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小室哲哉《罪與音樂》第五章、小室哲哉的秘密

2022-05-12 17:30 作者:Gift_For_Tkfans  | 我要投稿



書名:罪與音樂(罪と音楽)

著者:小室哲哉

發行人:見城徹

出版社:幻冬舍

發行日期:2009915日第一次出版

聲明:版權歸原著作權持有者,此譯文僅供粉絲交流,不用於營利商用,若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

Disclaimer: Copyright belongs to the original copyright holder, this translation is only for fans to communicate, not for commercial profit, if infringement, please contact me to delete it, thanks.



【與邁克爾·傑克遜的回憶】

結束審理之前的某一天。

打開房間裡的電視,正在播放邁克爾·傑克遜的事,是私人物品的拍賣會。

他連私人生活都充滿娛樂性。哪些是真的,哪些又是假的,難以分辨。是迷宮傳說一般的存在。而且,即便有著那麼多的流言蜚語,其25週年紀念DVD「thriller」還是大獲好評。是世之罕見的巨星。不是monster(怪物)而是monstar(巨星)。

那之後大概2個月,我自身再次出發的音樂形象越來越具象。6月26日(美國時間25日),突然傳來了「MJ死亡」的新聞。雖然把自己和他放在一起顯得我有些狂妄,但我們居然都是1958年出生的,這令我吃驚。

與他的回憶在我腦中閃過。

實際上,我和他有過兩次的直接會面。

第一次是在巴黎,97年9月。我記憶沒出錯的話,應該是在黛安娜王妃死去的第二天。巴黎公演中止於是偶然遇到了MJ,我記得是在某個酒店。

那個時候只是簡單地寒暄了一下。

他也是一副外出的樣子,與他握手,近距離交談,完全感覺不到人情味。但是,比我想像的要矮小,臉也很小,手腳很長,我印象中很酷的樣子。

第二次是在98年底,或許是在99年的正月吧⋯⋯

再次相見,是我受邀去往夢幻莊園(他在加利福尼亞1000多平方米的自宅)。現在好像已經被變賣了,當時連電影院、遊樂場都在運轉中。

「我正在製作新專輯,在搜羅一些曲子,能讓我聽聽你的曲子嗎,可以的嗎,帶幾首新曲子過來好嗎」

碰巧和他是同一家律師顧問,由此結了緣。

應他的要求,準備了3首新曲,從Malibu開車4個小時到了夢幻莊園。

入口,是好萊塢電影中經常出現的、豪宅必不可少的大門。當然保安時刻守備著。

從車子停到門口那一刻起,MJ式的娛樂便開始了。

我這邊報上家門,那邊就遞給我一張像是「訪客名單」一樣的紙。一看,是張簡單的承諾書。

「歡迎來到夢幻莊園」

以這句話開始。

憑我大概的記憶,上面寫的應該是「請盡情享受這裡的設施,也請享受與MJ的對話」這一類的文字。

最重要的是結尾那句話。

「但是,一旦出了這裡,請證明在此地的所見所聞皆是夢中之事」

這句話後面還需要簽名。

也就是說,回去你想怎麼說都行,但必須認為這一切都是夢中之事,方可入內參觀。我想如果不簽字的話是沒法進去的。

我踏入了夢中的國度。

因此,我當時在那裡的所見所聞,乃是不折不扣的MJ自身的言行,但是現在這些已經不是現實了。

像這樣的存在全世界也只有他了。換作在日本,不管是多大的巨星,也不會有他那樣的想法。果然美國還有好萊塢,總能給人無限的遐想。

跟隨警備員的指示,我來到了電影院。那是一個真正的復古風的劇場。看板上用嵌入式字體展示著正在上映的電影。館內,還有男女衛生間。就這麼把整個劇場帶到某個街角處,也是可以正常運作的。

「hi TK」

從館內,傳來了那個聲音。

進去一看,是擁有500座觀眾席的廣闊空間。正中間,是MJ正坐著等我。

「我們在巴黎見過,你還記得嗎」

我記得自己好像是這麼打招呼的。

他一身襯衫牛仔的簡單裝束。可以看得出來他在家比較隨意,墨鏡和口罩都沒有戴。十分友善地接待了我。

之後我們坐著小車前往主屋。或許是他有顆玩心吧,小車前頭有仿造的勞斯萊斯標。司機是MJ,我坐在副駕駛。

最後我們到達了一處寬敞的空間,像是客廳又或許是錄音室吧,能容納四人樂隊在此排練。那裡有一隻超大的音響。高度大概在我和MJ之上了,寬度也有1.5米左右。

他非常熱情地聽了我的新曲。但是,坐在一側的喇叭正前方聽音樂的方式很奇怪吧。我帶來的曲子自然是立體的,只聽一側的聲音就無法了解音樂的全部內容了吧。

「尖端(cutting edge)」

和他聊了很多音樂上的東西,這是他最愛說的一句話。

簡單來說就是指尖銳鋒利的聲音,硬質清晰的聲音。

「這是你之後要放進下一張專輯的曲子嗎」

「不是,這是特地為你寫的曲子哦」

也有過這樣的對話。

「幾乎是搖滾風格」

這句話說明了我所帶來的曲子的方向。

和他詳細了解之後,我才知道MJ全部是用自己的聲音來錄製demo帶,包括鼓點、吉他、貝斯都是用人聲構成,之後再轉換成樂器。

與他在夢幻莊園會面之後,我在東京的時候,MJ還打過來兩次電話。

「Hi TK」

從手機那頭,傳來他的聲音。

我帶去的那3首曲子,其中一首重視音軌(track)的曲子,我提供給某位歌手了。

但是,以MJ演唱為前提的兩首注重旋律的歌曲,我把它封存起來了。音樂數據長眠在我電腦之中,將永遠不會甦醒吧,永遠都將屬於MJ。

作為世界上最大的超級巨星,想必新專輯會有幾萬首候補曲吧。但是此刻,在夢幻莊園的某處長眠著我的曲子,那對我而言將是一件幸事。

順便一提,沒有採用我曲子的專輯應該是「Invincible」,R&B色彩濃厚的一張專輯。並非是我嘴硬不認輸,確實是沒有餘地來放我的曲子了。

喜歡SF的我,幻想著「MJ復活」。

狂熱的粉絲科學家或許會克隆出MJ什麼的,在這個世紀末,MJ還能歌舞,那才是Monstar啊。

我想這並非異想天開之事。

 

