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来西亚历史沿革(第六期)
吴作栋
(一)吴作栋(1941年5月20日——至今)是新加坡政治家,新加坡第二任总理。1941年5月20日吴作栋出生于新加坡,父亲是福建永春县湖洋镇人,他小时候喜欢游泳。1955年吴作栋就读于当地的公学性质的私立男校莱佛士书院,在校期间曾担任莱佛士书院学生会主席。1961,吴作栋进入新加坡国立大学学习,1964年吴作栋获得经济学一等荣誉学位,同年开始任职于政府部门。1966年吴作栋赴美国威廉姆斯学院深造,获得发展经济学硕士学位,之后回国任职于新加坡海皇轮船公司。1973年吴作栋出任海皇轮船公司董事经理,1976年吴作栋获得人民行动党推荐,参选马林佰列选区国会议员并当选。1977年吴作栋入选内阁,出任财政部资深部长。1979年吴作栋成为人民行动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后先后出任过贸工部长、卫生部长和国防部长。1989年吴作栋担任人民行动党第一助理秘书长,1990年吴作栋接替李光耀,由全体内阁成员投票决定,出任新加坡第二任总理。1992年12月吴作栋接任人民行动党秘书长(至2004年8月12日),带领该党赢得1997年、2001年两次大选胜利。2003年末吴作栋宣布最快将在2004年中辞职,由副总理李显龙接任。2004年8月5日(新加坡国庆日)吴作栋用中文、英文、马来文3种语言录制国庆演说,这也是他的告别演说。8月12日吴作栋的辞呈正式生效,由副总理李显龙接任总理职位,而吴作栋本人则转聘为国务资政,并与前国务资政(现内阁资政)李光耀共同履行辅助政府决策的义务。由于李显龙是李光耀之子,这项任命遭到很多质疑与担忧。1991年大选后不久政府便成立民意处理组,定期召开与民间代表对话会,允许民众投递意,增加表达意见的渠道。20世纪90年代初新加坡政府已经开始推广互联网,截至2005年新加坡已经有超过三分之一的人口接入互联网。吴作栋还宣布成立新闻及艺术部,委派杨文荣出掌该部门;成立国家艺术理事会,任命长期担任驻美国大使的许美通为主席,有计划地推动新加坡艺术领域的发展。一些本土剧作家和艺术家的努力也渐渐得到国外的承认,在一定程度上改变新加坡只重经济、没有艺术创造力、枯燥无味的形象。政府还成立科技企业家委员会,研究放宽条例,以培养科技企业家,鼓励国民创业。大力吸收外来科技人才,通常由退休或离任的部长、重量级的公务员领导的政府控股公司,包括海皇轮船、新加坡发展银行等也出人意料地引进外国管理专家担任要职。

(二)1997年7月教育部部长宣布对教育政策进行调整,着重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在这个原则下教育部和大学机构随宣布一系列措施,包括修改大学入学标准,不单以学业成绩来评估学生,减少课本教学,增加实践项目等;重视学生计算机知识和能力的培训;鼓励并吸引欧美的重要大学来新加坡办学。2000年1月新加坡政府宣布加速开放电信业,3月则宣布从2001年4月开始允许私人企业供应能源,6月初又宣布局部开放媒体事业,鼓励新加坡报业控股和新加坡传媒机构竞争。2000年8月吴作栋宣布从2001年4月起实施“婴儿花红计划”,对生育第二胎和第三胎的家庭提供一定额度的经济补助。2001年8月19日吴作栋宣布政府将推行一项新计划,让每个国人拥有“新新加坡”股票,收入较低的国人将获得比较多的股票,这些股票在一定的期限内会分发常年股息,当经济发展良好时可得到额外股息。吴作栋上台后的前七年是他执政的黄金期,国家政局稳定,经济持续增长,然而从1997年发端于泰国的亚洲金融风暴开始新加坡却遭受一连串接踵而来的打击。1998年2月当亚洲金融危机迅速蔓延开来,整个地区面对的惨淡前景渐渐清晰时在吴作栋支持下副总理李显龙宣布接受竞争力委员会小组提出的建议,坚持开放金融业、鼓励银行合井、提高银行运作的透明度、发展债券市场,以发展世界级金融业为目标。随着危机进一步加深,邻近国家的经济体一一崩溃,新加坡币值下降,股市和房地产价格猛跌40%。新加坡的跨国企业纷纷裁员,把工厂迁移到商业成本更低的邻国去。吴作栋领导的政府班子制定套应对计划:除降低税率外把雇主的公积金缴交率由20%降到10%,借此削减商业成本;大额削减工人的工资,实行减税措施,从而将整个生产成本降低。新加坡工人心甘情愿地接受降薪,给投资者包括巳经在新加坡的投资者和潜在的投资者留下深刻的印象,成功地赢得国际基金经理和投资者的信心。2001年开始由于美国经济衰退、全球电子业萎缩、东南亚经济整体滑坡给经济外向型的新加坡带来沉重打击,使新加坡20多年来年均增长8%至9%的经济形势,在当年第三李度首次出现负增长(-5.6%)。人民面临失业威胁,不少就业员工也面临威胁,以致降低生活水平的压力。

(三)在2001年举行的大选中吴作栋称新加坡正面临“建国以来最严重的危机”,呼吁人民合力支持政府,保持稳定,以协助政府解决危机。吴作栋主张加速地区经济一体化、自由化进程,积极推动实现东盟自由贸易区,呼吁东亚国家推行经济重组和企业改革,实施对外开放,提醒东亚国家防范发达国家的保护主义。坚持立足东盟,将维护东盟团结与合作、推动东盟在地区事务中发挥更大作用放在外交工作的重要地位。新加坡注重发展同周边国家的友好合作关系,无论从资源、市场和安全上都与周边国家息息相关,正因如此与这些国家也常发生纠纷和争吵。如新加坡与马来西亚之间纠纷不断,涉及水供、岛屿、交通等多项双边争执的问题。马来西亚要在两国之间建立新柔大桥,而新加坡方面则予以反对,马方只好单方面实施这项工程。吴作栋坚持奉行“大国平衡”政策,积极开展经济外交。在外交政策上紧跟美国,在重大国际问题上常常支持美国的立场,主张借重美国来平衡东亚、东南亚地区的力量对比。主张通过建立双边自由贸易协定的方式来试探和构建地区和全球贸易体系,利用同其他国家尤其是美国和日本等经济大国建立双边自由贸易协定的方式来拓展新加坡的市场和生存空间。吴作栋重视发展对华关系,多次访问中国,认为21世纪中国和东盟如在经济增长上相互辅助而出现双赢的局面,将对维护本地区的和平与稳定有利。中国与新加坡自1990年10月建交以来经贸等各个领域的合作都取得相当出色的成绩,根据东盟秘书处的统显示,新加坡对中国的出囗总额从1993年的19亿美元增长到2000年的162亿美元,7年之内增长7倍多。同一时段内中国对新加坡的出囗总额从24亿美元增长到106亿美元,也增长3倍多。吴作栋强调亚洲国家应进一步加强在政治、经济等领域的合作增强鍪体竞争力和吸引力,共同创造繁荣美好的未来,坚持面向亚洲注重发展与亚渊国家特别是中、日、韩、印度等国的合作关系,主张建立开放的非排它性的自由贸易体系。在吴作栋倡议下,1999年9月在新加坡举行的拉美论坛会议,有27个东亚和拉美国家的代表团出席,被舆论界称为“经典之作”,在国际社会上引起不小的震动。吴作栋还是东盟与东亚自由贸易区的积极推动者,坚持把中国、日本、韩国和印度都拉入这个贸易体系之中。
英国殖民地
(一)英国殖民地是指英国在海外的殖民地,开始于1868年,鼎盛时在除南极洲以外的各大洲都有英国的殖民地。殖民地是指由宗主国统治,没有政治、经济、军事和外交方面的独立权利,完全受宗主国控制的地区。广义的殖民地包括虽然拥有行政机关、军队等国家机器,但经济、军事、外交等一方面或多方面被别国控制的半殖民地国家和保护国以及委任统治地、托管地,还有殖民主义国家在这些地区设置的“海外领地”、“附属地”、“海外省”等。从殖民地的性质上来说大致可分为拓殖型殖民地、资源掠夺型殖民地和商业殖民地三种主要类型,这三种殖民地都是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进程而顺次出现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上大多数殖民地获得独立,旧的世界殖民体系也不复存在。殖民体系崩溃是一个大国在国外寻求并获得对经济上、政治上和文化上不发达地区的占有权的过程,二战之后由于众多国家损伤严重,尤其是老牌资本主义国家,殖民体系开始崩塌。兴起于欧洲东部和亚洲北部“欧亚结合部文明带”的俄国十月革命开辟人类历史的新纪元,也开始帝国主义殖民体系的总危机,1919年中国爆发的“五四”运动以及朝鲜、波斯、阿富汗、埃及(名义上是昔日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封建神权穆斯林帝国奥斯曼帝国的属地,实际上早在1881年沦为英国的殖民地)、业已崩溃的奥斯曼帝国(土耳其)、伊拉克、印度和南非等国相继掀起的民族解放斗争就是这种危机的突出表现。二次世界大战严重的剥削帝国主义的力量,为民族独立运动创建十分有利的条件。在大战末期和战后初期欧洲出现南斯拉夫等8个民族共和国,奥地利和爱尔兰也获得独立。战后初期亚非拉地区也掀起反帝反殖民地的高潮,中国、朝鲜和越南相继建立新政权。印度尼西亚、菲律宾和马来西亚先后宣布独立,印度和巴基斯坦也摆脱殖民统治。非洲的突尼斯、摩洛哥、苏丹、利比亚,相继取得独立,拉美地区也爆发轰轰烈烈的斗争,这场斗争敲响世界殖民体系的丧钟。远古时代的殖民地多为拓殖型殖民地,即宗主国在海外的延续,例如腓尼基人建立的迦太基。在古希腊时期希腊诸城邦在地中海和黑海沿岸建立许多殖民地,一度远至北非和西班牙海岸。希腊人的殖民运动始于与海外地区的贸易需要,同时也有一些希腊公民不满本城邦政治现状,或由于地少人多而移居海外。希腊人的海外殖民区建立起来之后大多保持政治上的独立性,但同母邦保留一定的联系,派遣代表参加全希腊的古奥林匹克运动会,并且以身为希腊文明的前哨而自豪。一些希腊殖民地保存至今,如叙拉古(在意大利西西里岛,今名锡拉库扎)、塔兰托和拜占廷(今伊斯坦布尔)。现代通用的殖民地“Colony”一词来自古罗马的“Colonia”,原指由罗马公民及其家属组成的守卫亚平宁半岛海岸的村社。随着罗马统治地域的扩大,这一制度逐渐推及到新征服地区,演变成殖民制度。殖民者仍然享受罗马公民的一切权利,被征服地区的人口则无法享受罗马公民权(至罗马共和国后期和罗马帝国时期随着被征服地区的罗马化,公民权方赋予殖民地人民)。

