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未来宇宙城市发展三部曲

2023-06-13 14:23 作者:银两先生的杂谈录  | 我要投稿

第一阶段:地月中枢


夜晚的星空总是如此迷人,你是否曾想过到遥远的太空去看看,回头看看我们美丽的地球是否真的和影视作品中描绘的画面一样的生动、一样的蔚蓝。是否也曾幻想过在宇宙居住会是什么样的体验。也许,就在不久的将来这就会实现,而且这个不久的将来真的不会太遥远,因为移居外太空的雏形已经渐渐形成。就差那么一个契机、一个诱惑、一股动力,甚至更切确的说,是一种利益。这种利益是金钱的利益、人类种族的利益,到了那个时候,正式向宇宙移居踏出第一步将是迫不及待的。

移居火星是不少影视作品的题材,但是我们真的有移居火星的能力和必要吗?火星距离我们有2.25亿公里,对于目前的我们来说是其遥远的程度是超出了普通人对实际距离的认知范围,而不仅仅只是几个数字。即时在近日点着陆,目前我们的飞行器也需要6-8个月的时间,载人航行的时间还会更长。

也许,火星在目前是我们所能了解到,最可能适合人类移居的星球,但是移居之前需要改造合适的生态系统可能才是更为漫长而艰难的工程。

既然我们已经明白到火星改造是漫长且艰难的工程,在做这件行星级工程之前,不妨我们先从简单的着手改造,也可以试试手,学习宝贵的宇宙改造的经验。这便是今天要和大家畅想的:地月中枢。

什么是地月中枢

顾名思义,作为连接地球与月球之间的小型中转城镇,是一个固定在太空之中的移动城堡。是一个事宜生活、工作的宇宙城镇。

简单的说,就像是一个大型的厂区,有着分工明确的工作区和家属生活区,有着各种大型工作设备,也有着商业市集等等,就是一个袖珍版的城市。居住着上万乃至上十万的人口,有着来自不同国家、不同年龄、不同肤色、不同信仰的人们。

相比移居和改造火星工程的难度,地月中枢计划的难度显然要小得多。只是就距离而言,地球与月球的距离才38万公里左右,和飞往火星比较根本就不是一个量级的事情。

建立地月中枢的目的是什么

往大了说,为了保护人类种族与人类文明免遭消灭而制定。众所周知,人类相较于大自然和无穷的宇宙是那么的渺小与脆弱,不妨夸张的说,连一粒尘埃都不是。病毒、冰河期、小行星、宇宙辐射、超行星爆炸等等,随便一样都有能力让我们人类短期之内灭亡。所以,从保护种族出发,尽快向宇宙扩散才是最安全的。

如果以上都是低概率事件,是不确定性事件,不足以让我们杞人忧天的话,那么争夺资源将会是接下来一定要做的事,比如说氦3。争夺氦3便是目前人类能开采到的清洁、安全、高效的新能源。这样的资源,不管从政治还是经济的角度出发,有能力的国家甚至以后还会有大企业一定极力开采、争夺。从资源的勘探到开采,从开采到运输都需要一定的人力与设备,当然包括前期的基站建设。建立地月中枢的必要性就尤显突出。

最后,从未来的宇宙航行上看,月球的逃逸速度远比地球的要小得多。从月球上进行发射就比从地球上发射更加节省能量,可以把更多的能量用到加速上去,从而缩短宇宙航行之间的时间,可以迈出更大的步伐。

地月中枢将会建设在哪里

答案是在拉格朗日点,又叫做释放点。

相信看过“流浪地球”的朋友都知道,拉格朗日点就是星球之间引力保持相对平衡的点位,任何一个物体在这个点上都能与地球和月球保持相对静止的状态,三者之间组成一个等边三角形,因为地球与月球在这个点的引力不相上下,地月之间一共发现了5个,其中3个因为不够稳定而失去意义。

地月中枢的进阶

在畅想中,地月中枢是由现在的宇宙空间站为雏形,不断扩建,升级、演变而来。在未来宇宙都市的演变中是属于初级的原始城镇,其目的是为了适应当时对于勘探月球、采集数据、基地建设等等前期工作做准备的,估计最大的容量是一万人以下。但是随着下一步开采、运输工程的进展,地月中枢必须进一步的扩建、进阶,形成都市。


第二阶段:游离星体

地月中枢的扩建

随着更多的国家或者国家联合体对月球资源的开采,将会有越来越多的人主动或者被动的移居地月中枢,形成更大的城市。以地月中枢为中心,不断的向外扩建,就像北京的三环、四环、五环。

