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其担心监管,科技公司更该担心颠覆者

最近政府越发关注科技企业的反垄断议题。科技企业管理者在关注监管法规的动态时,千万不能忘记,更内核的关注点是颠覆性创新的力量。
研究表示,如何在竞争中持续保持领先,才是科技公司最应重视的永恒难题。

大型科技公司面对的情势越来越有挑战性。最近美国国会的报告指出,两党对一些新的反垄断法规达成协议,尽管这项进展并未完全确定,但一些产业观察家认为,最终这可能会以有限但重要的方式,加强反垄断法的执行。但事实是,法规不太可能撤销美国科技业领导业者的顶尖地位。请记住:在科技产业,顶尖公司的排行榜总是变化快速。
只要看看过去二十年,价值最高的科技公司名单变动幅度如此大,就能明白这一点。2009年,新进榜的公司取代1999年15家全球市值最高科技公司的将近一半。从2009到2019年,前15名又有40%出现变化。过去二十年中,只有四家公司一直在榜单上:微软(Microsoft)、英特尔(Intel)、思科(Cisco),与甲骨文(Oracle)。
一项合理的观点认为,无论法规领域出现什么情况,这种快速的动态发展都不会停止。科技业高管关注规则的发展,这么做虽然没有错,但他们不该忽视自己最持久不变的挑战:在竞争中保持领先。在产业持续受到颠覆、领先品牌不断改变的情况下,这点特别重要。科技产业的活力与创新能力,直接造就颠覆性创新的速度,不论有没有法规监管都是如此。这种动态特性,在大部分行业里都不是常态。
贝恩公司(Bain & Company)去年进行的一项研究,调查超过1,300家公司在1996年到2018年之间的绩效,结果显示科技公司遭逢颠覆的可能性比零售公司高12%,比金融服务公司高25%。虽然“颠覆”一词已变得有些陈腔滥调,但在此我们特别是指那些年度市值成长率,至少连续三年较其所在产业平均数落后2%或更多的公司。只有先进制造与服务公司,遭到颠覆的可能性高于科技公司。
颠覆不只在科技产业更常见,产生的影响也更长久。科技公司一旦落后,就很难再赶上。贝恩的同一项研究显示,一家被颠覆的科技公司,重回产业市值成长率平均数或更高的可能性比零售业的公司低12%,比医疗企业低17%。更惊人的是,数据显示科技公司一旦在所在产业落后三年,扭转情势的机率就会降到低于20%,而且随着时间过去还会持续下降。

为什么在科技产业保持领导地位这么困难?有三个重要因素:技术转型发生的速度,产业内“赢者通吃”的效应,以及惊人的流动劳动力。
得益于大量的云端运算基础设施,一个技术平台能以空前的速度接触到大量的用户。当然,以数字化方式扩大规模,几乎是毫无阻碍的,不需要制造或分销实体产品花费的时间或成本。最终,赢家的规模会快速扩大,因此其他公司一旦错过一次转型,就很难重回战场。最后,这些动态发展都很容易理解,因此产业里的人才似乎特别具有流动性,导致公司落后几年之后,竞争力就无法逆转地下降。
尽管如此,居于领导地位的科技公司仍设法保持领先,既创造价值也维持价值。这些成功故事,几乎都会包含两种加速成长的做法的其中一种:将平台的能力延伸到新领域,或是在技术转型期间,重新定位核心业务平台。
若要选择适当的做法,取决于科技公司在生命周期当中的位置:颠覆者,还是现任者。当公司的平台仍在成长,创造价值的公式往往更着重将它们延伸到新领域。当公司已经拥有一个以平台为基础的成熟商业模式,那么创造价值的公式,通常是要随着技术转型出现,而重新定位自家的核心平台。如果市场认为不太可能进行这种重新定位,这种做法就特别有效。例子包括微软与Adobe,分别以云端技术为核心的重新定位,以及辉达(Nvidia)在人工智能爆炸性成长之际,从移动设备重新定位为图形处理与数据中心。
这些转型可能很棘手。新平台可能会抢夺核心业务,疏远既有的合作伙伴或顾客,因而为旧平台带来冲突。目前业务的绩效越好,对改变的抗拒越大。但等到成长减缓才改变,往往为时已晚。许多公司错失重新调整业务重心的机会,结果情况更糟。例如,诺基亚无法调整本身的功能手机业务以应对智能手机的时代。在苹果公司推出iPhone几年后,诺基亚的市值减少数十亿美元,最终出售手机部门。
处于高成长阶段的科技公司,在试着延伸能力来创造新业务时,面临一系列不同的挑战。要诀是找到“甜蜜点”(sweet spot),也就是组织的强项符合某个有前景新市场机会之处。例子包括:亚马逊用亚马逊网路服务(Amazon Web Services),延伸到云端运算服务;苹果公司延伸到移动媒体装置、智能手机,以及媒体内容;阿里巴巴集团延伸到支付、云计算,以及企业的数字化转型。这些公司藉由自己的核心强项来接触新顾客,加强本身与既有顾客的关系,或同时完成两者。
在拟定公司创造价值的策略时,政府法规监管是越来越重要的变数。即使在最近的反垄断行动前,对科技公司并购的审查已经在加强,尤其在欧洲,但在美国与其他区域也是如此。法规监督逐渐演变发展,不仅限于市场集中的话题,也纳入消费者数据与隐私、国家利益与安全,以及未来的竞争等议题。所有这些,都对科技公司高层主管提出更多要求,要他们在进行交易的审查与谈判阶段,与监管机构进行协商,也与利害关系人进行更广泛的沟通。
无论公司必须重新定位,还是延伸核心业务,管理者的基本职责,是要深入了解本身所在产业发生的转型,并以公司的强项为核心来制定计划。下一代的技术领先企业正在努力达成这点,即使你可能还没听说过它们。
大卫·克劳福德(David Crawford )马修·克鲁皮(Matthew Crupi )拉维·维查亚拉哈万(Ravi Vijayaraghavan )克里斯·约翰逊(Chris Johnson)| 文
大卫·克劳福德(David Crawford)是贝恩公司的合伙人,负责领导该公司的全球技术业务。
马修·克鲁皮(Matthew Crupi)是位于贝恩公司的合伙人。
拉维·维查亚拉哈万(Ravi Vijayaraghavan) 是贝恩公司的合伙人。
克里斯·约翰逊(Chris Johnson)是贝恩公司的合伙人。
马冰仑 | 公众号文章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