再找到比它更基础、更普遍的了(相关 学科:化学、历史、生物)。
字母“J”,拜托,千万别选“开膛手杰克”(Jack the Ripper)27,请选择“正义”(Justice)。正义是一项复杂的人类创造,它涉及对人类文明至关重要的伦理道德和法律,但是,它往往处于勉强维系的险境中(相关学科:历史、社会研究)。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最早的正义宣言都 是在公元前18世纪上半叶、由古巴比伦国的统治者汉谟拉比颁布的《汉谟拉比法典了》。在卢浮宫的美索不达米亚平原文化部分,《汉谟拉比法典》被镌刻在一块巨大的黑色石碑上,展示着对婚姻、契约、遗产、 罪行、法律程序等内容的规定。那么,对于当时而言,你还可以想到什么样的正义?如今,你又期待什么样的正义?今天的境况是否比往昔更好?(这取决于你所处的地区和你的身份。)
K可以代表千克(Kilograms)等。各种测量方式对一切事物而言都是十分关键的,无论是家庭木工还是工程设计,都需要运用测量的知识,但测量的基础知识却常常被年轻的学习者们误解(相关学科:数学、相关的各类科学、经济学、工程)。
L可以指逻辑(Logic),论证、争论,探究正式或非正式的推理模式,这些模式让我们能够从已知出发更进一步,而不是止步于表象(相关学科:读写、口语交流)。“这很简单,亲爱的华生” ,是这样吗? 不,一点儿也不简单,如果我们希望最大限度地利用最初获得的知识和 信息,那就必须效仿福尔摩斯的风格(即推理),而不是依靠运气。
M如果是指数学(Mathematics),未免太过宽泛——这就不是一种全局性理解了,而是无数种全局性理解的集合。所以,我们可以再一次选择数学建模(Mathematical Modeling)的基本循环(相关学科:数学)。我们还可以增加一些建模的方法,例如,制图法、模拟法、心理 运算模型等。我们所拥有的最伟大的能力之一,就是建构各种不同形式的数学模型。M还可以是比喻(Metaphors):什么是比喻,作为想象力的引擎,它如何发挥作用(相关学科:文学)。但是,仔细想来,在科学和其他学科中,比喻也很常见,它也可以被视为一种模型。
字母N或许可以选择民族主义、爱国主义(Nationalism),这是国内、国际政治的基本动力(相关学科:历史、社会研究)。它包括了从激进(如纳粹主义)到温和(在面对他国事务时,相应的态度则更加宽容)的渐变。我们很容易认为,民族主义始终是政治中的一个坚实的组成部分,但事实并非如此。人类有史以来第二个千年纪的中叶,民族主义观念在西欧国家诞生,当时,政府出于军事和经济方面的原因,希望增强国民的忠诚度。之后,在充斥着暴力战争的20世纪,甚至在核武器出现前,民族主义如雨后春笋般迅速涌现。如今,考虑到全球化的力量,有人认为,民族主义所发挥的功能越来越小,它将渐渐被淘汰;当今世界的诸多问题,例如,能源问题、生态退化问题等,究其本质,都带有国际性的特点。或许会是这样吧,让我们拭目以待。但无论如何, 民族主义的主题和相关问题仍然能够激发人们思考,并且十分重要。
字母O可以并列提出东方(Orient)与西方(Occident),东方世界与西方世界,二者差异悬殊的历史;它们内在的复杂性;在如今经济与文化交融的背景下,东西方如何以特定的方式彼此融合(相关学科:全球化研究、历史、社会研究)。“东方与西方”这个主题打破了人们看待 世界时那种讨巧而狭隘的观点。我们可以列举其中一个很有说服力的子主题:社会心理学家理查德·尼斯贝特(Richard Nisbett)指出,从大体趋势来看,东方人与西方人的思维方式存在着微妙的区别,东方人不太倾向于总结各类事件、归纳出事物的基本原则和性质特点,而更擅长于辨识事件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
P可以指范式(Paradigm):托马斯·库恩(Thomas Kuhn)提出的科学范式观点认为,各种不同的科学方法不时地发生转换和变革,在这样的浪潮中,科学会不断进步(相关学科:各类科学)。此外,这其中还需要加入对库恩观点的批判意见。范式指出了广义的科学学科的作用机制。
字母Q,我不打算推荐量子力学(Quantum Mechanics),它虽然是物理世界的基础概念,并且在专业技术方面非常重要,但只能运用在原子和亚原子领域,没有更广泛的用途。所以,我们最好从了解性知识中来选择,挑选只需要熟悉而无需深刻理解的内容。(或许,我还在等待 另一位“塔斯马尼亚教育部的女士”再度现身,像运用二次方程那样来解读量子力学。)