在构想中,这样的空间城市最外层的保护外壳将由金属和玻璃组成,而这样的玻璃通过调节遮光度形成昼夜,并且由此控制温度。由于巨大的空间结构,未来的人类也会在这里“修筑”属于自己的高山与河流,再造一座喜马拉雅山,当然真正漂浮着白云的天空也是会有的,这里将会是未来人类的新家园。

拥有着不同“国籍”的宇宙城堡不断的在拉格朗日点上建成,而渐渐的人类也开始放弃了战争和争斗。出于人道主义,一旦发生战争,没有一个人能从这里逃出去,而且此时的人类更需要团结面对宇宙未知的黑暗,这也是他们唯一的共同敌人。

没有了战争的支出,剩下的就只有发展。未来人类不断的从月球中采集修建城堡所需要的物资,用作生产铝、铁、钛、玻璃、混泥土等等。由于月球的重力只有地球的二十分之一,他们可以更轻松的搬运这些物资。而地球则提供更多月球所无法提供的碳、氢、氮等元素,虽然这些元素在地球上并不短缺,但是它们都是易挥发性的,需要妥善的保存这些维持生命所必须的元素,将损耗减少到最低。

 

形成文化

相比起石油这一类化学能源,阳光是更加清洁、更加充足的能源。在这里修建太阳能发电站无疑是最好的选择,因为每年只有2%的时间被遮挡,可以充分的利用太阳能。如此大量的清洁能源源源不断的向地球输送,人类的科技也得到了质的跳跃。地球逐渐展现出了新的面貌,大自然的面貌得到了恢复。

留在地球生活的人类更多的居住在自然环抱的地方,更加的朴素,是一种新的朴素科技主义,以最低限度的高科技维持生活,更多的生活内容留给大自然。

与地球的自然文明不同,太空文明向着更加深入的机械文明发展。人工智能在这里主导着所有的生活与工作日常,机械外骨骼帮助人类行走在月球之上,脑机接口的双向传输技术加速了大脑的开发,甚至个别人类已经是半机械体等等。空间技术的发展使得往返地球与月球就像现在我们开车去附近的公园游玩一样的方便。当然,穿梭在不同的地月基地也是一样的道理。

在这里,拥有着不同文化根源的地月城堡融合深度的机械文明,在足够长的时间里,形成了属于自己的文化,包括生活方式、服饰、语言等等。如此的差异,便是形成太空旅游业的基础因素。更多的现在无法想象的产业都在逐渐的形成。

飞离母星

正如以上我们所说,地月之间能用于建设地月中枢的拉格朗日点只有两个,无疑的,大量的宇宙城市都会建设在此。这两个点位的空间是有限,随着越来越多的地月中枢被修建,加上人类无止境的好奇心和欲望。那时候的地月太空生活已经无法满足人类对更遥远宇宙的向往,就像现在我们向往着在宇宙生活一样。于是,个别有条件的大型地月中枢决定飞离地球、飞离我们的母星,寻找新的生活,更深入的探索太阳系。

在开始新的旅途之前,必须优先解决即将面对的生存资源问题,比如说驱动超大型地月中枢飞往目的地和维持内部运作的能源问题,维持人类生存的各种物资问题。尤其是后者,因为前者可以通过核反应提供能源,相信在未来,只要有足够的原料,能源的供给绝对不是问题。反而,补充维持生命所需的各类化学元素才是至关重要的。

碳、氢、氮等等这些元素都是维持生命必不可少的,但却是易挥发性的,即使如何妥善存放,都会有一定程度的损耗,而长期的损耗是人类所无法忍受的。所以,在出发前必须先找到这类的物资作为补充。

彗星、陨石便是很好的选择。它们上面往往携带大量这样的资源。但偶然捕捉到一个始终是会耗尽的,而位于火星与木星之间的小行星带便是下一站理想的目的地。于是,这些有条件出发远航的超巨型地月中枢城市,便称之为“游离星体”。

随着飞往小行星带的游离星体不断增加,就像一个一个的部落渐渐聚集在赖以生存的河流旁一样。新的生存模式下必然孕育出新的文明,再一次踏上崭新且漫长的演化路程。

第三阶段:星带都市

星带之城市分布在小行星带附近的游离星体城市群,分别经历了火星与木星之间的小行星带、柯伊伯带和最后的奥尔特星云,统称为星带都市。

人类开始脱离地球和月球寻找资源更合适更多的宇宙空间,便驱使游离星体来到位于木星与火星之间的小行星带。这里不再局限于拉格朗日点,可以占据的空间足以容纳数百万个这样的游离星体。在人类领地意识的驱使下,越来越多的游离星体聚集在这里,从而寻找生存资源。