 

【櫻之歌】

不侷限於像MJ這樣歷史性的藝人,我並不討厭和人交往。

但是,到了千禧年之後,我沒有什麼機會能和十幾歲二十幾歲的年輕音樂家交流了。那可不行啊,在松浦社長和千葉副社長的安排下,最近我又能相識年輕樂隊和歌手了。

比如說Remioromen樂隊,事先聽了他們的「Sakura」這首歌。

コブクロ也有「櫻」這首歌,宇多田光也有「Sakura ドロップス」這樣一首歌。

也就是說,「櫻之歌」不但是一種流行,而且成了早春的必備曲目。其先驅應該是2000年福山雅治君的熱曲「桜坂」吧。

說有樣學樣這個話有點難聽,「總之在歌名裡頭把櫻花加進去吧」,以這樣的設想而誕生的歌曲也是有的吧。

「這首『Sakura』是樂隊本身的想法,還是唱片公司方的要求啊」

我很想問,但是第一次見面會顯得很無禮吧。

我沒啥壞心思,只是想調查一下當紅樂隊的想法。

說實話,不只是我,對於音樂家來說已經對這種「櫻之歌」有種抵觸感了吧。

但是。

「小室先生,下次寫首『櫻』吧」

如果被這麼要求了,我會毫不猶豫地就接受。

「已經飽和了吧」「又要搞這個?」,我相信會這樣想的樂隊或歌手一定會絞盡腦汁去創造出暢銷曲的。相反對此毫無異義,只因為自我喜歡去歌唱「櫻之歌」的人,是不會去考慮暢銷的問題的。

滿口答應著承接「櫻之歌」的創作,我一定會左思右想,從細枝末節處著手。這體現了專業性,也是創作暢銷曲的樂趣。我相信,Remioromen樂隊的三人也能體會其中的奧妙。

 

 

【「櫻」的秘密】

為了創作出新的暢銷曲,現在我再次來分析一下J-pop。

首先我們得理解使用「桜」「サクラ」「Sakura」等歌名的本質目的。

「櫻」一字,除了櫻花之外,還令人無意識地聯想到「春」「畢業」「離別」「旅程」「入學」「邂逅」「無常」「散落」之意。是一種日本風情,在日本出生成長的人都能感同身受。

其作用是,就算不用歌詞表述卻自帶這樣一種情感。也就是說,彌補了日語在歌詞表達能力差的部分。想要有效利用「櫻」的話,不可忽視這一點。

除了「櫻」之外,歌名使用「海鷗」「夕陽」「橫濱」「blues」有著同樣的奇效。

這一手法,並非始於現在,70年代的民謠歌手就在這麼幹,有很多這樣的歌謠曲存在。再往前追溯,源頭或許還與俳句的季節用語有關。

我認為像這樣的「櫻之歌」,屬於J-pop的一種典型。在日本人能共通理解的基礎上所成立的一種歌。

而它的對立面則是Beatles的「let it be」。60歲以下的日本人應該都聽過,是刊登在中學音樂教材中的名曲。

但我認為,這是日本人無法憑直覺理解其中深意的一首曲子。

直譯「let it be」的話,就是「隨它去吧」「順其自然」之意。

令人摸不著頭腦。

大多數人也只聽進去了那句「let it be」吧,再好一些,聽到歌詞中出現的瑪麗亞,想像著或許是以基督教為基礎創作的一首歌。實際上,我想應該是基督教社會人人從小耳濡目染才能理解的一首歌吧。

其深意,包括我在內的眾多日本人,是難以理解的。

但是,大家都能體會到這是一首美妙的曲子,這是旋律的力量。

因此,日本的櫻之歌想在海外獲得好評,就必須是「let it be」這樣級別的名曲。

 

 

【J-pop的先天不足】

之前我指出過「日語歌詞表達能力不足」的問題,

我日常為此思慮。其煩惱的起因,是日語本身。

J-pop所使用的旋律和聲音是按照西洋音階來的,是誕生於歐美的東西。因此,J-pop是在原本用來唱英文這樣的外文歌的旋律基礎上,強行加上了日語。加之日語和西洋語相比,因自身構造有著不利因素。

假設四四拍的曲子。

一小節四個四分音符。

因此,日語只能用四個字,比如「喜歡你唷」。

八分音符的話一小節就有8個。

就可以用「我十分得鍾意你啊」這樣8個字。

但換作英語的話,舉個極端的例子,有8個音符就可以放8個單詞。比如「I love you I need you all night」

信息量的差異是壓倒性的。

「I love you」只需要三個音符就夠了。

而日語的「愛してる」卻需要5個音符。就這樣就有2個音符的差別了。

在傳達同一意思的時候,日語的傳達速度要多用2個音符。

並且如果把英語的主語去掉,「love you」也可成立,那就只要兩個音符就夠了。

因此,比起歌詞,旋律與節奏更應大膽地優先。

而這種大膽性正是流行音樂原本的魅力,最大的武器。

但是以日語為歌詞的J-pop,還是會被語言所束縛所制約。

而將這一制約徹底根治的是70年代的松本隆。

有「抽一支菸」這樣一句歌詞,如果斷句成「抽」「一隻」「菸」,沒法和旋律結合起來。不這樣的話,又沒法傳達想要的歌詞。於是,松本隆先生把它斷句成「抽一」「隻」「菸」,是個大發明啊。

