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读后感】书的名字叫《作为文化的传播》

2022-08-04 23:38 作者:Tronos_xyz  | 我要投稿

什么是传播?

传播是指两个相互独立的系统之间,利用一定的媒介和途径所进行的、有目的的信息传递活动。信息传播过程是一种信息分享过程,双方都能在传递、交流、反馈等一系列过程中分享信息,在双方的信息沟通的基础上取得理解,达成共识。

什么是文化?

文化,广义指人类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所获得的物质、精神的生产能力和创造的物质、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指精神生产能力和精神产品,包括一切社会意识形式:自然科学、技术科学、社会意识形态,有时又专指教育、科学、艺术等方面的知识与设施。

 

语言这一人类生活的基本媒介逐渐被定义为一种用于操纵客体的工具,它不是确立真理的装置,而是让他人相信我们希望他们相信的东西。

个人理解:需要警惕。

 

无论传播还是其他,我们都是民主的倡导者,但我们也多少热衷于权力。在《企鹅岛》一书中,安纳图勒·法朗士说过:“在任何一个社会,财富都是一件被膜拜的东西,在民主政体中,财富是惟一被膜拜的东西。”

个人理解:本能让我们追求财富、权利,为了满足我们的物质需求。民主、文化、精神等是后来发展出来的东西。

 

诚如马克斯·韦伯所言,人类是一种悬置在由他自己编织的意义之网上的动物。我把文化看作是这些网,因此,对文化的分析不是寻找规律的实验科学,而是寻求意义的一种阐释性科学。我追求的是阐释、阐释表面上神秘莫测的社会表达。

所有人类行为都是在做一件异想天开的事,我们先是用符号创造了世界,然后又居住在我们所创造的世界里。这是一种自我欺骗,但这就是事实,我们要接受这个事实。

我们不仅创造现实,还必须同时维系我们所创造的东西,因为新的一代不断涌现,对他们来说原先的创造物可能一开始就存在问题,现实必须重新改造并成为权威。因此,现实必须得到修正,因为它一直在瓦解之中:包括人们在精神和肉体上的迷失、实验的失败、与所创造的表征相反的证据,以及出现精神错乱等一这些都威胁着现实的模型或为现实所提供的模型,结果要做很大的修正。最后,我们不得不带着担心与遗憾,放弃权威的现实表征,开始建构一个新世界。

个人理解:这就是现实。

 

研究传播就是为了考察各种有意义的符号形态被创造、理解和使用这一实实在在的社会过程。有些学者认为它缺乏足够的实证依据而对此不屑一顾。我的观点正好相反,我把它看作是一种尝试,以清除只会让我们的实证数据失去生命力的现有传播观念。我们建构、维系、修正、改变现实的努力是发生在历史中的、可以公开观察的行为。我们通过对各种符号系统的建构来创造、表达、传递关于现实的知识及对现实的态度:艺术、科学、新闻、宗教、常识乃至神话。我们是怎么做的?这些形式之间有什么差异?它们中有什么历史的、可比较的变化?传播技术的变迁如何影响我们具体的创造与理解?社会中的各个团体是如何为界定真实而斗争的?

个人理解:研究传播的意义

 

关于思想的本质。在支配我们思想的个人主义传统中,我们已经习惯地认为思想本质上是个人的、发生在头脑中的行为。我在这里却要提出一种截然不同的观点:思想主要是公共的、社会的,它首先产生于黑板、舞蹈和诗句中。个人的思考能力是派生的、第二性的才能,就个人而言,它是事后以传记形式出现的,对人类而言则是事后以历史的形式存在的。思想是公共的,因为它靠公开才能储存符号,在更深层、更强烈的意义上,思想是公共的。思考包括了对某个环境模型的建构,在模型上操作起来要比在真实环境中便捷,可以看出自然状态是否与模型相一致。

个人理解:解释思想本质的另外一种角度

 

符号特有的品质:符号既是现实的表征,又为现实提供表征。

传播模式不仅是传播的表征,它也为传播提供了表征:无论是否管用,它都是引导人类人际的或大众的互动过程的模板。

传播始于学习和描述,为在大脑中开始这一过程并把结果传递给他人,我们依赖彼此得以交往的某种传播模式、规则或习俗。当这些模式有所不足时我们可以对它们进行改变、修改和拓展。许多传播模式本身变成了社会惯例,对他人的态度、某种称呼方式、某种语调和风格都具体反映在这些惯例中,使之产生了很大的社会影响力……这些颇有争议的设定常常反映在具体的、实践性的惯例中,而惯例又为它们得以产生的模式提供了可供借鉴的东西。

个人理解:看了10遍,意思我懂,但无法用自己的话来描述

 

 

 


【读后感】书的名字叫《作为文化的传播》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