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章·第三章 学习声乐对变声到底有没有帮助?
在开始意识到发声技术的重要性后,我开始在网上搜索大量的声乐教程,也开始如魔怔般疯狂的练习唱歌,但是收效甚微。
为什么收效甚微呢?因为自学最大的弊端在于,耳朵听不出对错。
大家应该都听过一个词,视唱练耳,而视唱练耳教学是音乐教学中技能训练内容之一。
注意到问题了么?视,唱,都只占了一个字,而练耳占了两个字,孰轻孰重,一目了然。
随便找一首歌,翻唱几遍,这不叫练声。
按照网上教学,开始打嘟,这也不叫练声。
跟着声乐教学钢琴伴奏,嗯嗯嗯嗯,这更不是练声。
为什么呢?不是这个程序错了,而是这个程序不完整,因为你旁边没有老师,你根本不知道自己唱的、发声的到底是个什么东西,是对是错。
很多时候,你发出的声音的问题就摆在那,但你听不出来,你只是模糊的感觉好像哪里不对劲,但你找不出来这个问题。
在这种情况下,你就是一首歌唱十遍,一百遍,对于你的发声技术是没有任何提升的,甚至如果你用错误的发声技术去演唱,只会磨损声带,加重你错误的固有认知,反而起了反效果。
你唯一提升的,就是你对歌词和旋律的记忆性,但这种东西对于你想要的效果毫无任何卵用。
我也是在当时过了很多年以后才逐渐体会到这一点的。
在当时的我眼里,只要跟着教学去练,就会有提升,实际上全都在浪费时间,唱的东西自认为不错,实际上没一个音是有声音技术的,全都是断层挤卡,偏偏自己还很沉醉,还认为自己唱歌应该算有天赋的。
有趣的一点是,我当时本音唱歌特别喜欢往本音里掺杂大量的气泡音,因为我认知的水平让我觉得这样做声音会很有磁性,实际上难听做作的要死,这就是认知水平审美水平太低所导致的自以为是。
……
去学声乐最大的收获在我看来就是让我非常清晰明确的找到了自己的问题所在,很多时候,你只有面对面直视老师,最直接的把自己的声音完整的呈现出来,不带任何包袱的虚心请教,才能真正的有提升。
我印象中,我当时去上课时,原本是抱着成为沈阳林俊杰的想法去的,结果去了之后老师让我唱了两首歌后告诉我,我还是更适合唱汪苏泷、李荣浩,直接给我造成了不小的打击。
在上课之前,其实我就一直有在经常唱林俊杰的歌,对歌词和旋律滚瓜烂熟,当时的我这就是我上文提到的那种情况。
然后,我拿着麦克风,开始唱林俊杰的歌了,唱了两句,直接被喊停。
我懵了,老师果断地告诉我:“你现在的情况不适合唱林俊杰,你每个字都不对,没一个位置挂住。”
我疑惑不已,我自己觉得我唱的都对啊,也没跑调,当时的我认知水平太有限了,根本听不出来自己声音里的问题所在。
现在想想,当时的自己简直无知到令人发指,三体里有一句话我很喜欢,弱小和无知从来不是生存的障碍,傲慢才是。
去上课之前,我已经制作了两套变声教程,对声音的运用其实也有一些自己的心得,但这些东西都只是在网络上东拼西凑的内容,确实有一定专业性,但也仅限于此了,假大空的内容太多。

在阶段性的上课结束后,我有了巨大的提升,但这些提升,没有一项是在上课中提升的,这些提升基本都是我在课后,自己积累思考后,逐渐领悟的。
在课上,老师基本只会给出一些针对性的意见,比如一句歌词中的某个字,位置对不对,咬字对不对,发声点对不对。
但当时的我理解比较粗浅,无法做到举一反三,只能老师说什么,我改什么,我只知道要改,却不知道为什么要改,以及自己以后能否把这个改动应用到自己的后续发声上,甚至在应用到变声上。
所以系列声乐课对我而言的意义就在于此,我明确清晰了知道了自己的问题,知道了什么声音是好听的,什么声音是不好听的,有了基本的声音审美,懂得了基本的声音概念,也学习了一些练声的小技巧。
但是,这些内容对于变声水平的提升,并没有我想象中的巨大。
它们更多像是一种引路人般的存在,而路,得靠自己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