还是用Q来指代“寻找”(Quest)吧,例如,《亚瑟王和圆桌骑士》(Quest for the Holy Grail)中的寻找圣杯或者其他英雄人物寻找遗失的、藏匿的、被偷窃的或者传说中的财宝(相关学科:文学、文化研究)。在各类歌谣和文学作品中,“寻找”向来都是基本的叙事主题。当然,《巨蟒与圣杯》(Monty Python and the Holy Grail)之类经过改编的喜剧版本也可以包含在内。
R就指事实(Reality)本身。什么是真实的?为什么?它如何变化?原因何在?(相关学科:数学、科学等)例如,负数、0,甚至1都不算是真正的数字,它们最多只算是方便计算的符号。如果今天看来, 这几个数字似乎都是真实的,那么,无限数和虚数呢?数学已然包含了 这两类数字,它们是真实的吗?或者,数字3呢?它是真实的吗?在什么意义上可以判断它是真实的?如果和你提到的一颗小石头相比,3大概就不算是真实存在的。从过去到现在,什么算是真实?由谁决定的? 通过这些问题,我们能够了解自己如何在概念上、在想象中建构每天都生活于其中的世界。那对你而言,什么是真实的?
S可以指统计与概率(Statistics and Probability),我在前文已经极力主张将此作为一种全局性理解了(相关学科:数学)。
T可以指暴政(Tyranny)和悲剧(Tragedy),解释和批判人类境况的另外两种形式(相关学科:历史、社会研究、文学)。或者我们还可以再加上“公用地悲剧”(Tragedy of the Commons),这是一个经济学中的基本概念,有助于理解世界大部分地区的人们所面临的资源管理的严重问题(相关学科:社会研究、经济学)。这里的“公用地”指可以放牧牛羊的公共草地。所谓的“悲剧”即指,只要牧场是公开的,每个人都可以自由使用,那么,人们就会无限度地在公用地上放牧牛羊,直到草场因过度放牧而被破坏殆尽。事实上,从博弈论的分析视角来看,个人作出这样的选择是合理的。(题外话:在字母G的部分还可以加上博弈论 [Game Theory]的基本原理[相关学科:经济学、数学]。)只有在利益相关者之间形成集体协议,才能有效回避“公用地悲剧”的必然逻辑,这也适用于渔业资源、水资源、石化燃料、广播的可用宽带等各类资源的过度开发。
字母U呢?不如选择“未知”(Unknown)吧——当它在生活中出现时,我们怎样才能找准它的脉搏(相关学科:所有学科)。如果,你觉得这似乎不太可能,那么至少可以先采取这样一个简单的步骤:追踪记录你的“无知”。20世纪80年代,玛丽斯·威特(Marlys Witte)在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医学院开展了一项研究,探讨人们对医学的无知状况。研究的总目标不仅是培养个体对知识的敏锐感知,还培养个体对“无知”的深 刻认识;研究的关键工具就是“无知示意图”(Ignorance Map),其中包括了对未知的若干分类:已知的未知(known unknowns),即人们认为自己并不了解的事物;未知的未知(unknown unknowns),即人们不知道自己并不了解的事物;误解(errors),即人们自以为了解,但其实不然的事物;未知的已知(unknown knowns),即人们并没有发现自己其实已经知道了的事物;禁忌(taboos),即危险的、被禁止的知识; 否认(denials),即人们认为自己接受不了而拒绝了解的事物。
字母V,我将选择越南战争(Vietnam War)作为典型范例(相关学科:历史、社会研究)。
W可以选择财富(Wealth),相关的内容包括:世界上的富裕与贫困并存的现象;不同类型的财富;经济学的主要创立者之一亚当·斯密在18世纪创作的经典著作《国富论》;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及其对革命的诉求;德国著名社会学家、政治学家、经济学家马克斯·韦伯(Max Weber)的深刻见解,他在20世纪初就发现了新教徒、清教徒的道德规范与积累式的资本主义文化发展之间的联系(相关学科:经济学、社会 研究、历史)。
