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府国行第一个功课:三星堆资料查询记录
6月11日:
小朋友查找了《四川寻宝记》里三星堆的介绍
6月12日:妈妈整理并汇总
我们一起努力的成果,出行前完成的第一个功课……
以下来自网络查询:
三星堆古遗址位于四川省广汉市西北的鸭子河南岸,分布面积12平方千米,距今已有3000至5000年历史,是迄今在西南地区发现的范围最大、延续时间最长、文化内涵最丰富的古城、古国、古蜀文化遗址。现有保存最完整的东、西、南城墙和月亮湾内城墙。三星堆遗址被称为20世纪人类最伟大的考古发现之一,昭示了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一样,同属中华文明的母体,被誉为“长江文明之源”。 其中出土的文物是宝贵的人类文化遗产,在中国的文物群体中,属最具历史、科学、文化、艺术价值和最富观赏性的文物群体之一。在这批古蜀秘宝中,有高2.62米的青铜大立人、有宽1.38米的青铜面具、更有高达3.95米的青铜神树等,均堪称独一无二的旷世神品。而以金杖为代表的金器,以满饰图案的边璋为代表的玉石器,亦多属前所未见的稀世之珍。 2021年3月20日,三星堆遗址考古工作中新发现的6个“祭祀坑”已出土了500多件重要文物,其中3个坑中发现有象牙。3月21日,4号坑一根重达100多斤的象牙被完整提取。 [20] 三星堆“祭祀坑”出土了大量重要文物,保存完整的东、西、南城墙和月亮湾内城墙,但已发掘的面积只占遗址总面积的2%左右。 2021年5月28日,三星堆新发现6个“祭祀坑”发掘收获颇丰,三星堆新发现6个“祭祀坑”已出重要文物一千余件。此外,三星堆遗址将联合金沙遗址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加快建设三星堆国家遗址公园。 9月9日,三星堆遗址祭祀区三号坑、四号坑再发现等阶段性重大考古成果。
四川历史
四川历史悠久,远在上古时代,蚕丛*,鱼凫(fú)就开创了蜀地最早的国家---古蜀国;秦统一六国后,大量移民和文化的输入,促进了巴蜀地区经济、文化的飞跃,使得这片崇山峻岭围绕着的大盆地方有了“天府之国”的气象;三国时,武候诸葛亮治理西川,严肃法纪,使当地安定繁荣;南宋,四川成为国家赋税收入的主要来源地区;元未明初的大动乱,掀起了“湖广填四川”的移民浪潮; 清朝咸丰年间,四川跃居人口第一大省。
三国时期魏蜀吴疆域示意图
“三星堆”这个名字究竟是怎么来的呢?
“堆”在四川人口语中有人工垒建的意思,三星堆可以理解为人工垒建的三座土台。这三个黄土堆,位于东经 104.2度,北纬31度上。它的东北方,有一道形似弯月的残破城墙,土堆和城墙隔着马牧河相望。于是,当地人就给这个景观起了“三星伴月”的雅称。而“三星堆”这个名字,最早的出处已无从考证。
不过在清代的嘉庆年间,四川广汉的县志就记载了,当时广汉叫汉州,汉州八景之一,其中一景就是三星伴月堆。证明在清代的嘉庆年间的时候,已经是有三个土堆在这了。
三星堆如何被发现的?
1929年春季一个傍晚,村民燕道诚和儿子燕青保,在自家门口不远处挖水沟,为农耕做准备。据记载,燕青保用锄头翻泥土时,忽然被一件硬物震得手疼,刨开一看发现是块玉石器。由此,敲开了尘封3000年的“古蜀国都城遗址”的历史大门。 1933年的发掘是三星堆遗址历史上的第一次正式发掘 ,三星堆自1933年正式发掘开始,就引发了持续半个世纪的三星堆遗址考古热。尤其是1986年,两个大型祭祀坑的相继出土,让4000余件珍贵文物出世,震惊了全国,轰动了全世界。
三星堆总面积是多少,又包括哪些文化遗迹?
三星堆遗址位于四川广汉南兴镇,是一个总面积超过12平方千米的大型遗址群,包括
大型城址
、
大面积居住区
和
两个器物坑
等文化遗迹。
三星堆文化,我们一起说一说?
三星堆遗址的年代从新石器时代晚期延续到商未周初,距今约 4800~ 2800年,包含了三期连续发展的考古学文化:以成都平原的龙山时代至夏代遗址群为代表的一期文化,又称
“宝墩文化”
;以商代三星堆规模宏大的古城和高度发达的青铜文明为代表的
二期文化
;以商末至西周早期的三星堆废弃古城为代表的三期文化,即成都
“十二桥文化”。
三星堆造型奇特的青铜器的特点?
