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不住,这些车型在降价
今年上半年汽车行业掀起的价格战,从燃油车蔓延至新能源车领域。在早些时候,中汽协组织一汽、东风、长城、比亚迪、蔚来、理想、特斯拉等16家主流车企在论坛上联合签署《汽车行业维护公平市场秩序承诺书》,希望终止持续数月的行业价格战。不过,由于《承诺书》涉嫌价格垄断,遭到强烈质疑,最后更是尴尬地从《承诺书》中删除。

更尴尬的是在签署《承诺书》第二天,特斯拉就推出了引荐奖励的促销活动——推荐朋友去买车,朋友可以获得3500元的尾款抵扣等福利。而南北大众更是再一次加大力度官降力度,ID.X系列/ID.CROZZ齐降价。
南北大众ID.X系列/ID.CROZZ
7月6日,一汽-大众宣布,为庆祝一汽集团成立70周年,特别针对ID.CROZZ家族的系列车型,推出限时优惠活动;即日起 ID.CROZZ家族最低15.59万元起售,ID.4 CROZZ最高降价5.4万元,ID.6 CROZZ最高降价8.7万元。7月7日,上汽大众也以饥饿营销的方式,官宣ID.3限时降价3.7万元,限量7000台。

虽然官方说数量有限,但作为老司机的消费者都呵呵一笑:价格都打下来了,难道还能回得去吗?
上汽大众途昂
日前,上汽大众针对途昂家族推出限时优惠政策:从即日起至2023年7月31日,购买途昂家族任意一款车型均可享受至高6万元的综合优惠,购买途昂X还可享终身免费基础保养服务包。但是,上汽大众并未展开具体解释,也并未注释更为具体的优惠政策,具体可能需要通过经销商了解。

东风日产劲客、逍客
而东风日产,似乎也不甘寂寞。7月16日,东风日产劲客和逍客——以推出新车型的名义间接官宣降价,最高降幅达到3.4万元。虽然之前的终端成交价已成事实,但以官方名义直接降低指导价,则充分说明市场的严峻性以及东方日产对销量的紧迫度。

东风日产ARIYA艾睿雅
此外,7月20日,ARIYA艾睿雅的ARIYA 500也正式上市,官方指导价19.99万元。同时,东风日产也对已上市车型重新调整官方售价,ARIYA 600、ARIYA Performance等车型售价均较此前售价下调5.99万元,售价区间22.49万元-28.29万元。

东风本田思域、XR-V
东风本田,终于按捺不住了。近期,东风本田的部分经销商,发起了“感恩20年 东风本田20周年庆限时特惠”的活动。

据海报信息显示,即日起至7月31日,东风本田旗下思域、XR-V限时特惠,其中思域低至8.99万元起,XR-V低至9.29万元起。这个价格也就意味着——部分车型的最高降幅达到了4万元。
凯迪拉克LYRIQ锐歌
本想着未来可期的凯迪拉克LYRIQ锐歌,没想到上市月销850辆已经是巅峰时刻。从上市开始销量就不断下降,据悉今年6月凯迪拉克LYRIQ锐歌仅售出了42辆。如此惨淡的销量,凯迪拉克也不得不向国人低头,开始削价销售以求在这个竞争激烈的市场大环境中活下去。

7月10日,凯迪拉克就宣布LYRIQ锐歌的价格全系下调6万元,即起售价从43.97万元降至37.97万元。此外,为了提振用户消费信心,凯迪拉克还出台了2000元定金抵20000元的限时政策。换句话说,凯迪拉克锐歌的综合调价幅度几乎达到了8万元。

不过,降价也伴随着权益调整,原先的终身免费质保,缩减为整车三年质保、三电8年/16万公里质保;原先的3年免费充电、免费家充桩也被取消。当然了,你也可以选择加购6万元的权益包,补齐上述缩减的权益。而对于老车主,凯迪拉克将加赠价值2万元的2年保险礼包。这波看似“等价交换”的调价,实际上还是我们消费者赚了。
荣威eRX5
在《承诺书》之后上演降价大戏的还有荣威的eRX5,它也是名单中优惠幅度最猛的车型,7月13日起至2023年7月31日推出限时惊爆价。

限时购车补贴23000元起,优惠后的全新荣威eRX5,直接将双连屏、一体式座椅、隐藏式门把手和L2级智能驾驶辅助等高端配置功能下探到了12万级,要知道这个价格已经和同级别的燃油车型,比如长安CS75 PLUS一样,真正做到了油电同价,对比同级别同配置的宋PLUS也至少要15万起。

其实,在上海宣布插电式混动车型不再免费获取新能源牌照后,荣威eRX5的销量就大受影响,而这次前所未有的降价幅度,应该是为了清一波库存。不过即使是降价后,在上海地区应该也不会有太大的市场,反而在其他允许插混车型免费获绿牌的限牌城市,这个价格会比较吃香。
东风标致新款4008
7月26日,东风标致旗下紧凑型SUV新款4008车型正式开启预售,新车仅推出新款标致4008 360THP科技版一款车型,预售价为16.97万元。作为对比,2021款360THP科技版售价为20.17万元,相比之下,新车较老款360THP科技版价格下调3.2万元。

我们都知道2023年车市很卷,价格战从年初到现在没有停歇,就连曾经敢于“加价卖车”的合资品牌,也频频降价,这是为什么呢?
首先,是来自销量的压力。
不是这些品牌想降价,而是不得不降价,只能通过降价提高竞争力,从而获得更多的销量。东风日产在2023上半年的累计销量为336129辆,同比下滑24.9%,销量降幅也远超其他日系合资品牌。
而在去年还卖得相当带劲的上汽大众ID.X系列,曾经宣布其2023年的销量目标为10万台。但半年过去了,ID.X系列在6个月内的全系累计销量仅有28100台。
不难看出,今年合资品牌的整体销量明显后继乏力。
其次,是来自库存的压力。
为什么很多时候的降价都是先来自经销商?因为经销商最先面临库存的压力。一旦库存压力加大,资金流就全部陷入库存车上。经销商只能先保生存,舍弃利润。而对于厂家而言,一旦库存增加,生产就无法保证正常运转;且产能利用率的下降,也造成了单车成本的大幅增加。
如此恶性循环之下,不论是经销商、还是汽车厂家,都将面临严峻的经营风险。这也是我们经常会看到经销商先降价,然后品牌跟进官宣降价。
最后,是来自市场转型的压力。
当前经济大环境并不景气,汽车销售大盘基本没有增长。随着新能源汽车越卖越火,燃油车销量只能是每况愈下。因此,以合资品牌为代表的传统燃油车企,其频繁降价的行为——最终只能是比赛看谁的销量降得更慢一点。
而由于当下的汽车市场正处于油电转型阶段,如果不够在产品层面发力,就不能带来市场关注度。因此,合资品牌近期在价格上大做文章,说到底只是垂死挣扎而已。
那么各品牌的频繁大幅降价,能否带来销量的触底反弹?
以前的降价,是车企屡试不爽的绝招。只要扛起降价的大旗,必能快速带来销量的反弹和突破。但时至今日,市场已经发生变化,消费者更关注新能源汽车产品,燃油车市场份额快速下跌。在趋势面前,这些营销动作显得有些徒劳。
合资品牌的降价,就像是兴奋剂,短期可以带动市场增长,但从当前市场反馈来看,大幅降价并未能够改变燃油车下滑的趋势,只会陷入更深的价格泥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