(二)西罗马帝国灭亡后其海外行省和殖民地被东罗马帝国、法兰克帝国、西哥特王国等国家瓜分,由于政治和军事上的局限,同时由于西罗马灭亡之后出现的人口稀少,这些国家几乎没有力量去征服海外殖民地。十字军运动标志着欧洲对自身之外的地区产生兴趣的开始,在地中海东岸建立起来的十字军国家并非殖民地,但第四次十字军东征占领拜占廷帝国后威尼斯和热那亚占领原属拜占廷的许多领土,在东地中海建立自己的商业殖民地,这些殖民地后来大多被奥斯曼帝国夺取。一般认为近代西方国家最早占领的殖民地是葡萄牙于1415年占领的休达,该港原属摩洛哥,为扑灭当地海、并控制经休达中转的西非黄金及象牙的进口。葡萄牙经过周密部署占领休达港,随后为直接与出产黄金的西非黑人帝国建立联系。又沿非洲海岸南下,占领马德拉、佛得角等西非沿海群岛。随着文艺复兴运动在欧洲的发展,欧洲出现对商业资本和财富的渴望。当时欧洲的主要贸易对象是东方,尤其是来自中国、印度和南洋各群岛的丝绸、宝石、香料、瓷器等奢侈品。由于当时与东方的贸易被威尼斯、热那亚地中海商业共和国所垄断,西欧国家决定自己探索通往东方的新航路。首先对东方航线展开探索的是葡萄牙和西班牙,1498年达伽马经过好望角抵达印度。为了确保与印度的贸易不受莫卧儿帝国、阿曼以及印度洋沿岸各土邦国的干扰,葡萄牙于1510年在印度果阿建立第一处殖民地,并修筑要塞、配备军队,以保护葡萄牙商人的安全。同时在非洲沿海占据一些岛屿和滨海据点,作为前往印度的中途补给站。由于经好望角前往东方的航路被葡萄牙垄断,西班牙不得不向西寻找通往东方的新航线。1492年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后西班牙展开对美洲的征服和殖民运动,在极短的时间内消灭印第安人所建立的各个帝国,建立起极其广大的殖民地。1494年经教皇仲裁后葡萄牙在西经50度以东的美洲大陆也获得面积极为庞大的殖民地,并成为日后的巴西。由于西班牙征服地区盛产金银,大量贵金属经西班牙流入欧洲,刺激欧洲其他地区的物价变革和工商业发展。同时由于咖啡、可可、茶叶、烟草、蔗糖、马铃薯等新消费品引入欧洲,欧洲人的饮食习惯也大幅度改变,导致对这些消费品需求的增长,这就促使西班牙和葡萄牙在新征服的美洲广大地区大力发展热带经济作物的种植。16世纪末至17世纪初英国和法国从西班牙人手中夺取加勒比海诸岛,荷兰从葡萄牙手中夺取巴西东北沿海的纳塔尔地区。由葡萄牙人在非洲的马德拉群岛、佛得角群岛首创的黑人奴隶种植园制度传入英、法、荷控制的这些地区,使得上述殖民地对劳动力的需求猛增。而由于殖民者(尤其是西班牙人)对印第安土著的残酷屠杀,印第安人的数量由15世纪末的5000万锐减至17世纪的400万,因此欧洲殖民者不得不从非洲寻找新的劳动力来源。

(三)从1442年起葡萄牙人就把柏柏尔人用作奴隶出卖(在葡萄牙本土),西班牙人从1502年起开始把非洲黑人运入美洲。对奴隶贸易的需求促使两国以及英国、荷兰、法国、丹麦等新兴资本主义国家在西非洲沿海建设许多商站来贩卖奴隶、象牙、黄金和辣椒(当时被称为“天堂的种子”),最大的奴隶贸易中转站象牙海岸(今名科特迪瓦)的另一个名字就是种子海岸。但是由于西非的海岸缺乏良港难以接近,再加上当地的地貌和气候不适合欧洲人居住,因此在此后几个世纪的时间里欧洲对非洲的殖民只限于少数滨海据点,从欧洲国家对这些殖民地的命名(黄金海岸、象牙海岸、奴隶海岸)上可以看出在西非的殖民地基本上都属于资源掠夺型殖民地。随着新大陆的发现,大西洋取代地中海,成为东西方商业交通的必经之路,导致意大利地区和德国北部汉萨同盟各传统商业城市的衰落以及英国、法国、荷兰这几个面向大西洋的国家的经济兴起。英国最初试图经过俄罗斯打通东方贸易路线,为此于1533年成立莫斯科公司。不久之后发现俄国与东方没有直接商业往来,于是转而寻找西北航线,试图经北美洲北部前往东方。1588年英国击败西班牙无敌舰队后开始对北美洲的殖民,建立哈得孙湾公司和新英格兰殖民地。1600年英国商人建立英国东印度公司,随后开始在印度的扩张。荷兰在16世纪末独立后迅速发展为世界最大的航海和商业国家,于1602年设立荷兰东印度公司,逐渐垄断与中国、印度、日本、锡兰和香料群岛的贸易。法国则在北美洲建立新法兰西殖民地,并在加勒比海占据数个具有战略意义并盛产蔗糖的岛屿。由于英国在北美殖民地进行烟草和棉花的商业种植,法国需要向加勒比海岛屿的甘蔗种植园输送人力,因此两国对奴隶的需要也日益扩大。1526年英国开始奴隶贸易,不久之后荷兰和丹麦作为活跃的贸易中转国也加入奴隶贸易活动中来,试图从中分得利益。瑞典、勃兰登堡、汉堡、库尔兰等国家也在这一时期从事奴隶贸易,为此在非洲海岸占领一些据点。由于西非地区的本土经济以原始的采集和狩猎为主,食物产量有限,为了供养奴隶在长途贩运中的伙食,殖民者开始在这些据点周围开辟农业产地,从欧洲和美洲引进甘薯、薯蓣等粮食作物。从17世纪初到18世纪中叶英国和法国由于在欧洲大陆的利益争夺而进行4次战争,英国凭借强大的海军力量在海外夺取法国在印度、加拿大和密西西比河以东的大片殖民地,一跃成为世界第一流的殖民大国。并且在同荷兰的三次战争中取代荷兰,成为主要的船运国,建立起庞大的商船队和海军。以1763年英国与法国和西班牙签订《巴黎条约》为标志,英国取代西班牙,成为世界头号殖民强国。

(四)这一时期欧洲国家在美洲的殖民地管理方式基本相同,即将其与本土区别对待,向殖民地派出代表国王的总督或副王,殖民地的经济发展受到遏制和监管,被迫种植宗主国需要的单一经济作物,矿业高度发达,其他工农业发展停滞,甚至连农具和衣物等基本消费品也无法生产。宗主国从殖民地无偿或低价输出产品,甚至因此产生了殖民地通货紧缩、不得不借用别国货币(例如在英属殖民地中通用奥地利的玛丽亚·特蕾西娅银币和西班牙八字银元)的现象。殖民地之间的联系也被殖民者之间互相阻止,在北美十三州中,从某一殖民地寄往另一殖民地的邮件要先寄回伦敦。工业革命时代到来后,传统的以蔗糖、烟草和奴隶为主的大三角贸易已经不再具有重要意义。工业国家对棉花、羊毛、燃料、铁、铜、锡、煤炭等工业原料的需求取代了对消费品的需求,同时这些国家迫切需要在本国之外开辟市场,以消化本国生产的工业制成品。由于欧洲地区的市场已经饱和,因此只能向美洲和亚洲(当时尚未开始对非洲的殖民)寻求发展空间。1776年北美十三州独立后,英国的殖民事业受到很大打击,遂将殖民经略重点由北美洲转至资源更为丰富、市场更为庞大的印度。此外,英国还占领了澳大利亚、新西兰、缅甸、开普殖民地、中国香港等地。由于法国大革命宣扬的天赋人权观念影响,加上宗教、人道和经济方面的原因,英国于1807年宣布奴隶贸易为非法,此后荷兰、法国、瑞典、丹麦等国也宣布禁止奴隶贸易。这一措施使得各国在非洲沿海的据点迅速萎缩,丹麦、荷兰均于19世纪中叶卖掉在西非沿海的商站。同时由于拿破仑战争的冲击,西班牙和葡萄牙在美洲的殖民地纷纷宣布独立,对奴隶的需求锐减,这两国在非洲的殖民力量也迅速衰弱。在北非中法国利用土耳其的衰败,借助消灭北非海盗的机会向阿尔及利亚、摩洛哥、突尼斯等土耳其附属国渗透。海盗最活跃的阿尔及利亚受到最沉重的打击,1815年美国海军打败阿尔及利亚海军,1819年英荷联合舰队炮轰阿尔及尔城。法国也与阿尔及利亚发生多次冲突,于1830年占领阿尔及利亚。从1825年到1875年这段时间除英国和法国外欧洲国家征服新殖民地的活动已基本停止,代之以向海外殖民地移民的运动。而就英国的情况来说英国首相迪斯雷利在1852年的一句话可以说是这一时期英国对殖民地态度的最好总结:“殖民地是挂在我们(英国)脖子上的沉重磨盘。”以英国在冈比亚和黄金海岸的两小块殖民地为例,其商业税收远远赶不上行政开销,英国议会几次建议缩小殖民地规模或将其完全抛弃,只是由于英国皇家海军西非分舰队需要在几内亚湾建立海军据点禁止奴隶贸易,英国才最终保留这两处地区。但是为了安置加勒比海诸岛被解放的黑人奴隶,英国在殖民地萎缩时期通过建立授权公司的形式又开辟塞拉利昂殖民地,美国殖民协会在同一时期开辟利比里亚殖民地,法国则开辟利伯维尔(今加蓬)殖民地,这些殖民地都被用来安置被释奴隶。

(五)1870年普法战争结束、德国政治统一之后德国地理学家腓特烈·拉策尔开始研究当时正在扩展中的德国工业产品的市场问题,并开始应用地理学为俾斯麦的帝国主义政策作辩护。他认为:“由于世界在向前发展,空间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将越来越重要,大国将逐渐拓展,小国变得无足轻重。世界历史对空间之要求越来越大,这个事实可以从各重要商业国家的演变明白看出:威尼斯是一个城市;荷兰是一个三角洲国家;英国是一个岛;美国是一个大陆。各强国必须遵从这个绝对的、必然的趋向,努力用殖民、合并及征服的手段来拓展他们的空间。”英国帝国主义理论家哈尔夫·马金德爵士也提出类似的理论,指出:“一个国家如果要生存,必须实现自给自足,控制原料产地并将其变为产品输出市场成为攸关国家利益的战略需求。”在19世纪的头75年里西方国家平均每年占领21万平方公里的殖民地,而在后25年里平均每年占领62万平方公里殖民地。从15世纪末到19世纪中叶殖民主义国家在被称为“最后的大陆”的非洲占领的领土只有318万平方公里,而在19世纪最后的25年里欧洲对于非洲的兴趣又浓厚起来,在非洲占领2569万平方公里土地。由于欧洲的迅速工业化和人口的增加,对植物油、植物纤维、橡胶和某些矿产资源的需求增大,而这些产品可以用廉价的工业品在非洲换得,对新原料的需要引起对非洲原料产地的激烈争夺。殖民主义国家对非洲内地的殖民始于19世纪晚期法国在塞内加尔开创的逐步推进方式,即以种植花生或油棕榈的农场为前进基地,利用药物治疗热带疾病,利用当地土著组成雇佣军队,沿主要河流向腹地推进。这种方式远比英国的沿海渗透方式有效,因此为其他殖民国家所效仿。1870年代南非发现巨大的金刚石、黄金等矿产又刺激其他殖民国家在非洲其他地区探寻同类矿藏,争夺的土地不再限于适宜种植农作物的地区,荒地、沼泽、沙漠和无人区都成为争夺的对象。1884年-1885年的柏林会议上确定“只有实际占领才能证明对一个殖民地的统治权”的原则,已占据非洲沿海地区的国家如英国、法国和葡萄牙迅速与当地酋长签订协议和条约,把自己的势力扩大到内陆,新兴的工业强国德国、比利时和意大利也加入到对非洲的争夺中来。从1885年至1900年欧洲国家完成对非洲的瓜分,除了埃塞俄比亚和利比里亚两个政治上独立的国家外传统的非洲王国如阿散蒂、达荷美、索科托、布干达以及欧洲裔阿非利卡人建立的德兰士瓦和奥兰治自由邦等国家均沦为西方国家的殖民地或保护国,埃及名义上为独立国家,但完全受英国的控制。在亚洲中俄国从19世纪60年代起加速对外高加索、中亚、西伯利亚及远东的殖民和征服,先后占领大茹兹、中茹兹、小茹兹、希瓦汗国、布哈拉汗国、浩罕汗国,并向中国的新疆、外蒙古和满洲地区渗透,到1876年俄国已经占领170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