三星堆出土了大量古蜀国的青铜器、金器、玉石器等,其中最具特色的当属器形高大、造型生动、结构复杂的立人像、人面像、兽面具、龙形饰、虎形器、羊樽、神坛、神树、大阳形器、戈、环等青铜器。人头像、人面像和人面具代表被祭祀的祖先神灵;立人像和跪坐人像则代表祭祀祈祷者主持特祭祀的人;以植物为造型特点的青铜神树,则反映了蜀人植物崇拜的宗教意识。 三星堆的出土文物中,表现
眼睛
的文物数量繁多,特別是眼球部分,往往极度夸张,瞳孔孔呈圆柱状向前突出,长达十几厘米,看上去就像是外星人。此外还有数十对眼形铜饰件,包括菱形、圆泡形等,可以组装或单独悬挂。 古蜀人为什么如此重视刻画眼睛?据《华阳国志》记载:“蜀侯蚕丛,共目纵,始称王。”因此,他的墓葬被称为“纵目人家”。所谓的“纵目”就是指眼睛凸起。而古蜀人在塑造神像时,便针对这个特,点进行创作,于是出现了许多将眼睛夸张造型的器物。 至今,关于三星堆的种种仍是众说纷纭,有说法指三星堆是外星人造访地球时建立的基地,或外星人曾辅助先民,在这里建成了一个泱泱大国;纵目人是外星人佩带的全天候望远镜,或是无线电的发射天线; 立人像是外星人为我们塑造的王权象征……这些有趣的假设都有待后人去考察和验证。
三星堆文物知多少?
1 青铜大立人像
二号祭祀坑中出土的青铜大立人像,高达2.62米,重约180千克,头戴兽面形高冠,身着三层衣服,最外层的衣服形似燕尾服,两臂平抬,两手呈持物献祭状。 2 兽面具
兽面具宽138厘米,重约80千克,造型极其夸张,方形的脸看起来似人非人,似兽非兽,大耳高耸,眼球向外突出,面容十分狰狞怪诞,可谓青铜艺术中的极品。 3 金面青铜人头像
金面青铜人头像,高鼻深眉、阔嘴大耳,耳朵上竟还有穿孔的痕迹。 4 青铜神树
青铜神树高384厘米,树分九枝,枝上立鸟栖息,枝下硕果勾垂,一条龙攀援树干而下,形态十分生动。上面挂着许许多多飞鸟走兽,据材料表明,这颗神树是在古代巫师们用来祭祀的器皿。具推断可能为古神话传说中扶桑树。
在四川民间传说中,蜀人的祖先称作“蚕丛”和“鱼凫”,这两人中,蚕丛有一目三瞳,而鱼凫本是一只捕鱼的水鸟,他们全部都是有数百岁的年龄,神话不死之身,之后他们变成了神话中,蜀人的祖先,部落的图腾,尽管是传说,但至今为止在温江县一代,仍是关于他们的故事和遗迹。而唐代诗人李白的
《蜀道难》
,也证实了这一点。
在这首诗中,李白形容其为“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证实古蜀人生活淳朴,世世代代以农桑为生,蚕丛教人养蚕,鱼凫教人捕鱼。在甲骨文中,古人写字,都以形体相似为重,不论是甲骨文中的蚕或是蜀,上面全部都是有一个大大的眼睛形状,看起来就仿佛人眼一样。
蜀道难①
噫吁嚱②,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蚕丛及鱼凫③,开国何茫然④! 尔来四万八千岁⑤,不与秦塞通人烟⑥。 西当太白有鸟道⑦,可以横绝峨眉巅⑧。 地崩山摧壮士死⑨,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⑩。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⑪,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⑫。 黄鹤之飞尚不得过⑬,猿猱欲度愁攀援⑭。 青泥何盘盘⑮,百步九折萦岩峦⑯。 扪参历井仰胁息⑰,以手抚膺坐长叹⑱。 问君西游何时还⑲?畏途巉岩不可攀⑳。 但见悲鸟号古木㉑,雄飞雌从绕林间㉒。 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㉓。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㉔。 连峰去天不盈尺㉕,枯松倒挂倚绝壁。 飞湍瀑流争喧豗㉖,砯崖转石万壑雷㉗。 其险也如此㉘,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㉙! 剑阁峥嵘而崔嵬㉚,一夫当关,万夫莫开㉛。 所守或匪亲㉜,化为狼与豺。 朝避猛虎㉝,夕避长蛇。 磨牙吮血㉞,杀人如麻。 锦城虽云乐㉟,不如早还家。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㊱!