字母X可以指“排外心理”(Xenophobia)。这是我们数千年来遭遇的各种麻烦中过于人性化的危险区域,也即我们对陌生人的畏惧甚至憎恶,是所有灵长类动物根深蒂固的冲动(并非人类独有)。生活在当代的每一个人都应该理解这种心态,并且试着控制它(相关学科:社会研 究、全球化研究、历史)。这种敌视心态以我们无法预期的方式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哈佛大学的政治科学家罗伯特·帕特曼 (Robert Putnam)是一位坚定的自由主义者,并主张保护文化的多样性。他指出:总体而言,如果一个社群中的民族种类较多,那么,公民参与度就会较低,而且邻居间的信任度也较低——哪怕同一民族也是如此;但矛盾的是,似乎不同民族间的冲突也不会很多。人们只是比较冷漠,不愿意参与公众事务而已。
字母Y,让我们选择爱尔兰诗人叶芝(Yeats),他是《在学童中间》(Among School Children)及其他许多著名诗篇的作者(相关学 科:文学)。你可能会问,这个主题在此算是全局性理解吗?记住,全局性理解不一定要源于某个概念系统,它也可以由某个典型范例逐渐发展成形。那么,叶芝及其诗作就是非常典型的范例,向我们展现了诗歌的丰富形式、语调和音乐性。
Z很简单:禅(Zen)。它是一种信仰,但并非西方人能够想象的信仰,也许,从西方意义上来看,它根本不算是一种信仰。它是佛教的变体,是打破逻辑、培养直觉的“公案”的归宿(公案的例子:何谓只手之 声)(相关学科:宗教研究、全球化研究、社会研究)。又如,狗有佛性吗?这类知识具有生活价值,它当然能够为我们提供深刻的见解,但却不保证提供伦理道德规范和行为指导,除非你能够意识到一个人是多么容易被与世界的肤浅联系所欺骗。

06 如何认识各学科背后的认知方式?
小测试
选择一个你熟悉的领域,概括这个领域特有的描 述事物的方式、论证主张/理论/观点的方式、解释现 象的方式,以及在特定范围内、特定的应用方式。
回顾德肖维茨关于风险生成型犯罪观的讨论。其中,德肖维茨是如何描述、论证、解释和应用法律范式的?德肖维茨将“风险生成”作 为一种蓄意策划犯罪的方式,用来重新描述必须予以法律干预的情况。 这位法学家极力主张:我们不应该从犯罪行为本身开始,尽管这是常见的起点;相反,应该将风险生成视作一类重要的潜在违法行为。德肖维茨从社会功能主义的角度来论证他的观点,这也是立法的常规原则。 在这个意义上,法律也是一种工程科学:社会工程学。至于解释, 由于德肖维茨的观点在某些情境中显得很奇怪,如俄狄浦斯王的例子, 因此,他必须在不同情境下详细解释之。当然,这些解释也需要论证。 如果我们接受德肖维茨的观点,那么对“风险生成型犯罪观”的应用就包括:基于这个概念,进一步建立切实可行的法律。 德肖维茨的论点已经超越了具体的案例,属于法律学术方面的讨论;但事实上,从司法的角度来分析一桩具体罪案,我们也可以从中看到认知方式的体现。描述始于具体罪案(比如一具尸体),调查谁是被害人、谁是罪犯,接下来涉及的法律术语可能是我们在电视剧中或法庭 上耳熟能详的了。论证与证词和法医证据有关,一般发生在精心安排的抗辩制诉讼体系中,原被告双方都有机会为自己辩护,而且以无罪推定为核心要旨。解释主要体现为叙事的方式,是一种“犯罪理论”,主要阐述:关键人物是谁、发生了什么、为什么,并以证据为支撑。应用即正式审判的全过程:通过描述、论证、解释等一般模式,得出对具体罪案的结论。类似的过程也适用于其他各类认知方式。

07 将各学科融入到广泛的主题中
举一个例子:
我们的世界正进入前所未有的相互依存状态,这激发了所谓的“全球化学习”。海蒂·雅各布斯主张,由此建构强调新世界和新时代的学习,并以过去为参照进行比较。同时,韦罗妮卡·伯克森· 曼西利亚和安东尼·杰克逊(Anthony Jackson)也提出了“全球竞争力”的 概念,探究如何培养与此相关的重要知识和思维习惯。在《全球竞争力教育》(Educating for Global Competence)一书中,他们强调了能够帮助学习者更好地投入到复杂的世界生活中的跨学科理解,提倡4类广泛的能力:
●探索可直接接触的环境之外的世界,发现重要的问题,开展精心设计的、符合年龄水平的研究。
●认识他人和自己的观点,深思熟虑地表述并解释这些观点,并尊重不同观点。
●有效地和不同的听众交流自己的想法,突破地理、语言、意识形 态和文化的障碍。
●通过行动来改变环境,将自己视为世界舞台上的选手,积极投入到生活中。
尝试下面这个小练习。
挑选手边的任何一件事物:一支铅笔、一件电子产品或者一个橙子。
