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首次观察到大白鲨袭击活体座头鲸!

大白鲨(
Carcharodon carcharias
)是一种广泛分布在全球各地远洋的顶级捕食者,对海洋生态系统起着积极性作用。它们是世界上最大的掠食性鱼类,发育良好的成年雌性能长到6米长、2吨重,雄性则小一些;它们是一种聪明且好奇心很强的鲨鱼,还有很强的迁徙能力和对环境的适应能力,身体机能上的种种优势也赋予了它捕猎各种海洋生物的能力,包括大型鱼类、海龟和海洋哺乳类。除了杀死猎物和进食猎物的掠食行为以外,它们也算是一种食腐动物,不会放过任何落到嘴边的动物尸体。 大白鲨是现存所有鲨鱼中,唯一一种在成年以后专精于猎食海洋哺乳类的掠食性鲨鱼。这并不是与生俱来的,在幼年时期它们主要捕食鱼类。青年(TL>341cm)的大白鲨食谱中,海洋哺乳动物的占比逐渐增加,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小型鲸类。有几种小型鲸类记录来自青年大白鲨的攻击,它们是:港湾鼠海豚、侏抹香鲸、暗色斑纹海豚、侏虎鲸、白腰鼠海豚,也会袭击更大的鲸类如瓶鼻海豚、长吻真海豚、大西洋驼海豚等。这些记录主要来自搁浅的鲸类、被冲上岸的鲸尸,以及在活体鲸鱼身上观察到的咬痕。 在大西洋,大型鲸鱼的尸体被认为当地大白鲨食谱里的重要一环,这些巨兽的去向可能关乎当地大白鲨的迁徙。研究表明大白鲨有能力保护鲸尸使其免受同类和其他掠食性鲨鱼(如居氏鼬鲨)的啃食。比起耗费许多力气捕捉活的猎物,大白鲨更乐意优先享用这种富含脂肪又得来全不费工夫的食物。 大白鲨有能力霸占鲸尸使众所周知的,但其是否有能力杀死体型比自身大的活的座头鲸则成了一个新的问题。其他海洋掠食者对大型鲸类的袭击是有证据有过程清晰明了的,比如虎鲸群体出动袭击小须鲸和抹香鲸。其他种类的鲨鱼也有攻击座头鲸的记录,但大部分记录主要来源于次要的证据:鲨鱼的胃容物、鲸躯体上的咬痕等。所以人们估计,大白鲨对大型鲸类的威胁仅限于小型鲸种或年轻个体,而对大个体大型鲸发动袭击被认为是很罕见的。 2017年2月,研究人员在南非的莫塞尔湾(Mossel Bay)观测到这一“罕见事件”:两条年轻的大白鲨袭击一头座头鲸,并且对它造成了致命的伤害。
上图:南非莫塞尔湾的地图,发现座头鲸的位置用一颗星星标示。 南非国家海上救援研究所(NSRI)发现并目睹了这起事件全过程。2017年2月17日,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在莫塞尔湾的岬角附近发现了一头被身上缠着鱼线的座头鲸。研究所派出了一搜观察船。 下午14时10分,一只大白鲨出现在了研究人员的视野中,此时鲸鱼已经被观察了30分钟左右。14时54分,第二只大白鲨现身,并且暂时赶走了第一只大白鲨。很显然,它们非常密切的关注座头鲸的健康状况,例如尾巴运动的力量和呼吸的时间。据研究人员目测,两条大白鲨的全长(TL)都在3.5~4m之间。在接下来的90分钟中,座头鲸被大白鲨咬了四次,导致它在沉入水中之前大量流血。几天以后人们发现了它的尸体。