雖然如此,但不是說J-pop這個先天不足的問題已經被完全解決。

 

【世界通用的J-pop】

松本隆先生在80年代幾乎創作了松田聖子所有歌曲的歌詞,可以說是制定歌謠曲標準的人。

90年代,我以和弦與節奏制定了暢銷曲的標準。

標準即是基準,是模板。

現在有著各種各樣的標準,從火爆程度、卡拉OK人氣、對下一代的影響來看,コブクロ應該是符合當今J-pop的標準吧,更能象徵當今的J-pop不是嗎。

聲質、旋律、歌詞,都非常得J-pop。

他們不是靠在綜藝節目裡頭賣人設,或是靠出演電視劇攢人氣,更不是靠臉蛋,而是只憑藉音樂就屹立頂峰,是擁有強大實力的人。

「看起來很難記憶實際上很好記憶」,很懂得這方面的處理,遣詞造句也很巧妙。

出道10年,能達到這一完成度的歌手除此之外別無其他了吧。

因此,雖然我知道這有些多管閒事,但是我還是很想跟他們說「那麼就進軍海外吧」。

日本流行音樂能完全跨越海域的至今為止仍舊只有一首「上を向いて歩こう」。我想刷新這個紀錄。

90年代,我的曲子也在中國和東南亞諸國大受歡迎。

同一時期,我不以小室哲哉為名,而以Eurogroove的名義進入過英國的音樂榜。

97年的電影「生死時速2」的主題曲雖沒有大火,但是在好萊塢的工作讓我學到了很多。

即便如此,依舊不及一首「上を向いて歩こう」。

我非常希望コブクロ二人也能向著這塊孤高聳立的巨壁攀登。他們能找到他們自己的突破口吧。

我自身,也在時常衡量自己與世界的差距。雖然那個距離沒有盡頭,但志氣不可短。

以世界的視角來看,我認為宇多田光應該是走在最前端的。離「世界通用的日本藝人」距離最近的人。

現在的J-pop雖然也能敏感捕捉美國流行,但實際上也有鎖國性的一面,並沒有與世界聯動發展。如果非得說有誰的話,與世界保持同一步調的只有宇多田光吧。

擁有母語級別英語能力的歌手越來越多了,但他們並非像宇多田光那樣以世界為目標。有英語能力總比沒有好吧。但是處於不上不下的狀態,就算以流暢的英文進行演唱,聽眾的判斷反而會更加嚴格。

果然最重要的還是音感和音質。

就這一點,她也是出類拔萃的。因此,對於在海外尋求活動的她,我也會暗自拍手歡送她。對我來說是具有刺激性的一位歌手。

如果她能在世界範圍活躍的話,那毫無疑問將會改變J-pop。

開始以世界標準為意識。

 

 

【so what的秘密】

我不是細緻地要做什麼盤查,但我印象中コブクロ也好,宇多田光也好,都不怎麼使用「機關」(gimmick)。這是一種從正面攻擊的方式。

「gimmick」就是指「so what」(那又怎樣)。「所以,那到底是什麼呢」,我想那是一種手法。

因為有裏子,就能引出深意。

因為有裏子,就能引起人的興趣。

比如說trf的「因為是寒冷的夜啊⋯」。

想一想這就是「so what」啊。因為⋯所以怎樣啊。

這不就引起大家的興趣了嘛,我是這麼考慮的。

還有這方面我也考慮了。

比起「因為是孤身之夜」「因為是寂寞之夜」,果然還是「因為是寒冷之夜」更加引人遐想。

so what型的語言,刺中聽眾的興趣點十分之重要。

B'z初期的暢銷曲「太陽のKomachi Angle」也是so what類型。

作詞是主唱稻葉浩志,作曲是隊長松本孝弘。

我想稻葉君寫的詞,連松本君也會感到困擾吧。雖然是用英文羅馬字表示的,但寫成日語假名就是「太陽の小町・エンジェル」(太陽的小町·天使),完全意義不明啊。

木根君一開始聽到這個歌名,還以為是「太陽のコマネチ・エンジェル」(太陽的克曼尼奇·天使)。歌名的意思,有多種遐想。山下久美子有一首「赤道小町ドキッ」的暢銷曲,比赤道更熱的那就是「太陽小町」了。

說到小町的話,有小野小町是美人的傳說,所以應該有美人之意。以前,和地名結合起來有「六本木小町」「澀谷小町」的用法。

即便如此,「太陽のKomachi Angle」是非常典型的so what。歌詞貌似描寫了一個豐滿的女性,並無太大的深意。或多或少,松本君是這麼考慮的呢。

那麼,稻葉君是笨蛋嗎,不可能的啦,反而充滿智慧。肯定是想以給人留下印象為優先,賭上一把。「這樣的話,不僅只是so what了,還能引起大家的興趣」,有著這樣的確信。

對於隊長松本君來說,「我也不知道如何是好,就賭上你的直覺吧」。那次打賭大獲成功。

 

 

【wow war tonight的秘密】

像B'z那麼難唱的曲子,也可以在卡拉OK那麼受歡迎。Mr.Children的歌也並不簡單。

當然我創作的trf的曲子也並不好唱,但還是有很多人在卡拉OK唱。

比起trf,我更加以卡拉OK為意識而創作的一首歌是「wow war tonight」。我考慮的是全員都能一起唱,因此在副歌部分的歌詞只用了「wow」「war」。

但是,只是「wow wow」的話不行,太白開水了。因此「war(戰爭)」這一詞就顯得格外重要了。

歌唱的時候,「wow wow」和「wow war」的音是差不多的,但是卡拉OK包廂的顯示屏會有文字。我認為「war」這一詞發揮了特別的力量。它代替與傳達了這樣一種意思,「面對想要逃避的生活也絕不服輸,戰鬥吧」

