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席·万象】梁永安的爱情课04:孤独就是你的隧道,就看你能不能把它走通
2023-07-27 19:36 作者:小z要推荐一百堂讲座 | 我要投稿

【最全文稿笔记,梁永安老师出圈之作!】
- Part 1 : 失恋是最苍茫的孤独
- 孤独 创伤
- 我们谈一下第四部分,就是孤独和创伤,这个主题。
- 现代主义为什么比较颂孤独
- ,因为19世纪工业化,发展的高峰期以后,大工业的出现,大众文化的出现,
- 整个社会的文化失去了原来的那种非常清新的原创。
- 那么流行的东西,那种普遍化的东西,中庸的东西多起来了。所以艺术就想追求自己的一种个性特别性,创造性。对大众文化社会文化就有排斥,这时候就特别强调一种个性。
- 那么文学里面艺术里面,对于孤独来讲,孤独变成一个正面的东西。一个人孤独说明他没有同流合污,说明他很有自己的独立性。
- 但是如果在古典时期,像希腊时期就特别排斥孤独。因为希腊人喜欢社交,喜欢阳光喜欢沙滩,喜欢交友。这样的话,孤独就变成一个流离失所的象征。所以古典时期,向来是排斥孤独的。现代主义时期又对会孤独有很高的一个价值判断。
- 我们原来都是家族社会,所以我们是不喜欢孤独。我们的定义里面,就把自己定义成一个群体的人,一个社会的人,一个友谊中的人。人的角色都是跟别人联系在一起的,这是我们今天中国原有的一个惯性。
- 03:44
- 对中国人来说,


- 各种孤独我们都要品尝,孤独的体验就会越来越丰富。
- 03:50
- 一个人用什么生活支撑自己,从另外一个意义上说,就是用什么东西来相伴人生。
- 所以在现代社会里面,一个人的专注就特别地重要。这个不是说事业多好,不是说钱多少,而是说你真心热爱的东西。
- 因为有时候我们把爱只定义在一个人身上,那么一旦跟人的情感断裂,你就会陷入特别大的孤独里面去。
- 但如果说你还有一个热爱的事情。那么这时候,也可能你就会从这个事情本身获取力量。因为事情不是抽象的。
- 但是终究我们说,无论什么东西都不能替代人的这种爱情,替代情感。因为它构造出一个生命来,构造出一种生活的完整性。
- 所以失恋在我们当代社会里面是最苍茫的孤独。这种孤独要靠什么来去打破,靠什么去渡过,对每个人来说都是特别重要的一个人生考验。
- 来自 一席 万象
- 托斯卡纳艳阳下 (2003)
- 8.1
- 2003 / 美国 意大利 / 喜剧 剧情 爱情 / 奥黛丽·威尔斯 / 戴安·琳恩 吴珊卓
- 托斯卡纳艳阳下
- 8.2
- [美] 弗朗西斯·梅斯 / 2010 / 南海出版公司
- 我们看电影《托斯卡纳艳阳下》。一个女作家,正在庆祝她的一本书出版,忽然律师来找她,是她丈夫找的律师,跟她离婚。丈夫有个理由,就是说妻子向来写作收入 高,他丈夫是一个收人比她低得多的人,所以她就要求在离婚的时候,房子归他丈夫,大部分钱也归他丈夫。就这一个女性,弗朗西斯,幸福感特别爆棚的人,一下子变成一个特别孤独的悲哀的人。她没处可去了,结果只好去那个很廉价的单身公寓。这种公寓号称"离婚公寓",都是离了婚以后没处去的人,到那儿去住。弗朗西斯去了以后,第一天晚上摊开那个东西,准备看看书,隔壁的房间隔音非常不好。一个男人在那里一会儿,哭一会儿哭,弗朗西斯被他弄得很烦。后来敲墙壁,让他不要哭,对方一会儿又哭起来,对方最后说,你有没有空过来喝一杯。按理说一个女性,一个陌生男人隔着个墙,又是这样的环境,应该断然拒绝,但是弗朗西斯就会说,下次吧。这个话把弗朗西斯自己都吓了一跳。
