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战争的劲旅:斯崔克旅

SBCT斯崔克旅最早可追朔至美国的FCS未来战斗系统,该系统的设想诞生于21世纪之初。彼时由于90年代苏联的解体,结束了美苏两个超级强权长达近50年的冷战,整个世界也由两级对立向多级化发展。在这基础上,由于大规模战争爆发的可能性越发建少,为此,美军开始谋求制定新的安全战略和装备发展理念。

在这之中,审视1991年的海湾战争使得美军发现,由于美国陆军部队长期的战场设想源自于欧洲平原地带,为此其远程投送力量十分有限。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对于当时的美军主力装甲师来说,其诸如艾布拉姆斯M1坦克和布莱德利M2A3步战车等等重型装备,必须先通过海运、铁路机动乃自公路机动才能进入战区,否则这些部队有限的摩托化里程将凭空消耗在半路上。而此时尽管美国空军已经装备了诸如C17等大型运输机,但实际上也还是没法有效运载M1坦克这类重型装备。为此,美军迫切需要一种比装甲师能力略低,但又高于传统步兵师的作战力量,FCS于是孕育而生。

在最初,FCS的设计是以18+1+1的模块化系统为构成,其中18中的10代表十种无人系统和8种新型有人驾驶车辆,其基本包含有从排到旅的各级无人机族群、小型机器人车辆、无人驾驶后勤车辆和无人战斗机器车辆,而8种有人驾驶车辆则为侦察车、非直瞄火炮战斗车、拥有30-40口径速射炮的轻型装甲车、全息一体的指挥控制车、医疗救援车等等。其基本作战设想是,在全球领域的任一范围内,可以用4天完成一个旅的部署,5天完成一个师的部署。当然,对于将这种装甲和防护能力都远弱于主力师的快速部队投送到敌国腹地,美军内部也不是没有反对之声,但后者却被如下理由驳回。即首先这种快速力量的投送往往立足于美国空军的强大空中遮断上,为此快速部队并不存在火力不足的担忧,反过来说如果敌军能比美国更早获得空中优势,那你投装甲力量一样无法挽回局面。其次,FCS战斗部队是以全新的信息化为一体,整个部队从单兵到车辆都集成在一套完整的信息化传输设备里(即后来的C4ISR和FBCB蓝军识别系统),故而其整体态势感知能力可以更好的帮助部队进行攻防转换。

以上就是SBCT斯崔克部队最早的起源,但随着FCS相关项目的推进,美军却发现很多原定项目却过于超前,导致研发经费严重超支,并且更为迫切的是21世纪开始美军所面临的多重现实挑战。为此,美军只能选择对现有装备进行改良来替换未知的FCS战斗车辆,其中后来大名鼎鼎的斯特瑞克系列装甲车,其实质上是来源于瑞士莫瓦格公司出品的LAV25型两栖装甲车。美军以其为模板,在LAV的基础上进行开发,先后共研制并生产了十种车型。

其中M1126型为步兵运输车,装备M2重机枪或MK19榴弹发射器,其载员包括车组在内共计11人。M1127型为侦察车,该车也可以装载M2机枪或榴弹发射器,但其最关键的却是车内装有一台长距离先进侦搜系统,可以大幅度提高远程侦察的能力。M1128 MGS型为机动火炮系统,该车装备一门120MM火炮,是整个斯特瑞克系列中火力最为强大的一款。不过值得一说的是,该车实际要比美军预期的要差,因为首先它是用艾布拉姆斯坦克淘汰下的主炮改装而来,其膛压较低,初速也低,甚至载弹量也很少(仅18枚),故而在面对敌方装甲目标时也只能是聊以慰籍。除此而外,美军原计划为每个斯崔克连都配备一个M1128排,但实际上由于性能等多方面缺陷,美军预期在今年年末即开始正式退役该型战斗车辆。至于这三种战斗车辆以外,斯特瑞克系列车组还包含有M1129迫击炮车、M1130指挥车、M113火力支援车以及M1132工兵车等等。总体上,以LAV打造的斯特瑞克系列车组不仅具备了模块化的设计,同时也集成了大量C4ISR的信息化设备,在体积上一般C130型运输机可以运载1辆,而C17型运输机能运载3辆(考虑安全一般只装2辆),基本满足了远程投送的要求。于是乎,以此为基础打造的斯崔克旅也就开始正式上线了。