科技的停滞

自从踏出地球的那一刻开始到现在已经有一千多年了。在刚刚移居太空的几百年间,人类的各种科技都得到空前的飞跃,比如说完全人工智能、基因编辑、人造器官、纳米机器人、生命复制、空间传感等等,在今天看来依旧是科幻色彩的技术在那时都得到了实现。

人类来到小行星带附近生存后,依旧是以这些技术为基础,不断的优化,但是并没有新的革命性技术出现,因为在这里的生存环境相较于地球与月球之间的近地宇宙空间并没有根本性的变化。以致科技的脚步是缓慢的,此时人类生活的方式与数百年前初级的太空生活并没有发生本质上的变化。

完全生命文明与半机械文明的诞生

为了更好的适应太空的生活,人类的科学家朝着两个不同的方向对生命体进行了改造,分别是主张从身体内部和外部的改造。主张从内部改造的是以生命科学为基础,而主张从外部改造的则材料科学为核心。

在起初的几百年间,两者一直都是相互配合相互支持,并没有产生任何的分歧。生命科学强化人类身体的各项机能,比如肌肉组织、感观系统、大脑皮层等等。材料科学则制造适应真空环境的机械外骨骼,比如穿戴式机械手臂、外置体感系统、完全人工智能处理系统等等。个别的人类在肉体出现无法修复的情况下,甚至会组装人造机械器官,成为半机械体。

随着半机械体的各种生命指标都强于自然人类,除了大脑之外,改造身体器官是一种非常普遍的现象。只有少数人类依旧保持着自然的身体。这样的景象造就了不同的生存观念,也形成了两种不同的文明,分别称之为完全生命文明与半机械文明。

两种文明的生活日常

外观方面,自然人类保持一贯的穿着,仿生材料加上纳米技术制成的服饰,拥有智能控温、体感变型、环境危险预警、生物电信号采集、吸收部分宇宙射线等等功能,这种衣服犹如一种生命体附着在人的体表之上。机械体则相对简单,并不是他们觉得这样的衣服不好,而是最大限度的将机械器官部分毫无保留的展现出来。

在能量摄取方面,自然人类进食的都是胶囊食物,只有如今一颗药丸大小的东西,便可以维持整天的身体机能。由于长期不需要撕咬、咀嚼,牙齿、嘴巴、食道、肠胃都有不同程度的萎缩退化,腹腔缩小、双腿显得更瘦长,而且这是带有一定的遗传性,但是需要在特定时期做基因排除和替换,重新符合人类的审美标准。而半机械体则不需要进食,日常生活可以收集少量宇宙高能粒子补充能量,大量收集有可能危及生命,所以是被禁止的。如果需要大量补充和蓄能则需要通过每天短暂的“深度睡眠”来实现。这样的“睡眠”一方面是“日常检修”,另一方面则是大脑处理和释放多余的信息。

随着进食和睡眠的时间大量减少,已经不再需要固定的住所。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名为生活舱的东西,同时也是一种交通、传输工具。在某些特殊时候,比如自然生育,回到指定的特殊生活舱居住,但这已经是极少数的情况了。因为个体的能力都非常的强大,个体独立型的社会并不依赖群体的维持生活,所以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联系会变得非常的薄弱,甚至母子、夫妻、朋友等等关系都不再重要。比如在生理层面上,母亲不需要养育一个孩子帮助自己度过晚年的病痛生活,因为母亲完全有能力在晚年时候独自撇除病痛的困扰,所以母子关系的观念便逐渐的消退。其他的关系同样类似。

信息交流方面,由于环境所致,机械体的听力和视力能力逐渐下降退化,取而代之的是外部辅助设备,通过量子计算技术强大的算法作出预判,进行人与人、人与机械的交流,毕竟人类0.2秒的处理速度太慢了。而自然人类则强化了各种体感能力,加上同样强化后的大脑可以剥离潜意识,在意识还没作出反应的时候,身体的对应器官已经给出了回复。

在这里需要说明一下,此时的自然人类与地球人类已经是两个物种,虽然只有短短的一千年时间,但是人工干预的定向演化极大的缩短了正常生命的演化时长,已经使两者有了生殖隔离,不再是同一物种,而思想上仍保持了一定的共性。