- 人在孤独中会做出种种想不到的,自己不可控的一种变化。
- 由于一个闺密的赠票,参加一个同性恋者的旅行团,到意大利去。她拒绝了,因为那是同性恋群体,她不愿意去。而这个时候她发现,如果自己再不去打开一个新的生活面,那么自己可能就不可遏制地会发生种种最不愿意见到的形形色色的生活事件。后来她就去了,在托斯卡纳这个地方,这是意大利南部特别漂亮的地方,种植葡萄园特别多的地方,古代的生活保留得特别完整的地方。
- 她忽然看到一个古老的房子,一下子发现自己很爱。然后她可以在这个房子里重新开始人生。最后买下这个房子,开始一个人打理。后来也请了波兰的一个施工队,四个人来帮她做装修等等。这样一个人,她是通过自己来重建一种新的生活。
- 女作家伍尔夫说过说,女人就需要一间自己的房间,还有一点点钱。当然说得比较客气,后来我仔细看了一下资料,伍尔夫所说的那一点点钱,还不是一点点钱。她在剑桥大学发表演讲,人家问她,说一个女性应该要多少钱,结果她说500英镑。500英镑。我一看那个数字不得了,为什么呢,因为英国工人当时一个月才十几英镑。她一个女性作家要有自己的生活,要有一个房间不说,还要500英镑一年,这就是很豪华的一个要求。
- 但弗朗西斯来到这里,从一个破房子开始,然后一点点重建生活。她那种孤独,夜里面一个人无所倾诉,下大暴雨,
- 老鹰飞进房子里来。一个人很恐惧,那种紧张,都不适应,但是慢慢地一点点地跨越过去。
- 每个人都会经过一个隧道阶段,孤独就是你的隧道阶段。你能不能把它挖通,你能不能把它走通。
- ……你走通过一次隧道以后,你以后再面临着新的生活的黑暗区的时候,你心里面就有一种力量去穿越它。
- 从这个意义上说,失恋造成的这种孤独,它给人带来的唤起,给人带来的那种生活的那种锐气,生活的那种追寻的力量,它其实是非常大的。没有失恋的孤独的话,人永远不可能体会到这一点。所以这是在情感里面,跟孤独最有联系的。在失恋这个层面上。
- Part 2 : 从爱转变出来的恨很黑暗
- 还有一方面就是我们说,孤独它也造成一些创伤,特别是失恋的创伤。它有时候会焕发出来一种很黑暗的情绪。我们小说里面经常会有从爱到恨的。本来是一个红色的热烈的情感,转变成黑不见底的那种仇恨。人就在这个过程里面败坏了,变得残酷。
- 为什么残酷呢,因为残酷有理由。
- 因为你负我,所以我要报复你,我要报复你,就冲破一切道德,冲破一切规范,我做什么事都是合理的,所以就获得了这么一种表面上,好像是非常可解释的这样一种巨大的沉沦。这是人生特别需要警惕的方面。
- 来自 一席 万象
- 老妇还乡
- 9.2
- [瑞士] 迪伦马特 / 2002 / 外国文学出版社
- 瑞士作家迪伦马特,他写的《老妇还乡》,你看着就觉得特别地残酷。那个62岁的克莱安,她回到故乡的小城。这个小城原来还可以,但是后来越来越破败。
- 这个富婆回来以后,她宣布,要给这个小城10亿美元,振兴小城。这个小城的市长知道以后,都到车站来迎接她,人山人海,大家都特别地期盼她拿出这10亿来。没想到她提出个条件,就是要把镇里的两个老头子抓起来,要判死刑。为什么呢,就是她年轻的时候的恋人,后来怀孕了,在当地的传统里面是大逆不道。结果那个男孩子,为了逃避大家的惩罚,他就说是克莱安勾引他,他自己经不住她的勾引,后才有了这个事情。这下子全城的怒气都冲向克莱安,所以克莱安最后就逃出这个小城,她后来跑到希腊那边,后来认识了一个船王,跟船王结了婚,就变成大富婆。现在她老年回来,回来以后她提出来,因为当年,她原来的恋人说是她勾引他。然后另外一个青年,跟那个男孩子是特别好的铁哥们,他出来作证,说他亲眼看到克莱安怎么勾引他。这家伙让克莱安的命运发生了大的突转。所以克莱安最后就坚决要求,说我10亿美元拿出来,前提条件就是把那两个人要杀掉。全城一听,坚决不同意,哪能用钱来换良心呢。
