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摘玉补石||蜀汉的隐秘宫斗线——亮正严副

2023-08-24 22:40 作者:龙条的理解者  | 我要投稿

公元226年,平南中后的丞相准备北伐了,开始粮草先行的经营汉中了。

这一年,蜀汉政权出现了这么一件事。

托孤的二号人物李严移驻江州,留陈到驻军永安,归属李严指挥。

这一年,国际上发生了这么一件事。

五月,曹丕驾崩。

这一年,招聘市场中发生了这么一件事。

魏将孟达开始和丞相与李严通信,表示自己当初失身于贼是很无奈的。

这三件事连起来后,开启了诸葛亮时代非常隐性的一条线,“亮正严副”。

要说说刘备当年留的这个副手了。

当年刘备临终时,尊丞相为相父,行“君可自取”之权;李严为中都护,统管内外军事,留镇永安。

这是个啥布置呢?

表面上看,李严是地位很高的,统管内外军事,着实威猛。

实际上,后面那个“留镇永安”才是重点。

老刘这个天子没法守国门了,总不能让丞相帮他守吧,里里外外那么一大摊子事,所以将永安这个益州祸福之门的关键位置和以及留守永安的兵权,给了他之前就选拔好的第二届领导班子成员,李严。

李严年少就作为郡吏入仕,以才干出名,最早在刘表那把基层的好多岗位都跑过来了,曹操南下荆州时他主掌秭归,后来刘琮降曹后李严就逆着长江跑刘璋这来了。

抛弃如日中天的曹操,这就是最早的根正苗红,老刘家的政审百分百过关。

刘璋听说过李严的治郡水平,上来就让他干成都令,结果名副其实干的特别好,确实是个人才。(复有能名)

后来刘备翻脸后一路南下击破阻击的五路大军,刘璋重点培养的李严被任命代为护军,去绵竹抵抗刘备。

李严再次站队,降了。

他作为刘璋护军却投降刘备,对于刘璋集团的军心和军力起到了巨大的破坏作用。

这两次站队连一块是啥寓意呢?

我李严是降刘不降曹的!

但二刘当中我认可皇叔刘!

无论是政治,还是立场,正经好同志!

刘备定蜀后,李严被任命为犍为太守、兴业将军,级别高了一大块。

令刘备欣喜的是,政权建立之初,治郡出名的李严人家还展现出了法律才华,丞相牵头的《蜀科》的制定中,也有他的一份。

218年,刘备正跟夏侯渊在汉中比赛晒太阳呢,盗贼马秦、高胜等在郪县起兵,短时间内居然煽动起来了数万人一路打到了资中县。

李严在此时又展现出了军事之才,紧急带着本部兵五千成功剿匪。

不久,前面说的南中三反将中的越巂夷王高定也跳出来了(这货是个老流氓,有点动静就跳,所以丞相南征的第一战就是他),被李严再度痛打,老实了。

两战皆胜后,老刘加李严为辅汉将军,领郡如故。

听听这名字,已经属于重点培养序列了。

在犍为太守任上,李严凿通天社山,修筑沿江大道等基础设施,给老百姓们办了不少实事,人家治郡的老本行也没放下。

太全面了!

综上所述,李严进入了最高领导层的眼中。

这是一个政治上可靠,才能上过硬,军事上靠谱的优秀人才。

不仅仅政治上可靠,人家还特别会来事。

刘备登基之前,你得有天意呀!

结果犍为太守李严的治所武阳发现了一条大黄龙搁赤水里泡着,连泡九天才撤。(黄龙见武阳赤水,九日乃去)

真是好同志啊!