(六)法国征服安南、老挝、柬埔寨,英国占领马来半岛和北婆罗洲,控制波斯湾和阿拉伯半岛南部,在大洋洲中新兴的德国从西班牙手中购买加罗林群岛、马里亚纳群岛等殖民地。除了直接征服殖民地外殖民国家还将一些经济落后的国家变为半殖民地,如中国、朝鲜、暹罗、波斯、阿富汗、奥斯曼帝国等,在这些国家攫取海关、交通、通商、筑路、开矿、建厂、开办银行、训练军队等特权,至20世纪初殖民国家及殖民地已占全世界85%的陆地面积。各国的殖民地分布是不均衡的,除了实力仍然强大的英国和法国外早已衰落的西班牙、葡萄牙仍然掌握着大片的殖民地,而新兴的美国、德国、日本和意大利这些国家只占有一些面积不大、资源贫乏的“剩余地区”。随着争夺殖民地的手段趋于激烈化,各主要殖民国家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相继卷入一系列外交和军事冲突,如英法德之间的第一次摩洛哥危机和第二次摩洛哥危机、英法之间的法绍达危机、两次布尔战争、美西战争、日俄战争、意土战争等一系列冲突。从1900年至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夕各殖民国家为了争夺新殖民地或保护既有殖民地而纵横捭阖,形成极其复杂的利害冲突关系:德国对英国的世界霸权提出挑战;日本对俄国在亚洲的霸权发出挑战;俄国对英国在亚洲的霸权发出挑战;英国利用法国牵制德国;英国利用日本牵制俄国;法国利用俄国牵制德国;德国利用奥匈帝国和奥斯曼帝国包围俄国……为了巩固既有的殖民地,相继组成】英法俄协约国和德奥意同盟国两大集团。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同盟国(意大利倒戈)战败的结果告终,作为惩罚时德国被剥夺全部海外殖民地;奥匈帝国瓦解,领土被邻国瓜分或组成新的国家;奥斯曼帝国丧失全部阿拉伯领土。随着经济的现代化、市场的调整、城市化的发展、社会文化的进步、民族解放和反殖民主义运动的高涨,到1920年代时老式的殖民主义体系已经大为削弱,殖民国家已经认识到不能通过战争的手段来获得新的殖民地。战败国被剥夺的殖民地成为国际联盟的委任统治地区交给战胜国管理,虽然实质上仍是殖民地,但国际联盟的委任统治条款已经规定受托国必须促进委任统治地居民的福利,并在适当的时候建立独立的国家。到1930年代出现新的殖民主义思潮,即源于地缘政治理论的法西斯主义殖民观及“生存空间”的概念。日本也在日俄战争之后开始提出亚洲国家在日本“领导”下抵御白人世界侵略的口号,并在1930年代将其演变为“大东亚共荣圈”理论,其他法西斯国家如意大利和西班牙也陆续提出“法西斯帝国主义”和“大西班牙主义”的口号。希特勒曾在其著作《我的奋斗》中不主张德国从事海外扩张,认为在海外扩张不如在欧洲扩张对德国有利,但他后来却核准纳粹党“25点纲领”中的殖民地要求,并在1933年后鼓励德国殖民地运动派的活动。

(七)1931年日本发动9·18事变,占领中国东北,宣告对世界的重新分割已经再度开始,继之是1935年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亚的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起因十分复杂,不能简单归结于传统形式殖民主义发展的结果,但殖民主义的变种“生存空间”理论以及对“生存空间”的争夺显然是其爆发的主要原因之一。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一战后残存的各主要殖民国家如英国、法国、荷兰、比利时和意大利在战争中都被削弱。在战争期间未被占领的盟国殖民地如印度、东非、尼日利亚、比属刚果等地的民族工业得到一定的发展,殖民帝国内部的分工体系被打破。同时由于日本和德国借助扶植殖民地民族主义运动的方法来削弱盟国的力量,盟国殖民地的民族解放运动在战争中也在轴心国的卵翼下得到一定的发展。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殖民地解放运动首先在曾被日本占领的荷属东印度、英属缅甸、法属印度支那等地爆发,这些地区的民族主义者曾经在战争中与日本占领军合作,建立名义上“独立”的傀儡国家。日本在投降前夕将权力及武器移交给当地的民族主义分子,令其为盟国制造混乱。1945年8月17日印度尼西亚首先宣布独立,越南于9月2日宣布独立。殖民地独立运动的浪潮随即蔓延到缅甸、印度、马来亚、菲律宾等亚洲国家和地区,至1953年柬埔寨独立之后法国、荷兰和美国在亚洲的殖民地已经全部成为独立国家。举例说英国曾是世界第一大殖民帝国,二战后则通过“西敏寺方案”给予自治领独立的权利,一些国家如加拿大等便宣布独立,但此些国家仍属于大英联邦,又如“澳大利亚洲”宪法中便著明英王为国家元首。进入1950年代后特别是1955年万隆会议之后在已独立的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国家鼓舞之下这一运动又发展到非洲,1956年第二次中东战争后英国宣布“从苏伊士以东撤退”的政策,英国在1957年至1963年间先后撤出锡兰(今斯里兰卡)、马来亚、北婆罗洲、海峡殖民地(新加坡、马六甲和槟榔屿)、南也门、巴林、科威特、卡塔尔、特鲁西尔阿曼(今阿拉伯联合酋长国)、桑给巴尔、肯尼亚和乌干达。战后非洲国家的独立浪潮始于1956年英埃苏丹和1957年加纳的独立,从1960年起非洲殖民地独立运动达到高潮,1960年一年内非洲有17个国家宣布独立,其中13个国家为原法属殖民地、3个国家为原英属殖民地(包括意属索马里)、1个为原比属殖民地。至1960年代末英国和法国所属的殖民地已经大多宣布独立,只有葡萄牙仍然在非洲保留有大片殖民地,经过多年的战争后这些殖民地也在1970年代中后期先后独立。由于美洲的殖民地独立较早,因此殖民地的历史作用主要体现在非洲和亚洲地区。1853年卡尔·马克思在《不列颠在印度统治的未来结果》一文中提出殖民地及殖民主义有“双重使命”,即破坏性使命和建设性使命,两者都是既有积极方面,又有消极方面。

(八)殖民地的“破坏性使命”主要表现在对殖民地传统社会经济结构的破坏上,但由于宗主国的政治、经济情况不同,各个殖民地的历史情况、殖民对象、自然生态条件和社会集团的不同,因此殖民地所受的影响在质量上有很大的差别。由于殖民让西属美洲殖民地和英属印度殖民地传统经济结构的瓦解和破坏是巨大的,但在热带非洲中除占极少面积(法属西非为8%,撒哈拉以南非洲为5%)的经济作物种植地区外殖民地的绝大多数地区都保持原始的农业社会结构。殖民地的“建设性使命”即积极意义,通常表现在以下方面:宗主国通过向殖民地输出资本、技术,进行建设,为其提供现代化的港口、道路等基础设施;殖民地的商品经济也得到发展,城市化步伐加快,出现铁路、公路、电讯、电话、医院、学校,把原本落后的殖民地地区带入市场经济领域,比较典型的例子如香港。对于殖民地历史作用的评价在学术界一直存在争论意见:左派的和来自社会主义国家的历史学者通常认为在非洲、美洲和亚洲的殖民地对于当地的文明、文化、经济和政治只起到负面的、破坏的作用;也有观点认为殖民地在不同时期的历史作用是不同的,以非洲为例,在早期奴隶贩卖时期殖民地对非洲文化起了毁灭性的破坏作用,在自由资本主义时期禁止非洲本土的奴隶贸易是功大于过,在帝国主义时期对非洲的资源掠夺加剧是过大于功。从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是殖民地的建设时期既有对殖民地的投资和发展,也有对殖民地民族运动的镇压,功过相等;也有观点认为殖民地的历史贡献大于它对当地造成的损害,英国对殖民地的统治方式与法国、葡萄牙、西班牙、德意志帝国和比利时等殖民国家不同。法、葡、西等国采取直接统治的方式,尽力将殖民地在政治和经济上与宗主国结为一体,大力灌输宗主国的文化与生活方式,以便同化尽可能多的非洲人,或者至少也要使被统治民族对统治民族紧密产生密切的认同感。当地的社会制度和风俗习惯几乎得不到保存,当地语言在教育系统中很少应用。这些政策的主要目的就是要使殖民地国家的受教育阶层(通常是当地的上等富有阶层)感到自己的命运与宗主国休戚相关,并摈弃土著生活方式。这种做法导致殖民地人民出现分化,独立后往往不能保持政治上的稳定。英国在北美独立之后的殖民政策则与之相反,采取“间接统治”的方式,设法令殖民地在政治上与经济上达到自立。在非洲和印度中英国仍保留许多原有的土邦国(如印度的海得拉巴国、克什米尔国,非洲的布干达王国、巴苏陀王国、桑给巴尔苏丹国,中东及东南亚的一些酋长国和苏丹国),在被划为英皇直辖殖民地的地区中也保留原有的部落、乡村等行政机构(比较极端的例子是英国征服德兰士瓦和奥兰治自由邦之后保留两国原来实行的种族隔离制度,以作为对两国原来的布尔人统治集团的让步),并任用当地人为次级地方官员,当地的语言和文化也得以保留和传授;

(九)有观点认为与法葡等国的统治方式相比时英国的统治方法无疑更加有利于长久保持对殖民地的控制,并使其在独立之后仍愿意与英国保持政治和经济上的联系。值得注意的是两个从未实现的殖民地体系日本的“大东亚共荣圈”与纳粹德国的殖民地管理方式,两者有别于传统的殖民地统治方式。在日本帝国主义的殖民理论中所谓“大东亚共荣圈”将日本、华北与满州国作为“凝结不散的核心”,以东京为其中心,在其四周围绕着一群卫星国家、附属国、保护国和殖民地。会有一些属国被日本用特殊的政治和经济协定束缚手足,其安全受日本的“保护”,其外交政策受日本的指挥,如泰国和越南。日本这种体系为现代殖民地制度与古代封建关系的混合物,即日本成为各附庸国的主人,各属国将贡献物品与服务,而日本以其陆海军“保护”它们。这个“大东亚”当然不仅是一个政治的联合帝国,并且是一个“共荣圈”,即一个经济配成整体的区域,其物源的开发与使用受日本人的支配,并为日本人谋利益。纳粹的殖民地问题专家则宣称在纳粹德国殖民地制度下德国统治者只是当地各部族与各组织所构成的等级体系中的最高一层,德国总督只是各酋长与小酋长的行政金字塔体系之顶端而已。纳粹德国将来决不强迫土著人民信仰基督教,也绝不向其宣讲非洲人与欧洲人是平等的。德国将不许非洲人在任何理由下离开殖民地而到欧洲去,土著不得成为德国公民。德国的种族法律将施行于各殖民地,土著学校不得讲授任何“欧洲事件”,否则当地人会视欧洲为文化发展的最高峰,而丧失他们对于自己能力的自信心。土著不得入高级学校与大学受教育,德国将专为土著设立特种剧院、电影场及其他游戏与娱乐场所,显然这两种统治方式仍不过是传统的殖民地统治方式的变种而已。20世纪50年代非洲和亚洲的殖民地广泛独立后一些宗主国对原殖民地进行广泛的援助,援助的内容既包括经济上的,也包括政治、文化、军事等领域的合作。经济援助是宗主国援助的最主要形式,包括直接的经济援助以及贷款、投资等形式的财政援助。以法国对非洲前法属殖民地国家的援助为例,1997年和1998年法国分别向刚果提供2.42亿和2060万美元,分别占当年刚果外援总额的90%和31.9%,1998年法国对多哥的援助达149亿非洲法郎。比利时对刚果民主共和国(扎伊尔)的财政援助在1999年为2280万欧元,至2002年为4440万欧元。此外前宗主国通常还与原殖民地国家签署技术、军事、文化等合作协定,为这些国家提供留学生奖学金,派遣技术专家,提供军事顾问和武器。与本国原有领地相连的、但是具有不同的种族和文化的新征服地区是否可以被算作殖民地一直是一个具有争议的问题,历史上俄国对中亚和西伯利亚以及北美洲的殖民、美国的西进运动、条顿骑士团对东欧的殖民以及古代中国某些朝代对中原周边地区(如百越、中亚、蒙古和西藏)的征服都具有征服殖民地的性质,一些历史学家也将这些对新领地的征服算作殖民运动。