- 其实这些城里的人也很可笑,因为当年那个判决,还拿到法庭上去判决,法庭上的人颠倒黑白,把克莱安给赶跑了,给她一个罪名。
- 全城的人表面上维护正义,实际上也是乌合之众。
- 所以克莱安也就很有理由跟他们对峙,后来克莱安也不着急,既然你们不同意,我就在这住下,天天很优哉游哉地在城里转。那两个老人,有时候在街上走一走,大家纷纷上去跟他们握手,说你们俩放心,我们坚决地怎么怎么样。那两个人听着简直是热泪盈眶,特别地有信心。
- 但是过了十几天以后,克莱安整天在城里转悠,人家一看,10亿美元在她身上,就是拿不出来,就是因为那两个臭老头子。大家的心情慢慢就变化。最后,大家觉得这两个老头也太不知趣了,自己上吊算了,还在这里活着。
- 老人出来散步,发现大家眼光在变,越来越惊恐,终于有一天决定逃走。到了火车站,发现全城的人都来送行,各个的眼光盯着他俩。因为克莱安说清楚了,如果逃掉了,10亿美元也没有。所以大家的眼光,那两个人一看就知道什么意思。胆敢踏上火车立刻打成肉酱,所以两个人只好又回里去了。最后终于熬不住了,又过了一段时间,两个老人干脆自动走出来,到了城市的广场。周边的人群越来越多,大家围起来。结果两个大力士站出来,一人掐着一个老人的脖子,给他掐死了。死之后,旁边本城最权威的医生,来签署诊断意见,某某某因为心脏病突然爆发死亡。然后克莱安一看,好了,10亿美元拿出来了。
- 然后宣布,带上她当年恋人的尸体离开。她心里面还是很爱他,所以带上他的尸体,坐上火车走了。
- 这里面爱恨黑白,都是很害人的,非常恐怖。但是一切进程好像顺其自然。所以说从爱里面转换出的恨不加控制,没有对它的认识,它就会在表面的合理性里面蜕变出巨大的罪恶。所以这也是孤独和创伤里面,我们需要特别去管理的部分,需要特别去洞察的部分。
- 很多人陷在情绪里面一发不可收拾,人性深处埋藏着大量的恶,一旦它获得了正当性,它的释放获得了正当性。
- 它就会以百分之百的强度释放出来。在爱情里面,有时候人会变得很恶劣。从我们人性来说,它就有这么一个崩溃。
- 走神,想以后当老师留电话关心学生,然后想了半天怎么说
- 然后想有人说他是同性恋,怎么怎么办,我就表现出了同情,我说我也是,然后我就说我努力其实有一部分原因就是为了我出名以后能推进这个同济同性恋的一个发展。
- 然后就刚刚在想到了一个很喜欢的小说的时候就哭。就是因为这个想说小说才想帮助弱势群体。
- 然后反正说到这个就哭了好几次,怕自己以后不哭不哭就不哭吧,然后嗯和贺勇打谈想帮助弱势群体的时候,分享我也谈了这个小说。
14:59
- Part 3 : 创伤不能靠爱情来治愈

- 还有一个问题,很多人心里去投入爱情,是为什么投入呢。是因为心里有创伤,从小的生活,包括自己的家庭,或者自己的求学过程,或者自己在社会的遭遇,有很多创伤。对自己的价值毫无信心,对自己的生命,也是感觉到无前景。
- 爱情本身就承担了一个对人的肯定的作用。每个人都有对身份的焦虑。在现代社会生活里面,爱情就变成了对身份的一个证明。
- 【沈奕斐:爱情现在变成有没有人爱我,如果没有人爱我,我就不再是存在的,如果有人爱我,我就变得很独特,我的自我存在,】
