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多薄命,沦落不过君——观《长安三万里》有感


采石江边李白坟,绕田无限草连云。
可怜荒垄穷泉骨,曾有惊天动地文。
但是诗人多薄命,就中沦落不过君。——白居易《李白墓》
追光动画的《长安三万里》已开始陆续点映,如何点评这部作品,有位网友说的巧妙:这是追光所有作品里剧情最好的一部了。
至于我,个人觉得这部电影还不错,没有胡编、乱编,关键的历史事件都进行了还原,适合改编的地方做了一定的发散,整部电影以高适的回忆展开,有不少评论抨击称像流水账——电影本来就是围绕高适和李白两人的生平展开,要说流水账也没错。

这部电影把李白塑造成了一个悲情人物,他乐观、自负、张狂、幼稚……高适评价他“内心永远是个孩子”,他干谒权贵却因自己商人之子的身份,连门都进不去,面对嘲讽他丝毫不以为意,仍能扬天大笑,畅快喝酒,但李白真的不在乎吗?在入赘许家做赘婿的选择上,则透露出了他内心的痛苦——孩子姓许,就不用和他一样,背负商人之子的身份,连科举的资格都没有。
李白和高适两人四处游走数十年,渴望进入朝堂,建功立业,但却不断碰壁,高适的选择是读书、练武、从军周而复始,像是个勤勤恳恳的打工人,李白则进入权贵圈,整日喝到醉醺醺——高适对李白的这种状态是相当不满的,正像他在扬州时斥责李白说的那样:大丈夫当报效国家,建功立业,日日流连于花街酒肆,怎么能成大事?
李白身边的裴十二则对高适冷嘲热讽:报效国家?我们倒是想,但朝廷给你机会么,如今皇帝昏聩,奸相当道,寒门子弟纵使满腹经纶,哪有资格报效国家?
这话说的一点都没错,高适蹉跎半生,年近半百仍一事无成,只得去哥舒翰幕府中任掌书记,做个文员。被赐金放还的李白名义上去求仙访道、隐居,实则仍在寻觅机会,终于,机会来了……
安史之乱的爆发,使得高适迅速发迹,从一个不入流的芝麻官窜升到节度使之职,当然,高适为什么升官这么快,电影并未展开,这里还是要提一笔:
高适入哥舒翰幕府后,哥舒翰还是很欣赏他的,在入朝面见玄宗时,就多次在皇帝面前夸赞高适,在哥舒翰去守潼关时,高适被擢升为八品的监察御史,当然最终的结果大家都清楚——兵败后的哥舒翰,被部下强逼投降安禄山,作为哥舒翰亲信的高适,出人意料的逃出生天,并且一路西奔,追上了正在“转进”入蜀的唐玄宗——从这里可以看出,高适确实有两把刷子。
而在面见玄宗后,高适痛陈军败之因,玄宗壮其言,让他担任侍御史,随后升任谏议大夫。
后面就是将高适、李白都牵扯进来的“永王之乱”了,玄宗入蜀后,仍然昏招不断,竟下令天下诸王分别节制各镇兵马,帮助平叛(也可能是借此牵制在灵武自行即位的肃宗),高适急谏,认为绝不可行,玄宗不听,结果领江南四道节度使的永王李璘动了心思,认为:
“今天下大乱,惟南方完富,璘握四道兵,封疆数千里,宜据金陵,保有江表,如东晋故事。”
结果永王反叛,江南震动。肃宗听说了高适的谏言后,深觉这是个大才,将其召到身边询问对策,高适再次高瞻远瞩的指出李璘声势虽大,但不过一群乌合之众,必败无疑。
要说肃宗虽然算不上什么明君,昏招也不少,但有个优点就是敢放手用人,宰相房绾说自己能击败叛军,他就敢把家底攒下的兵交给房绾去平叛,结果梭哈一把大败亏输。这次肃宗直接任命高适为为淮南节度使,统军平叛。结果高适只走到半路,李璘的叛乱就被评定。