(十)但也有一些历史学家认为这些地区被征服后经过一定时间的演变,成为与宗主国其他行政区划地位相等的新省份(或州),并采纳宗主国的语言、文化、意识形态,因此不应该算作殖民地。一种折中的看法是将征服行动本身看做是殖民行为,但被征服地区作为与宗主国其他政治实体(如省、州)地位相同的实体加入宗主国、其居民享有与宗主国公民完全平等的政治权利后该地区作为殖民地的时期即告结束。以美国历史为例,即从西部新领土归美国统治时开始到该领土作为州加入合众国的那段时期为止,这段时期可以算是该地区的殖民地时期(例如1867年-1959年的阿拉斯加)。历史上中国周边国家对中国的藩属关系也不同于殖民地与宗主国的关系,因为这些国家政治上实行内部自主,经济和军事也完全独立,事实上这种关系有些类似于神圣罗马帝国早期的德意志诸邦与帝国皇帝以及宗教改革之前欧洲各天主教国家对罗马教廷的臣服关系。第二个具有争议的问题是海外领地与殖民地的区别,一些面积很小、原为荒凉无人地区的殖民地(大多是海岛),其居民为宗主国移民,享有完全、充分的政治权利,与宗主国具有相同的文化,对宗主国有认同感。或者由于太过荒凉而无常住人口,这样的地区不能够算做殖民地,具体来说比如英国的福克兰群岛、圣赫勒拿岛、特里斯坦-达库尼亚岛以及挪威的布韦岛。法国的一些海外省虽然人种与法国本土不同,但对法兰西文化也有很强的认同感,并且不愿独立。与之相反如果一个殖民地被列为“海外领地”或“海外省”,但其居民因肤色、种族、信仰等原因不能享有与宗主国公民完全平等的政治权利,则该地区仍被作为殖民地看待。这方面最著名的例子就是1950年代葡萄牙宣布安哥拉、莫桑比克等非洲殖民地为“海外省”后由于当地的黑人无法享有完全的公民权利,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均不承认这些地区为非殖民地地区。同样的例子是1965年11月11日伊恩·史密斯宣布罗得西亚(今津巴布韦)独立后由于国内的黑人政治地位仍与独立之前相同,因此除南非和葡萄牙等少数国家之外包括英国在内的世界各国均不承认罗得西亚为独立国家,英国还提出被称为“NIBMAR”的原则,即“(实现)非洲人的多数统治之前没有真正的独立”。作为参照标准时联合国非殖民化特别委员会列出的“非自治领土”名单中只列入存在着土著争取独立运动的法属新喀里多尼亚,而将瓜德罗普、马提尼克、法属圭亚那等法国海外省排除在外,波多黎各和格陵兰由于获得高度内部自治也未被加入该名单,各国对南极洲均不能提出领土要求或宣布其为殖民地。现存殖民地:英国内部自治的海外领地:安圭拉、百慕大群岛、开曼群岛。无自治权的海外领地:英属印度洋领地、英属维尔京群岛、直布罗陀、蒙特塞拉特、皮特凯恩群岛、圣赫勒拿、特克斯和凯科斯群岛。殖民地:福克兰群岛、南乔治亚岛和南桑威奇群岛。海外领地:塞浦路斯英属基地区。

(十一)欧洲:直布罗陀(英)、大西洋地区、安圭拉(英)、百慕大、英属维尔京群岛(英)、福克兰群岛(包括南乔治亚岛)(英)、开曼群岛(英)、特克斯和凯科斯群岛(英)、蒙特塞拉特(英)、圣赫勒拿(包括戈夫岛、特里斯坦-达库尼亚岛、阿森松岛)(英)。亚太地区:美属萨摩亚(美)、关岛(美)、新喀里多尼亚(法)、皮特凯恩群岛(英)、托克劳群岛(新西兰)。英国海外殖民地:非洲:巴苏陀兰,即今莱索托。1868年英国吞并该地区,1871年交由好望角殖民政府管辖,1884年英国恢复对其的直接管辖,1966年独立;贝专纳,即今博茨瓦纳。1884年英国远征军到达该地,1885年宣布其为英国的保护国,1895年贝专纳部分地区交由好望角殖民政府管辖,其余部分继续直接隶属于英国的管辖之下,1966年独立;英属多哥,原为德国的殖民地,一战后被分为法属多哥和英属多哥。战后英国对该地区进行委任统治,1919年被并入黄金海岸,加纳独立后成为其领土的一部分;英属喀麦隆,原为德国殖民地,一战后英国对其部分地区进行委任统治,1961年英属与法属喀麦隆合并并宣布独立;冈比亚,自1661年起该国就是英国商人的要塞,1821年被并入塞拉利昂,1888年成为独立的英国殖民地,1894年部分内陆地区也被宣布成为英国的保护国,1965年获得独立;黄金海岸,即今加纳。自1631年起英国商人就开始在此聚居,1821年至1874年是英属塞拉利昂的下设行政区,其中1828年至1843年曾由商人控制。1830年起其领土开始向内陆扩张,1874年英国设立黄金海岸殖民地,1904年其边界最终被确定。1919年将英属多哥并入,1957年独立;埃及,1882年埃及被英国占领,1914年至1922年期间是英国的保护国,1922年获得独立,但对英国履行必要的条约义务,英国军队在该国持续驻军直到1954年;肯尼亚,1886年英国与德国瓜分东非后获得肯尼亚,1888年将其并入英国东非公司管辖,1895年由英国政府取代东非公司直接管理。1920年成立肯尼亚殖民地,1963年独立;毛里求斯,1814年英国从法国手中夺得毛里求斯,1968年独立;尼日利亚,1851年在该国建领事馆,1861年吞并部分地区,1885年成立尼日尔地区保护地,1886年交由英国皇家尼日尔公司管理,1892年至1898年间英国继续占领尼日利亚的剩余领土,1900年英国政府开始直接对尼日利亚施行统治。1914年南北尼日利亚合并,1919年将英属喀麦隆并入尼日利亚,1960年独立;北罗得西亚,今赞比亚。1891年起划归英属南非公司统治,1924年英国政府开始直接统治该地,1953年北罗得西亚与尼亚萨兰和南罗得西亚成立中非联邦,1964年独立;尼亚萨兰,今马拉维。1875年起就有传教士在次建立据点,1891年英国在此建立中非保护地,1907年被命名为尼亚萨兰,1953年与南北罗得西亚合并成立中非联邦,1964年独立;

(十二)塞拉利昂,自1787年起塞拉利昂就是英国公司进行黑奴贸易的重要据点,1807年成为英国殖民地,1896年其内陆地区被宣布为英国的保护国,1961年独立;南罗得西亚,今津巴布韦。1893年英国从非洲部落手中夺得南罗得西亚,并由英属南非公司管理,1923年成立责任政府,由英国政府管理。1953年至1964年间与北罗得西亚和尼亚萨兰组成中非联邦,1965年该国的白人少数政府自行宣布独立,只获得南非等少数国家承认。1980年白人政权与黑人族群达成共治协议,更名津巴布韦,成为获广泛承认的主权国家;英属索马里兰,1884年成为亚丁的保护国,1897年划定边界,1905年成为单独的殖民地。1940年至1941年间曾被意大利短暂占领,1960年并入索马里后独立;南非,1795年和1806年英国从荷兰人手中两次夺得好望角的部分领土,1814年全面吞并好望角,1872年起受英国直接管辖。英国占领这个原属荷兰的殖民地后众多荷兰裔白人开始向奥兰治自由邦和德兰士瓦移民,但英国在1900年布尔战争后吞并这两个地区,纳塔尔则于1843年被英国吞并并成为其殖民地。1910年由上述殖民地合并组成南非联邦,成为一个自治领;西南非洲,今纳米比亚。1878年纳米比亚的沃尔维斯港被宣布为英国领地,1884年被并入好望角殖民地,1915年英国吞并该港周围的德国殖民地,于1919年成立南非委任统治地。1990年独立;斯威士兰,1890年英国与德兰士瓦对斯威士兰统治者进行联合保护,1906年英国单独对其保护,1968年独立;苏丹,原是埃及的殖民地,后在1880年代埃及统治被马赫迪推翻。1898年英国以埃及的名义重新占领苏丹,并与埃及共同对苏丹进行统治。1956年苏丹独立;坦噶尼喀,原为德国在东非的殖民地,1919年英国开始对其进行委任统治,1961年独立,1964年与桑给巴尔组成坦桑尼亚;桑给巴尔,1841年英国在该岛建立领事馆,1890年宣布其为英国的保护国,1963年独立,次年与坦噶尼喀合并组成坦桑尼亚;乌干达,1890年英国东非公司与布干达王国签订条约,1894年布干达正式成为英国的保护国。1896年其他几个地区陆续加入保护国,1905年成立乌干达殖民地,1962年独立。美洲与大西洋:阿森松岛,1815年拿破仑被囚禁于圣赫勒拿岛后英国为防止法国人控制该岛在此驻军,1922年起由圣赫勒拿岛对其进行行政上的管辖;英属圭亚那,今圭亚那。英国于1796年和1803年分两次夺得原属于荷兰的三块殖民地——伯比斯、德梅拉拉和埃塞奎博,1831年3块殖民地被合并组成英属圭亚那殖民地,1966年独立;英属洪都拉斯,今伯利兹。1636年起就有英国的洋苏木砍伐者在该国沿岸定居,之后西班牙与英国展开对该地控制权的争夺,直到1786年英国取得完全的控制权。1862年至1884年该地由牙买加管辖,1884年成为单独的殖民地,1981年独立;

(十三)加拿大,法属加拿大在1760年被英国占领,1763年成立英属魁北克殖民地。1791年魁北克被分为上下加拿大两个独立的殖民地,后下加拿大被重新命名为东加拿大,上加拿大被称作西加拿大,东西加拿大又分别是后来魁北克省与安大略省的核心部分。他们与新不伦瑞克和新斯科舍于1867年合并组成加拿大自治领,之后英属哥伦比亚、爱德华王子岛、西北地区和纽芬兰岛又陆续加入加拿大自治领;福克兰群岛,1765年英国首次占领福克兰群岛,后在西班牙的抗议下于1774年撤出。1833年又重新占领,1841年开始进行殖民统治。1982年阿根廷宣布福克兰群岛归其所有,引发马岛战争,英国在战争胜利后重新取得该岛的主权;纽芬兰,15世纪后期起英国的船只就在该地区海域捕鱼,1583年汉弗莱·吉尔伯特爵士登陆纽芬兰并宣布其为英国领土,1713年英国政府开始对其进行直接的殖民统治。1855年纽芬兰成立责任政府,但1934年英国又恢复对其殖民统治,1949年加入加拿大自治领;安圭拉岛,1650年部分圣克里斯托弗移民到此,1663年该岛被宣布为英国领土,1882年至1967年它与圣克里斯托弗由一个联合政府共同管理,1967年退出,1969年英国恢复对该岛的统治;安提瓜,圣克里斯托弗于1632年对其进行殖民统治,1663年被置于英国的管辖之下,1981年独立为安提瓜和巴布达;巴哈马群岛,1717年开始被英国统治,1973年独立;巴巴多斯,1625年起开始有人在该岛上居住,1663年归英国政府统治,1966年独立;百慕大群岛,1612年一家伦敦公司开始管理百慕大,1684年起由英国政府直接管辖;英属维尔京群岛,1666年起就有人在此居住,1713年起成为英国殖民地;开曼群岛,1670年西班牙割让该群岛,行政上一直属牙买加殖民政府管理,直到1959年成为独立的殖民地;多米尼加,1761年英国从法国手中获得该岛,1778年法国重夺多米尼加,英国则于1783年再度占领,1978年独立;格林纳达,1762年英国从法国手中获得该岛,1779年法国重夺格林纳达,英国则于1783年再度占领,1974年独立;牙买加,1655年英国从西班牙手中夺得该岛,1962年独立;蒙特塞拉特,1632年起岛上开始有人居住,1663年成为英国殖民地,法国曾在1664~1768年和1782~1784年两度统治该岛;圣克里斯托弗和尼维斯,1623年圣克里斯托弗成为英国在加勒比海地区的第一块殖民地,1663年起由英国政府直接统治。1782年至1783年间曾被法国短暂占领,1882年圣克里斯托弗与尼维斯岛组成联合政府,1983年独立,称圣基茨和尼维斯;圣卢西亚,1778年英国从法国手中夺得该岛,1783年又归还法国。1796年和1803年英国又分别两次重新占领,1814年英国永久吞并圣卢西亚,1979年独立;圣文森特,英国于1762年占领该岛,1779年~1783年法国曾占领该岛,1979年圣文森特和格林纳丁斯独立;特立尼达,1797年英国从西班牙手中获得该岛,1888年与多巴哥成立联合政府,1962年特立尼达和多巴哥独立;

