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古代三妻四妾?是因为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吗
我们在看古装剧时,经常听到有人羡慕古人有“三妻四妾”,其实“三妻四妾”是一个错误的称呼,古人从来没有“三妻四妾”这个事实。
准确地说,古代的婚姻制度是“一妻多妾制”。
也就是说,一个家庭中丈夫只能有一个妻子,可以有多个小妾。
三妻,指“一发妻二平妻”。发妻即结发妻子,平妻指男人在外时所娶女子,按照古代礼法,发妻持家,平妻在旁辅佐,地位比一般的妾稍高,但本质上其实还是妾。所以说古代也是只有一个妻子。
四妾,指“四偏妾”。她们主要是伺候丈夫和“三妻”的,地位低于二平妻,但又比丫鬟高出不少,一个妾伺候一个,数量刚好是四个,也就是四妾。
在元代之前,你可以多妾,但妻子只能有一个,而且妻和妾的地位相差悬殊,如同鸿沟、天堑一般不可跨越。
因此,我们能够看到这样一个很奇葩的现象:
宋代才子苏轼一边流泪感伤,写下缠绵恻隐的怀妻大作《江城子》,另一边却毫无负罪感地、很随意地用自家小妾去换别人的宝马。
而这种情况在时人看来,实在是再正常不过了。
古人的血脉传承观念非常浓厚,”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如果在自己手中,血脉断绝,那就是家族的罪人。
怎样提高血脉传承的概率呢?那就是多娶嘛。即便一个生育有问题,其他的妾也可以生育,可以保证血脉延续。
古代社会,女子社会地位低下,处于附庸于男人的地位。嫁乞随乞,嫁叟随叟。在很多时候,女子的地位跟家庭的财物差不多,可以随意买卖,可以随便送给别人。
其实古代男子死亡率高,每次战争、劳役都会有大量男子,特别是青壮年男子死亡
最后只有大户人家有能力纳妾,普通老百姓能娶着老婆就不错了,顺便说一下娶不着媳妇的会向大户人家租妾生孩子,好让延续香火,妾在古代是没有任何地位的,能随便送人
“三妻四妾”是有权有势的人的专属品
古代没有保护女孩子的婚姻法,所以即使是男人娶了几个老婆,原配也不会说什么,而且本身的思想就很禁锢,很多女孩的命运也主要是掌握男人手里,所以他们没有反抗的能力,也就只能接受。
身处下层社会的农民,除去上缴国库的粮食以外,能养活一家人就已经很不错了,如果要养活多几个老婆,那是很难的,加上女子也未必会选择他们,谁愿意去过苦日子呢!
有钱或者有势的人就不一样,他们本身就能力去养活几个老婆,女孩子跟了他们也能过上比较好的生活。嫁人嘛,总是想找个条件好一点的男方,这个不是现代人的权利。尤其是在女子地位低下的古代来说,脱离了男人,生存都会遇到很大的问题,不像现在,女孩子也能撑起半边天。
最后总结,古代女性比例和男性比例大约也是1:1,古代也不是所有男人都有三妻四妾,就像现在也不是所有人都能月入十万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