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永平教授:精准医学思路下的胶质瘤手术策略
在精准医学理念、技术的推动下,胶质瘤手术迈向精准医学时代。
胶质瘤是中枢神经系统最常见的原发恶性肿瘤,具有恶性程度高、异质性强、复发率高、致死致残率高等特点。胶质瘤手术的主要原则是在最大限度保留神经功能的基础上,尽可能完全切除肿瘤组织。因此,神经外科医师在术前规划、手术实施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手术给患者带来的获益和损害。
扩大切除手术改善患者预后
多项研究均提示,肿瘤切除程度与胶质瘤患者生存期显著相关。扩大切除手术主要是指在T1增强像全切基础上进一步切除部分Flair像,有效延长胶质母细胞瘤患者生存期。
此概念的提出,主要基于扎实可靠的理论基础和临床实践。我们团队发现,放疗抗性高的肿瘤细胞大多位于胶质瘤瘤周附近;瘤周水肿带>1 cm,是胶质瘤患者预后差的重要因素;胶质母细胞瘤T1增强像全切基础上Flair像切除率≥35%,患者生存期显著延长。
此外,我们也提出了以手术为导向的影像新分型和手术新规范,较好地提高了肿瘤切除率、改善患者预后。
多技术集成手术平台助力手术
多技术集成手术平台主要包括:(1)术中影像学技术:术中神经导航、术中MRI、术中超声、术中荧光等;(2)术中脑保护技术:术中唤醒、术中电生理等;(3)手术技术:沿肿瘤与脑组织间水肿带分离、优先保护引流静脉等。
运用术中神经导航、术中超声、术中电生理、术中唤醒等多种组合技术,明确肿瘤范围及其周围重要功能区;术中持续监测患者脑功能状态;切除肿瘤过程中,可运用术中MRI、术中超声等技术实时确认有无残留及残留病变与重要结构的关系。
手术中应尽可能:(1)沿肿瘤与脑组织间水肿带分离;(2)掌握脑血液供应和回流线路,识别与保护重要血管,优先保护引流静脉;(3)行术中快速冰冻病理检查。
精准化、个性化手术是大势所趋
精准化、个性化手术应充分考虑患者年龄、职业、病变位置,以及分子病理等情况。
WHO《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分类(2016版)》在传统组织学分型基础上,引入分子病理特征,如IDH基因突变情况和染色体1p/19q缺失状态,使得胶质瘤的诊治策略逐渐走向分子病理指导下的精准诊疗;与IDH突变型的弥漫性星形细胞瘤相比,IDH野生型的弥漫性星形细胞瘤,生物学行为更恶性,对术后放化疗敏感性更低,预后更差。
近期胶质瘤分子亚型与手术切除程度相关研究提示,不同分子亚型的胶质瘤应该采取精准个性化的手术策略。为此,国内外学者正在积极开展分子标志物的术前、术中预测研究。我们团队围绕IDH、1p/19q这两个标志物,开展了术前影像学、血液学预测、术中肿瘤的快速诊断等相关研究,以进一步推动分子病理指导下的胶质瘤手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