文明的分裂与战争开始

人类社会不管如何变化,唯一不变的就是,在和平时期会逐步分化,紧接着的就是分歧,战争也由此而来。

占有少数人口的自然人类由于生存的观念不同,逐渐受到排挤。每个星带之城上的这部分自然人类最后都离开原来生活的地方,共同、独立生活在少数的其他星带之城中。国家的概念也由此彻底消失,但两种文明之间依旧存在共同的管理组织。摇摇欲坠的和平虽然维持了数百年,但是打破平衡却仅仅只要一瞬间。而打破平衡的导火线便是“生育”。

半机械文明的人类可以通过储存记忆、更换躯体来维持生命,并且可以通过基因筛选、复制从而制造更强壮的后代。但这是矛盾的,在人口没有减少的情况,不断制造后代,不会有任何一个环境有足够的资源可以支撑的。他们认为人类只需要大脑进化就可以,其他器官已经不重要了,恰恰智慧与知识在大脑中可以最大限度的叠加。“生育”后代已经没有意义了,因此,遏制人类数量便是必然的。

相反,完全生命文明的人类认为人工干预的定向自然演化,同样可以使得人类继续进化,同样可以筛选出强大的后代。器官复制再生和基因编辑技术也可以延长寿命、增强身体机能。再者,他们相当肯定的认为自己才是纯净的人类,而对方不是,不配主宰他们的生存方向。如果遏制人类数量无疑就等同扼杀他们的信仰和文明,所以他们是极力反对的。

两大文明的矛盾变由此产生。

在矛盾产生的同时,科技并没有停止向前,寻找更多的资源和探索更广阔空间的欲望促使人类再次远航。人类以同样的方式来到了柯伊伯带,在柯伊伯带短暂的停留、生存了一百多年后,最终来到了太阳系的边界:奥尔特云。

奥尔特云拥有着更多的资源,比如水冰、一氧化碳、甲烷等等。足够的资源使得两个文明之间在生存上没有后顾之忧。再加上,有能力在奥尔特云附近生存的文明,说明对太阳系已经有相当的认知,了解到不会有任何其他威胁可以摧毁他们的文明。就像,两个背满了干粮的猎人一起进入一个陌生的大森林,开始的时候不管前面有多少仇恨都必须保持相互照应,但只要一段时间后,清楚森林里除了他们两个就剩下树木和石头,解决仇恨便是第一要紧的事情。

于是,战争便正式开始。

千年来赖以生存的科技现在却是用作摧毁对方的手段,就像原来庆祝时喝酒用的就被现在被当做行凶的工具。每一个单独的机械器官上被植入了完全人工智能,使其可以独立判断、运作;等离子体能源被用在超长距离作战;3D打印技术升级为短距离的空间传输,可以在战场上即时制造武器;生物工程结合基因编辑技术培育出外骨骼相当坚硬的巨型生物;超级量子计算机配合全息技术、短距离空间传输技术可以实现凭空制造爆炸性武器;反重力技术可以轻度扭曲对方所在的空间等等。

可能未来这些技术的名称统统有所改变,但是其本质并没有变化。战争并没有改变双方的立场与态度,尽管完全生命文明处于下风,但半机械文明也没有能力将对方消亡。因为宇宙空间实在太大了,弱势的一方可以逃跑。

出逃太阳系

战争改变了一部分人类的想法,当中包括自然人类和机械人类。他们认识到分歧的错误,开始反省、握手、共同发声。战争摧毁了绝大部分人类的家园,残存的人类为了避免矛盾继续,开始收拾行装,决定逃出太阳系。期望和平的人类陆续的飞离了太阳系,朝着不一样的恒星飞去。剩下少数依旧疯狂的绝对主义者留在战场之上。但这样局面也维持不了多久,因为渐渐没有了敌人。太阳系回归了平静,最终的“胜利者”也离开了太阳系。战争过后,曾经繁荣一时的星带之城失去了人类的管理,逐渐被小行星和宇宙辐射肢解,太阳系回归了平静。

火灭了,不是因为火苗战胜了空气,而是起火的木棍烧没了,但空气还在,仇恨还在。

此时此刻,回到地球上来。一千多年前留在地球,崇尚朴素科技主义的人类因为热衷于自然,分散居住。本来就已经为数不多的人类种群渐渐没落在地球之中,剩下就只有依旧屹立不倒的长城、巨石阵、金字塔等等这种曾经文明的最后证明。大自然又开启了新一轮筛选地球主人的竞赛。

关于未来宇宙城市发展三部曲已经全部完毕。如果你觉得奇妙的畅想还不够,请关注我,带你畅想更多的科技与幻想。




未来宇宙城市发展三部曲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