你认为这东西从哪里来?如果愿意花时间调查,你可能会发现,它的来历可以写成一个复杂的故事——不同国家、 地区分别提供了原始资源、精加工的材料、加工过程、运输方式等。如 今,即便是一件十分平凡的事物,都可能体现出了世界各地的密切联系,这种相互依赖的程度已超乎我们想象。在发展全球竞争力的过程中,必须重视这一点。
“探索体验式学习”(Expeditionary Learning)教育模式的独到之处就在于充分利用适合探究的交叉主题,《探索体验式学习核心实践》 (Expeditionary Learning Core Practices)中对此进行了详细的解释。
此外,罗恩·伯杰(Ron Berger) 的《追求卓越的精神》(An Ethic of Excellence)一书也全面介绍了这种学习方式。 围绕学习目标,一次探索体验式学习可能会持续6~12周,它是一 种初始的学习体验,是基于案例的实际调查(常常与当地社区有关), 这种学习最终能够产生一些成果、反思,并赞颂学习的过程。在设计这类学习时,我们需要谨记它的准则,包括关注内容和标准。探索体验式学习通过将相关的、具有启发意义的案例联系在一起,从而凸显内容主体。例如,学习“美国独立战争”主题,学生可能需要深究自己所处的城镇在战争中的作用;学习“牛顿物理学”,学生可能需要调查车祸中的物理现象。可以说,大部分的学习时间都用在了这类探究和体验上。 那么,探索体验式学习是否重视全局性理解和开放性问题呢?这种学习当然有可能陷入利基理解中,但并不普遍。在设计时,不同的探究体验就已经涵盖了对21世纪必备综合能力及相关主题的关注。尽管可能以某个学科为中心,但探索体验式学习往往也是跨学科的,它更侧重于换位思考、环境管理、文化多元性、公平、社会正义等内涵。

布鲁塞尔国际学校(International School of Brussels)开发的“共同协作”课程(Common Ground Collaborative)是一个更有系统性的例子,其中提出了8项人类共性,并以此作为开放性主题,开展在当代具有重要价值的学习和探究:个人意义、创造性表达、健康的体魄、交流系统、 可持续的生产与消耗、问题解决和预测系统、群体成员关系、与周围环境的联系。
相似的,澳大利亚的维多利亚州在进行了全面的思考后也采用了类似的模式:维多利亚基本学习标准(Victorian Essential Learning Standards),其中包含了3个主要的“特级”单元:
●体育、个人和社会学习——健康与体育教育、人际关系发展、个 体学习(学会学习)、公民知识学习。
●基于学科的学习——艺术,英语,人文学科(经济学、地理、历 史),外国语言,数学(数字、空间、测量、概率与数据、结构、数学 思考),科学。
●跨学科学习——交流,设计、创造与技术,信息与通信技术,思 维过程(推理、处理与探究、创造、反思、评估与元认知)。
第2类交叉主题中涵盖了传统的常见学科,第1类和第3类交叉主题 对此进行了补充和完善。
有时,个别学校也会采用很有启发意义的交叉主题单元体系。例如,2009年成立于纽约的“为了学习”学校(The Quest to Learn School) 是一所创新型公立学校,这所学校敏锐地注意到了青少年对电脑游戏的热爱,并且发现,好的电脑游戏能够激励学生持续参与和学习,在此启 发下,学校创设了新的单元体系。他们并没有完全将基于学科的学习抛诸脑后,而是将各学科融入到广泛的主题之中。
●事物运作的方式(综合数学、科学)——理解不同的系统,改变、完善、发明自己的系统。
●存在、空间与地位(综合英语语言文学、社会研究)——理解时 间和空间以及人文地理对人类思想、表达和价值观的塑造作用。
●符号世界(综合数学、英语语言文学、计算机编程)——练习破译、创编、操作和解读代码的意义,并认识到:符号代码让我们的世界 井井有条,通过解读符号代码而产生意义。
●健康(综合社会情感学习、体育、营养、健康)——理解“健 康”意味着什么,培养健康的行为方式。
●思维练习(综合游戏设计、媒体艺术)——了解多种模式、多元文化的新媒体素养,并理解其在特定背景下如何服务于特定目的。
2007年6月,第13届国际思维大会(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Thinking)在瑞典的诺尔雪平(Norrk?ping)召开。30年来,这场两年一 次的“移动盛宴”已经“漫游”了全世界的很多地方。在这次会议上,我有机会向全场听众提出了这样的问题:你认为,面对复杂的未来,什么样的知识和技能才是最重要的,是学生必须学习和掌握的?