美军最早的斯崔克旅是诞生于美国陆军第2步兵师的第3旅,其最初版本共装备斯特瑞克系列装甲车271辆、M198型火炮18门、标枪反坦克导弹264套、影子200无人机系统3架、地面监视雷达4部、先知技术侦察与电子战系统3套、保密机动抗干扰战术终端3套、特洛伊专用情报终端3套、旅用户节点和旅远程用户服务系统各2套、中继站15套、Q36近程目标测定雷达1套、Q37远程目标测定雷达1套、网络战工作车1辆以及此外的大量高机动车。其全旅的压制火力主要以旅属榴弹炮为核心,其最大射速约每分钟4发,全旅集中射击可以在3分钟内发射216发炮弹,覆盖可达纵深30km范围。而,SBCT营一级的营属火力以M1129迫击炮车位主,其最大射程为7200米,持续射速每分钟为12-15发。理论上,一个营全部迫击炮的集中射击,可以控制面积达1920 X 60米以上。
在编制上,每个斯崔克旅由3个步兵营、1个炮兵营、1个侦察营构成基干,而作为保障还编有工兵连、反坦克连、情报连、防空连以及通信连,其人数总计为3500-4000人。不过在2011年前后,美军对此又做了进一步调整,一方面将绝大部分旅部的直属连合编为旅部营,同时为5个一线作战营各增加了一个前进支援连。其中步兵营的支援连为108人,骑兵营的支援连为99人,炮兵支援营为93人。这次改动使得支援营多出了5个前进支援连,而营本身的维修人员则相应减少,但整个SBCT斯崔克旅的人员编制却超过了4000人。

不过尽管相比同期的ABCT(装甲旅战斗队),斯崔克在装甲和火力方面尚有许多不足,但好在其信息化程度却十分优秀,其整个旅内75%以上的车辆都装备有信息一体化的作战指挥系统,并在旅和营部间均使用了宽带卫星通信系统,这使得其态势感知能力比传统部队至少高出2倍,且大大加快了OODA(观测、定位、决策与行动)的决策速度。更又如,SBCT斯崔克旅的所有斯特瑞克装甲车基本全部安装了FBCB蓝军识别系统,为此即使是两辆不同连队的车辆间,也可以进行实时的信息传递和地图共享。而指挥官更是可以在地图上清楚的看到所有车辆的实时位置以及被各单位标出的敌军所在,这不仅使得微操可以更为精准,同时也大大减少了传统的战争迷雾。而在战略投送方面,一个完整的SBCT其全重为13000吨,战斗满员状态下共计仅需270架次的C17运输即可完成。

那么,斯崔克在实战中表现又如何呢?
美军斯崔克旅的实战发生在2003年的伊拉克北部,彼时由于大规模作战行动已经结束,故而该部队主要进行的是绥靖和治安任务。其中的典型战如2003 年 12 月 爆发的”常青藤风暴行动”。该役的背景是,美国陆军第 2步兵师第 3 旅奉命轮换第 101 空突师,而 101 师部署在伊拉克北部摩苏尔,为此,斯崔克旅要从伊拉克南部科伊边境长途跋涉 1000 余公里抵达自己防区。其中由艾瑞克.迈克奥里斯特上尉指挥的第14骑兵团第1骑兵营C连作为先头部队,第一个越过科-伊边境,向着目标地-伊拉克北部重镇-摩苏尔前进。
该部平稳地穿过伊拉克西部沙漠后,行驶在一条二级公路上。当日夜晚,在一个补给站进行了短暂停留后,继续往北进发。然而,尽管先遣部队进展顺利,但后续部队却遭遇了麻烦。两天后,当旅本队沿这条二级公路向前行进时,忽逢大雨临盆,公路变得泥泞不堪,一些部队只能掩护运输车队绕道高等级道路,进入人口密集区域,但这就使得反美武装有了更好的条件对美军进行伏击。与此同时,正当第 2 步兵师第 3 旅往北行进时,其任务也忽然发生了变化。在巴格达西北,即提克里克、拉马迪、巴格达构成的逊尼三角区域,第 4 步兵师面对人数众多武装人员的骚扰。师长奥蒂诺少将请求第 7 联合特遣队司令官桑奇兹中将派出增援。于是第 2 步兵师第 3 旅获得了接防之外的新命令-顺道增援第 4 步兵师。