連續的情緒高揚的「wow」。

與傳遞奮起信息的「war」。

如果在這一部分填的是日語歌詞,那麼從傳遞速度這一點來看,曲子將難以成立。

 

 

【卡拉OK火爆曲的三大要素】

就算是現在,卡拉OK依舊是誕生暢銷曲的一條捷徑。

trf剛開始火爆那一陣,我希望讓那些對音樂不感興趣的人也能喜歡音樂。我以前就說明過「trf=(舞蹈+卡拉OK)/2」這一模式。就算你從本質上去說明BPM怎樣、模擬進行(sequence)怎樣、click怎樣啦,大家也無法理解。

那個時期,我自己所認為的「卡拉OK熱曲三要素」是「抒發」「社交」「練習」。

經常有人說,能在卡拉OK火的曲子=旋律易記。但實際上不是這樣的。不管是trf、Mr.Children還是B'z、宇多田,都不屬於易唱、易記的曲子。比易記更重要的難道不是我上述的那三點嘛。

比如說trf的話,是從舞曲「抒發」出來的。連續高呼的「wow war」也是同理。隨曲子舞蹈的人群,一起高呼嗨起來,與「社交」也有了關係。

還有,以globe的「wanna be a dreammaker」為代表的高音歌曲就是第三個要素「練習」了。這種必要的「練習」也會吸引人,因此才事先設定的高調子。

這樣的話,等唱畢的時候那種自我的成就感與大家的喝采也會不同。「練習」與「社交」便產生了。引人注目的歌手,自身也得到了愉悅,從精神上獲得了「抒發」。

我覺得這三要素的循環現在依然適用,你覺得呢。

最後再說點顯得有些多餘的話。

明明演唱者的實力和知識都已經如此成熟,不知為何只有影像還是老一套。因為唱歌所需的信息只要歌詞就夠了。

難道我們就不能在了解這個時代的BPM的基礎上下點功夫嗎?

 

 

【BPM的秘密】

雖然我已經解釋過很多遍了,但我還是想再說一遍。BPM是表示曲子速度的數值。其數值越大表示越快,越小就越慢。

我已前述過,包括廣告曲在內,總體而言BPM有增大的趨勢。但是,BPM的增大就會面臨一個很大的問題。

曲子速度越快,一定時間內需放入的信息量就會越大,音樂製作的心臟部分即計算機則會承受越大的負擔。

並且,在錄音的時候,計算機CPU的工作負擔經常是處於很重的狀態。如果在此基礎上再增大BPM,計算機的負擔就更重了,會出現數據處理跟不上的問題。那樣的話,一個個音的質量就會變得很差。

從現在的計算機性能的體驗感來說,BPM到120~130及以上,就算是進入危險水域了。並非我個人這麼認為,我想意識到這一問題的音樂人一定不少,應該各自都有著自己的處理方式吧。

雖然我想介紹一下我自己的解決策略,但是太過專業的話了,留給下一次機會吧。我只非常粗略地說明一下,如果是BPM=140的情況下,就以原速的一半70為意識便是秘訣。

 

 

【說話的BPM】

以前,我曾作為嘉賓出演「オーラの泉」這檔節目。

這個節目的主角是心靈大師江原啓之先生。

我在參加這個節目之前,每次在電視上看到江原先生,總是覺得他說話的BPM十分之穩定,維持在一定的速度。

如果在江原先生說話的時候,配合發出滴滴滴的聲音,這樣就很容易理解了。用嘴發出聲音或在心中默念都可以。即便是江原先生沈默不語的時候、在想什麼事的時候,我們也能感受到這種滴滴滴的頻率。等到他再次開口說話時,能完美和這種滴滴滴的頻率重合。

樂隊演奏的時候,全員都維持在同一頻率是基本條件。而用電腦製作音樂的時候,那個滴滴滴的聲音也是絕對的核心。

我想應該是無意識的,江原先生的說法方式,有著對音樂來說十分穩定的BPM。這與擁有一流的Rap素質很相似,或許和念經也是同一性質的。

以下僅是我的推測,並非只是無意識,無法將說話的BPM升高或降低。而是有時候即使有意圖地想說快點,等注意到了,又回到了原來的BPM。這一定是江原先生感到最舒服的節奏,漸漸就成了江原先生固有的節奏。

 

 

【體內的groove】

能令人感覺舒服的節奏就是groove(律動)。

音樂的groove是共有的。但我覺得每個人都有著固有的groove,那就是「體內的groove」。

為什麼說體內groove是固有的呢。

我個人認為,每個人的姓名決定了其體內的groove。

自己的姓名,決定了自己感到舒服的說話方式(說話的BPM以及抑揚頓挫),又或者說決定了最容易向他人傳達信息的說話方式。

當然,肯定誰也不會在音樂方面去注意自己的名字。那麼,在這裡請大家大膽設想一下。

樂隊演奏開始之前,鼓手經常會一邊打鼓一邊倒計時。

「1、2、3、4」

其要領是,當滴滴滴滴或倒計時響起的時候,試著念你自己的名字。

可能會出現名字中字多字少的情況,但是等滴滴滴滴的聲音一直持續,反覆念著自己的名字,就一定能找到適合自己的說話方式以及說話節奏吧。那就是體內groove的輪廓。

而與之相似groove的曲子,以這一groove為基準的曲子,遵循這一groove的曲子,都是人們所喜好的。這是我很早便有的觀點。

按理說,身邊的友人或熟人不會去喜歡那些出人意料的音樂吧。譬如說我以為他喜歡動漫歌曲來著,怎麼會去喜歡小眾的trance呢。就有Underworld(90年最具影響力電子樂團之一)的女粉絲公開說過,「比起歌更喜歡顏」。

譬如說我身邊的木根就很喜歡Red Hot Chili Peppers。但是明明超愛民謠的他居然會去喜歡Red Hot Chili Peppers,真是意外中的意外。我認為,他體內的groove一定與Red Hot Chili Peppers的groove相性極好。

 