- 【为什么恋爱越来越难了?现代爱情真的变味了吗?|讲座分享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Po4y1P7Nj/?share_source=copy_web&vd_source=4e127cd15491d5d78ea43516cae8756b】
- 但是另外一种创伤是潜在的,比如说你原生家庭里面缺乏一种爱,或者说你的生活里面潜藏着某种东西,甚至对你来说有种原罪感,你都想通过爱情的美好,来给它获得另外一种生存。所以这个时候,爱情它就被扭曲了,它本身的特性也就变化了。
- 来自 一席 万象
- 暗夜行路
- 8.0
- [日] 志贺直哉 / 2017 / 海南出版社
- 最近又重新出版了志贺直哉的小说《暗夜行路》。这个小说里面写的谦作这个年轻人,他发现了其实自己是谁。自己实际上是祖父和他的妈妈生下来的孩子。他本来喜欢另外一个亲戚,有点亲戚关系的一个人,但是家里无论如何不让他跟她好。这里面就有一个血缘上的障碍。
- 他自己内心深处就非常痛苦,他非常希望通过一个爱情来,使自己获得另外一个身份独立出去。
- 审判
- 9.1
- [奥] 弗兰茨·卡夫卡 / 2019 / 天津人民出版社
- 就像我们看卡夫卡,他终身没有结婚,他其实是很想结婚,为什么呢,他想脱离他父亲。《审判》是他在21岁的时候,用了一个晚上写出来的。写了一个年轻人,他要结婚,他娶到这个小城里面,家境特别好的一个姑娘。结果他写这封信给谁呢,给他的一个好友。这个好友是8年前,去了俄罗做生意,一败涂地,又不好意思回来。所以这个年轻人给他写信说,以前给他写信都是讲自己生活得一般,因为他怕说自己好,对方对立起来,就特别难过。其实他活得不错。他4年前替父亲,开始接管父亲的商店,打理得还挺好,现在又能这么快地结婚,因为太高兴太幸福,克制不住了,写信给他那个朋友。
- 后来他写好以后,他觉得这个信这样写给他朋友是不是妥当,他就跑到楼上跟他爸爸说一声。他爸爸冷冷地看着他,突然说了一话,你终于撕下你那种伪善的面孔了。一个父亲对儿子的控制,达到这样的一个程度,他父亲痛斥他,说你以前那种伪装的那种善良怜悯,到今天什么都不过如此。他越听越觉得自己是一个地狱跑出来的魔鬼。最后他爸爸说我现在宣布判处你死刑。那个儿子一听,就像听到一个机械的上帝的命令一样,转身就往下跑。跑下楼,然后沿着街道跑。最后跑到河边,到了一个桥上,看着那个黎明河水,心里面大声呼唤了一声。然后''嘣"就跳水自尽了。
- 变形记
- 8.4
- [奥] 卡夫卡 / 2003 / 浙江文艺出版社
- 卡夫卡小说全集(全三册)
- 9.0
- [奥] 卡夫卡 / 2003 / 人民文学出版社
- 我们看卡夫卡的作品,他很多东西都是从家庭体验里来的,我们可以从他的书里面看到一种社会专制,可以看到一种权威控制,那种生活的异化感。《变形记》等等,都是这些内容。。
- 所以我们看《暗夜行路》里的谦作,他也想赶快结婚,但是他接触的女性有限。结果他爱上了比他大20岁的阿荣。而这个阿荣恰好又是他爷爷的小妾,所以更加混乱。最后他在另外一个地方遇到了一个女孩,觉得特别地喜欢。后来就追求直子,后来跟直子结了婚。但是因为带着巨大的心理创伤,所以他跟直子相处的时候,他不能够那么自然坦然。但很渴望从直子那里得到治愈,得到温情,得到种种。但直子也是个敏感的人,很多情的一个女性,面对这么一个人,就像孩子一样,整天需要呵护。所以最后,直子也跟别人有了恋情。谦作后来生了病,发现直子的这些事情,特别地沉痛。
