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助!怎么把简单的题目写好!!!

◼️ 能够出现在试卷中的题目可以按照学科进行分类,包括但限于传播学、新闻学、网络传播学、广告营销学等。在冲刺期复习时可以通过分析真题的方式关注自己应该在哪一些学科上多花工夫,以及学科中比较喜欢考察的内容,像是新闻学中的马新观、新闻真实,传播学里的符号、传播效果等。这一部分具体参考「虽然已经10月了,但确实还不会分析真题」。
◼️ 此外,难易程度同样可以用来当作划分题目的标准。将在入门参考书中出现的考题列为“简单题”,其他需要额外知识补充与延伸拓展的称之为“难题”。当然「困难与简单」还应该涉及提问的方式,比如“理解/观点类题目”一定是比“特点/价值/建议类题型”来得难一些,需要更多的思考。所以最常见的“简单题”应该是知识点常见、出题方式简单,例如“舆论的特点”“沉默的螺旋三个前提”“新闻采访的注意事项”等。但是想要写好这样的「简单题」也并非易事,一方面容易陷入「感觉没什么话说」的情况,另一方面也害怕自己写的没有新意,和其他考生无法拉开差距。
◼️ 实际上,对于这样的「简单题」需要分成两个部分:第一,保证自己对这些问题有基本的知识面,能够搭建答题框架;第二,再去想如何将它写好、写漂亮。双管齐下才能够让我们的卷子中的基础分能够答得出彩。

🔋
10/19/THU.
第一件事/一定是
尽可能增加知识储备
@TuTouSuo™️
◼️ 例子:非语言传播的功能(上海交通大学真题)
对于这道基础参考书上就有的题目,如果只按照《传播学教程》中的内容来写,答案几乎都是“补充语言传播的符号表达”“提供传播情境与空间”“作为文化符号”等等。
但是如果我们的头脑中同时能够积累一点关于符号互动论的内容,就可以把“非语言符号作为语言符号的补充”变为“人际关系互动与社会情境融入”、“创造共通的意义空间”。
如果我们还能有一些关于罗兰·巴尔特的神话和詹姆斯·凯瑞的仪式观的知识点,就可以进一步将思考延伸到认为“非语言符号”可以与“语言符号“一同,创造出具有仪式象征意义的传播场景,并在其中使个人获得更多的身份体验与价值认同。例如在国旗下敬礼、唱国歌的场景里,除了被唱出来的国歌,其他的“敬礼”“国旗”都是肢体符号、图像符号。多种符号体系一同作用,才能够制造出一场詹姆斯·凯瑞所说的仪式传播,也才有可能创造出罗兰·巴尔特的意识形态神话(五分钟了解罗兰·巴尔特的神话理论)
再有,可以把媒介环境学派先驱苏珊·朗格在对符号的理解时所说的「推理符号」与「表现符号」同非语言符号进行类比,前者是强调逻辑序列的语言表达、书写文字,即表意的语言符号;后者是关注知觉体验和表现象征的非语言符号,包括波提切利画的维纳斯、米开朗琪罗在西斯廷教堂穹顶上画的大洪水和创造亚当。
非语言符号的功能绝不仅仅局限在补充语言符号,它相比于线性、单一的语言表达来说更具有创造力、多样性和丰富的意义内涵。它是语音语调的变化,也是动作神情的改变,更是人类精神世界中投射出的雕塑、绘画、歌曲和象征国家、民族的文化图腾、飘扬的国旗,还有代表人类文明发展的埃菲尔铁塔、凯旋门、长城、泰姬陵、古罗马斗兽场等等。
所以这道题只不过是出现在基础的参考书上导致它看起来基础,也因为基础的入门书籍中只有一点点浅显的与之相关的部分使其变得基础。实际上,作为人类重要的传播符号,非语言符号几乎承载了这个世界的文化与文明演进的最为关键的功能,它使人类的艺术得以被呈现,使共同体能够被建立,使个人能够归于群体、找到依傍的象征和寄托。
就像是远游的国人,看见国旗就有了思乡之情一样,非语言的便是以某种标志,成为人类活动的参与者。
◼️ 总结答案(两种不同写法)
「基础版/参考《传播学教程》」
一、作为语言传播的补充,创造共通意义空间
二、形成人际互动的情境,丰富人类传播表达
三、使抽象精神思考具像化,重要的文化符号
「提升版/借用社会框架体系理解非语言符号」
一、传播话语空间交流,融入社会与情境
*借用符号互动论的内涵谈人际交往中的作用
二、制造神话与仪式,赋予个人身份体验
*通过传播的仪式观和神话理论,讨论对于个人身份获取与意识形态传播的作用
三、人类文明活动象征,抽象精神艺术化
*将苏珊·朗格的表现符号定义作为基础,拓展至艺术创作,进而解释非语言符号对于人类文明的发展与建构意义
◼️ 论述案例
「小标题」制造神话与仪式,赋予个人身份体验
罗兰·巴尔特在谈到“神话”概念时援引了《巴黎-竞赛》杂志封面上一位黑人士兵向法国国旗敬礼的案例,认为敬礼、国旗等行为和图像符号共同创造了具有意识形态价值的“神话”。此外,詹姆斯·凯瑞提出的传播仪式观中同样强调,构成传播情境的包含在场的各类存在物,包括音声语调、空间场景等等,这些内容能够使传播双方彼此确认身份关系,完成传播仪式。可见,非语言符号的价值不仅局限在保持传播双方的交流互通与意义共享,还能够与语言符号一同建构意识形态层面的精神意义,形成共同体的默认价值观念;同时还能帮助个体在传播过程中确认自身身份、进入群体,获得群体共识。