听说大黄龙都来洗澡了,老刘于是当了皇帝。

刘备被陆逊烧回来后,马上就把李严召进永安,任他为尚书令熟悉内廷操作,并调他的兵马保卫永安。(章武二年,先主徵严诣永安宫,拜尚书令)

半年后,他走人,安排丞相和李严并受遗诏辅少主;李严被提拔为中都护(孙策托孤时周瑜干的岗),统内外军事,留镇永安。

这个安排,其实就是官方确认李严的二号辅政地位,然后安排你看东大门。

刘禅继位后,丞相封武乡侯,开府治事,领益州牧;李严封都乡侯,假节,加光禄勋。

丞相开府自己有行政班子,领益州牧总揽军、政、财所有大权。

此时蜀汉只有一州,也就是益州。

也就是说,整个蜀汉都是丞相的地盘了。

老刘给李严的意思,是认可你的能力,所以将东部的国家安危交给你了,给你的位置拔的那么高,是希望你能不被孙权诱惑。

但是我所有的权力都给我们家孔明了,你这个副手受孔明的节制,工作就是看好门,或者退一万步,成都有事甭管是外敌入侵还是诸葛亮造反,你去勤王。

你这个副手,更像是保险,而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副手。

因为自古托孤无论一正几副,这帮人全都是要在中央的,而且通常托孤编制都是四个起步的

刘备托孤的真实含义,就是把国家完完全全的交给丞相了。

但李严并没有参透这个含义。

刘备死后,国家所有权力都归了相府,这让李严这个当初同是托孤大臣的很不爽。

226年,丞相已经搞定了南中,大把的资源和兵力充实了国家,下一步准备北伐了,此时由于跟孙权已经重归于好了,东线的压力骤然降低,丞相让李严去镇守汉中。

李严推脱不去。

多方沟通后,丞相妥协,永安由刘备在徐州时加盟的老兄弟陈到接手,但要归李严辖属,李严移军到了江州。

丞相其实一直在安抚照顾李严。

因为老刘死后,蜀汉这个小政权中的复杂成分开始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老刘生前对于李严等非荆州派的看重让很多老人们不服,代表人物是原长沙太守廖立。

廖立是武陵人,在丞相的口中是能和庞统齐名的。(亮答曰:庞统、廖立,楚之良才,当赞兴世业者也)

刘备当汉中王时,任命廖立为侍中,等到了后主继位时,廖立做了禁卫统领的长水校尉。

这让廖立觉得大材小用了,在他眼中他是仅次于丞相的人物,现在居于李严等人之下,心里一直不痛快。(立本意,自谓才名宜为诸葛亮之贰,而更游散在李严等下,常怀怏怏)

这位爷后来发表了不团结的言论,比如说刘备不打汉中去争三郡,差点把益州都玩丢了。(昔先帝不取汉中,走与吴人争南三郡,卒以三郡与吴人,徒劳役吏士,无益而还。既亡汉中,使夏侯渊、张郃深入于巴,几丧一州)

关羽仗着自己猛,顾头不顾腚光知道冲,结果全赔了吧。(是羽怙恃勇名,作军无法,直以意突耳,故前后数丧师众也)

廖立对李严的不服几乎是点名指姓,后面丞相办他的时候罪状之一就是他在公开场合发表“国家不任贤达而任俗吏”的言论。

谁是“贤达”,他廖立呗。

谁是“俗吏”,少为郡职吏,治郡、立法起家的李严。

不服李严的廖立最终被丞相废为民,徙汶山郡,丞相公开表态对这种影响团结干部的坚决打击,哪怕他是荆州派老人也不成!

在办廖立的奏表中,丞相用了这么一句话:“羊之乱群,犹能为害,况立讬在大位,中人以下识真伪邪?"

温顺的绵羊中出现“乱群”的羊时都能成为祸害,更何况廖立这么重要的岗位却天天不团结!

“乱群”是啥意思呢?

就是在同事之间制造事端,一个人搅合的所有人都惶惶不安,心浮气躁。

廖立第一个触及了蜀汉特别敏感的新、旧干部成分问题。

丞相树立典型后不久,又一个明目张胆的蹦出来了。

蜀汉政权中的高成分,东汉开国元勋来歙的后人,司空来艳之子,刘璋亲戚的来敏挑拨新旧之争,公然叫嚣“新人有何功德而夺我荣资与之邪?”