- 一生也修理不好自己,一生都不能把自己放好位置。所以到最后终于身体不行,去世以前,看直子在他面前,忽然在生命要消逝之前,他看到这个世界,觉得自己不应该纠结那些在人心里放不下的东西。然后他心里面完全宽容了直子。所以那个创伤最后要靠死亡来消除。
- 很多人在恋爱里面,爱人变成对自己的一个弥补。而根本的爱的来源是创伤,我们要意识到为什么一个人特别需要独立。
- 在现代生活里面,需要独立地去成长一段时间。因为在这个过程里面,要打开自己内心的创伤,要给自己认识到,要让它愈合。生命要打开新的叶子,生长出新的枝叶来,来获得一个较完整的生命,然后去爱人,去相爱。
- 因为我们今天的社会里面,特别容易有创伤。尤其是我们今天的独生子女一代,他没有任何经验,也没有任何以前我们传统社会里面的兄弟姐妹。每个人的位置很清楚,怎么做弟弟,怎么做哥哥,怎么做姐姐,怎么做妹妹。然后他的角色,社会角色,家庭角色,方方面面非常有序。从文化里面吸收一些什么样的规训,吸收什么样的养分和力量,都很清楚。
- 21:35
- 其实我们今天的创伤,以前的很多人是没有的。
- 我们的要求太多了,渴望得到的东西也太多了,
- 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的爱情就承担了太多的东西。
- 一旦结婚的话,互相的需求度太大了,造成沉重的压力。
- 然后每一个人都没有什么输出的力,互相都是枯竭的。
- 有巨大的失望,巨大的冲突。
- 所以这些潜在的,过多的需求,我们要有一种自我清理的意识。
- 法兰克福学派社会批判理论里面,也是运用了很多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的方法。他就说,现代社会的那些信息环境,比如说广告等等,给人的心灵深处移植进去太多的欲望,就是剥夺你的下意识,就是无形之中给你埋下很多那种欲望。。。。
- 太多的东西,在今天的社会里面,创伤是一个非常值得重视的问题。从心理上,我们能做一个,比较简单的人,能做一个明白知道自己真正需要什么的人,需要什么样的人。只有在这个基础上,你才能把握住爱,把握住到底应该跟什么人在一起。
- Part 4 : 孤独中获得承受生命的重量p
- 还有一个,我们现在的孤独从某种意义上说。它可以让你获得承担生命的力量。
- 来自 一席 万象
- 迷失东京 (2003)
- 7.7
- 2003 / 美国 日本 / 剧情 爱情 / 索菲亚·科波拉 / 斯嘉丽·约翰逊 比尔·默瑞
- 很多人喜欢这个电影,索菲亚·科波拉拍的《迷失东京》。那里面那个美国人,一个原来的影星,过了气了,叫哈里斯。日本人把他请去拍广告,葡萄酒广告。然后另外一个女孩子夏洛特,她的丈夫在日本,拍商业照片,所以她也来日本,在东京住着。两个人都很孤独,你看那个哈里斯来到东京以后,当天晚上接到他太太的电话。一个男人,万里之外,太太既不问他,在外面怎么样,感觉怎么样,心情怎么样,什么怎么样。而是喋喋不休地说装修问题。这对夫妻悲哀就在这里。共同生活这么多年,但是你看丈夫在外那么远,打回去电话,问非常琐细的细节,所以这个哈里斯就特别地累,简单地回答回答就算了,就很孤独。日本人又把他当商品利用,摆各种姿势,用的不是这个人,而是这个角色,用他的影响力。那么夏洛特也这样,夏洛特的丈夫到处忙,尽管年轻新婚夫妇。但是他对她,就是匆匆忙忙,以工作为主。
- 就是两个孤独的人,一个中年男人,一个年轻女孩。然后中年男人也有自己的身份危机,中年危机,年轻女孩子也有她的青舂焦虑。两种聚合在一起。