TTS永远是你的吹气球队队长|
所以尽可能地去发挥去想象吧|
🔋
™️ 其他三种提升方法
🕳️ / TuTouSuo / 有条理有案例有新意
◼️ 准确阐释的基础上提出一些更新颖的讨论
◼️ 例子:论述事实世界与新闻事实世界的关系(暨南大学真题)
事实世界与新闻事实世界换种说法便是“客观事实与新闻事实“(千万不要被题目的说法吓唬到)。于是这道题就成为了所有新闻学基础教材都会告诉我们的一句话:“事实第一性,新闻第二性”。即新闻信息来自于客观事实,是对多元、广泛发生的变动的事实信息进行选择后呈现出来的报道内容。因此,客观事实是新闻事实的来源,新闻事实是对客观事实进行选择后的结果——新闻并非“有闻必录”的。
这时候,二者之间的关系其实已经非常清晰地展示出来了。不过,若是再往下深化一层,也就是考虑到新闻事实发布的目的是传递客观事实时,便会看到双方存在的第三种交织状态:新闻事实试图通过客观、真实的报道还原客观事实。因此,新闻事实不断追逐客观事实、贴近客观事实。
写到这里,三个点对于这道题来说已经十分清晰,但想要写得再有新意一点,想他人所未想,可以借用日本学者藤竹晓「拟态环境的环境化」的观点,说明新闻事实能够通过影响公众的认知、态度乃至行为,直接作用于事实世界、改变客观事实。
这个点对于本道题来说还是妙的,中间加上了新闻事实对于现实环境的影响考量。不过也是建议大家不一定每道题都要去「剑走偏锋」,先写好基本内容,再去分析其可能的其他思路。
◻️ 总结答案(两种不同写法)
「基础版」
一、新闻事实来自于对客观事实的认识
二、新闻事实是对客观事实的选择结果
三、客观事实是新闻事实的客观追求
「提升版」
一、新闻事实来自于对客观事实的认识
二、新闻事实是对客观事实的选择结果
三、客观事实是新闻事实的客观追求
四、新闻事实通过影响公众改变客观事实
◻️ 论述案例
「小标题」新闻事实通过影响公众改变客观事实
日本学者藤竹晓在谈到新闻事实与客观事实环境关系时提出“信息环境的环境化”观点,认为通过新闻传播后的事实信息将改变公众的认知、态度,乃至行为,由此使得原本并不普遍的情况成为社会流行趋势。从这一视角来看,新闻事实与客观事实的关系并非简单的选择与被选择,而是前者能够借用社会影响力直接改变后者的存在状态。因此,对于新闻事实报道理应准确无误,才不至于对社会产生消极、负面的影响。
◼️ 补充合适的、漂亮的案例(尤其实务题)
◼️ 例子:新闻评论的基本特征(江苏师范大学真题)
新闻实务理论是非常枯燥的,几乎都称不上是理论内容,顶多算是各类新闻实践活动的方法论总结。所以学习、回答新闻实务题时我的窍门便是想象自己的新闻活动,其中注意事项、关注焦点、基本特征也不需要太多的背诵,就能将其整理清楚。例如本道题涉及的新闻评论,我就会去回顾看看过的、写过的新闻评论内容有哪些值得关注的、独特的部分:
写作对象、写作方法、写作要求、写作目的。其中,对象需要是具有讨论价值的,例如引导社会关注走向、具有政策宣传意义、帮助公众解释当前情况等;方法是以观点表达为主,事实陈述为辅,通过论点、论据、论证的形式说明合理的观点内容,使阅读者信服;要求是理性、不偏激,同样需要遵守真实性和表达的客观性,不带入私人情绪;目的是进行宣扬正面事件,批判错误情况,能够推动民生问题的解决、社会舆论的理性化讨论等。