(十四)特克斯和凯克斯群岛,1678年起有居民居住在此,1766年英国吞并该群岛,之后曾先后由牙买加和巴哈马的殖民政府管辖,1973年成为单独的殖民地;圣赫勒拿岛,1651年英国吞并该岛,1661年起东印度公司对其进行管理,1834年英国政府开始对其进行直接管辖;特立斯坦达库尼亚群岛,为防范1815年被囚禁在圣赫勒拿岛上的拿破仑而由英国皇家海军于1816年占领该岛,1938年起成为隶属于圣赫勒拿岛行政管辖的英国殖民地。南极洲:英属南极领地,1819年英国对该地区声明主权,英国也因此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对南极洲领土声明主权的国家。1908年和1917年英国分两次取得南极洲的部分领土,1959年《南极条约》制订,规定南纬60°以内的土地不属于任何国家,也禁止在南极洲其他地区拥有领土的国家在此移民或从事其他与科学研究无关的活动。亚洲:亚丁,1839年不列颠东印度公司从阿拉伯人手中夺得该港口,1858年东印度公司将统治权交给英国政府,成为英属印度殖民政府的管辖范围。1936年亚丁与其内陆地区成为一个单独的殖民地亚丁保护地,1963年亚丁加入南阿拉伯联邦,后者于1967年独立为南也门,1990年南北也门统一后亚丁依然是也门的一个港口城市;巴林,1820年英国政府与巴林埃米尔签署协议,将其变为保护国,1971年巴林宣布独立;不丹,1864年英国通过战争占领不丹的边境地区,1911年不丹与英国签署条约,不丹的外交政策交由英国执行,内部事务则保持自治,1947年印度独立后英国结束对不丹的控制;英属新几内亚,1884年英国在此建立保护地,1906年转由澳大利亚管理并更名巴布亚,1949年巴布亚与其余的新几内亚合并,独立后称巴布亚新几内亚;文莱,1888年英国宣布文莱为其保护国,1942年至1945年间曾被日本占领,1983年文莱脱离英国的保护并完全独立;缅甸,英国经过1824年、1852年和1885年的三次战争后占领缅甸全境,并将其置于印度殖民政府的行政管辖之下,直到1937年。1942年至1945年日本曾占领过缅甸,1948年缅甸独立;锡兰,今斯里兰卡。1796年东印度公司从荷兰手中夺得该岛的沿海地区,1802年交由英国政府管理。1815年英国废黜锡兰的国王,将锡兰全岛置于英国统治之下,1948年独立,1972年更改国名为斯里兰卡;中国香港,1842年鸦片战争胜利后英国取得香港岛,1860年英国又获得九龙半岛。1898年英国与清朝签订租约,将新界置于香港的管理之下,租期99年。1984年英国同意在新界租期届满后将全香港归还中国,1997年政权顺利转移,香港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个特别行政区;英属印度,1609年起东印度公司在印度沿海建立起移民据点,1757年开始向内陆扩张领土,多数印度邦保持内部事务的自治,但是就必须服从东印度公司的绝对权威。1858年英国政府正式接管印度的统治,印度也逐渐成为英国在全球最重要的殖民地之一,被称作“王冠上的明珠”。1876年起英国君主也被授予“印度皇帝”或“印度女皇”的称号,1947年印度在分裂为两个国家“印度”和“巴基斯坦”后独立,1972年孟加拉国又从巴基斯坦分裂出来;

(十五)伊拉克,英国在一战期间占领原属土耳其的伊拉克,1920年开始对伊拉克进行国际联盟授权下的委任统治,1922年伊拉克实行自治,1932年独立,1941年至1945年间英国曾重新占领过伊拉克;科威特,1899年起科威特埃米尔就与英国签订一系列的保护条约,丧失部分主权,1961年科威特完全独立;马来亚,今西马来西亚。1874年至1930年间英国与马来亚半岛上的多个苏丹签订一系列的保护条约,1896年部分州组成马来亚联邦。1942年至1945年间马来亚全境被日本占领,1948年除新加坡外的马来亚组成一个新的联邦,包括1896年没有加入联邦的州。1957年完全独立,1963年马来亚、新加坡(1965年被迫退出联邦)、北婆罗州和沙捞越共同组成马来西亚;马尔代夫群岛,1887年被纳为英国的保护国,1965年独立;巴勒斯坦,1918年一战期间英国占领原属土耳其的巴勒斯坦领土,1920年英国开始对其进行委任统治,1948年英国放弃委任统治。之后发生几十年的犹太人与阿拉伯人的武装冲突,今天巴勒斯坦的大部分领土被以色列占领;尼泊尔,1814年英国与尼泊尔王国进行一场战争,英军胜利后从1816年起在尼泊尔宫廷派驻特别代表,对尼泊尔进行间接的殖民统治,1947年印度独立后尼泊尔也随即获得独立;北婆罗州,今东马来西亚的沙巴。1881年文莱苏丹将该地区割让给英国北婆罗州公司,1906年起英国政府对其进行直接管理,1942年至1945年间曾被日本占领,1963年更名沙巴并加入马来西亚;阿曼,英国自19世纪初开始就控制着阿曼繁荣的贸易,1891年阿曼正式沦为英国的保护国,1971年独立;卡塔尔,1916年起英国就与卡塔尔的统治者签订一系列的协定,将卡塔尔置于英国的保护之下,1971年独立;沙捞越,1841年文莱苏丹同意任命一位英国人詹姆斯·布鲁克担任该地区的总督,1861年至1905年间沙捞越的领土不断扩大。1942年至1945年日本曾占领该地区,1946年英国政府正式取代布鲁克家族对沙捞越进行统治,1963年加入马来西亚;海峡殖民地,即今天的马六甲、槟城和新加坡。1826年这三个重要的港口城市被联合组成海峡殖民地,由不列颠东印度公司管辖。1858年起由印度政府管理,1867年成为单独的殖民地,交由英国政府直接管理。二战中这三个城市都曾被日本占领,1948年马六甲和槟城加入马来亚,1957年独立。新加坡则单独继续保留在大英帝国的版图内,1959年才允许其自治。1963年新加坡选择加入马来西亚,1965年又被迫退出联邦,宣布独立;外约旦,今约旦。1918年英国占领曾经是土耳其约旦省中一部分的外约旦,1920年起对其进行委任统治,1921年外约旦与巴勒斯坦分离。1923年英国允许约旦王国成立,但直到1946年才让其完全独立于英国;特鲁西尔酋长国,今阿拉伯联合酋长国。1887年起英国就与当地的阿拉伯统治者们签订一系列保护条约,1971年独立;

(十六)威海卫,今中国山东省威海市。1898年英国向中国政府租借该港,1930年归还。欧洲:塞浦路斯,1878年英国与土耳其签订条约,获得塞浦路斯的统治权,1914年正式成为英国殖民地,1960年完全独立;直布罗陀,1704年英国从西班牙手中夺得这个军事要塞,1713年英国与西班牙签订条约,正式确认其主权归英国所有;马耳他,1800年英国人赶走2年前占领马耳他的法国人,并在1814年正式吞并马耳他,1964年独立;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即英国本土,是大英帝国的中心,牵涉到帝国的殖民与行政事务都在此处理,帝国的国家元首英国君主也居住在此。太平洋地区: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是英国在澳大利亚最早的一个殖民地,1770年詹姆斯·库克就提出对澳大利亚东部沿海进行开发,1788年第一批英国犯人被移民到此拓荒,1855年新南威尔士成立责任政府。1824年昆士兰成为英国在莫尔顿湾所建的第一个殖民地,一开始隶属于新南威尔士殖民政府,1859年脱离,成立独立的责任政府。1834年英国议会决定在澳大利亚成立新的殖民地,1836年第一批英国殖民者到达南澳大利亚,1855年南澳大利亚成立责任政府。塔斯马尼亚则早在1803年就被欧洲人殖民,最早被称作范迪门兰,是新南威尔士殖民政府下的一个行政区。1825年脱离新南威尔士成为独立的英国殖民地,1856年成立责任政府。1834年来自塔斯马尼亚的英国人又到菲利浦港殖民,1851年维多利亚殖民地成立,4年后成立责任政府。西澳大利亚则从1826年开始就被殖民,但直到1890年才成立责任政府。1901年由新南威尔士、昆士兰、南澳大利亚、塔斯马尼亚、维多利亚和西澳大利亚合并组成澳大利亚联邦,后取得自治领地位;埃利斯群岛,今图瓦卢。1892年该群岛被英国宣布为其保护国,1916年埃利斯群岛与吉尔伯特群岛组成殖民地,1978年独立;吉尔伯特群岛,今基里巴斯。1892年与埃利斯群岛一同成为英国的保护国,1916年与埃利斯群岛组成殖民地,1979年独立;斐济,1835年起就有传教士和殖民者在斐济定居,1874年应斐济酋长的要求,英国将斐济置于其保护之下,1970年独立;瑙鲁,原属德属新几内亚,一战结束后澳大利亚开始对其进行委任统治,一直持续到1968年瑙鲁独立;新西兰,詹姆斯·库克分别于1769年和1770年对新西兰北岛和南岛提出主权要求,1840年英国与当地毛利人签订条约,英国开始统治新西兰,1856年新西兰成立责任政府,后取得自治领地位;皮特开恩群岛,1790年英国军舰邦蒂号发生军变,9名水手逃亡该岛,并在此定居,1838年英国将其纳入帝国版图;所罗门群岛,1893年起成为英国保护地,二战期间曾被日本占领,1978年独立;汤加,1879年汤加统治者与英国签订友好条约,1900年起受英国保护,1970年独立;新赫布里底群岛,原为英国和法国的共属殖民地,1980年独立。
切斯特·威廉·尼米兹
(一)切斯特·威廉·尼米兹(1885年2月24日-1966年2月20日)是德裔美国海军名将,五星上将,二战时任太平洋战区的盟军总司令。切斯特·威廉·尼米兹于1885年2月24日出生在美国德克萨斯州弗雷德里克斯堡的一个德国移民家庭,父亲为切斯特·贝恩哈德·尼米兹,母亲为安娜·汉克。尼米兹的祖先为13世纪跟随宝剑骑士团入侵波罗的海东岸的萨克逊人,之后成为条顿骑士团的一部分。尼米兹的父亲天生体质孱弱,患有风湿性心脏病,于1884年3月与安娜·汉克结婚,但在5个月后前者即因病去世。尼米兹祖父尔后令其母子搬回旅馆居住,尼米兹在后来回忆道:“我并不了解亲生父亲,因为我在他死后才出生,但是却有个极好的白发祖父。”尼米兹的祖父早年当过船长,因此他在弗雷德里克斯堡建造并经营一座外观酷似轮船的旅馆,它甚至建有桅杆和桅上的了望台。就是在这座了望台上祖父抱着小尼米兹,讲述许多大海的神奇故事,对尼米兹进行关于大海的启蒙教育,安娜之后于1890年与尼米兹的叔叔威廉·尼米兹再婚。威廉虽受过高等教育,但在弗雷德里克斯堡当地并无可用之处,只找到一间位于科维尔的贫穷小旅馆“圣查尔斯旅馆”的工作,尼米兹全家也搬入当地。尼米兹与当地其他农人家庭相比时家境也较为清寒,因此8岁时尼米兹为补贴家用,课外从事勤工俭学,自食其力。然而这个年纪的孩子大都在父母羽翼庇护下悠然自得地享受快乐的童年,而他已经在舅舅的肉店当起送肉工,15岁的他还在姑姑旅店里做起钟点工。幼时艰难经历使他少年得志,困难并没有扼制他对知识的渴望,正如蒂维中学校长所说:“他天资聪颖,勤于读书,做事干脆利落。”出生于深山僻壤的尼米兹一生与大海结下不解之缘,这主要取决于查尔斯对他的启蒙教育和谆谆教诲。尽管查尔斯读书少,但阅历丰富,绝非孤陋寡闻之辈。查尔斯从小就培养他乐观向上、勇于挑战的精神以及在逆境中成就大业的坚强意志,并因势利导,言传身教:“要想在生活中和工作上有所成就,最好的办法是全力以赴,不要为无法掌控的事情忧伤。”对于尼米兹的教育问题时母亲与祖父的想法有着霄壤之别,安娜让他学会严谨细腻、宽以待人,但事实上尼米兹更像祖父一样喜欢迎接挑战。安娜·尼米兹是德国路德派的教徒,尼米兹在她的教育下能熟练的运用德语,这使他的一生受益匪浅。尼米兹熟练地运用英德两种语言,同纽约船厂的制图员艾伯特·克洛本伯格和工程师欧内斯特·德尔波斯一同派往德国汉堡、比利时根特学习,与这两位文职人员相比时他与德国人交流以及学习柴油机动力设备方面更加得心应手。对于很多高中毕业生来说将来能做个肉食店老板,或者经营旅馆是一件值得沾沾自喜的事情,但胸怀鸿鹄之志的尼米兹继承祖父敢于挑战的秉性,考虑更多是如何继续他上学的夙愿,他始终渴望去成就一番大事业。