- 按西方人的观点,东京是一个充满禅意的地方,是东方一个以静为美的地方,所以心灵在这里可能能获得一种沉淀,能获得这样的一种安静。它是这样一个设计。但其实两个来到这里感到孤独。这两个人后来在酒吧里有三次相遇。但是即使这样的话,他们自己也只会一个人,还是感到孤独。
- 25:31
- 电影里面有一句话,在天黑以后,往热闹地方躲,跟着别人努力快活。可惜心里头,有定时的闹钟,提醒你有多寂寞。
- 这个不是一个个别的事情,我们城市人,我们现在的现代生活里面,归根到底心里面,在忙碌之后,真正夜半三更的时候,更多的体会还是孤独。所以这个时候就特别渴望有一个相伴。所以爱情在这个地方,跟我们这个部分就有高度的契合。孤独本身有时候会让人滑向爱情,好像爱情可以填补这个孤独。
- 但是这是一个特别大的误区。
- 因为两个人真正在一起,它有时候释放出来的孤独,比你原来一个人承担的孤独还要大。。
- 因为它伴随着一个特别的失望。所以这个影片里,我觉得非常地好,两个人在东京的这么一个相遇,彼此那么优秀,那么真情。
- 但是最后还是意识到,在这个世界上,还是不能走到一起。那么也就意识到,生存生命是要靠自己去承担的,而不是躲到那种所谓的爱情里面去。
- 所以你看到最后,两个人终于分别。哈里斯要回国了。我觉得这个设计很好,他们在宾馆那个地方告别。一般来说爱情影片都会有这个问题,就是两个人最后终于告别,他们最后又在东京街头又互相看见了。一般来说,如果说跟一个人依依不舍地分别,分别之后,知道永远看不见了。心里面会涌出一种难过。
- 就像我们看电影《情人》,小女孩最后跟男人在码头分别之后,船开到海洋上之后。夜里面,月夜下,甲板上,女孩大哭起来,才意识到多么爱他,才知道一生再也不可能跟他在一起。
- 所以你看哈里斯和夏洛特两个人分别之后都很难过。但他们最后在街头又看到了,这时候哈里斯又下了车,然后又跟夏洛特在街头,两个人最后深情拥抱,然后又分别。
- 这个分别不简单,这里面有一种力量。自己把自己的孤独承担。所以这个时候人忽然觉得自己能够达到一个境界,可以活得又孤独又自由。
- 所以这是一个非常不容易的,写得非常精彩的,让人看了以后,跟一般以往传统的结局,非常不一样的一个处理。
- 就像柏拉图讲,人要在洞穴阶段,在一片黑暗里面,获得反思,获得认识,获得沉淀。
- 所以我们人生有时候不要回避,一孤独就觉得为什么我孤独了,就忙着逃避。有的人觉得为什么我还不谈恋爱,我的女朋友怎么还没出现,我的男朋友怎么还没出现,然后我怎么一个人还单着。
- 其实要珍惜你的这一段孤独。你一旦在这个孤独里面获得了自己的这种独立的生存,获得了自己的内容,获得了自己生命的坚实。这个时候你才真正地变成了一个,在这个世界上能承担爱情的人。你一生里面如何获得几年的孤独时间,这还真的是一个挺值得去好好地努力的东西。
- 实际上从另外一个意义上说,你的成长就在孤独里面。所以我觉得这个是一个我们原来很容易被扭曲的东西,
- Part 5 : 被鄙视是下层最大的创伤
- 在所有的创伤里面,比较大的一个创伤是什么,就是作为下层的被鄙视。为什么呢,因为我们今天是一个走向中产化的社会,我们十三亿七千万人。按照美国人的标准,美国人的标准就是说一个家庭年收入如果是在五万多美元以上,那它就是一个中产阶级的概念。那么从美国人的统计,中国人应该有一亿两千多万人,是处在这个水平上。哪怕这样算的话,我们也有十多亿的下层,那么这十多亿的下层,他在这个社会生活里面,尤其是在生活里面,他受到的鄙视是非常强烈的。
- 十七岁的单车 (2001)
- 7.8
- 2001 / 中国大陆 中国台湾 法国 / 剧情 / 王小帅 / 崔林 李滨