相对于论述来说,这些观点内容整理起来不算费劲,主要的难点还是出在论述无法更丰富,总感觉一两句话就说完了。这时候我们就需要漂亮的案例一起辅助说明、拓展论述的表达层次。
◻️ 总结答案
一、挑选具有评论价值的写作对象
二、以观点表达为主,事实陈述为辅
三、理性、客观、全面地展示观点
四、创造社会价值,推动合理讨论
◻️ 论述案例
「小标题」挑选具有评论价值的写作对象
评论写作与新闻报道相同,都需要选择具有价值的事实对象。对于新闻评论来说,评论的事件是否需要引导社会关注走向、是否具有政策宣传意义、是否能够帮助公众解释当前情况等,都应考虑在评论选题的价值标准内容。例如在杭州亚运会举办期间,对于运动健儿的表现需要提供及时的正面宣传,在公众对运动员吴艳妮进行抨击时应及时纠正舆论走向,引导公众的理性讨论。这些都是评论写作时需要关注的、有价值的评论对象。
◼️ 寻找合适的、全面的框架(尤其理论说明题)
◼️ 例子:麦克卢汉的媒介即讯息(江西财经大学真题)
简单题往往和简答题挂钩,纵观这几年的新传试题,比较常见的简答题就是对于某一理论的“简述”:简述媒介即讯息、简述沉默的螺旋、简述媒介环境学派等等。对于这类题目有两条比较明确的框架逻辑,一是像沉默的螺旋、议程设置、第三人效果等有比较明确的发展路径「提出+概念、具体内容(研究层次/理论前提/研究重点)、研究特色(舆论观/认知观)、理论发展、新媒介环境下的理论适用性等」,如果理论本身一条线比较清晰,直接可以作为解释框架。
二是像“媒介即讯息”这样本身就是比较独立的理论内容,可以考虑采用「概念+具体内容、理论的质疑/解释、理论和其他理论的对比、理论的价值/意义」;再或者是学派类的阐释可以以「学派的具体介绍、学派思想的核心(例如传播的政治经济学派便是“商品化、空间化和结构化”)、学派的代表人物及其思想等」为主要的答题层次。
◻️ 总结答案(三种答题方法)
「第一种理论较全版」
一、议程设置理论的灵感来源
二、议程设置理论的研究重心
三、议程设置理论的发展与当代适用性
「第二种独立理论版」
一、媒介即讯息:技术成为关注焦点
二、非技术决定论:突出技术的价值
三、技术与社会发展:理论的当前解释力
「第三种学派版」
一、传播的政治经济学派:诞生与发展
二、商品化、结构化、空间化:学派焦点
三、以斯麦兹和席勒作为学派思想中心
这一部分涉及较多是框架整理,因此不作论述案例。
最后需要说明的是,无论是怎样的题目,知识学习、积累、全面把握肯定是第一位的。同时也不要太过于强调「卷」,一定要写出新意、写出花来,还是先保证稳定的、正确的、基本的输出,才进一步思考如何写得更好、写得更具可读性、更有价值。
🦋
* ᴳᴼᴼᴰ ᴺᴵᴳᴴᵀ *
ʕ•ﻌ•ʔ
「秃头所王牌课程:秋日答题班」
WONDERLAND/以题带学
在实用与应试中保持思考

•̀ᴗ• •̀ᴗ•́
「TTS超级创意策划班」
新闻编辑部主编与百万年薪产品经理
成为学术研究大佬

ᑋᵉᑊᑊᵒ ᵕ̈ ᑋᵉᑊᑊᵒ
つ♡⊂
「名词解释小册子更新版」
不止于一场功利应试
不只是一本新传考研工具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