听众将自己的答案写在小纸条上,并贴在会议大厅的外墙上,这样,每个人都可以仔细思考其中的相似之处。会议结束后,我将这些纸 条收集起来,开始分析重复出现的主题。我发现,下面这些主题被频繁地提及:

所列主题中的大部分最终都回归到:在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具有普遍重要性的个人技能和人际交往技能。也就是说,这些主题关注的都是人们如何更好地应对自己的个人生活(如,自我理解、学会 学习、健康);应对人际关系,包括家庭角色、公民角色、工作角色等(如,同情、伦理道德、交流、合作)。

美国提出的21世纪必备综合能力框架
依据我们的宗旨,概览几份综合能力清单比详尽地回顾一份列表更有意义。我们可以从几年前“21世纪必备综合能力联会”(Partnership for 21st Century Skills)提出的技能列表开始。它虽然不是美国联邦政府发布的官方框架,但在民间备受关注。
其中,最首要的重点是学生的成就,之下又分设4大类别:
●核心学科与21世纪相关主题。
●学习与创新的技能,包括创造与革新能力、批判性思考与问题解决能力、沟通与合作能力。
●信息、媒体和技术能力,包括信息素养、媒体素养、信息沟通与交流素养。
●生活与职业技能,包括主动性与自我引导能力、社会性与跨文化技能、领导力和责任感等。
第1类“核心学科”,我们都可以轻易辨识;而“21世纪相关主题”即我所谓的“交叉主题”,如,全球化意识、金融/经济/贸易/企业素养、公 民意识、健康素养、环境素养等。第2、3、4类则具有另一类特征:它们界定了技能的领域,而非知识的领域。
“主动性与自我引导能力”旨在帮助学生学会管理自己的目标和时间,包括平衡短期的战术目标和长期的战略目标;学会独立完成任务,在没有直接监督的情况下自我监控、鉴别和筛选;进而成为自我引导型的学习者,形成主动性、献身精神和批判性反思能力。

欧洲提出的21世纪必备综合能力框架
另一个杰出的技能列表为我们提供了很有趣的对照:终生学习的关键能力之欧洲参考框架。目前,这个协同框架为欧盟各国的教育模式提供了辅助性指导。该框架重点提出了4大主要目标:自我实现、积极的公民意识、社会凝聚力、在知识社会中的就业能力;以下8类关键能力 共同服务于4大目标:
●母语交流能力。
●外语交流能力。
●数学能力与基本的科学技术能力。
●数字技术应用能力。
●学会学习。
●社会性与社交能力。
●主动性与创业精神。
●文化意识与文化表达。
这个框架与美国提出的21世纪必备综合能力框架有着明显的重合, 二者虽然处于不同的层级,但同样关注数字技术应用能力、学会学习、 主动性与创业精神。仔细对比后可以发现,两类框架在分类上并不彼此排斥。
8类关键能力分别包含3个导向性指标:知识、技能和态度。例如,“主动性与创业精神”之下,相关的“知识”包括:如何判断个人、职业或商业活动的机会以及关系大局的背景问题;相关的“技能”包括:项目管理、有效的汇报展示和协商;具有创业精神的“态度”则强调在生活各方面的主动性、积极性、独立性、创新性。该框架中的每一类关键能力都有这样3项具体指标。
传统学校无力教授的7个生存能力
如今,世界各地存在着一种趋势——人们试图让教育变得更有针对性,这种意识成就了托尼·瓦格纳(Tony Wagner)的知名著作《全球成就鸿沟》(The Global Achievement Gap)。书中,瓦格纳描绘了如何培养当代劳动者的一系列核心“生存能力”以及终生学习和积极主动的公民意识。他的观点十分新颖,即便是最优秀的传统学校也无力教授或测验这些技能。
7个生存能力具体包括:
●批判性思考的能力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跨网络合作的能力以及通过感召力来领导的能力。
●灵活性与适应性。