- 我们现在社会主导的爱情观,都是那种向看上层,物质条件,精神条件,社会身份等等。如果看过像《十七岁的单车》。对于进城打工的那些蔑视,那都是非常非常可怕的。
- 来自一席 万象
- 天堂电影院 (1988)
- 9.2
- 1988 / 意大利 法国 / 剧情 爱情 / 朱塞佩·托纳多雷 / 菲利普·努瓦雷 雅克·贝汉
- 所以我们看那个电影,就是朱塞佩托纳多雷拍的《天堂电影院》。这个也是非常有名的一个电影。它里面的那个多多,多多家里就是一个城市下层,意大利一个城市的下层,一个小城里面的下层。他特别喜欢看电影,而且他跟放电影的大叔很熟。他经常跑到放映室里面,看他放电影。但是看的时候他发现,就是放电影前都要先审片。怎么审呢,是一个神父,一个人坐在电影院里审,看到接吻镜头,就摇铃。然后上面就听到了,听到以后,就拿剪刀把这一段剪掉,然后再接上。就变成一个洁本。多多就有一个特点,就是他看到的是完整的电影,但别的观众看的都是洁本,都是剪辑本。
- 作为一个下层人,他最后跟一个大工厂主的女儿,跟艾莲娜谈恋爱。这两个人一开始是忘记自己的身份谈恋爱,结果人家的爸爸坚决反对,不能跟这样一个男孩子结婚谈恋爱。多多心情很不好,他已经长大了,正在放映室那里替老伯伯放电影。结果艾莲娜来了,所以两个人在放映室,那边还在放。两个人在那里相拥,特别浪漫。最后那个片子都放完了,要换片了,他们都忘记了。后来这两个人在田野里面,在野花里面,在车里面。他们的车开到半山腰抛锚了,只好站起来,拦车帮他们发动一下。一拦拦了一个好车。一看艾莲娜的爸爸,艾莲娜的爸爸一站起来,富人的那个气场。多多一下子很紧张。但这个电影镜头很好,从那个车的后面拍过去,多多这个时候显得那么弱势。一个相爱的人,她应该不由自主地站过来,站在一起。但是在这个影片里面可以看到,艾莲娜就站在这一头一动不动,所以镜头的这种寓意很强烈。后来两个人就分开了,她爸爸把艾莲娜弄到别处去了。
- 多多作为一个下层深受打击,后来他学了电影变成一个导演。所以我们说一个受打击的下层,哪怕他后来社会地位很高,他内心深处还是一个蒙受下层的阴影,受鄙视的人对这个世界不信任。他看不到那种真诚,看不到那种纯粹,不敢相信真正的爱情。
- 所以他后来跟一个女人结了婚。多多的妈妈就跟多多说,其实我就知道你过得心里不幸福,因为每一次听电话,接电话听到你媳妇的声音,听不出她爱你。因为社会阶层而形成的生活的一路的坎坷,特别是精神上,对人来说是特别大的一个压制。
- 所以这个电影到最后,那个放电影的老伯伯去世了。他留给多多的礼物是一个胶卷,一大盘放电影的胶卷。胶卷最后被多多拿回罗马去,最后放影师给他放,原来是什么呢。都是当初被勇掉的那些月段。这时候寓意就太深了,就是人生最宝贵的东西总是被剪掉,生活里面最宝贵的那些东西是那些真情,但是都是要被剪掉的。所以多多的生活也是被剪掉的生活,
- 上层的人过于功利,不会拥有最纯粹的爱情,
- 下层的爱情又被这样扭曲。
- 所以这个世界为什么不好,问题是我们有几亿人要进城,我们十多亿人里面要有六七亿人转成中产。在这一个巨大的历史转换里面。我们的爱情是什么爱情。就是被鄙视的人内心充满了怨恨,充满了反抗性,也充满了那种极端性,对那种所谓的美好不相信,对于所谓的上流很仇恨。
- Part 6 :用劳动去超越孤独与悲伤
- 所以从这个角度看我们整个社会。未来整个社会的爱情是非常值得忧虑的。让我们看上去,心里一点底都没有。在另外一方面,我们要相信就是一代年轻人,要有自己的勇气,要有自己的理想。特别是要用我们自己的劳动,相信通过自己的劳动能够超越孤独和创伤。这是唯一的出路。