《蜀道难》
是唐代大诗人李白的代表诗作。此诗袭用乐府旧题,以浪漫主义的手法,展开丰富的想象,艺术地再现了蜀道峥嵘、突兀、强悍、崎岖等奇丽惊险和不可凌越的磅礴气势,借以歌咏蜀地山川的壮秀,显示出祖国山河的雄伟壮丽,充分显示了诗人的浪漫气质和热爱自然的感情。全诗二百九十四字,采用律体与散文间杂,文句参差,笔意纵横,豪放洒脱,感情强烈,一唱三叹。诗中诸多画面此隐彼现,无论是山之高、水之急、绝壁之险,还是河山之改观、林木之荒寂,皆有逼人之势,气象宏伟,境界阔大,集中体现了李白诗歌的艺术特色和创作个性,深受学者好评。
词句注释
①蜀道难:南朝乐府旧题,属《相和歌·瑟调曲》。
②噫(yī)吁(xū)嚱(xī):惊叹声,蜀地方言,表示惊讶的声音。宋庠《宋景文公笔记》卷上:“蜀人见物惊异,辄曰‘噫吁嚱’。”
③蚕丛及鱼凫(fú):蚕丛、鱼凫,传说中古蜀国两位国王的名字。
④何茫然:指古史传说悠远难详,不知道。何,多么。茫然,渺茫,完全不知道的样子。据西汉扬雄《蜀本王纪》记载:“蜀王之先,名蚕丛、柏灌、鱼凫,蒲泽、开明。……从开明上至蚕丛,积三万四千岁。”
⑤尔来:从那时以来。四万八千岁:极言时间之漫长,夸张而大约言之。
⑥秦塞(sài):秦的关塞,指秦地。秦地四周有山川险阻,故称“四塞之地”。通人烟:人员往来。
⑦西当:西对。当,在;一说对着,向着。太白:秦岭峰名,又名太乙山,在长安西(今陕西眉县、太白县一带)。鸟道:指连绵高山间的低缺处,只有鸟能飞过,人迹所不能至。
⑧横绝:横越。峨眉:山名,在今四川省峨眉山市西南。巅,顶峰,一作“颠”。
⑨“地崩”句:《华阳国志·蜀志》:相传秦惠王想征服蜀国,知道蜀王好色,答应送给他五个美女。蜀王派五位壮士去接人。回到梓潼(今四川剑阁之南)的时候,看见一条大蛇进入穴中,一位壮士抓住了它的尾巴,其余四人也来相助,用力往外拽。不多时,山崩地裂,壮士和美女都被压死。山分为五岭,入蜀之路遂通。这便是有名的“五丁开山”的故事。摧:倒塌。
⑩天梯:非常陡峭的山路。石栈(zhàn):栈道。相:一作“方”。
⑪六龙回日之高标:一作“横河断海之浮云”。六龙回日,《淮南子》注云:“日乘车,驾以六龙。羲和御之。日至此面而薄于虞渊,羲和至此而回六螭。”意思就是传说中的羲和驾驶着六龙之车(即太阳)到此处便迫近虞渊(传说中的日落处)。高标,指蜀山中可作一方之标识的最高峰。标,标尺,标志。
⑫冲波:水流冲击腾起的波浪,这里指激流。逆折:水流回旋。回川:有漩涡的河流。
⑬黄鹤:即黄鹄(hú),善飞的大鸟。尚:尚且。得:能。
⑭猿猱(náo):蜀山中最善攀援的猴类。援:一作“缘”。
⑮青泥:青泥岭,在今甘肃徽县南,陕西略阳县北。《元和郡县志》卷二十二:“青泥岭,在县西北五十三里,接溪山东,即今通路也。悬崖万仞,山多云雨,行者屡逢泥淖,故号青泥岭。”盘盘:曲折回旋的样子。
⑯百步九折:百步之内拐九道弯。萦(yíng):盘绕。岩峦:山峰。
⑰扪(mén):用手摸。历:经过。参(shēn)、井:都是古代天文学上的星宿名。古人把天上的星宿分别指配于地上的州国,叫做“分野”,以便通过观察天象来占卜地上所配州国的吉凶。参星为蜀之分野,井星为秦之分野。胁息:屏气不敢呼吸。
⑱膺(yīng):胸。坐:徒,空。
⑲问君:一作“征人”。君,入蜀的友人。时:一作“当”。
⑳畏途:可怕的路途。巉(chán)岩:险恶陡峭的山壁。
㉑但见:只听见。号(háo)古木:在古树木中大声啼鸣。古,一作“枯”。
㉒从:跟随。