由此可看出,高适在谋略、政治眼光上,确实是适合从政的,机会来了就能抓住。李白虽然也渴望有一番作为,但完全不适合官场,相比看出“诸王分镇”中暗藏隐患的高适,李白则兴冲冲的加入了永王李璘的幕府,对此,以曾巩、苏轼为代表的后世文人认为李白大概率是被逼而从之。而朱熹等则毫不客气的批评李白这类文人,虽然个个都觉得自己怀才不遇,但写诗则可,政治上则幼稚的很。
《朱子全书》:“李白见永王璘反,便从更之,文人之没头脑乃尔...李白诗中说王说霸,当时人必谓其果有智略,不知其莽荡,立见疏脱”。
我赞成朱熹的看法,李白恐怕是真心入的李璘幕府,不然无法解释他创作的十数首《永王东巡歌》,诗中表达出来的那种热情洋溢的情绪,实在做不得假,甚至有几首足以称得上名作,这可不是被逼的水平。
电影里,李璘失败后,身陷囹圄的李白浑浑噩噩,面对高适的质问:你难道看不出来李璘想造反吗?李白如同醉酒一样嗫嚅的答道:李璘怎么会造反?他不是……御封的天下兵马大元帅吗?
屏风后的高适听后,一脸无语。
高适究竟有没有营救李白
李白被牵扯进永王之乱,身居高位的高适有没有营救这位故友,算是个悬案。《旧唐书》中的高适传记中根本没提此事,李白的传记中只是记载其先被判流放夜郎,中途遇赦,仅此而已。欧阳修等人修的《新唐书》可就精彩多了,不但记载了李白游览河北时曾救下当时尚不知名的郭子仪,而后正是郭子仪愿意舍弃所有禄位来保李白免死,因此李白才仅仅被判流放——电影中的情节也参考了这段记载。
但不得不说,《新唐书》中的这段描述传奇感十足,来源应是后世文人的笔记小说,很不靠谱,相关的内容诸如李白夫人上门求高适营救却吃闭门羹等等不一而足。
电影中针对此事做了合理的发散、想象,处理的还算令人满意。
李白的高光时刻
不少网友吐槽电影没有展现出李白的伟大、高光时刻,大失所望。李白的不少传世佳作,是在遭受挫折时写下的,他终究也是个人,而不是真的谪仙人,与如今的青年人一样,他也渴望建功立业、迎娶白富美,尤其要挤进体制内,完成阶层跃迁,但很不幸,他所有的努力都失败了。
李白去世后数十年,和他有通家之好的后人范传正会同当涂县令寻访其后人,得知其子李伯禽已死,李伯禽有一子外出12年未归不知所踪,恐是凶多吉少,另有两女已沦落到嫁给当地的农民,范传正怜悯其遭遇,欲将其改嫁给士族为妻,被两人拒绝:
“生纵偷安,死何面目见大父(李白)于地下?”
可叹李白逍遥一生,二代而绝后。
电影不足之处
剧情上基本以高适、李白二人的人生轨迹为基础,本身不差。但有些地方仍然让我觉得出戏:
1、人物建模
主角的建模,总觉得似曾相识,说不出在哪见过,但似乎哪都见过。
2、长安三万里——真的离题万里
电影名叫《长安三万里》,之前铺天盖地的宣发,让人觉得电影似乎是以长安为舞台,演绎以李白为代表的盛唐诗人众生相——完全不是!看完感觉电影主题内容和剧名离题万里,甚至和长安都没多大关系。难怪不少网友看后给差评,确实有落差。电影结尾还煞有介事的吟诵了一堆和长安相关的诗篇,明显是想拔高一下立意——但真的很尬。
我推测早期的剧情上可能确实有相关内容,但后续连删带改,还是决定突出高适和李白两人的主线吧,即便如此,时长也已不短。
3、或许不算大错:人物称呼应该称字
古人一般互相称字不称名,电影里几乎全部称名,一口一个杜甫兄、李白兄、高适兄……应该是子美兄、太白兄、达夫兄才对,但后来也想通了,这也可能是为了方便观众理解,除了李白和杜甫,大部分观众其实并不知晓其他诗人们的字,还是称名更贴地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