12月7日,第3旅的先头部队抵达位于巴格达北部约60英里的萨迈拉。萨迈拉处于逊尼三角东侧,人口约5 万。在该镇以东 6 英里处,美军设立了代号“先导者”的前进指挥部。到此,至少目前第 2 步兵师第3 旅还算顺利,不仅一路快速挺进了 540 英里,同时也几乎没有被反美武装阻挡,甚至没有出现车辆的非自然抛锚。
但考虑到料敌从宽,罗德上校和奥蒂诺少将经讨论后,仍决定以该地区有丰富作战经验的部队带着斯崔克旅沿着整个地域兜一圈,以便新部队迅速熟悉作战环境和当地的风土人文。根据这一计划,从12月9日至12 日,斯崔克旅执行了一些列“有限”的搜索和巡逻任务。首先,该旅将在第 4 步兵师当地有实际作战经验部队的“保护”下,进入了萨迈拉和巴拉德(位于“先导者”东南约 20 英里)镇中心进行巡逻。与此同时,预期在 12 月 15 凌晨时分,斯崔克旅和第 4 步兵师第 3 旅,负责清剿盘踞在萨迈拉地区忠于复兴党和萨达姆的伊拉克残余部队。届时,斯崔克旅将负责萨迈拉镇东半区,而第 4 步兵师第 3 旅则负责西半区。
12月13日,也就是行动开始前2天,斯崔克旅完成了对周边环境的熟悉,并开始单独执行巡逻任务。但就在这天,当第14骑兵团1营C连1排在萨马拉一条凌乱街道上巡逻时,一颗遥控路边炸弹突然在车队的最后一辆车下爆炸,强烈的爆炸气浪将19 吨重的斯崔克战车瞬间抬起数英尺。但车内乘员除了司机的大腿因为撞击而严重骨折外,其余成员均安然无恙。随后,工兵分队扑灭了战车上的大火,并最终将其拖走,而当这辆车返回基地时美军却发现其内核没有遭到致命破坏,仅需一定修复就能重返战场。12月14日,随着萨达姆在提克里克被俘的新闻传开,桑奇兹中将认为应当暂停大规模军事行动以评估伊拉克民众对萨达姆被俘的反应,奥蒂诺少将于是决定推迟“常春藤风暴”作战计划。
12月15日上午,第4师命令斯崔克旅派出一支小分队进入萨迈拉镇近距离观察伊拉克民众的反应。罗德上校把此项任务交给由李德中校指挥的第 20 步兵团第 5 营的B 连 3排。而作为掩护,A 连的一个排在远处跟随,以随时接应 。B 连 3 排排长麦克克里斯朵少尉随即带着部队向萨迈拉镇前进。至小镇不远处时,麦克克里斯朵少尉命令全体步兵下车配合斯特瑞克战车徒步进入小镇。入城后,3排沿着街道缓慢前行,忽然一群鸽子受扰飞了起来,事后来看,这些鸽子很可能是当地人的警报系统。因为不一会,两辆摩托车就从前方快速靠近,摩托车上的伊拉克人忽从车里掏出冲锋枪,边跑边向3排进行射击。见状,少尉指示全排原地建立防御,而排属狙击手则负责回击,两辆摩托车迅速逃逸。此后不久,3 排在行进途中发现并引爆了一枚隐藏在路边的炸弹,但不想这里正是伊拉克人的预设埋伏点。只听周围突然响起激烈的枪声,3 排迅速做出回击,并用迫击炮予以火力压制。在猛烈的火力压制下,敌人很快停止了攻击,此战3 排无人受伤,而战车更是毫发无损。但还没等3排缓过神来,闻讯前来增援的A 连 1 个排却在途中遭遇了另一起伏击,大约 15-20 名武装人员携带轻武器和火箭筒对来援的A连进行了猛烈射击,可见这两场战斗是一场预有准备的埋伏行动。不过相比以往,由于斯崔克战车具有比悍马高机动车更强的装甲保护,为此整个先遣分队并未受到实质性损失。而这一战也充分表明,萨达姆的被俘丝毫没有影响他追随者的反美决心。美军的两个排随后完成了回合,并开始转为主动进攻,经过 45 分钟的激烈交火后,所有敌军均被驱逐。战后统计,B 连 3排共击毙 11 名敌军,其中包括由狙击手戴维斯中士击毙的 7 名,而美军在此次作战中没有伤亡。