 

【選秀合格與否的秘密】

如上所述,是否喜歡一首曲子,其關鍵是音樂的groove和自身的groove的相性好壞。

而能與之匹敵的另一個關鍵則是歌手的聲質。

譬如說我與桂子戀愛的開端就是那一瞬的歌聲。

現在想想,與其說是「戀愛的開端」,那個時候更準確的應該叫「邂逅」吧。

94年9月,渴望出道的她參加了歌手選拔比賽。評委長正是我。但是不巧的是,她剛開始唱歌的時候,不知為何我卻在後台。

應該是有緊急的事情吧,我記不太清了。我能清楚記得的是儘管我只在後台聽到她的歌聲,但立馬就決定了她的合格

她的聲質,是如此出類拔萃。但是我決定她合格的時候還沒見過她的樣子。

當時我在瞬間便決定她合格的情況乃是特例中的特例。但是,決定是否合格是沒有必要聽完三分鐘的。極端地說,在一開始打招呼的「初次見面」就已經決定去留的一半了。

譬如之前提到過的和我一起上「オーラの泉」節目的美輪明宏,以他的聲質的來說,所有製作人都會在10秒內給他合格的。美空ひばり和松田聖子的話,開口的一瞬就能立判合格,其聲質的泛音構成十分美妙。

keiko也屬於這一類人。可以去聽聽globe的「Sayonara」,就能理解啥叫美妙的泛音構成。

我想誰都看過日本電視台的「アメリカ横断ウルトラクイズ」。

有問答題需回答「○」或「✕」,一千多個參與者,在那裡一下子就刷掉半數以上了。

那些渴望成為歌手的人,在我眼裡也與之相似。如果一開始就是「✕」的話,那麼多努力都是沒用的,無法進入下個階段。而一開始「○」或「✕」的判斷依據就是聲質。

通過音樂上的學習呀、歌唱訓練呀,就算是音癡也能一定程度上有所改善,節奏感也是能掌握的。但是只有聲質無論如何也無法改變。

因為工作上的關係,曾經聽過成千上萬個志願成為歌手的人的演唱。

幾百次坐在評委席的座位上。

其評定標準基本是一致的。

我聽的就是聲質。可以說只有這一點。

想要成為歌手的話,誰都是有可能的。音樂界是有後門可以走的,演員可以靠臉蛋和名聲賣歌,如果能擁有像模特那樣的身材就更好了。

但是,我現在所說的「成為歌手的標準」與上面所說的不是一回事。

而是指他的歌聲能否傳遞情感,打動人心。

從我現在的觀點來看,這也決定了「其歌聲是否具有百萬銷量的潛在能力」

而那便是聲質,幾乎決定了一切。

 

【泛音構成的美妙聲音】

比如說發出「do—」的音。

音高不準確也沒關係,發出「嗚—」「哦—」的音也行,音高可以自由。

現在,發出的音就是「單音」。但實際上,是有好幾個音(10個以上不同音高的音)在同時發出。

有些人在發「do—」的時候,能發出高一個八度音的「do—」,並且能聽到與「do」相對應的構成和聲的「mi」和「so」。這就是泛音構成的美妙聲音。

尤其是能清晰地聽到高一個八度音的「do」,我認為這是理想型的歌手。

雖然不是歌手,但我從談話節目中看到的姜尚中先生的聲音也屬於這種美妙的泛音構成。並且保持著一定的音高,一定的節奏在說話,令人感到舒適,很利於助眠。

把大學教授姜先生的講義錄下來,存入硬盤去觀察它的波形,應該與所謂的名器名曲十分接近。學生們真是幸福啊。

 

 

【聲音的自我判定】

想要判斷自己的聲音是「○」還是「✕」,靠自己聽是不可能的。除了鼓膜之外,還會受到骨傳導的影響。

最簡單的自我判定法是使用具有多重錄音功能的錄音機。

盡可能以準確的音高發「do」然後錄下來。為了疊加「do」音,再以相同音高錄一遍「do」。

這樣的話,我們就錄製了兩遍來自同一聲音、相同音高的「do」。

然後將疊加的兩個「do」進行同時播放。

這個時候,如果你聽不到高一個八度音的「do」,說明你的聲音不具有高一個八度音的泛音構成,或者說其含有量在標準值之下。

幾乎所有人的聲音都不具有高一個八度音的泛音構成,但其含有量因人而異。有人就算疊加兩次,也不會有明顯的效果。如果你志願成為歌手,請務必試一試。

 

 

【double】

將同一音高的同一聲音疊加兩次,強調泛音構成的方式,是我們專業錄音人士常用的手段。是一種叫「double」的手法。

Beatles也是這麼搞的。主唱把同一首曲子完全一樣地唱兩遍,再把這兩遍同時播放。但是,如果只唱一遍,而單純只是把這一遍複製的話,也不會有豐富的迴響效果。不實際唱兩遍的話就無法產生想要的效果。

那是發生在錄製TM NETWORK出道專輯的事情。

錄製完主唱宇都宮隆的兩次歌聲之後,同時播放錄完的兩個聲軌。

「稍微安靜一下」

指揮對木根君說道。

試聽宇都宮的歌聲的時候,能聽到某人在哼唱。因為木根君擔當和聲的角色,沒準兒是他在練習和聲吧。

「別哼了」

「不是我呀」

「那是誰呢」

這就是關於宇都宮君擁有豐富泛音的小故事。

即便不是同一音高和旋律,只要把一個人的聲音疊加好幾遍,也會出現獨特的泛音現象。

譬如說我自己的聲音。只唱一遍的話,是一種不穩定的聲線,絕對不是歌手的料。但是,疊加5遍、6遍的話,就會產生有趣的泛音現象,形成獨特的聲牆。有時候我甚至會疊加十幾遍,很多暢銷曲我都用了這一手法。請大家再去重新聽聽歌曲中我的和聲,相信會有新的發現。

