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死亡与井底之蛙(浅显外行评判,批评的别太刺耳就行了)

2023-05-06 22:31 作者:希望别再错过它  | 我要投稿

为什么可以说我们所有人都是悲观的? 我可以很负责地说,这和思考有百分之百的关系。 我们都知道,不断思考的人是痛苦的,但是思考过后得出的答案对于思考者而言是好的,是肯定自我的价值的。 即便是悲观主义,经思考、梳理逻辑后得出的结论也能看做他们进一步研究的动力,因为这是他们对自身价值的肯定。 但是,实际上呢,悲观主义者经过肯定后的自我,在肯定自我的同时也很可能会否定一些意义,否定自我的意义,直至否定自身存在的意义。再到否定某个个体的意义、某个整体的意义、甚至是意义这个定义本身。也就是,可能发生在肯定自身价值的同时否定自身(存在)的意义。 这也许自相矛盾,也许并不;但是,不管是否矛盾,这就是他们经过思考得出的结论。这就像是,他们的教义也许与主流思想相反,也许并不;但是不管怎么说,这就是他们所尊崇的。接下来我要讲讲我认为的这些悲观究竟来自于哪里。 从根源来讲,这源于人这一物种是有寿命限制的、单单存于个体肉体的生命,也就是——人并不超脱、人从不超脱这一客观事实本身,也就是人的局限性。也就是死亡与井底之蛙。 认识到这一点后,人总会认识到,对人这一整体而言,“局限性”这一定义有多根深蒂固。 或者,我是说,人的悲观不单单是因为未知,也不单是因为所说的从不存在的“矫情”,还因为人存在本身就存在一定程度上的悲观性。因此,即使是乐观主义、存在主义,奠定其两者基础的也是悲观主义、虚无主义。依我个人见解,我认为乐观和悲观是在认清世界的本质是悲观的(人的局限)前提下,在最具局限性的个体中寻找乐观向上的态度和个体存在的意义——那便是创造价值。 也许不是所有人都接受这样的解释,但是无所谓接受,无所谓不接受,因为价值从来都是一种主观的定义,而主观的定义从来有失客观。悲观主义和虚无主义正因为尚未认清这一点,导致了其在井下的岔路口走向另一条路,而这条路对做出选择的这一个体而言,既是其所认同的观点,也是其所被自己认同的价值,即会将悲观和虚无观作为自己生存的精神支柱——这样的支柱固然是极易断裂的。 我经过这些粗劣的、我所认为的定义,仅是想说明一点——即乐观、悲观;存在感、虚无观,这些观念从双方的主流个体互相视为错误的、对立的、甚至敌视的,但是,从某种意义上,两者并不是对立的,(我认为)悲观是人对待人生事事物物的一种态度,而乐观同样是人对待人生的态度,尽管对待同一事物,两者的选择也往往大相径庭;虚无主义者认为世界毫无意义,存在主义者认为存在主义词条中的“存在”是在寻找个体乃至世界存在的意义(或是在寻找“存在”这一意义的存在,或是在创造存在的意义)。从客观上来讲,两者并无对错之分,只不过是从主观层面对客观事物反映且做出的不同选择罢了。而由于两者实际上都来源于个体的主观性,所以在对待同一客观事物中有着大相径庭的反映。 从客观上讲,个体的局限和客观事物对人施加的局限会对人实行一种天然的限制,而限制则会让人负担具有不可逆性的、固定性的选择的责任,选择则会让人走向不同的分歧之路,不同道路则会让人诞生主观色彩,在此之后逐渐创立价值观,这之后,世界的的任何个体由内而外变得大相径庭。但是最后人们又会因人的局限性,最终由大相径庭走向殊途同归的结局——即死亡。所以虚无与存在某种意义上与宗教有相同之处,其本就是一种唯心、抽象、无解的概念,只不过是人们看待事物的态度让人们不由得站了队,而看待事物的态度就来源于人的选择,或者叫人的经历。

死亡与井底之蛙(浅显外行评判,批评的别太刺耳就行了)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