这位来敏被丞相评论为:来敏乱群!比孔文举还能祸害人!(敏乱群,过于孔文举)

孔文举就是爱演讲的孔融,让梨的那位,在北海被袁谭打的还剩几百人,城破前还读书谈笑,城破后抛妻弃子逃跑的的行为艺术家,到了曹操那依然作为时政评论小能手特别能耐的满世界喷,最终在唯才是举的浪潮中被咔嚓。

丞相对于蜀汉基因里的成份问题采取了铁腕政策,谁敢挑拨是非就处理谁,并对李严等老刘安排的托孤掌权班子表示了维护和尊重。

但是,李严作为被维护的群体,并没有给丞相面子。

李严不去汉中,而是给丞相写了封拍马屁的信,说领导天天太辛苦啦,您受个九锡吧。(严与亮书,劝亮宜受九锡,进爵称王)

“九锡”自王莽后开始符号化制度化了,尤其前几年曹操先生的榜样在前面,如果不是大佬的心腹提出来,基本上就是政治骂街的意思。

即便是心腹提,也得是领导暗示后,你才能张嘴!因为这属于非常敏感的政治表态!

李严的这个做法非常过火。

无论他的意思是政治骂街,还是真想帮丞相往前拱一步方便自己要待遇,他都触碰了决不能碰的政治边界!

丞相随后很良苦用心的给怼回来了:要是把老曹家打跑了,帝还故居,和同志们一块进步,我十锡都能受!现在还哪哪都不是了,你扯这干啥?(若灭魏斩睿,帝还故居,与诸子并升,虽十命可受,况于九耶!)

与诸子并升”,是照顾李严的情绪,表态一切都会有的,不要急,咱们是利益共同体。

虽十命可受,况于九耶!”是表达自己对于此次事件的愤怒!

李严很快扯出了他心中的想法,由此看,他写这封信的目的就是想捧丞相随后方便自己进步。

他要求丞相划分五个郡成立巴州,让他担任巴州刺史。

丞相再次否决。

两人自此开始出现大裂缝了。

李严不上道的乱试探,随后明目张胆的要待遇,这已经很过分了。


他有自己的政治纲领,人家还有具体方针路线以及步骤目标,最关键的,人家还是放哪哪顶级的通才。

跟这样的领导干,你必须也得是放眼大局和天下的。

看看诸葛亮用的这些人吧,像后面《出师表》中提到的蒋琬,费祎,董允,向宠,全都是那种不蓄钱财,大公无私的人才。

蒋琬在丞相去汉中后,一直在干丞相原来总理的活儿。(亮数外出,琬常足食足兵以相供给)

性格与能力,蒋琬都类似于低配版的丞相,是丞相早早就选定的接班人。(亮每言:"公琰讬志忠雅,当与吾共赞王业者也。"密表后主曰:"臣若不幸,后事宜以付琬)

蒋琬的接班人费袆,谦和廉洁,管家极严,也是武侯遗风。(雅性谦素,家不积财,儿子皆令布衣素食,出入不从车骑)

董允因为为人公正,被丞相培养为内宫的总管,丞相北伐后迁为侍中,领虎贲中郎将,统宿卫亲兵,终董允一生,黄皓等后来乱政的宵小都没能跳出来。

诸葛亮,蒋琬,费祎,董允,被后人成为蜀汉四英。

除了丞相本人外,这一群被后世肯定的蜀汉官员都是丞相一手提拔起来的,丞相这辈子的人事任命,除了马谡那打眼了,剩下真的算是无可指摘。

《后主传》陈寿对刘禅最终盖棺定论的总评第一句,说的就是刘禅用贤相时,那就是明君在朝,用宦官佞臣后,整个国家就垮了。(后主任贤相则为循理之君,惑阉竖则为昬闇之后)

蜀地确确实实是小政权,而且关上门过日子久了非常容易让人丧失奋斗之心,所谓少不入川。

天险确实不假,但堡垒往往都是从内部被攻破的,后面的桓温入蜀仅仅用了一万来人就灭了成汉,刘裕派手下两万人就打平了四川。

这点兵力打一座城都不见得有多么轻松,能想象到这是灭天下巨防的四川政权吗?

天府之国有种酒不醉人人自醉的魔力,千千万万要铆足杀出去的一股劲!

丞相主掌四川的这段时间,堪称是四川史上最有精气神的12年!

你李严想进步有没有办法?

必须有啊!咱团结协作把凉州和关中打下来啊!作为先帝托孤之人,你去领雍州牧谁能说得出什么!