 

【菸嗓(husky voice)】

具有獨特泛音構成的代表就是菸嗓了。

沙啞的、嘶啞的聲音,破嗓、菸酒嗓,有著各種各樣的形容詞。這對於歌手來說是很難得的個性。

森進一、八代亞紀、甲斐よしひろ、中村あゆみ、もんたよしのり、"Rod" Stewart、Tom Waits等等。

這樣的嗓子擁有比一般聲線更複雜的泛音構成,更能發出一個八度音之上的音。

或者說失去了某些特定的泛音,而留下了某些特定的泛音,正是菸嗓的魅力所在。

一兩年前的某一晚,曾發生這樣的事。

桂子唱了幾個小時的卡拉OK,喝乾了好幾杯龍舌蘭酒,盡興歸來的她嗓子變得沙啞了。愛說話的她,對此很不耐煩。但對音樂來說卻是偶然的恩惠啊。對於唱歌來說,是最佳的菸嗓啊。

但是一天之後,桂子的聲音又變回原來清亮的嗓音了。不過倉促中錄了音,那個音源,如果哪天能以某種形式傳遞到大家耳中的話。

到此為止我所舉出的諸位的聲音,都是極具說服力的。

也就是說,令人遺憾的是,也有著與之相反的聲質。

人品雖不壞,談話的內容也並非說很無聊,但是和他們說話的時候有種煩躁感。不知道大家身邊有沒有這樣的熟人、朋友,或者上司和老師。我想是因為那樣的人的聲音,其泛音構成的迴響很混濁不清。

如果手頭邊有鋼琴的話,試著同時發出do和do#,和這個的迴響原理一樣。擁有這種泛音構成的聲質的人,與其人品、性格完全無關,不管其怎麼用心歌唱,也無法打動人心。

 

 

【語言型和音型】

「小室君,真是沈迷音樂呢」

曾有音樂界的大前輩稍帶吃驚地說道。

「就我所知,山下達郎、小林克也、小室哲哉是三大音樂迷」

那個時候,記憶不由地復甦,那應該是電視節目《best hit USA》的事。我曾作為嘉賓出演過一次,坐在小林克也的身邊,。那是一段令我心潮澎湃的記憶。

無須大費唇舌去解釋一個個的固有名詞,有著可以盡情交談的人在此,光想想就很令人高興。

見到除音樂之外在其它領域也很活躍的立川直樹先生時我亦有此感。與有著共同語言的人會面,彼此之間難道不是存在著互相的吸引力嗎?不知道克也先生對我的看法如何,如果他認為我是一個「無趣的傢伙」,這比不懂音樂的人這樣看待我更令人遺憾。

我認為我和松浦社長就屬於這種擁有共同語言的夥伴。

譬如我們有著「暢銷曲十大要點」的共同看法。

其中第1點和第8點為不必說的必須點。他聽完我的曲子所作出的稱讚點,也正是我花心思用手法之處。

第6點和第7點,雖說不是彼此的興趣點,但都認可其必要性。

第3點和第5點,各有可能延伸出完全不同的點。

我們便是這樣的夥伴。

保釋期間,也聽了許多松浦社長推薦的最新J-Pop。我想,果然存在著「語言型」和「音型」這樣兩種暢銷曲吧。

粗略地說,Mr.Children就屬於「語言型」。給現在很多樂隊給予影響的THE BLUE HEARTS也屬於這種。偶爾聽到RADWIMPS的歌,其歌詞也很容易入耳。但是RADWIMPS處於一個新時代,有種「配信系語言型」發展的預感。

另一方面,活躍在以live house為中心的樂隊則為「音型」。想想的話,BOØWY也算這種類型吧。

音樂用戶會靈活選擇「語言型」和「音型」吧。但是,聽不到人聲和歌詞的話,會因此覺得格格不入的人佔絕大多數吧。我感覺喜好音樂的人當中,是以「語言型」嗜好者為中心的。

而能將語言與聲音達到完美平衡狀態的就屬斉藤和義了。現在二十幾歲的創作型歌手也受到他極大的影響。可能世人會覺得小室哲哉和斉藤和義屬於兩個相反的極端,但其實我很喜歡他的音樂。

他翻唱的「傘がない」,抱歉陽水先生,我覺得超過了原版。

他的暢銷曲「やあ無情」也令人印象深刻。那首曲子副歌之前的打斷(break)和Daniel Powter的「bad day」很像。我不知道是不是參考了那首曲子。這只是我任性的想法,請原諒我。不過,斉藤先生領會了那個打斷(break)正是暢銷的手法之一。

GReeeeN也是個不錯的樂隊,請允許我說些更任性的想法。他們的「キセキ」,讓我想起了自己的曲子。副歌部分4個小節的和弦進行以及旋律,和TM的「the point of lovers’s night」(90年)很像。

我也必須寫出和「キセキ」一樣好的曲子,這是一種激勵。也提示我自己的和弦進行與旋律的全新用法。

「十分感謝」

就算他們並不知道TM,我也要這麼說。

就像可能斉藤先生會說「Daniel Powter什麼的我不認識啊」,櫻井君也會說「別斷然把我歸類為語言型什麼的好伐」。但是,包括我本人在內,音樂一旦問世,就免不了被人評判和解讀。就我而言,這並不是一件壞事,作為音樂家反而是一件幸事。

因此,那一天,全國幾百萬幾千萬之多的人談論起小室哲哉的音樂時,我認為作為一位音樂家是一件值得慶幸的事。

同時,以往那個只會做音樂家的我,不得不悔改。在成為音樂家之前,先學會做人,我必須有此覺悟。

 

 