㉓“又闻”二句:一本断为“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子规,即杜鹃鸟,蜀地最多,鸣声悲哀,若云“不如归去”。《蜀记》曰:“昔有人姓杜名宇,王蜀,号曰望帝。宇死,俗说杜宇化为子规。子规,鸟名也。蜀人闻子规鸣,皆曰望帝也。”
㉔凋朱颜:红颜带忧色,如花凋谢。凋,使动用法,使……凋谢,这里指脸色由红润变成铁青。
㉕去天不盈尺:一作“入烟几千尺”。去,距离。盈,满。
㉖飞湍(tuān):飞奔而下的急流。喧豗(huī):喧闹声,这里指急流和瀑布发出的巨大响声。
㉗砯(pīng)崖:水撞石之声。砯,水冲击石壁发出的响声,这里作动词用,冲击的意思。转:使滚动。壑(hè):山谷。
㉘如此:一作“若此”。
㉙嗟(jiē):感叹声。尔:你。胡为:为什么。来:指入蜀。
㉚剑阁:又名剑门关,在四川剑阁县北,是大、小剑山之间的一条栈道,长约三十余里。峥嵘、崔嵬(wéi):都是形容山势高大雄峻的样子。
㉛“一夫”两句:《文选》卷四左思《蜀都赋》:“一人守隘,万夫莫向”。《文选》卷五十六张载《剑阁铭》:“一人荷戟,万夫趦趄。形胜之地,匪亲勿居。”一夫,一人。当关,守关。万夫,一作“万人”。莫开,不能打开。
㉜所守:指把守关口的人。或匪(fěi)亲:倘若不是可信赖的人。或,倘若。匪,非,不是。亲,一作“人”。
㉝朝(zhāo):早上。
㉞吮(shǔn)血(xuè):吸血。
㉟锦城:锦官城,即今四川省成都市。成都古代以产锦闻名,朝廷曾经设官于此,专收锦织品,故称锦城或锦官城。《元和郡县志》卷三十一剑南道成都府成都县:“锦城在县南十里,故锦官城也。”
㊱长咨(zī)嗟:一作“令人嗟”。咨嗟,叹息。
白话译文
唉呀呀,多么高峻多么伟岸!蜀道真太难攀简直难于上青天。 传说中蚕丛和鱼凫建立了蜀国,开国的年代实在久远无法详谈。 自从那时至今约有四万八千年,秦蜀被秦岭所阻从不沟通往返。 西边太白山有飞鸟能过的小道。从那小路走可横渡峨嵋山顶端。 山崩地裂蜀国五壮士被压死了,两地才有天梯栈道开始相通连。 上有挡住太阳神六龙车的山巅,下有激浪排空纡回曲折的大川。 善于高飞的黄鹤尚且无法飞过,即使猢狲要想翻过也愁于攀援。 青泥岭多么曲折绕着山峦盘旋,百步之内萦绕岩峦转九个弯弯。 可以摸到参井星叫人仰首屏息,用手抚胸惊恐不已徒劳地长叹。 好朋友呵请问你西游何时回还?可怕的岩山栈道实在难以登攀! 只见那悲鸟在古树上哀鸣啼叫,雄雌相随飞翔在原始森林之间。 月夜听到的是杜鹃悲惨的啼声,令人愁思绵绵呵这荒荡的空山! 蜀道真难走呵简直难于上青天,叫人听到这些怎么不脸色突变? 山峰座座相连离天还不到一尺;枯松老枝倒挂倚贴在绝壁之间。 漩涡飞转瀑布飞泻争相喧闹着;水石相击转动像万壑鸣雷一般。 那去处恶劣艰险到了这种地步;唉呀呀你这个远方而来的客人,为了什么要来到这个险要地方? 剑阁那地方崇峻巍峨高入云端,只要一人把守千军万马难攻占。 驻守的官员若不是皇家的近亲;难免要变为豺狼踞此为非造反。 清晨你要提心吊胆地躲避猛虎,傍晚你要警觉防范长蛇的灾难。 豺狼虎豹磨牙吮血真叫人不安,毒蛇猛兽杀人如麻即令你胆寒。 锦官城虽然说是个快乐的所在,如此险恶还不如早早地把家还。 蜀道太难走呵简直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令人不免感慨与长叹!
幸运出行前刚好有三星堆的展览可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