现在蛋糕就这么一点,不是丞相一个人吊住蜀汉这口精气神,这个国家早就垮了!

蜀汉亡的公认原因,就是丞相千古以后,整个国家的魂就渐渐散了。(自亮没后,兹制渐亏,优劣著矣)

在此危急存亡之秋,你不想着干事业光想着自己那点小九九,这是丞相所看不上的。

李严被丞相怼了以后也没有什么办法,只能蔫着,不过时局变化很大,同年国际大动荡,曹丕驾崩,孟达的恩主死了。

这让李严看到了希望。

该说说孟达了。

孟达七年前投降的时机赶得特别好,曹丕刚刚上位,你这位弃暗投明的好同志成为了曹丕打造的天下楷模。

按理讲曹丕春秋正盛,而且孟达特别会钻营关系,在魏国又埋下了多条线,结果没想到遇到了黑天鹅事件。

谁也没想到曹丕年纪轻轻的40岁就没了,与此同时,自己在中央交的高段位好朋友桓阶、夏侯尚这二年也都走人了。

新关系还都没打点呢!你们倒是再挺二年啊!

孟达又想到了老办法,想带着自己手下的三郡当嫁妆再把自己嫁一回。

此时丞相也开始经营汉中有要北伐的趋势了,他这一献礼将再一次成为弃暗投明,榜样天下的好同志啊!

况且那边的二把手李严还是当年自己的老兄弟。

孟达于是跟丞相和李严都开始通信了。

孟达的算盘是不错的,按当时的趋势来看,他将再次顺利过关的成为炙手可热的加盟团队。

但问题是,他这回并没有深入的做新公司的内部调研。

对面的二把手李严当然热烈欢迎他回到故国怀抱。

不过他这位过去的好兄弟希望他回来,是多一股力量帮他制衡一把手。

在二人的通信中,看一下《三国志》中陈寿的原文描述吧:

李严说:“吾与孔明俱受寄托,忧深责重,思得良伴”。

陈寿著的这本《三国志》各方面的水平是很高的,比如他说刘备死是“殂”,说主流正统的曹操是“崩”,到了孙权那,就是“薨”了。

一个字就把自己的深情全含进去了。

咱们这个国家几千年下来,等级制度是非常完善的,啥人啥待遇都是有章可循的,陈寿作史时,晋是接魏的天命,天命只有一个,所以曹操过世是皇帝专业用词“崩”。

刘备呢,陈寿没敢用“崩”,但用的“殂”。

“崩殂”作为一个词组,这俩字暗地里其实是一个级别的,所以陈寿用了比较隐晦的方式致敬了故国老领导。

孙权就不费劲了,直接“薨”了,你就是个诸侯嘛。

李严给孟达不可能写信就一句话,陈寿却就摘了这么一句,看看啥意思哈。

第一段,我跟孔明都被托孤。(吾与孔明俱受寄托)

潜台词:我俩是一个分量的。

第二段,我的忧愁和责任很大啊。(忧深责重

潜台词:我权力很大啊!

第三段,我需要你这位“良伴”。(思得良伴

潜台词:你来了是良伴,是合伙人。

一句话,陈寿把李严这堆小心思全兜出来了。

李严这面跳着脚的欢迎你,但你孟达跟对面这位一把手是没什么交情的,尤其这位一把手对道德属性要求较高。

更关键的一点是,对面的二把手跟一把手实力差距太大。

所以说,这次孟达的算盘,从最开始,就打错了。

但是,丞相这边却依旧跟孟达进行了热情洋溢的来往通信。

是丞相想利用孟达把李严从江州引到和新城接壤的汉中来吗?

并不是,李严是建兴八年(230)曹真攻蜀时才被以军情紧急的名义调到汉中的。

丞相既不会让你孟达成为李严分权的助力,也不会试着感召这位眼观六路没事就给自己找下家的水性杨花。

他这颗棋子,丞相另有妙用。

虽说孟达这回的算盘从基本面上看又是个稳赚不赔。

但是,投机有风险,跳槽需谨慎。

这回你家的家运到头了。


摘玉补石||蜀汉的隐秘宫斗线——亮正严副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