【實現憧憬的始末」

正如在法庭所說的那樣,我是「音樂家」。確切地來說,是「大眾音樂家」。

如果只會唱歌那麼當歌手也挺好。只會彈琴的話當個演奏家也行。如果是專門寫詞的,那麼就堂堂正正成為作詞家就好了。

但我的情況,卻很複雜。

明明不唱歌卻又有作詞,既編曲又作曲。果然音樂家的身份最適合我。

但是,一開始我並沒有立志要成為「音樂家」。

小學的時候,在大阪萬博博覽會邂逅了富田勳的合成器音樂,並為之嚮往。中學時代又迷上了搖滾樂。

現在回頭想想的話,在這條道上,前方總有我的「憧憬」。

「憧」這個字,豎心旁代表著「心」,旁邊的「童」則代表著孩子。也就是說,「孩子的心」就是「憧」。是屬於孩童的初期衝動。

為了實現這一憧憬,我想必須要有以下10個經歷。

①邂逅 ②衝擊 ③憧憬 ④觀察 ⑤模仿

⑥分析 ⑦應用 ⑧自在 ⑨個性 ⑩釋放

讓我來稍加說明。

①那或許是音樂、科學,通過電視、傳記,與對象邂逅。

②就像觸電一般的深刻。我的話,則是接觸到富田先生的合成器音樂。

③要在「喜歡」之上,令人心潮澎湃。

④不斷地聽音樂,不停地觀摩畫作,我想一心一意地玩遊戲,也屬於這個階段。

⑤我會重現我所憧憬的音樂家的曲子,使用我所憧憬的音樂家的同款樂器。拿繪畫來說的話,則是臨摹。

⑥為何我會如此神之嚮往呢?就到了分析音樂家和其曲子的階段。遊戲、動漫、料理領域也是同一道理吧,解體作品,加以分析。

⑦將分析的片段進行再構成。也就是說,創作屬於自己的曲子和作品。利用那首曲子的和弦進行來創造出一首原創曲。就像以同一手法進行繪畫那樣,這是屬於實踐的階段。

⑧進行反覆地分析與應用之後,就能自在地使用各種各樣的片段了。把那句歌詞換成這句歌詞,成為一句原創的歌詞,也能進行這樣的嘗試了。這也可以說是「實驗」的行為。

像這樣進行消化之後,自然就會在自己的作品呈現出來。

譬如說我的作品中,TM的出道曲「金曜日のライオン」就有這樣的傾向。我塞進了一個自己很喜歡的,Santos Mendes的「Do You Know The Way To San Jose」的一個片段。如果有人知道那首歌的話,在聽「金曜日のライオン」的時候,會有「嗯?在哪兒聽過」的反應吧。

我再舉一個「經消化後反饋在自身曲子中」的例子。

吉田拓郎的代表作「祭りのあと」也是如此。是我從很久以前就十分喜歡的一首曲子。詞曲都很優秀,我認為歌名集中體現了我所說的「消化」。我想是消化了Bob Dylan的名曲「Like a Rolling Stone」吧,是由此所誕生的歌名,我個人感到十分佩服。

⑨進行反覆的實驗之後,也開始體現出自我的個性。能夠在自身的作品中鮮明地呈現個人風格。

⑩就如孢子隨風飄散一般,自己的作品與下個世代的年輕人相遇,又循環到了我所說的「①邂逅」。

不論在哪個領域,都會有人在④⑤階段放棄。拿我來說的話,就僅限於對足球運動員的羨慕了。阿根廷的梅西、巴西的卡卡、義大利的德爾皮耶羅,我對他們是第③階段的憧憬,頂多到第④階段就止步了。

我認為最重要的是第④到第⑥階段的消化能力。

我用分辨率來形容吧,熟知數碼相機的人應該對此不陌生吧。是用來表徵顯示器等的畫質表現能力,數值越大,畫質就越接近自然,反之文字畫像都會呈鋸齒狀。

因此,擁有音樂分辨率越高的人,就易成為音樂家或音樂人。

 

 

【歌詞中的女性】

從學生時代開始我便十分嚮往保羅·麥卡特尼。

而我曾與他有過一次邂逅。那是在來往倫敦與巴黎之間的「Eurostar」列車上。

我知道和我同車的前幾列車廂中保羅也在。那個時候的我,很是不可一世。就算碰到滾石樂隊的米克·賈格爾,或是出演過北京奧林匹克閉幕式的齊柏林飛艇的吉米·佩奇,我也會上前打招呼的。

「hello,我是小室哲哉,日本的音樂製作人」

但是,當我知道保羅與我同在一列車的時候,我卻緊張地邁不開步子。

不論我處於多麼不可一世的狀態,他還是那麼令人難以接近,我認為他才是真正的天才啊。

不僅僅是作曲能力,還有他的歌聲,這令不會唱歌的我太過羨慕。如果我有他那樣的歌喉,我會毫不猶豫選擇成為一名創作型歌手的。但是,不懂得唱歌未必總是壞事。我不會唱歌但我可以作曲作詞啊。

到目前為止,我已經創作了400首曲子的歌詞。

作詞家單曲銷量排行榜上,繼第一位已故阿久悠、第二位松本隆之後,我位列第三。(後來肥秋憑藉握手團逆襲到了第一,呵呵)

我的話,寫的歌詞幾乎都是面向女性歌手的。

「您是把自己帶入女性進行作詞的嗎」

「您是有在摸索女性的情感嗎」

像這樣的提問被問過好幾次。

從女性視角來書寫歌詞,這裡有一首曲子對我影響頗深。

90年代,我提供給中山忍的「ホタル」。

作詞並不是我,而是腳本家坂元裕二君。他由於工作上的關係,也會書寫女性的台詞。因此,就算是歌詞,即使是男性通過揣摩女性的心思而寫下,也不會有不自然感。當然,我做不到像腳本家那樣,我是自己摸索屬於自己的一套作詞方式。