当天夜晚,奥蒂诺少将根据白天试探的结果认为,既然那些反美武装并没有因为萨达姆的被捕而丧失信心,那么清剿行动依然有必要执行。“常春藤风暴”作战遂于12 月 17 日凌晨 1 点正式展开。其具体部署如下:第 20 步兵团 5 营、第 14 骑兵团 1 营、第 23 步兵团1 营执行萨迈拉清剿任务。第 3 步兵团 2 营在巴拉德镇警戒。第 37 炮兵团 1 营、旅反坦克导弹连(第 52 步兵团 C连)在萨迈拉南北公路上巡逻。
从 12 月 17 日至 23 日,上述三个营在萨迈拉负责清剿萨达姆支持者,期间他们抓获了许多俘虏,并发现和清除了一些武器隐藏地。但与此同时反美武装的反击也日趋激烈,21日傍晚反美武装更是向“先导者”前进基地发射了 11 发 107毫米火箭弹,其中有一发距离第 20步兵团 5 营后方的指挥所仅100 码,所幸无人受伤。而该旅的炮兵侦察雷达此时也立刻发挥作用,很快便确定了火箭发射地,炮兵 A连立即发射 155 毫米高爆弹予以回击。“常春藤风暴”行动的最后,美军极大打击了反美武装在萨迈拉镇的活动,有鉴于此次行动的成功,第 7 联合特遣队司令官桑奇兹中将命令斯崔克旅继续北上前往摩苏尔以帮助当地的美军卫戍部队。在 2003 年 12 月的最后一周以及2004 年新年第一周内,斯崔克旅陆续离开“先导者”前进指挥部。至 2004 年 1 月 7日,斯崔克旅全部成功撤离,整个作战过程中没有人员阵亡,也没有车辆损毁,仅1 人受伤和1 辆战车损伤。可以说,在该役中美军第2步兵师第3旅刚刚抵达就马上投入战斗,尤其在清剿萨迈拉镇的作战中,斯崔克旅更是一马当先。往往趁着伊军立足未稳之际,斯崔克特遣队就发起快速奔袭,一度打得伊军无法建立有效防御,这充分显示了SBCT斯崔克旅能先发制人的快攻优势。而在随后的漫长治安战中,斯崔克旅的战车也充分表明,至少这玩意儿是要比悍马可靠的。

但尽管说斯崔克旅在近些年的作战中风头极盛,美军对其能力瓶颈却还是十分有数的。首先斯崔克旅的高机动力和战略部署优势是以减轻战斗重量换来的,为此其代价是较低的装甲防护与较差的火力打击,这一点在绥靖和治安战中尚表现不是十分明显。但在可预期的大国争斗中,斯崔克旅的轻薄装甲是否能如预期的坚持到重型战斗部队的到来,仍面临着许多不确定性。甚至来说,即使近些年的叙利亚战争和乌克兰战争的经验也表明,斯崔克旅的斯特瑞克战车即使面对30口径机关炮也是十分脆弱的,但如果提升装甲防护则又有可能妨碍其战略投送能力,为此美军自己也是头疼不已。很大程度上,这也是普遍说美军斯崔克旅远不及中国的中型合成旅的由来,只不过某种程度上这种说法其实也有待商榷,诚固然斯崔克旅与中型合成旅横向比较来说,其炮兵的火力和自动化略显不足,装甲防护和火力也性能堪忧。但我们需要明白的是,所有的作战力量均是需要建立在其国的整个作战体系内的,如是对斯崔克旅这样的战略投送部队来说,其真正的核心,乃是其背后以全球部署为目标的战略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