●主动性与企业家精神(具有企业家的风格)。
●高效的口语和书面沟通能力。
●获取信息和分析信息的能力。
●好奇心与想象力。
传统教育中常被忽视的7个思维习惯
阿特·科斯塔和贝娜·卡利克主张在学校文化中体现16种思维习惯, 他们因此而声名远扬。思维习惯不仅有益于有效的思考和学习,而且有益于培养尊重、同情和总体的自我管理能力。在此,我不逐一列出16种思维习惯,只选取几条在传统学业教育中未被明显关注的内容(这个列 表中也不完全是所谓的“技能”,同时具有情感和品质的特征):
●控制冲动。
●抱着理解和同情的态度倾听他人。
●质疑、提出问题。
●借助所有感官收集信息。
●保持好奇心和赞叹之心。
●愿意冒险并承担后果。
●有幽默感。
8个工作室思维习惯
下面来看一个具有学科背景的例子。洛伊丝·赫特兰、埃伦·温纳 (Ellen Winner)、雪莉·薇内玛(Shirley Veenema)和金伯利·谢里登 (Kimberly Sheridan)研究了娴熟的专职艺术教师在培养自己“工作室思维”(Studio Thinking)时的心理活动,由此提出了一系列工作室思维习惯:
●学会开发培养一项技艺:使用艺术工具、材料和概念。
●学会参与和坚持:献身于艺术并坚持不懈。
●学会想象:超越当前所见,延伸设计。
●学会表达:找到个人视角。
●学会观察:发现不平凡之处。
●学会反思:元认知式思考(thinking metacognitively)。
●学会延伸和探究:尝试错误。
●学会理解艺术家的世界:在不同的领域和疆界中漫游。

08 融合了综合能力的知识内容学习什么样?
多年来,批判性思考和创造性思考的提倡者们已经找到了将思 维技能与具体学习内容相融合的途径,即通常所说的“浸入式”教学法(Infusion Approach)。这个术语由罗伯特·斯沃茨提出,它区别于专门设置思维技巧课程的孤立的教学法。举例而言,运用浸入式教学法来学习换位思考,可以结合美国独立战争的学习来进行:学生分小组开展角色扮演活动,从“厌憎英国的美国人”“自认为英国公民的美国人”“海运商人”“乔治三世”等人的视角来解释这次战争。再如,将科学思维技能与生物学习结合,学生可以设想如何验证教科书里的生物理念或者设计简单的实验。
此外,在培养重大问题的分析能力方面,可以依托未来的能源挑战问题,让学生列出本地的能源资源清单,了解当前的能源需求和储量,分析未来10年、20年的能源形式发展趋向。
通过这类活动,学生普遍能够掌握一些简单的思维方式。已有的研究文献中还有很多类似的例子。如,思维技能运动的老手罗伯特·斯沃 茨和阿特·科斯塔、巴里·拜尔、丽贝卡·李根、贝娜·卡利克等人在《基于思考的学习》一书中提供了大量策略和具体案例。在莎莉·狄西曼、 艾琳·杰伊(Eileen Jay)和我编写的《思维课堂》(Thinking Classroom)一书中也包括了一系列有用的工具。近期,我和同事们仔细研究了浸入式教学法,并由此总结出不同版本的“形象思维”“思维艺术”和“思维文化”。其中,罗恩·理查德、马克·丘奇和卡琳·莫里森的著作《哈佛大学教育学院思维训练课:让学生学会思考的20个方法》就是一项很好的资源。
浸入式教学法的主要危险在于:只搞形式主义,只做表面功夫。例如,每星期两次,让学生列出某个问题的利弊列表并讨论;或者每两个星期一次,让学生开展一次结构化讨论。如果只是这样,完全不能培养学生的自主思考能力或深入学习课程内容;而且,串讲课程内容所带来的教学压力也会让我们对思考能力的系统关注流于肤浅。这样做的代价不仅忽略了学生的思考能力,还会使课程内容学习变得更加浅薄。


结语
基于“理解”的概念以及“如何培养理解力”的问题
👆书中没有提到具体内容,但是理解力这个词对我个人来说,很有启发,所以摘录出来,希望以后有机会能进行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