(二)机会终于在他15岁时悄然而至,在与两位西点军校高材生威廉·克鲁克香克中尉和威廉·维斯特维尔特中尉交往过程中尼米兹被他们的潇洒英武的军人风度和卓尔不群的谈吐强烈吸引着,从而萌生参军的念头。他看来从军不仅可以减轻家庭负担,接受免费大学教育,而且更重要的是寻求人生的梦想和事业的发展,这成为其报考陆军官校的契机。他写信给美国众议员詹姆斯·卢瑟·斯雷登,请他为自己推荐就读西点军校,然而后者向其表示西点名额已满,但同时也还有一个名额可推至美国海军学院。尼米兹每天起早贪黑,凌晨3点起床,学习2个小时,然后5点开始做旅店勤杂工作。当地一些有识之士认为年轻的尼米兹是可造之材,纷纷向他伸出援助之手,期待着他出人头地的那一刻。例如克维尔教师苏珊·穆尔教他数学、地理、英语和历史,蒂维中学校长约翰·托兰辅导他数学,就连怀才不遇的继父威廉·尼米兹也有了用武之地。因此尼米兹顺利通过本州考试,成为韦恩泽预备学校的一员。尼米兹在通过入学考试后于1901年9月7日进入海军学院就读,1901年9月7日尼米兹宣誓效忠美国海军,成为海军军官学校的一员,从此“进入后甲板的跳板”,拉开锦绣前程的第一幕。在做学员时尼米兹一直把日本作为潜在对手来研究,把太平洋当做模拟战场,进行“兵棋推演”,还多次在太平洋上进行军事演习,提高应对国家危机的能力。此外在海军学院里的尼米兹非常用功,除了认真完成正规的科目学业之外他特别注重课外的学习内容,他认为:“有些最有价值的经验不是从书本中能学到的。”当时美国正因为美西战争获胜,海军进行海军扩建与现代化。为了弥补在战争中显露出士官人数不足的问题,海军学院录取人数较往年来的多,连学员毕业时间从原本的6月提早。尼米兹便于1905年1月30日毕业,为毕业学员114人中成绩第7名,擅长科目是现代语(法文和西班牙文)、兵工学、数学和航海术。这时尼米兹在美国海军亚洲舰队的旗舰“俄亥俄”号战列舰上为见习官,须进行为期两年的海上实习,表现良好才会受衔少尉。1905年2月23日尼米兹开始服役于驻扎于旧金山的俄亥俄号战列舰,并乘其去远东巡航,为亚洲分遣舰队之旗舰。5月当时日本海军于对马海峡海战大胜俄国波罗的海舰队时西奥多·罗斯福总统进行调停,在此期间尼米兹遇到日本海军名将东乡平八郎。在实习期间尼米兹可圈可点的表现赢得“俄亥俄”号战列舰洛根舰长的赏识,他在向海军学校学术委员会的季度报告中写道:“尼米兹学员表现优异,我把他推荐给学术委员会,请给予优先考虑。”1906年9月尼米兹转至老旧的巴尔的摩巡洋舰上服役,并于1907年1月31日晋升为海军少尉。1月12日尼米兹得到帕奈号炮舰的指挥权,据尼米兹本人回忆其接受第一个指挥舰时表示:“我还以为会是什么好船。”

(三)不久后由于日本在日俄战争未获赔偿、其复员军人大量进入美国劳工市场而使日美关系恶化,产生战争危机,罗斯福因而调遣大西洋部份舰队进入太平洋。在这情势下尼米兹于7月8日受命指挥迪凯特号驱逐舰,这时他仅有22岁,比其同时代的欧内斯特·约瑟夫·金(26岁)、雷蒙德·斯普鲁恩斯(26岁)、威廉·哈尔西(30岁)指挥驱逐舰的年龄还要轻。然而在1908年7月7日尼米兹指挥该舰进入菲律宾南部八打雁省的海湾中时因为判断潮汐差和位置失误令该船搁浅于泥岸上,无论怎么作都无法挣脱,尼米兹此时想起祖父常谈的“不要为你无力改变的事所担心”一话,就直接在甲板上搭了床睡觉。之后尼米兹被送至丹佛号巡洋舰上进行军法审判,因为其海图上标示不明、加上尼米兹在指挥时所进行的补救措施以及初犯令其判决减轻许多,收到一封训斥信,并被解除迪凯特号的指挥权。但尼米兹却被指派到潜艇上服役,那时的潜艇作为进攻性武器还没有被广泛认同,正如尼米兹坦言:“在那些日子里潜艇是一种非驴非马的东西,战列舰才是皇后,我申请到战列舰上去,却成了活塞号潜艇的指挥官。”12月尼米兹搭乘突击者号炮艇回国。1909年1月他转到第1潜艇舰队服务,成为潜水者号潜艇的舰长。此时的美国海军潜艇技术仅刚起步不久,该舰也为美国海军最早的一级潜艇。尼米兹和当时大部分的军官一样希望于战列舰上服役,对于被派到潜艇一事相当失望,他形容潜艇是“儒勒·凡尔纳的幻想与座头鲸的结合产物”。1910年2月2日尼米兹转至真鲷号潜艇担任舰长,1911年10月10日尼米兹跳过中尉,直接晋升为上尉,同时被任命为第3潜艇舰队与独角鲸号潜艇的指挥官。尼米兹也开始研究潜艇动力的设计,他为美国海军引入较为安全的柴油发动机,将原先易泄出毒气和爆炸的汽油发动机去除,在其宣导下尼米兹也逐渐成为海军中潜艇动力的知名专家。1911年11月他奉命到波士顿海军工厂,协助装修飞鱼号潜艇和作为该潜艇的舰长(尽管其尚未下水),就在这时期尼米兹结识他未来的妻子凯萨林·佛里曼。1912年2月14日飞鱼号潜艇下水服役,为美国海军第一艘以柴油发动机为动力的潜艇。6月20日尼米兹至海军学院讲述以未来潜艇作战方式为主题的演讲 ,标题为《潜艇的攻防战术》,虽无热烈回响,但同年12月的《美国海军学会会刊》还是有登出相关其演讲文章。尼米兹当时认为潜艇应用于近岸防御,而从未料想到德国海军不久后将其用于攻击海上贸易商船的作法。1913年4月9日尼米兹与凯萨林·佛里曼结婚,由于潜艇采用的新式引擎颇受好评,美国军方开始想在大型水面舰艇安装柴油引擎。然而其在这方面技术有限,因此于同年5月派遣尼米兹作为海军代表前往德国MAN公司,在纽伦堡和比利时根特学习柴油机技术。

(四)回国后尼米兹前往纽约海军造船厂监督莫米号油轮上安装两台2600马力的柴油发动机,该舰为美国海军第一个搭载柴油发动机的水面舰艇。在这期间美国柴油引擎制造厂也听闻尼米兹对此技术的了解,派了人企图说服尼米兹从海军辞职,到他们公司工作。当时尼米兹海军月薪为240美元,外加40美元的通勤费,而公司则提供2.5万美元的年薪,并附上一份五年契约,但尼米兹以“不想离开海军”为由拒绝了。1916年8月29日尼米兹晋升少校,1917年4月16日由于德国海军发动的无限制潜艇战,美国对德宣战。8月尼米兹成为大西洋潜艇舰队总司令萨穆尔·谢布尔涅·罗宾森少将的参谋,1918年2月时还升为参谋长。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尼米兹与罗宾森还曾一同前往欧洲,视察法国与意大利的潜艇、反潜技术,并作为“莫米”号油船的船长驾船赴大西洋承担海上油料补给任务。他成功总结出一套切实可行的纵向航行加油的方法,据尼米兹所称这种经验对于他以后在太平洋中发动高度机动性海上战争也大有贡献。1918年至1919年秋季尼米兹于海军军令部长办公室中服务,并同时兼任潜艇设计委员会首席委员。1919年5月至1920年6月尼米兹担任南卡罗来纳号战列舰的副舰长,不久后尼米兹转任负责监督在珍珠港以一战剩余的物资建造潜艇基地,并担任第14潜艇分队指挥官,同年年底他晋升海军中校。1922年夏天尼米兹返回本国,前往纽波特的海军战争学院授课。1923年6月尼米兹成为战斗舰队(太平洋舰队前身)的副长与副参谋长,在这段期间尼米兹也在以兰利号航空母舰试验航母与其他舰队协同作战以及战列舰的圆形编队。1926年8月他去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建立海军第一个预备役军官训练小队,并担任教官。1928年2月尼米兹晋升为海军上校,1929年6月改指挥第20潜艇分队。1931年6月改指挥参宿七号驱逐舰母舰,驻于加利福尼亚州的圣迭戈。1933年10月尼米兹改指挥奥古斯塔号重巡洋舰,该舰部署于远东地区,并在12月成为亚洲舰队之旗舰。1935年4月尼米兹以副海军航海局长的身份回到美国本土,任职三年,后来又成为第2巡洋舰分队指挥官。1938年6月尼米兹晋升海军少将,同年9月尼米兹改指挥第1战列舰分队,并担任战列舰战队司令。1939年8月尼米兹就任航海署署长,1940年4月当时的美国舰队总司令詹姆斯·瑞查生受罗斯福之命要将舰队自西岸移防至夏威夷,达到吓阻日本的目的,但该将军因为安全性和该区资源不足不认同总统的观点。因为罗斯福对瑞查生频繁的游说感到不耐而将其解职,在寻找其继任者时选择尼米兹,但后者以自身“资历不足”为由拒绝,该职尔后由他的好友哈斯本·金梅尔上将继任。