上图:座头鲸的健康状况;以及它胸鳍左后方被大白鲨第一口咬的位置。可以看到它身后拖着一团血。第一张图是在鲨鱼靠近它之前拍摄的,第二张图来自NSRI的手机视频截图。 座头鲸并非健康状态,周围海域也没有其他座头鲸。这头座头鲸皮肤健康状态很差,身体也很瘦弱,还因为渔具所困而失去了潜水的能力。渔具上的绳子挂在它身体上,一直拖在它身体后。学者观察其背部形状异常,与健康状态的“驼背鲸”大相径庭。 尽管大白鲨使用的最重要最常用的武器——颚骨,但在这种非常规情况下也得以非常规方式使用它。在这起事件中,两条大白鲨的撕咬次数很少,持续时间很短,并且没有从鲸鱼身上撕下任何组织。 第一条大白鲨(TL>3.5m)在14:10出现时,发现它靠近座头鲸转了几圈。14:12时,它从座头鲸身体左侧迅速靠近,咬了胸鳍后方的一处,咬住以后立即松口。这没有从鲸鱼身上撕下多少脂肪或肌肉,但流出了很多血。在第一次袭击之后,大白鲨一直绕着鲸鱼打转。42分钟后,大白鲨第二次咬了它。此时座头鲸因为大量失血已经开始变得虚弱,游泳速度明显减慢,大白鲨迅速靠近它,咬了它尾部下侧一口。和上一次一样,这是给座头鲸“放血”,没有扯下多少脂肪或肌肉。当它袭击鲸鱼尾部时,第二条体型更大的大白鲨靠近了座头鲸,也咬了鲸鱼的尾部,这是第三次袭击。第一条大白鲨畏惧体型更大的同类,故迅速离开了这片水域。
上图:第二条大白鲨袭击座头鲸后,座头鲸身体拖着长长的一片血迹。大白鲨绕着它打转。 第二口和第三口导致座头鲸尾部大量失血,它最终减到极缓慢的速度,在水面上尾鳍几乎一动不动。第二条大白鲨可能有4米长,在15:28时它开始靠近鲸鱼的头部。也许是受到惊吓的原因,座头鲸张开了嘴,导致鲨鱼撞到了它。座头鲸好几次试图潜水,它拱起身体,收紧胸鳍,努力将头浸入水下,但尾巴没有跟着活动。最后,在15:39分,大白鲨从座头鲸身体右侧3m处露面,此时它正直直对着座头鲸。大白鲨将颌骨伸出,固定在座头鲸身上并且晃动头部,这也是它常用的基本捕猎技巧。这次伤害比前三次都更严重,但依然没有撕下太多脂肪或肌肉。第四次袭击后三分钟,座头鲸被观察到沉入水中。 2017年2月19日,座头鲸的尸体被发现。它身上的恐怖的咬痕让研究人员更加清晰的描述整个捕猎过程。
上图1(Fig.5):鲸鱼沉没前大白鲨最后一次袭击它。 上图2(Fig.6):大白鲨撕咬第一口的位置和伤口的深度。目的是尽最大程度造成座头鲸失血。 第一次咬伤是在胸鳍后方,座头鲸身体的左侧,靠近心脏的区域。第二次和第三次咬伤都是在尾部,这很可能是为了使鲸鱼瘫痪,无法逃跑或潜水。大白鲨针对座头鲸尾部攻击的现象与其他掠食性鲨鱼对大型鲸的袭击很相似,如2002年1月,牛鲨攻击了一头病重蓝鲸的咽喉和尾部,导致它大量出血并死亡。 每一次袭击的位置似乎不是随机的,而是大白鲨精心计算后才出击的,这样做是为了减少攻击期间的能量消耗。 鲸鱼尸体上发现的四处咬痕表明大白鲨采取了一种“咬和吐”的进攻策略,这么做是为了避免自己受伤,也更好对付体型太大的猎物。大白鲨伏击鳍足类也是使用的这种方法,迅速进攻——撤退——然后让猎物失血过多或因虚弱而死。但是这也仅仅体现在大白鲨对付鳍足类动物上,对于其他猎物是否贯用这种捕猎技巧还没有确切的证据。大白鲨对病弱座头鲸的机会主义行事可能很早就已经存在了。尤其是在南非,座头鲸的数量一直保持很稳定的增长,说明大白鲨并非其主要捕食者。 因此,这起事件被认为是一个罕见的事件,大白鲨一般无法袭击健康状态的大型鲸,只能伺机袭击病弱个体或是幼年个体。但这起事件也为研究人员对大白鲨的捕猎方式有了更深刻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