- 光靠什么理念,光靠相互之间的空想,那是不行的。
- 在现代的生活里面,不要过多地盘旋在孤独和感伤里面。你要去在创造性的劳动里面,去超越这些东西。这个里面它有爱情。
- 来自 一席 万象
- 走出非洲 (1985)。
- 8.6
- 1985 / 美国 / 冒险 传记 剧情 / 西德尼·波拉克 / 梅丽尔·斯特里普 罗伯特·雷德福
- 所以我们看我特别喜欢一个电影,《走出非洲》,西德尼·波拉克的这部电影。是根据凯伦的一个小说改编的。你看里面的凯伦,凯伦本来是有个虚荣心的女孩。她自己花钱给一个男人弄来个爵士勋位。然后跟着他去了东非,到了肯尼亚,作为一个高高在上的殖民者,但是去了以后,他那个丈夫觉得你给我钱弄了个爵位,然后我也满足了你结婚的要求,彼此就扯平。丈夫花天酒地到处去打猎,跟外面各种女人,后来还染上梅病。凯伦就变得空空荡荡,孤孤独独。一个人在家里,她最后才发现自己的命运,离自己原来设想的太远了。后来她自己就开始跟当地的黑人一起种植咖啡园,做咖啡豆。那么艰苦的条件,一点一点地在那里,一天一天劳动,从那里面获得一种巨大的价值和满足。人就变了。
- 在那个过程里面,有一次遇上一头狮子,没办法的时候,一个男人冲出来,把那个狮子逼退。那个男人就是丹尼斯,丹尼斯是一个非常有理想,非常浪漫非常有诗情的人,然后又非常地勇敢。这下子她跟丹尼斯越靠越近。丹尼斯和这样一个优秀的人在一起。
- 我们说优秀的人在一起,男女碰到一起,最担心的不是别的,不是担心对方不优秀,而是因为担心对方太优秀而丧失自己的自由。【这一点可能就类似于青少年的恋爱,像舔狗,因为少年的人格还没有形成,可以为爱人去改变自己,但成年人不可能为了对方改变自己的,他会觉得你有毛病,我为什么改变自己,】
- 比如说你遇上一个特别美特别优秀的女人,然后她希望你怎么样,你就觉得有一点,要顺应她的希望。自己原来可能是一个后半夜才睡觉的人,可能喜欢到处游荡,因为她我要变了,然后我要开始变得像一个家庭暖男,这些变化。所以丹尼斯就特别担心,自己变成那样一个人。
- 两个人最后,一开始有一点彷徨,但最后还是抛下了那一切。电影里边有一段,两个人坐着飞机,丹尼斯头一天才去弄了个飞机来,才学了一天,就带凯伦飞上天去了。
- 那一段拍得特别好。飞机飞上天。雪山,一些湖面,那些火烈鸟,大片地飞起来,非洲的那种壮丽。
- 最根本的意义在哪里,就是两个人坐在飞机上,是一个视野。两个人一起看到一个世界,这时候就不一样了,特别地不一样。原来那一种在土地上,没有飞起来的,人的那种内心里面的各种苦,各种难,一下子好像都化解了。所以两个人一起去,最后想开辟一个新的生活。如果按照一般的电影达到这个要求,飞上天就可以了。
- 但这个电影最后的结局是丹尼斯死掉了,飞机失事,死掉了。凯伦又变成一个人,但是即使一个人,她也经历了这一切。最后她的植物园也烧掉了,什么都没有了。但是她有生命了,这就是人生的一个境界。她最后离开了非洲,但是她已经变了一个人。
- 在我们今天这个世界里面。劳动是有无限的含义,归根到底是专业化,一个人在这个世界上一定是一个专业化的人。我们现在的世界是一个交换的世界。你没有你的专业化,你就没有跟世界的关系。你不要看你是小小的一个点,你的那个点,哪怕你是非常简单的一个点。比如说你是一个画家,你光是做好你的画家,你就需要走出去,你就要观摩,就要寻找不同的人。
- 你跟这个世界就有一个很扎实的,有根系的联系。然后你的那种孤独,创伤,它要在这个过程里面获得它的一个平复,获得它的成长。