(五)1942年后尼米兹又开始策划对日本首都东京的空袭行动,这一计划因困难重重,在2月份曾被束之高阁。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美军所有太平洋基地均离东京过远,实施这一计划只有依靠航空母舰,而航空母舰上的轰炸机航程又很有限。发动这样一次袭击,航空母舰过于靠近日本机场十分危险。陆军建议使用B-25型远程中型轰炸机,詹姆斯·杜立特中校训练从航空母舰甲板上起飞的16组机组人员。经过审慎研究后决定用航空母舰把轰炸机运至日本以东500海里的区域,飞机空袭东京和其他日本城市后到中国沿海机场降落。于是从大西洋调来新航空母舰“大黄蜂”号,以搭载旧金山附近阿拉米达机场的B-25型轰炸机。而“大黄蜂”号因为在飞行甲板上装载陆军轰炸机,不能再用它的飞机进行侦察巡逻,需要另一艘航空母舰将其护送到日本海域。4月18日16架B-25轰炸机满载炸弹从“大黄蜂”号甲板上腾空而起,在短短几小时内飞抵东京、名古屋、横须贺、神户等城市上空,投下炸弹和燃烧弹后顺风直飞中国。空袭日本虽未取得重大的直接成果,却从心理上打击日本的嚣张气焰,振奋美国的民心士气。在日本中亿万臣民目瞪口呆,天皇裕仁深感震惊,山本五十六再三请罪。在美国中朝野上下大受鼓舞,悲观情绪一扫而光。为防止类似空袭事件再次发生,日军统帅机关紧急将大批战斗机群调回国内保卫本土,侵华远征军还派遣由53个营组成的讨伐队前去扫荡杜立特轰炸机群降落的中国江浙一带。鉴于珍珠港事件的教训,尼米兹大力加强太平洋舰队情报机构的建设,情报机构设法从被击毁的日本潜艇中找出日本海军密码本,致使日本海军的电文得以破译。通过情报破译后尼米兹得知日军企图攻占图拉吉岛并进而夺取新几内亚的莫尔兹比港,参战兵力包括由2艘航空母舰、3艘重巡洋舰和6艘驱逐舰组成的突击部队,由1艘航空母舰、4艘重巡洋舰和1艘驱逐舰组成的支援掩护部队,以及由1艘巡洋舰和6艘驱逐舰护航的登陆部队。为了迎击日军,尼米兹将2艘航空母舰、8艘巡洋舰和11艘驱逐舰紧急编成特混舰队,由弗莱彻海军少将指挥前往珊瑚海。此次作战由舰载飞机进行,双方的水面舰艇互不照面,故珊瑚海战役可谓第一次航空母舰会战。战役从5月3日日军攻占图拉吉岛开始,次日日军分乘14艘运输船,并由1艘轻巡洋舰和6艘驱逐舰护航,驶往莫尔兹比港。美国“约克敦号”航空母舰的舰载机攻击图拉吉,击沉驱逐舰1艘,毁伤其他舰船数艘,导致日本航空母舰机动部队南下。7日日本机群击毁美国1艘驱逐舰,重创1艘油料船,美国机群则击沉日本“祥凤号”轻型航空母舰。8日美国“列克星敦号”航空母舰被日本机群击沉,尼米兹命令美军撤离战场。珊瑚海海战中美国的直接损失较日本为大,但是尼米兹挫败日本攻占莫尔兹比港的企图,使日本的两艘航空母舰无法及时恢复战斗力(其中之一未能参加中途岛战役),对后来美国在中途岛的胜利产生积极影响。

(六)根据对大量情报的分析时尼米兹判断中途岛将成为日军的作战目标,决心适时组织反击作战。他将仅有的2艘航空母舰“企业号”和“大黄蜂号”从南太平洋调往夏威夷,编组两支特混舰队,开往中途岛东北200海里处隐蔽待机(后来紧急修复的“约克城号”航空母舰亦赶来参战)。向中途岛增派B-17“空中堡垒”轰炸机、B-25轰炸机、俯冲轰炸机和战斗机,将潜艇全部部署在中途岛西北海域,于5月14日命令太平洋舰队进入全面战备状态。5月25日情报机构甚至破译日本联合舰队的作战计划,尼米兹命令加强空中搜索,力争先机制敌。6月4日美机先发现日本舰队,开始交战。日本参战部队有机动舰队、主力舰队、中途岛攻击舰队、北方舰队和先遣舰队,拥有各种战舰约160艘。美国参战部队为航空母舰攻击舰队,下辖第16特混舰队、第17特混舰队和第11特混舰队,拥有各种战舰约50艘,力量对比处于劣势。日机轰炸中途岛使美军遭受重大损失,美机则击沉日本2艘航空母舰。6月5日中途岛海战结束,美国损失“约克城号”航空母舰、1艘驱逐舰、150架飞机和307名官兵,日本损失4艘航空母舰、1艘重巡洋舰、322架飞机和3500名官兵,1艘战列舰和2艘驱逐舰受创。尼米兹情不自禁地宣称:“先生们,今日已报珍珠港之仇。”尼米兹和金决定实施以攻占瓜达卡纳尔岛和图拉吉岛为目标的“瞭望塔”作战计划,通称瓜达卡纳尔战役。1942年8月7日美国海军陆战队在图拉古岛和瓜达卡纳尔岛的登陆作战获得成功,但掩护登陆的特混舰队在日本海军的攻击下被迫撤离。在随后的萨沃岛作战中美国海军失利,损失4艘巡洋舰和1000余名水兵。为了收复瓜达卡纳尔岛,日军动用人称“东京快车”的驱逐舰运送陆军增援部队,该岛美军则固守待援。8月24日至25日东所罗门群岛作战展开,美国舰载机击沉日本“龙骧号”航空母舰,日本舰载机则重创美国“企业号”航空母舰和1艘驱逐舰。10月8日尼米兹任命哈尔西接替戈姆利任南太平洋战区最高司令,以改善战场指挥。10月26日两方在圣克鲁斯岛海域交战,美国损失“大黄蜂号”航空母舰和74架飞机,日本仅有2艘航空母舰略受创伤,损失100架飞机,美国再次遭到战术性失利。瓜达卡纳尔岛争夺战更趋激烈,11月12日晚至13日瓜达卡纳尔岛海域发生巡洋舰大战,美国损失近1000名官兵和2艘巡洋舰,另有2艘巡洋舰受创,日本损失1艘巡洋舰。14日美国海军向日本运输舰队发起反击,15日瓜达卡纳尔岛海域发生战列舰交战,日本损失2艘战列舰、1艘重型巡洋舰、3艘驱逐舰、11艘运输舰和几十架飞机,联合舰队再也不能以如此沉重的代价去支援陆军的作战行动。1943年2月瓜达卡纳尔岛日军被迫撤离,瓜达卡纳尔战役的胜利标志着盟军在太平洋战场开始由战略防御态势转为战略进攻态势。但是在1943年6月以前日本联合舰队仍占据力量优势,拥有10艘航空母舰(舰载机480架)、9艘战列舰、30艘巡洋舰、98艘驱逐舰,但舰载机飞行员伤亡过多,美国太平洋舰队仅有3艘航空母舰(舰载机217架)、6艘战列舰和25艘巡洋舰。

(七)1943年5月盟军决定沿中太平洋和西南太平洋两条路线向日军进攻,中太平洋作战由尼米兹指挥,西南太平洋作战由麦克阿瑟指挥,以逐岛进攻为基本战略。11月20日尼米兹下令发起吉尔伯特群岛战役,由于美军炮火准备时间太短和日军防御工事极为坚固,美军耗时3天、牺牲1300人才攻占塔拉瓦岛。有鉴于此,尼米兹决定改逐岛作战方针为越岛作战方针,即对某些岛屿围而不打(使之困死),越过这些岛屿,进攻关键性岛屿。是年年底太平洋战场的战略主动权完全转归盟军,尼米兹将下一个作战目标指向马绍尔群岛的心脏,作战始于1943年12月31日。此役注意足够的炮火准备,并一再运用夺取日军机场而压制周围地区的战术,战役于次年2月结束。此后尼米兹决定不对5万日军坚固设防的特鲁克群岛发起突击,而先用航空母舰舰载机实施猛烈轰击,然后绕过该岛前进。接着尼米兹锋芒直指马里亚纳群岛,1944年3月美军炮击帕劳群岛,6月15日开始在塞班岛登陆。日本联合舰队赶来对阵,损失3艘航空母舰和315架飞机。7月9日美军以伤亡1.65万的代价攻陷塞班岛,歼敌3万。尼米兹和麦克阿瑟之间曾就此后作战方向发生争执,前者主张先获得棉兰老岛空军基地,孤立吕宋,进攻台湾和中国沿海,继而打击日本本土;后者则主张迅速攻占菲律宾,并获得参谋长联席会议的支持。尼米兹派哈尔西率第3舰队参加解放菲律宾的作战,到1945年初太平洋日军伤亡和被困人数约为75万,共损失19艘航空母舰、12艘战列舰、34艘巡洋舰和125艘潜艇。1944年底为使美国各战区总司令的军衔能与盟国相对应,美国国会制订一项可授予陆军和海军将领“五星上将”新军衔的法令。12月19日美军有4位陆军将领和3位海军将领被授予此项最高军衔,其中尼米兹晋升为海军五星上将。1945年9月2日在美国太平洋舰队“密苏里”号战列舰上举行盟军接受日本无条件投降的签字仪式,在简短的仪式结束时天空中云开雾散,近千架美军飞机在阳光下编队飞过“密苏里”号战列舰的上空。在此时尼米兹立即发出早已拟好的向太平洋和美国进行广播的声明:“今天全世界爱好自由的人们都沉浸在胜利的欢乐之中,并为我们联合作战所取得的成就而感到骄傲。我们应该歌颂那些为保卫自由而献身的人,我们对他们负有一项庄严的义务,保证他们的牺牲将有助于人类创造一个更美好、更安定的世界。而今我们着手致力于重建国家和恢复国力的伟大事业,我确信我们将能够运用技能、智谋和敏锐的思想来解决这些问题,犹如我们为了赢得胜利曾经做过的那样。”战争期间尼米兹获得3枚优异服务勋章,战后尼米兹因为在对日作战中的胜利而受到美国民众热烈的欢迎,深知宣传之效的新任海军部长詹姆斯·福莱斯特也将尼米兹塑造成海军的国家英雄,包括在1945年10月5日定为“尼米兹日”、在旧金山接受荣誉市钥和在国会进行演说等等。