那麼,讓我回答一下先前的提問,「我是書寫我自己理想中的女性形象」。當然,這是反覆試錯之後所尋找到的答案。

通過或借助歌手的形象和歌聲,來傳達自己的理想型。

因此,歌手或他的歌聲對我而言就像在Mixi博客等社交網絡上的暱稱一樣。正因為有這樣的匿名性,能讓我毫不害羞地以純粹的心情表達自己的情感。

但只有我自身參與的globe和TM NETWORK的歌詞是例外。只有在這處可以書寫屬於我自己的扭曲和苦惱。

比如globe的「faces places」、TM的「screen of life」。

不管是書寫理想型或是吐露苦惱,哪一方都不是由自己歌唱出來,而是將其寄託於主唱,這一點是無誤的。

 

 

【a-nine構想】

檢察方決定不再提起訴訟,確定緩期執行後的約一個月,我在理想與苦惱之間,不知經歷了多少次峰頂與谷底的起落。

音樂就是希望。我對音樂的愛不曾減退。

我十分感激能以音樂為生。

但音樂也是一條艱辛的道路。

有時候,覺得像是背負著沈重的十字架。

那種上下起落有時甚至令人想吐。

在那樣的日子中,有三件事令我又有了鬥志。

首先是村上春樹的「1Q84」,5月末發售,我很快就讀完了。就算是離諾貝爾獎最近的日本作家村上先生,他的作品也具有大眾性。發售近一週便賣出了100萬本。

另一邊,辻井伸行獲得了范·克莱本国际钢琴比赛金牌。電視新聞報導中播放著他那令人驚心動魄的演出片段。我想全日本有很多像我一樣的人吧,因為這次獲獎才認識他,去追捧他的音樂,CD的銷量正好說明了這一點。

繼辻井先生這一事件之後的6月末,最新款的iPhone 3GS發售了。三天就賣出了100萬臺。就連當初被瘋狂報導的初代iPhone,也需要2個月才能達成。想必用戶也清楚科技帶來的高品質。

接連發生的這三件事,讓我有所確信。

「還是存在著追求品質的人」

不僅僅是音樂界,各方各面都加速幼兒化的社會中,還是存在著排斥無腦的東西而去追求品質的群體。不僅僅是娛樂,也想有所品鑑,像這樣的人亦牢固地扎根在這個社會。

最近的音樂界常說「CD賣不出去啊」「沒有百萬銷量啊」「不景氣啊」。淨是一些消極的套話,但是音樂並沒有在衰退,上述我所舉的例子便是證明。

「淺顯易懂=低品質」這種想法是不可取的,同時也保持著自我警惕。

就必須做到品質高並且傳達速度快,品質高且能深入人心。

不過,也不能想當然,一旦過度就不好了。

我在考慮作為我復出的第一彈,同時發售50首曲子如何呢?

那一瞬間,心中的音樂開關便「啪嗒」一聲打開了,細微而確切的聲響。

這還是目前的一個構想,以「a- nine feat.XX」的形式,同時發售50首曲子。

比方說向Avex旗下的藝人包括新人,提供50首新曲。其中,有我作詞作曲的曲子,也有歌手本人作詞的曲子。盡可能與所有歌手會面交談,確定曲子製作的方向性,進行這樣一個企劃。

而項目名「a-nine」的「a」表示「avex」的「a」。也是「a- nation」的「a」。

「a- nine」的「nine」是「9」。有一層從09年重新出發的意味。用日文念的話就是「えいきゅう」,與表示高品質的「A級」和「永久」同音。

我想保持音樂的A級品質。對個人而言,也想將此次事件與對音樂的贖罪永遠銘記在心。但是,同時發售50曲,並不是想製造話題,任意聽哪一首都好,想得到曲子質量上的評價。

有點是音樂術語方面的話了,我的曲子使用「add9」這一和弦的頻率很高,也有人評論「這賊小室風」。globe的「departures」的開頭就是這個和弦。我想這次也會無意識地去使用「add9」這一和弦吧。可以說「a-nine」還有著這樣深層的含義。

 

 

【進入錄音室】

7月13日,被逮捕以來第一次進入音樂製作的錄音室。

就像陶藝家窩在工作室或窯爐邊上那樣。

作為大眾音樂家的我所能做的就是創作曲子了吧。雖然做現場演出看起來更容易理解,但我不想追求這種便捷,我認為這不是真正的報恩和贖罪。

我會拼命努力,就算承受巨大的痛苦,也想製作出能令人咋舌稱讚的50首高質量曲子。

包括我在內,不管是哪位歌手,都是不曾體驗的領域,會被比以往更多的焦躁和抑鬱所困擾吧。到現在為止,我一直都在努力創作音樂,但一下子拿出50首曲子,需要多大的艱辛難以想像。但是,承擔責任、親身實踐、完成義務,以態度和結果來表現,是我必須去做的。

那些堅信「小室哲哉還未江郎才盡」的粉絲,為我寫請願書的各方人士,以松浦社長、千葉副社長為首的Avex的各位,所有我需回報恩情的人,我向大家報告,小室哲哉開始邁出重新啟航的第一步了。

 

 

【漫步與藍天】

就像「穿越戈壁沙漠」這一苛求與期待,我給自己要求的50曲,都有著非比尋常的壓力,但好在我再也沒聽見當時那魔音一般無形的聲音了。

閒暇之餘在暫住地附近散步。

去24小時便利店買東西,在附近的bookoff(日本最大二手書店)看到了木根君寫的書,令我很驚喜。偶爾也會一個人去Bamiyan(中華料理餐廳),還有自己走著去約定的場所也並不辛苦啊。

我走在街上,與各自經歷過種種的人們擦肩而過。

我很想和他們打招呼,讓他們聽聽我的聲音。並且我希望自己的聲音能夠成為一種力量。

再過幾年,走在這條街上的人們,更能感受21世紀所帶來的幸福吧。

我並非刻意要回顧些什麼,但希望大家都能到達美好的目的地。

曲子會從天而降吧。

今天午後時分,我照例也會去錄音室吧。


小室哲哉《罪與音樂》第五章、小室哲哉的秘密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