(八)尼米兹之后要求接替欧内斯特·约瑟夫·金担任美国海军作战部长,福莱斯特则予以反对,不单是认为尼米兹与金恩一样顽固,也认为前者的能力应用于战区指挥。尼米兹仍非常想要该职位,在其运用宣传手腕下佛莱斯特最终妥协,只要同意任期为两年(一般为四年)、人事他要同意、必须同意海军部组织概念,尼米兹接受这些条件。1945年11月20日杜鲁门宣布尼米兹接替金成为海军作战部长(美国海军不设参谋长,其作战部长是海军最高的军事指挥官,相当于陆军的参谋长),斯普鲁恩斯则接替其太平洋舰队司令职务。在12月15日的交接仪式上金说:“在把海军作战部长的工作交给尼米兹时我确信会将这个重担交到优 而可靠的人手里。”而继任的尼米兹则重复自己在1941年出任太平洋舰队总司令时向记者们说过的话:“我身负重任,我当尽力而为。”尼米兹在任期内审批优先建造核动力潜艇的项目,并发表一系列向往和平的文章。但二次大战一结束后尼米兹就面临美军中海军因为核武时代的来临而要面临的削减,深知海军重要性的罗斯福已逝世,换上主张核子武器实用性的杜鲁门,他曾暗示海军地位将会下降的未来,如称赞马歇尔“成功地使海军愿意与陆军合作”。尼米兹则到处巡回演说争取海军之地位以及其不可取代的性质,如杜立德就曾说过:“航母能移动,也会沉,当我们拥有航程极长的飞机时就不再需要航母。”杜立德也要求成立独立的空军,地位将要与陆军和海军相等,尼米兹表示反对,他认为这和独立的潜艇部队一样没有道理。另外尼米兹还要面对此时军部内要求将海军与陆军并入同一部门的声浪,他反对这种将限制海军发展、令其降低国家防御的角色。在尼米兹担任作战部长期间前纳粹德国海军总司令卡尔·邓尼茨接受纽伦堡大审,起诉其发动无限制潜艇战的罪名。尼米兹应其律师之要求,提供一份美军亦在对日战争中使用同样作法的证词,到最后虽然判定邓尼兹该罪名成立,但并未针对该罪名而受罚。尼米兹也于短短的任期中测试核武器对海军的打击力,主持十字路口行动,另外还支援核动力潜艇的开发。1947年12月15日尼米兹卸除海军作战部长职务,虽然美国国会所授予的五星上将军衔可使他永不退休,但尼米兹决定离开海军(虽然有挂名“海军特别助理”,但几乎不会有人来请教帮忙)。他在这一天的日记中是这样记叙他海军生涯的终结:“我觉得好象如释重负,凯瑟琳和我似乎刚刚开始生活。我们有一个儿孙满堂的美满家庭,我们怎能错过这种完满而愉快的生活呢?”1948年至1956年期间尼米兹担任加利福尼亚大学的校董,1949年3月21日他被任命为联合国的克什米尔事务委员会公民投票监察长,协助调停印巴之争,但由于印度和巴基斯坦关系恶化,并未能进行。1963年10月尼米兹诊断出脊髓关节炎病状,虽然手术成功,但尼米兹后又罹患肺炎,到了12月又再有轻微的中风与心脏衰竭。

(九)1966年1月尼米兹离开位在奥克兰的美国海军医院(橡树山庄),回到他的海军宿舍。2月20日尼米兹在旧金山逝世,享年80岁。在弥留之际尼米兹要求死后葬礼从简,并把他埋葬在夏威夷的金山国家公墓里,以眺望他曾经创造出盖世伟业的太平洋。政府为其举行国葬,并照他生前意愿,葬于加利福尼亚州布鲁诺的金山国家公墓,与斯普鲁恩斯、屠纳及洛克伍德同葬一处。日本自1941年12月7日偷袭珍珠港开始发动太平洋战争,以后在3个多月的时间里便占领东自威克岛、马绍尔群岛,西至马来半岛、安达曼和尼科巴各岛,南至俾斯麦群岛地区,几乎完全控制整个西太平洋。在这几个月里日本军队每取得一次胜利被战争狂热煽动起来的东京市民就排着长队,挥舞着纸制太阳旗,涌到皇宫门前举行祝捷大会。然而在这些热闹欢腾的背后有一个人总显得心事重重,此人便是日本海军联合舰队司令山本五十六大将。日军偷袭珍珠港成功后他就曾冷静而清醒地指出:“我们只是唤醒一个巨人,必须在巨人尚未起身之前完成袭击珍珠港未竟之事业,彻底击毁美太平洋舰队。”因此山本竭力赞成联合舰队参谋长宇垣少将提出的进攻中途岛的计划,认为若能占领该岛则既可将该岛作为日机空中巡逻的前进基地,威逼夏威夷,又可诱出美舰队,在决战中予以歼灭。攻克硫磺岛之后的1945年4月1日尼米兹命令向冲绳岛发起突击,守岛日军殊死抵抗,“神风”攻击队则向美军舰船发动自杀性进攻。6月22日该岛陷落,美军伤亡近5万,日军伤亡近12万,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之后的1945年9月2日尼米兹代表美国参加日本投降仪式。尼米兹上任后面对强大的日本海军时运筹帷幄、审时度势,他果断实施“积极防御,主动出击”战略方针,以便同日本在太平洋上争夺战略要点。在积极防御的同时尼米兹主张主动出击,只有发动突袭消耗日军实力才可能逐步取得局部的战术性胜利,积小胜为大胜,扭转被动形式,同时也利于消除美军悲观失望和消极避战的情绪,重振美军士气。尼米兹根据这一战略指导思想,开始策划、组织和指挥一系列的军事行动。首先他选拔重用英勇善战的军官(哈尔西、斯普鲁恩斯、特纳、史密斯),重建战区指挥系统,以协调太平洋的海陆空三军力量。其次承接上任司令时期,挑拨给战区的人员、武器和补给物资。最后他参与华盛顿的最后决策,以制定横跨太平洋而战胜日本的战略计划,以策划切实可行的作战行动。尼米兹还以航空母舰起飞重型陆基轰炸机对日本东京和另外几个城市实施的空袭,鼓舞士气,打乱日本作战计划,同时对日本国民的心理造成巨大冲击。轰炸东京之后尼米兹指挥美国太平洋舰队又取得“珊瑚海之战”的战略意义上的胜利,通过珊瑚海大战后美国海军粉碎日本进攻莫尔比兹的企图,缓解日本对澳大利亚的威胁。这是日本海军第一次受挫,美军也赢得其努力,顶住日本征服浪潮一个战略胜利,对振作美军士气起了巨大作用。

(十)后来尼米兹在1942年6月4日的中途岛海战中重创日本海军,一举扭转太平洋战区的不利局面,日本战略主动权开始丧失,美国海军开始掌握制海权。在太平洋战争进入相持阶段中尼米兹在下达作战计划明确强调说:“以有限的兵力由防御转入进攻,同时运用有效地消耗战略,给敌人以最大杀伤。”尼米兹施行“攻势防御,以攻为守”战略,执行代号为“小规模出击”的作战计划。所谓“攻势防御”是指战术上采取攻势,必须夺取日军尚未站稳脚跟的战略要地,而在战术上采取守势即以挫败日军的进攻为当前的主要作战目标。攻势防御是尼米兹在太平洋战争中期提出的对日作战的战略总方针,体现尼米兹领导的太平洋舰队对日进攻战略的绚丽色彩。攻势防御战略思想的核心就在于“进攻”两个字,以攻为守,体现攻防兼备的特色,是攻和防的有机结合和辩证统一。中途岛海战结果使尼米兹领导的太平洋美国海军及盟军处于有利的地位,以“攻势防御”阻止日军的时期已经到来。在这期间以美国为首的盟军在太平洋岛屿建立很多军事基地,这些军事基地被用作防御和反击日军的重要据点。1943年2月9日尼米兹在总结瓜达尔卡纳尔之战的经验时说:“此战之后我们必须考虑下一步的全面进攻作战计划。”当问及“官方估计”结束战争时间时尼米兹说:“我不想用日期回答你的问题,但我可以用地图告诉你答案,等日军所在这些地区被穷追猛打到无处躲藏、有生力量被摧毁时战争就结束了。”此时美国太平洋战场上的海军已取得对日作战的明显优势,在太平洋战场上开始掌握战略主动权,于是尼米兹决定向日本发起全面进攻,实施“战略反击”。与此同时太平洋地区的双方兵力对比已发生有利于美国的变化,日本海军力量锐减,驻该地区的日军只有17个师和3个旅,而且分部在广阔洋面的各个岛上,极易被分割包围。而美军在太平洋地区已有50万大军,海空大大超过日本,可以集中优势兵力进行全力攻击一点。尼米兹在太平洋司令会议上总结道:“航空母舰将是对日海军作战的主要手段。”为了夺取制空权和制海权,产生海空制胜思想。珍珠港事件后尼米兹看到航空母舰的威力,更加重视航空母舰的作用。他总结珍珠港事件的经验教训,认识到不夺取制空权就无法夺取制海权。尼米兹开始以航空母舰为主的作战战术的另一个原因就是航空兵的发展,虽然尼米兹不会驾驶飞机也不曾学习驾驶飞机,但是他却认识到航空兵的重要作用。航母舰载机飞机动性大、能力强、作战半径大,舰载飞机掌握制空权既可对空作战,也可对海上陆上目标进攻,成为一座活动的岛屿,能为其他的舰只提供能量保障,也可为登陆部队输送兵员。正是于以航空兵为主的作战上这一新特点,掌握海上空中主动权才使美国海军得以战胜日本,所以航空母舰为太平洋海战制胜的关键,美国在太平洋战场上几次大海战的胜利充分证实这一点。

(十一)第二次世界大战海上交战中航空母舰显示强度大的威力,成为海军主要突击力量。在双方舰队相距几百公里,在看不到对方、舰炮和鱼雷射程之外,舰载鱼雷机和轰炸机协同作战,对消灭敌舰发挥极高的效能,也决定海战的结局。珍珠港事件后尼米兹任太平洋舰队的总司令,他成功把航空母编队运用于实战。航空母舰作为海上最强大的作战平台是进行海上军事威胁的战略性力量,虽然航空作战能力很强,但鉴于其体积庞大和防御性武器较少,很容易成为敌方打击的重点目标,为此要想确保航空母舰的安全,必须要有各种舰艇和大量的舰载机为其保驾护航。航母的作战能力再强大也必须为其他担负防空、反潜任务的大中型水面舰艇,潜艇和后勤支援舰组成编队(通常所说的“航母编队”)才能在海上有效执行作战任务。通常的航母编队有一艘航航空母舰、2至3艘防空型巡洋舰或驱逐舰、2至3艘反潜驱护舰、1至2艘反潜潜艇、1至2艘后勤支援舰组成单航母战斗编队,共有7至11艘舰只,与此同时舰艇数量可以根据战时的需要也会相应的增加,组成多航母编队或是由多个航母编队组成特混编队。舰载机与护航的巡洋舰、驱护舰、潜艇组成以航空母舰为核心的战斗群,共同建立大纵深、多层次、火力集中的攻防体系。航空母舰面对来自空中、海面和水下的威胁,航空母舰建立起远、中、近三层防御区。第一层为外防区(纵深防御区),配置在距航母185至400公里处,位于该防区内的兵力主要用于编队预警、攻势防空、对岸对海攻击和航空反潜。第二层为中防区(区域防御区),设在距航母50至185公里处,位于第二层内的兵力主要用于防御性防空、对海攻击、区域反潜。第三层为内防区(点防御区),设在距航母50公里以内,位于第三层内的兵力主要用于自卫性防空和反潜作战。在太平洋战争爆发时美国潜艇缺乏作战经验,部署很分散,既没有统一指挥,数量也不足,可以说是一支“沉默的兵种”。美军潜艇的攻击效果受到理论知识和战术的限制,尼米兹接任太平洋舰队司令后亲自过问潜艇新技术装备的安装、使用和训练,有时还亲自到码头迎接远航作战胜利归来的潜艇,这不能不说是美潜艇在战争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原因之一。另外在尼米兹的直接关注下美国潜艇人员劳逸结合比较好,战斗巡逻潜艇返航后艇员下艇休息两周,艇上的修理、保养由别的艇员进行。在这个两个星期内不分配给他们任务,主要是休息。有人批评这是自由放任,但是尼米兹等潜艇部队指挥官们坚决维持这一制度,认为这不是贪图安逸,而是潜艇战比不可少一部分。战斗巡逻一般保持45至60天,长时间的精神紧张是其他类型作战所不能比拟的,这样做保证让潜艇艇员从战斗和战争的状态下解放出来,保证潜艇出海后人员的精力充沛、注意力集中,从而使其潜艇能以最小的损失获得较大的战果,这些都极大地鼓舞潜艇艇员的士气。同时每艘潜艇潜艇在第一战斗巡逻之前要先在东海岸或者巴拿马进行一次广泛的训练,随后在珍珠港一带进行高级训练。在出发进行战斗巡逻之前潜艇应立即进入反潜手段相一致,采用新的训练方法应与敌人最新攻、防手段相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